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華盛頓和乾隆是同一時代的人?

徐徐道來了


華盛頓VS乾隆皇帝:民主的雛形遙望專制的頂峰。

華盛頓總統(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18世紀時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之一,美利堅合眾國的主要締造者,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主要主要開拓者之一。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人類歷史上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封建君主,中國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的主要締造者。


怎樣看待華盛頓和乾隆皇帝是同一個時代的?這個問題值得去好好琢磨。作為同樣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華盛頓和乾隆皇帝硬是將美國和中國引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興亡之路。乾隆皇帝應該是世界上最幸運的皇帝,他接手的中國已然達到了封建社會農業文明的巔峰,這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眾多封建君主可望而不可即的!而乾隆皇帝本身又是一個勵精圖治的有為君主,在他當政的前幾十年裡,他幾乎將人類封建社會農業文明的發展提高到了極致!


華盛頓應該是世界上最不幸的政治家,在他踏上政治,軍事道路的第一天,一切都要從零開始,自己打拼。從取得軍事上的武裝政權,再到建立一個主權完全獨立的國家,最後制定出一套適合這個國家發展的政治制度體系並且讓其有序發展下去!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靠華盛頓自己的努力!最終,華盛頓成功地做到了這一切,他建立了一支屬於北美人民的軍隊,締造了屬於北美人民的美利堅合眾國,創立了一整套全新的國家機器,並且使其精準有序地運轉下去,直至今日!乾隆皇帝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守成者;而華盛頓總則是一個蓽路藍縷的開創者。乾隆皇帝只是遵循著一代又一代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章制度並使其無限完善;而華盛頓則是需要為北美人民的生存開闢一條前所未有的新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華盛頓總統和乾隆皇帝只是處於同一時間段,處於歷史的同一時期,而不是同一時代。華盛頓所處的時代是資本主義社會初期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而乾隆皇帝則處於農耕文明高度發達的封建君主集權專制主義社會鼎盛時期。新生事物是脆弱而強大的;而舊事物是強大而脆弱的!華盛頓總統所處的時代是蓬勃向上的時代,乾隆皇帝所處的時代是盛極必衰的時代!

最後,筆者想說一句話:如果在華盛頓總統和乾隆皇帝去世的前一年中美爆發戰爭,無論如何當時的中國一定完勝當時的美國。


舊事舊人歷史說


美國,建立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

華盛頓和乾隆,去世於同一年,公元1799年,嘉慶四年。

我們知道,美國的建國史只有200多年,而在我國的200多年前便是清朝。可是,我們很難將清朝的初期和美國的建立聯繫起來,似乎與美國打交道的只是清末的中國。

之所以會造成這一錯覺,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歷史教育是將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分開教學的,這便使我們對同一時間的中西曆史聯繫較少。

但更重要的是因為歷史分期,具體的說就是世界各地進入“近代”的時間是不同的。所謂“近代”,其實也是西方意義上的,本質上就是西方化。

對於西方來說,公元1500年是一個分水嶺,從此西方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也就是說,從這一刻開始,西方便進入了近代史。

不過,關於西方進入的“近代”的時間還有兩種不同的分法:

其一,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所滅,中世紀結束,文藝復興和近代到來。

其二,公元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但不管怎樣,最遲到17世紀中期西方已經進入了近代社會。

而1640年前後,正是我國的明亡清興之時,這是我國古代標準的王朝歷史,無疑是古代。

那麼我國的近代是如何到來的呢?八個字——中西之交,古今分途。也就是說,我國是被西方強行拉入了近代,最終並沒有按照自身的發展走。

此外,我國的古代和近代,在服飾和生活方式上完全不同,這直接決定了我們將乾隆看作古代之人。

乾隆屬於我國的古代,華盛頓屬於西方的近代,這便是我們很難將二人看作同一時代的原因所在。


心向青山


華盛頓和乾隆作為東西方兩個大國的一把手生卒年代都是在18世紀,但是兩個人的經歷是完全不同的。華盛頓成長年代,美利堅合作國還沒有誕生,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為了求得國家獨立,作為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領導北美大陸十三個州反抗英國人的殖民侵略,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最終獲得了國家的獨立,這為美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條件。華盛頓作為新大陸的一分子,英法的啟蒙思想深深感染著他,洛克、霍布斯、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這些思想先哲的名字早讓其耳熟於心,自由平等博愛法制分權制衡思想成為其不變的信條。所以在美國贏得國家獨立後,華盛頓拒絕了眾多將領擁戴其做國王的行為,因為他深知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君主專制早已不符合時代大勢,他選擇了功成身退,回到了弗吉尼亞的莊園。當美國1787年憲法確定美國的聯邦制政體後,華盛頓再度出山,擔任了美國總統,再次擔負起了建設國家的重任。8年後主動辭職,為後世美國總統樹立了一個範例。華盛頓生活之時代,西方工業文明的號角已然吹響,以華盛頓為首的美國開國元勳們,為美國創立了一套適應本國發展的體制,為美國在19世紀末從經濟上超越老牌的英法強國奠定了政治基礎。

