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好是练出来的还是看书多的结果?

李蔷蔷



我和你一样,一开始也觉得多看书就能提高自己的文笔,

于是我选择更加激进的方法——抄书。


每拿到一本新书,我都会飞快的浏览一遍,将自己觉得写好的句子或词汇,做上记号,等一遍书看完,再将做记号的地方,全部摘抄下来,强制自己背诵下来。我认为,这样做就能在后续的写作中,随时拿来应用,即便是照着仿写,也能大幅提升我的文章质量。
结果,我发现这种方法根本没用。

我承认书中很多好句子的格式和表现手法,很是精妙!一旦借用,的确能为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但有个前提,一定要语境适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很喜欢用排比,觉得这种写法能够充分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可一旦使用在干货文中,就会让读者觉得我是无病呻吟,抽风,甚至是神经质,直接取关。

为了刻意“拽文”,我还经常在文章中生搬硬套一些华丽、夸张的形容词,结果却让我的句子,前后逻辑不对称,不够连贯通顺,大大增加读者的理解成本,致使跳失率居高不下!

我很迷茫,我一直在迫使自己多看书,甚至将整本书的好句子,好词语背诵下来。

可结果,却对我的文笔起不到丝毫作用!

我该怎么做呢?

我带着困惑,请教了很多报社老编辑后,我终于明白:提升文笔最关键的方法,不在于多看书,多背诵,而在于不断的练,还要有目的的练。

再告知大家方法之前,我们要先给好文采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什么是好文采?当我们说一篇文章很有文采的时候,一般是指文章在阅读过程中,能给人带来耳听目染的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要建立在阅读过程中能给读者带来的画面感和节奏感,即:“看”和“听”。


练习技巧一:让自己的语言尽量简单化,口语化。

过长的从句、过多的逻辑关系,繁琐的形容词,都会影响文章的阅读速度,让读者丧失继续读下去的信心。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为什么,如今京剧很难被青年人接受?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在演出过程中,一句话的节奏被拉的很长,青年人很少有耐心听下去。

如何练?

  • 将一个过长的句子,拆成几个短句,由逗号隔开;


  • 句子逻辑性太多,要尽量缩短,一句话表达不出来,就用两句话,两句不行,就用三句。总之将多层逻辑,变为单层逻辑,让读者从字面上就能很容易的理解内容。

  • 不用太多的形容词,尤其是连续不断在一句话中使用形容词,这样会给读者产生多层画面感,加深理解的难度。

  • 在提醒大家一下,在文章中多使用短句,这样能明显的提高文章的节奏感,音律感。想象一下我们平时是怎样说话的吧!

练习技巧二:用文字在读者心里画一幅画

画面感一直是好文笔的重要表现。通过你的文字给读者营造极致的画面感,会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提高阅读质量,质量越高,肯定就代表文章越好了。

近几年大火的盗墓题材小说为什么畅销,就是因为作者在画面感营造上,下足了功夫。还有一个现象也能证明我说的话,这就是但凡盗墓题材小说被翻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大家吐槽最多的话题,就是场景和道具设计的不过关,没有达到小说所描绘的样子。

如何练?

  • 推荐大家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

  • 多抓一些事物的细节,比如环境细节、人物表情细节、外貌细节等等。

  • 最重要的是善于用比喻的手法,可以将内容抽象化,也可以将抽象化的内容比喻成具体化的事物,加强读者的理解力。


大文豪朱自清散文《背景》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对细节的极致描写,赋予文章清晰的画面感,虽然没华丽的辞藻,但着实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父爱,引起共鸣。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内容对你有用给,请多多点赞、转发,收藏,如果有补充的见解或意见,也可以在评论、留言,我将第一时间与你答复!


