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味道,是“熬”出來的

一幅書法作品,其中有看得見的東西,筆畫、墨色、字形、詩句等,這是“軀體”;還有看不見的東西,感情、風神、韻律等,這是“靈魂”。書法出“味”,往往就出在這“靈魂”上,故此只能靠細細品味,才可感悟得到。形象的說,書法味道,是“熬”出來的。

有"味"的字即謂之書法,無"味"的字只是文字。文字是傳意的,無須講究什麼"味",然書法是藝術,必講究其"味",即" 書味"也名"書卷氣"。這種"氣味"能使人"賞心",這種"氣味"就是書法藝術的靈魂。

書法味道,是“熬”出來的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1、何 謂 書 味 ?

平素我們常說:這道菜有味、好吃!凡是吃的都講究"口味"。平素我們也常講,這篇文章寫得有味,某某人說話真有味,甚至表揚或批評人也離不開這個"味" 字,諸如,某某人懂味,某某人真不懂味,如此等等。

書法藝術講究的"味",既不是甜,也不是酸,而是一種意味,一種情調,一種趣味。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宣紙上的黑白世界,能使你在精神上產生"愉悅"的感覺,"亢奮"的心理,不但悅目,而且賞心,甚至無法用語言來直接表達這種"愉悅"的味。

書法味道,是“熬”出來的

蘇軾 《東武帖》

一幅耐看的書作,總是有一種特殊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欣賞者,能刺激你的心靈,使你產生種種感悟、種種聯想、種種味道。這種種"味",就是書法藝術的"意境"。心與手、法與意、形與神的完美統一,這種統一就產生出各式各樣的"味"。

有美學家提出:"無形自不能成字,無意則不能成書。"這句話既將書與字區別開來了,又提出了書法藝術的靈魂就在於"意"。關於這種"意"自古至今就有種種說法,諸如什麼"風神"、"風韻"、"風骨"、"氣韻"、" 神采"、" 風采"、"品味"等等。

總而言之,"意"是我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核心,凡是詩、書、畫、文、印無不以其意為極詣。有"意"則成書,有"意"書出"味"。

書法味道,是“熬”出來的

米芾 《臨沂使君帖》

2、味 在 何 處 ?

"紅杏枝頭春意鬧"," 雲破月來花弄影", 一鬧"一弄,詩味全出。這種言外之意、韻外之致的"意境", 就是使你動情的"詩味"。看看那《蘭亭序》、《古詩四帖》,《苕溪詩》,活生生的線條,妙趣無窮的字體,虛實相生的佈局,五彩繽紛的墨色,達情性益心靈的風神,處處表現出一種吸引人打動人的"書味"。

線,是構成物體視覺形象的基本要素,也是構成書法藝術形式的唯一手段。但書法線決不是機械線,而是感情線,心跡線。人由於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緒,不同的動作等,導致產生不同的線條。就是書法家的喜怒哀樂的感情全部以肢體的運動而表達為可視的形象這一妙理。也就是書法線條表現出的"書味"。

書法味道,是“熬”出來的

蔡襄 《蒙惠帖》

書法的"味"更能從生情定勢的佈局之中體現出來。精美出於毫端,妙趣在於布白。線條美是單相之美,字體美是個體之美,而章法美是整體之美,這種美主要表現在:聯絡有序、相承起伏、映帶呼應、韻律節奏、參差變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顯示出一種音樂美,猶如一曲交響曲,越聽越動聽,餘音在耳,回味無窮。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其"書味" 還表現在墨色和書寫的內容上。

書法"味"不論表現在線條、在結體、在章法,還是在墨色、在書寫的內容,歸根結底都來自於一個"情"。喜則字舒,怒則字險,哀則字斂,樂則字麗。表情美既然是感情之美的外貌,因而她不僅因人而異,而且因境而異。

書法味道,是“熬”出來的

顏真卿 《祭侄文稿》

3、何 能 出 味 ?

一幅書法作品,其中有看得見的東西,筆畫、墨色、字形、詩句等,這是"軀體";還有看不見的東西,感情、風神、韻律等,這是"靈魂"。書法出"味",往往就出在這"靈魂"上,故此只能靠細細品味,才可感悟得到。要使書法打動人心,使觀賞者產生思想共鳴,則作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字內功夫,二是字外功夫。字內功夫,即筆墨功夫。其次是"脫化生新", 在精心臨摹古人法帖的基礎上,得形得神之後,不斷溶入自己的個性之"味"。第三是文字功夫,要熟練掌握漢字的八個筆畫及其變化,漢字的結構及其變化,尤其是草書符號及其變化。還要具有 "六書" 漢字知識。

書法味道,是“熬”出來的

宋代趙佶瘦金體楷書

墨跡跋歐陽詢《張翰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要有"味",必須有學識修養,有字外功夫。書品人品,人所共仰。一是要有文化素養。二要有學識修養。沒有一定的學識修養,是無法創作出上乘之作的。學識深,意氣平和;學識高,胸懷豁達;學識廣,聯想豐富。識廣方能才高,才高方能創作出"書味"。三是要有藝術素養。書法是一種精神產品,一個人如果沒有幾個藝術細胞要創作出藝術產品是不可能的。這種藝術素養,有先天因素,更主要的是後天的努力,是要從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逐漸培育出來的。四是要有品德素養。善是美的內容,美是善的表現形式,這種"美善統一" 是我國傳統哲學中的基本觀點。人的道德品性與書法作品的風格及其價值是切切相關的。

書法味道,是“熬”出來的

蘇軾 《寒食帖》

書法是體現人們心靈美的特殊造型藝術,書家的道德修養越深,則書法藝術境界越高,書法必然越有"味"。明·項穆說:"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王昱說:"立品之人,筆墨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

書法味道,是“熬”出來的

王獻之《中秋帖》

(臨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