田樸珺:她起點低,不“靠男人”,如何實現野心和慾望?


田樸珺:她起點低,不“靠男人”,如何實現野心和慾望?

看田樸珺的《習慣就好》,一開始,我是抱了偏見去的。

大多數人認識她,一是因為企業家王石,二是因為她的“獨立女性”人設。縱然風光,她身上有太多負面標籤:忘年戀、退學、整容臉。

可她卻始終堅持:“我很成功。我是靠自己。”

所以我好奇,她在書中會如何自辯,她想樹立什麼形象。

田樸珺:她起點低,不“靠男人”,如何實現野心和慾望?

我一路看下去,發現田樸珺的人生,灰暗經歷不少,卻有可借鑑之處。

畢竟,田樸珺的起點比大多數人低。她被中戲退學後,開始肄業跑龍套。她赴港拍過大尺度片,“黑料”不少,聚會穿低胸衣。她也蹭過“強吻巴喬”的熱度,渴望走紅,卻越努力越糊。

她活得這麼用力,姿態一度不好看。因為只能做低端工作,最後破釜沉舟去創業。

在遇見“貴人”王石前,田小姐的人生可謂艱辛。

但看了田小姐的經歷,又不得不承認:她這樣的人,就算不遇見王石,也不會過得很差。

她身上有三個特質,在撐起她的野心和慾望。

田樸珺:她起點低,不“靠男人”,如何實現野心和慾望?

田樸珺是喜歡熱鬧、風光的人。她上學時,就喜歡請客,交朋友。步入“上流社會”後,喜歡做演講、搞社交、辦party。

這樣的人,對成功的渴望異常強烈,過平庸平淡的日子難以幸福。她可以忍很多委屈,吃很多苦,就為出人頭地。

田樸珺寫失去文憑的灰暗時刻:


以前被中戲退學,一直說是生計所迫,翹課拍廣告去了。其實我是小康家庭出身,請客請high了,家裡給的四萬生活費,一個月花完了。奈何拍了一條廣告,還被騙,沒拿到錢,只好繼續逃課賺錢。


上百人的期末考場,老師當眾說:“田樸珺你已經被勸退,不用考試。出去!”


日光慘白,我內心崩塌,牙齒都在顫抖。看客們有的唏噓,有的諷笑,有的同情。但我咬著牙,沒有哭。

她很倔強,不想就此墮落,只想:有沒有別的路可走?我一定要活得漂亮。

她走過不少彎路。什麼賺錢就做什麼,邊跑龍套邊賣房子。也“用力”搏出位過。不太體面,但展示了一個女孩低谷時的進取心。

不過,在拒絕一次潛規則時,她也終於醒了:不願被物化,就需要增加實力。不要利用女性特質,來謀得短暫的資源。

田樸珺:她起點低,不“靠男人”,如何實現野心和慾望?

田樸珺暫把娛樂圈放一邊,瞄準了當年紅火的房地產。她從低級銷售,做到金牌銷售。盤活了爛尾樓,談下來大項目,其中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

存夠了錢,她就去了紐約電影學院,給自己充電。

一個女人渴望成功,才能吃這麼多苦。但她也足夠聰明,在反思中成長,更明白要終身學習。

田樸珺:她起點低,不“靠男人”,如何實現野心和慾望?

人的本性,是逃避不確定性,眷戀安穩。但成功的人,往往擁抱不確定。

田樸珺在一無所有的時候,敢上路。她不想再拍戲了,就去做房地產銷售,然後經商。賺到第一桶金,她就一個人拎著箱子,來紐約重新開始。她蹲過凌晨五點的大街,也住過連窗簾都沒有的簡陋房間,去唸晦澀難讀的課程。

也許是她試過“一無所有”,就不懼怕失去。被中戲退學,她就去香港,學粵語,跑龍套。忍不了陰暗的圈子,就去房地產打拼。賺了第一桶金,就付了學費,跑去紐約,結交人脈。

田樸珺:她起點低,不“靠男人”,如何實現野心和慾望?

她對未知事物的渴望,常人難以企及。為了知道曼哈頓每條街的房價、環境,她常常徒步幾小時。央著老外陪同講解。沒有留學生比她更好奇周圍的世界。她像個雜學家,什麼都想知道。

後來,她掂量,能不能利用中國和海外市場的信息差,賣房。

命運很奇妙。你不斷找機會,機會就真的會來。當田樸珺對一些行業的瞭解,達到一定程度,她的創業就容易成功。不知道她的幾次創業成功(製片、地產、禮儀學院…),藉助了友人、王石多少力量,但我願意相信,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很關鍵。

後來,她自己倒是在紐約買了房,自己貸款還錢那種。她征服了曼哈頓這樣的頂級區域。

她常年只睡4小時一天,打雞血一樣到處跑、學東西。當時不知道,學這些有沒有用,她只是本能去探索新事物。也就是她對新事物的好奇,沖淡了她對安穩感的眷戀。她會厭倦小富即安、平淡穩定的生活,喜歡突破自我,不斷找新機會。

田樸珺:她起點低,不“靠男人”,如何實現野心和慾望?

有了資金,她這樣的人,往往不喜歡攥在手裡,過個安穩日子。她仍要貸款、拉投資、自己出錢,來創業。不確定性,是她的生活習慣。她克服了對“不確定”的恐懼,從中抓住了機會,實現了成長。

田樸珺:她起點低,不“靠男人”,如何實現野心和慾望?

田樸珺社交的時候非常積極。

與人結交時,不帶明顯的目的性;還喜歡幫別人介紹資源。

據田樸珺描述,她初認識一個老外,就敢不厭其煩越人家看電影、吃飯、求講解。尤其不懼怕大人物,喜歡真誠、不卑不亢地和人做朋友。刷臉多了,自然熟稔。

田樸珺:她起點低,不“靠男人”,如何實現野心和慾望?

遇到對她有意思,但不適合交往的男生,她會明確拒絕:可以做朋友。然後,她把所有可能的人,都發展成了商業夥伴,互惠互利。

人脈積累到一定階段,她開始組織社交網,互推資源。作為中間人,她自然收穫不少感激,和長遠好處。

有的人,不喜交際,一是懶得,二是怕尷尬、怕被拒絕。而能從社交中獲利者,往往把社交當做一種能力,去提升、經營。無所謂喜不喜歡與人交往。

以上觀點,你認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