屹波读书


阅读是学习。当我们阅读名家经典之时,就会知道世界上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什么样的文笔才能打动人。大量的阅读,会让人的视野开阔,见识深刻。在作者个人心中,自然而然会形成“好”的标准。

举一个例子,如果阅读量不够,可能会认为郭敬明、刘同等青春文学作家的文笔是好的,是值得学习的,但如果你心有万卷书,自然可知他们的文笔乃是下乘,不值得学习。郭敬明“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为何至今仍被人取笑呢?就是在于他的文笔矫情与虚假。真正的情感不是这样表达的,他完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当你有了文笔好坏的概念的时候,你的写作自然会朝着心中的标准前进。前些天,参加作家阿乙的读书活动。阿乙是阅读量非常庞大的作家,短篇小说集《鸟看见我了》《灰故事》都是我所喜欢的。他的文笔凝练,尤其是动作写得流畅,令人惊叹。

在活动里,他有个观点我很认同,就是在写作过程中,以名家为学习对象,会起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效果。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即使达不到名家的水平,但水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怕就怕以低标准要求自己,且不去阅读、不去学习,最终文笔不好而不自知。杜甫有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也有许多天才作家,他们年纪轻轻就文笔斐然,才华令人嫉妒。殊不知,他们幼功很好,儿童时就背诵过名诗名文,感受着文字的韵律与魅力,及至写作时,就自然而然地使用上了。

总而言之,我认为文笔好事阅读与练习共同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辉城啊


好的文笔,扎实的文字功底,“看”和“练”是基础,是积累,但最关键的还是对人和事物敏锐观察,精于发现,善于分忻,能将普通的平凡用自己的思维创造和文字的精美组合来谱写出一章独特的文字交响曲。

文笔好,文字流畅新颖,来自平时的“看”和“练”,来自生活语言的修饰和规范,来自内心精神世界的光明和健康,更是来自对自然景物和自己生活的热爱。

好的文字作品不必要用多么华丽眩目的词汇,密不透风的框架结构,高谈阔论的理论依据,矫揉造作的逻辑虚设。

是简单明了,老少易懂,是接近生活让人熟悉,是贴近人心让人亲切,是被人接受让人喜欢,是充满正能让人受益。

凡是人们看了不嫌废话啰嗦,不觉空洞无物而被接受,喜欢,感觉亲切,受益,就是文笔不错,文字被尊重的运用了,你也被人认可了。


无言喽


文笔好坏之因不可一概而论:

有得天独厚的王勃.洛宾天,也有后天之功李白.杜甫,其皆为古人不必一一列举,而当今中国作协的几位作家则意味深长,多为下乡知青,而当年佳作耐人品读!尤其莫言出身农民竟拿诺奖

……那么好的文笔究竟从何而来呢?人之秉赋各有不同,具天资者加后天努力即可成才不必多讲!后天努力者则大有分别:至关重要的是要有“书缘儿”和“

“笔缘儿”!入目觉亲者为“书缘儿”

,拿笔“上道儿”者为“笔缘儿”,具备此二者哪怕五十几岁再拿笔亦可大器晚成,后期必有大作呈世;若长期苦练亦未见功者,请您另谋他途!人生之路有多种选择,必有一行适合您。因为您的前路关险重重:天资聪颖者有,励精图志者众,要在高手如云的境况下打下一片天地绝非易事!但休闲娱乐者除外。

君以为然否?





感动天下


我从前也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书,不但气质没啥变化,连个文章也写不出来。

人呢是土的要死的,脑子里是很混乱的,思想是没有的,就好像我没读过书一样。

而且很多比我读书少很多的人看起来气质也比我好,谈吐也比我得体儒雅,看起来博学多才的样子。

后来我也认命了。可能人就是这样的,长得丑,读再多书也还是个丑。气质啥的,没有足够的自信,没有足够的饰物,没有足够的审美,也很难。

直到有一天突然觉得文思泉涌,不写点啥,总觉得脑子里十分激荡,必须拿笔写东西才能安静下来。

突然就想写东西了。

虽然未必做的成作家,但是写点东西却已经非常容易了。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是自己觉得自己读书多,其实却未必。读更多的书,慢慢的自然就想写东西,写的多了,自然就越写越好。