反觀乾隆,作為一個龐大帝國的繼承人,康乾盛世的接力者,乾隆皇帝身上充滿著農耕文明的氣息。“千邦進貢,萬國來朝”的天朝上國觀依舊根深蒂固,在這位皇帝的心中,以為整個世界中國是最先進的,這種盲目自大昧於世界大勢的觀念使得中國逐漸與世界脫軌,愈發封閉,沉浸在自我欣賞的桃花源中。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不過他所謂的那十全武功對中華文明的演進顯得不值一提。當工業文明的發源地英國派出以馬戛爾尼為首的龐大訪華團時,非但沒有讓乾隆皇帝有絲毫的覺醒,反倒成為其炫耀天朝權威的一次盛宴。一句“天朝物盡豐盈,無所不有”,就把通商大門重重地關上了。殊不知在馬氏訪華不到五十年後,英國人就用船堅炮利洞開了中國的大門,狠狠地教訓了乾隆皇帝的後世子孫,同時開啟了中國百餘年的屈辱歷程,一段錐心之痛!


歷史眾相


  • 可能很多人不會把乾隆和華盛頓聯繫在一起,更不知道他能們是活在同一時代的人。因為他們們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在古代封建社會,一個是在接近於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
  • 乾隆,生於1711年,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當時的清朝算是強盛時期了。但是到了後期,由於西方國家的侵犯,清政府沒有積極應對,增強自我,而是選擇閉關鎖國。因此沒有與外面的世界接軌,始終處於封建統治社會,人民始終過得艱難貧窮。整個乾隆時期,從強盛到了衰落。
  • 而華盛頓,生於1732年,是美國首任總統。帶頭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堅持國家統一和團結,反對分裂和傾軋;堅持共和制,反對君主制;認為權力永遠屬於人民,還認為各國人民都有權建立它認為最能幸福地生活下去的那種政體的政府。同時發展工業革命,機器代替了手工業,把生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雖然乾隆和華盛頓同在1799年去世,但一個是逐漸走向沒落的時代,而另一個是剛剛興起的新星,兩人截然不同的命運給了後人不同的觀感。


左手指傷


我一次聽說時也略驚訝,也包括聽說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是在康熙年間,等等。\r

我也曾思索過這個問題,我覺得原因在於這些人(包括我)學習歷史還是在中學時期的歷史課上,並且中國史和歐美史是分開學的,鮮有橫向對比。並且中國史和歐美史在歷史教材上的斷代又不同,主要是“近代”開始的時間。\r

在歷史教材裡中國近代史始於1840年,即19世紀中葉,之前都稱為“古代”。而歐洲近代史則始於16世紀資產階級萌芽。\r

所以華盛頓去世的18世紀末,在歐美史來說,是“近代”發生的,而且已經進入“近代”上百年了,而乾隆去世的18世紀末,在中國史來說,還是“古代”發生的事情。


深扒歷史社


你好,我是這麼認為的

乾隆生於1711年,華盛頓生於1732年,兩人都是1799年去世。屬於同一時代的人,但是他倆給人的印象差異很大,前者仍是遙遠的古代帝王,後者已是現代政治家。華盛頓所傳達的很多價值,至今都仍然覺得親切,同一時代的人,兩種不同的風格,讓人非常的感慨

乾隆登基與1735年,1796年禪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前後總共掌權63年。這半個多世紀被稱為“乾隆盛世”弘曆自負有“十全武功”。

這個時期的外國君主,不是被推翻就是帶領國家走向強盛。這個時期的中國是清朝的最盛時期,西方的政治、經濟、思想以及國際情勢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綜而言之,“乾隆盛世”期間,中國知識界對世界上發生的幾件大事,或多或少有些耳聞,但弘曆君臣並無意深入瞭解。及至鴉片戰爭後,國人才算真正開始關注工業革命、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

中國全面落後於西方,肇始於乾隆盛世”,這種說法並不為過。




鋒在起時


大家好,我是小趣,一個專注歷史三十年的男人。

在翻閱史料時,我們常常會因為參照物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看法,我們稱之為歷史錯覺。

而乾隆皇帝和華盛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常人眼中,他們一個是中國古代的帝王,一個是現代美國之父。

但是仔細的對比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居然是同齡人。乾隆皇帝生於1711年,而華盛頓生於1732年,二人只相差了二十歲,可以說是同齡人了。

但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一看似有趣的現象呢?這就好比兩個平行時空,在同一時間段各自有著不同的發展。

毋庸置疑,大清朝是落後的哪一方。美國在如火如荼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清廷卻在享受著自己“天朝上國”的榮耀。