读的足够多,自然就能写,写的足够多就能写的好。不能写不会写,写的不够好,自然是还没读到时候,没写到时候。


影视剧人物赏析


以我个人的经验说明,好的文笔是练出来的,并不是多读书读出来的。

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读过的书已不计其数,那时候读书杂,因为条件限制,想读的书借不到,也买不起,就见什么读什么,只要是白纸黑字,我基本不会放过。

当然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小说。我最喜欢看文学名著,我读的书虽然不多,但比起我的邻居同事,我算得上是读书最多的人了。

可是,我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懒得写读书心得。

后来,我读的书不光是小说,还有各种杂志,文摘。中国的,外国的,应有尽有,但是我都一目十行的阅读。

所有的书虽然经过了大脑,却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就像看街头变戏法,玩杂耍的艺人一样,只是看热闹而已。

再后来,还买了一些关于写作方面的书,由于自己没有自控能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终于没有写一篇像样的文章。

所以我说,你读的书再多,不在写文方面多练笔,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经典文章的。


waug村妇


文笔好的人与多看书有关,我想可能还有平常善于观察生活,假如一个有文化的人他们既喜欢看好的文学作品而又有与别人不一样的人生不平凡的苦难经历就会写出优秀好文章出来。而反之人生经历磨难再多因文化水平有限写作出来不能把内心的想法全部完整的表达出来。写作品就好象是有一块好布料,好栽缝他们既会选布料也会栽剪最后就是缝制一件合身得体美观大方衣裳,而写作没有好的文化功底,象我有时会选题材可写得文字就是有血有肉而没有骨缺少文章的魂,这就有的是麻袋绣花底得差。所以,还是多看别人写得美文对喜欢学写文章的人肯定有好的学习作用,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8088情义无价


文笔好,个人觉得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有些人天生文笔好,有些人靠多读多写也能文笔好,还有些人,怎么刻苦钻研,文笔就是好不起来,这都很正常。

术业有专攻,人各有所长,我们真不必太过于纠结在某些特定的点上,有时候可以曲线救国,迂回曲折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那些个人人称道的大文豪,很多都是早慧型的文学巨匠,若说没有天生的文笔底子,单靠后天的训练而有此成就,是让人难以置信的。


所以呢,今天我们要说的,应该是一个普通人,怎么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文字表达水平达到一定的等级,不至于在“写作”这个现代社会必备技能上,太对不起自己的文化。

我总结的方法,大致有读、悟、写、改,可能还有缩、扩等步骤。

读,广泛地读叫做泛读;精细研读叫做精读;简略地读叫做略读;此外还有浏览、翻看等等读书方式。

  • 对于一些经典名著,采用精读的方式,不光体会书中意思,更去揣摩作者的写作逻辑、描写手法,就能在写作方法上有所收获;

  • 对于一些小说、故事、漫画之类的作品,采用泛读的方式,既了解故事的脉络,同时学会一些有趣的、有用的词汇,丰富你的用词;

  • 对于图书、杂志以及各种报刊读物等等,采用略读、浏览等方式,吸收信息,作为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每个人都在读书,却只有很少的人可以读完然后写,这说明读和写之间,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就是领悟——当你吸收了很多信息,却无法用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时,就还没有达到转化,也就很难诉诸你的笔头。

悟,意味着思考,这非常重要。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对某个现象的联想思考,对某些案例的批判性思考,都是你的思维在对信息进行处理、对文字进行重组的一个过程。这就好比吃饭和长高之间,还需要我们的身体吸收和运化,读和写之间,需要悟来做转化。

写,只是把思想诉诸笔端的一个流程。比如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整理了自己关于文笔的大部分思路,然后在心里打好了腹稿,拟好了逻辑,最后才是把我想好的这些东西用文字描述出来。而写的这个过程,逻辑性和层次性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我的读者能否清晰地读懂我要表达的意思。