可能從這一小小的對比,也許就能看出來日後大清被歐洲列強打開國門的悲劇。埃菲爾鐵塔建於1899年,可以想象到李鴻章當年帶著使團見到這些龐然大物內心的震撼。

於是乎,小趣由小見大,乾隆皇帝與華盛頓雖然是同一時代的人,但是人們卻沒有意識到,

歸根結底還是兩個國家發展歷程的不同,也為日後的列強侵華買下了伏筆。


時光史者


乾隆皇帝生於1711年,華盛頓生於1732年,兩人均死於1799年。乾隆皇帝比華盛頓要大21歲,從出生和死後日期上來看,二者的確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物。但是這一個皇帝一個總統給後人的感覺,一個生活在古代社會,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一個守護一個時代,一個開創一個時代。

乾隆大興“文字獄”的時候,華盛頓和夥伴們正在精心起草《獨立宣言》。

乾隆六下江南、大修圓明園,宣示大清國的鼎盛繁榮的時候;華盛頓帶領美國人民與英國為了爭取自由、民主的獨立戰爭。

乾隆在晚年讓位給嘉慶自己做了太上皇,但是讓位不讓權,依然牢牢把握大清朝的權柄;華盛頓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後,堅持卸任,自願放棄終身元首,為美國開創了總統不得連任超過兩屆的範例。

乾隆寫了三萬首詩詞,比全唐詩都多,後世流傳很少。乾隆有三宮六院,妻妾成群。華盛頓幾乎沒有文學作品,他最出名的是退休時的《告別詞》,感動了幾代人,至今有人傳頌。華盛頓只有一個老婆從一而終。


長風破浪langdalang


華盛頓與乾隆皇帝共處同一時代,又同在1799年去世。雖然他們都是大國的最高統治者,但是華盛頓和乾隆有著截然不同的時代烙印,從他們之後也開啟了各自截然不同的大國命運。華盛頓為美國創下了民主共和體制,樹立了北美從殖民地時代邁向自由平等和開拓進取尋夢道路,美國因此逐漸走向強盛,也為世界尋找到了全新的政治體制與革命道路;而乾隆皇帝承接康乾盛世的輝煌,將古老中國的封建制度推向最為繁榮鼎盛的時代,不過與華盛頓倡導自由開拓的精神不同,乾隆皇帝更看重遵循祖制維護強盛中國的皇權統治,所以他閉關鎖國,並在強盛帝國的虛榮心下揮霍國家的資本,導致清王朝由盛轉衰且封閉自大,這也為之後中國近現代史上百餘年的屈辱歷史埋下伏筆。

 

那麼歷史時代相同的兩位統治者,為什麼統治理念和世界觀差別如此之大呢?其實當時的世界並不是多元化的聯通的世界,仍然是割據的世界,東西方的交流非常少,而且東西方的文化傳統和當時的統治階級從根本上存在巨大差別。從西方來講,經歷中世紀倒退和嚴酷的統治之後,人們開始尋求生產條件、生活條件、政治條件、經濟條件上的根本變革,對於過去宗教制度對人們的束縛已經處於一種反抗心理,從而對於皇權的束縛和對殖民地管理的束縛都有一種抵抗心理,這也導致西方的封建統治基礎遠比東方鬆動,進入文藝復興後啟蒙思想和擴張慾望的形成為西方人提供了精神支撐,這從而也形成了華盛頓這一類人的施政態度,他們在全新的大陸上,在沒有陳舊制度與思想束縛的新天地,用全新的思想開啟了新的統治時代,創造了全新的國家,而這新生的國家也開始邁向新生的道路。反觀在東方世界裡,千百年來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不斷得以延續的精神準繩,也成為了保護中華一脈的救命稻草,當蒙古人不適應儒家思想的時候,他們被趕走了,這更讓漢民族和之後的滿清看到了固守儒家思想的作用與價值,而儒家思想恰恰與中世紀後的西方截然相反,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忠君仁愛。當滿人從關外入主中原後,他們最擔心的就是複製蒙古人的結局,所以他們不可能讓皇權的封建思想有一絲一毫的鬆動,這也是為什麼乾隆皇帝多次拒絕與西方通商交流的原因,並且時刻告訴自己的子民,我們才是天朝上國。並且在乾隆的勵精圖治下,這個古老的封建王朝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因此這更加固了乾隆皇帝對於封建皇權的信心和自滿,從而他讓這個古老國家走向更深的束縛和落後。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華盛頓與乾隆皇帝作為同一時代的兩個大國的最高統治者,卻總給人感覺他們完全不相干,完全不是同一個節奏的原因。其實,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這畢竟在於他們的歷史背景不同,他們的歷史文化脈絡不同,他們的個人經歷不同。華盛頓是革命者、開創者,而乾隆是享受著皇權天授的繼承者,他們兩個人即便是放在一個國家裡也是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因此自然他們所做的事情和結局,以及對對後世的影響就非常不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