改,是写作练笔必经的一个过程。记得笔者小时候刚写作文时,一篇作文写了几百字,被老师删得只剩寥寥几十字,在后期的作文实践中,老师的每次修改,都在不断纠正我的表达方向,也在促使我锤炼我的文字。

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老师还会不会认真批改每一篇作文,如果没有人认真去改你的文字,那么以下的方法,便是很好用的:

缩写和扩写的训练。

你可以试图找一篇很长的文章,然后试着把这篇文章用你自己的话,缩写出来。比方说一篇千字文,你把它缩写成三百字,然后看看意思的准确度,这样你就明白有些词句为何要那样表达。或者你可以找一个很短的句子,然后添加你的想象,把它丰富成一篇文章。

由多到少,由少到多,训练的不光是文字的驾驭能力,也有对于中心思想的把控能力。能够经由这样的训练,使你行文时更有的放矢,慢慢地,文字逻辑性提高了,文字的功夫自然就越来越好。


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可循的,关键是方法要正确。

每个普通人都可以经由适当的文字训练,掌握文字表达的基本功。当然了,我们不会希望每个人都成为作家,但每个人都能用文字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这点基本需求还是能够满足的。

祝好!



素秋慈


这个问题好大!我来谈点粗浅的看法。

想要好文笔,书还是不得不读的。

还得看你想要这“文笔”好到什么程度。你只想在头条上发个文章赚点外快,也许不需要读多少书,当个“搬运工”抄抄改改也行,不过现在平台也不是吃素的,想要多赚点,可能还得读些书,积累积累!若想要写篇好作文,高考语文拿高分,那么书就要读的更多一点,并且有针对性的读,就像有的网友说的还要做读书笔记,好的词句段落背下来,适当的时候用上,真管用,我高中同桌就是这样,她有厚厚一大本笔记,专为作文!拿过很多作文奖,考试自然不在话下!若想要文笔好到像鲁迅等文学大家那样,我想读的书就要更多了,且范围广,社会,历史,文学等,且都有独到的见解,才能让作品有厚度,高度,深度!想想读书少了得行不?

好文笔自然需要多练习!

读书是积累,积累得多了便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然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多实践是不行的,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红楼梦》里香菱学诗就是最好的例证。实践练习的重要性,上文提到的三个等级的“文笔”都需要!你说重不重要?

另外,想要好文笔,还要善思考!善于总结!为什么很多大文学家都是在中年后声名鹤起,因为到那时候他们才对人生,社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想要好文笔,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感受能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艺术家独有的感受性,超于常人体会到的喜悦悲伤。


心灵至交a分享KL


一日去一朋友家玩,此友是大机关的笔杆子,已出版了二十部书籍。入室小叙,他领我去工作室旁小仓库参观,八九个平方放满了他的草稿和习作,各种纸章,笔记本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文字,他自嘲,字字血,纸纸泪,估计没有一吨也有八百斤的手稿,我知道此友只是初中毕业当兵,靠自学苦练才成为大机关的一号笔杆子。我想练是他成功的基础,没有数量难有质量,有了一定的数量就会有质的提高和飞跃,他说他的写作能力是他用纸张挑(担子)出来的,不勤学苦练,大胆实践,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难有他现在的成就。决心与行动是一对双胞胎。一个挑字反应了在他成功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和曲折弯路,有多少打击和失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很巧隔日又去一位同学加战友家看新房,此公现是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出版发表了十多部大块头,曾经担任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队战士复员,高中没有毕业,没有上过大学。一进家门到处都是书橱书架,最大的房间也专门做了书房,家里各类书籍七万余册,记得上学时他语文成绩并不突出,但确实从小就爱看书,什么都看·还爱吹他看过书籍中的各类趣事,他告诉我,当兵回来先去电视台做记者,最后一直做到了台长。读书学习是他长久的习惯,后来一直搞文字工作也没有费多大周折。我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功夫在诗外吧!多年读书学习的习惯,虽然他没有成为专家,但是成了杂家,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医药卫生,棋琴书画,吃喝玩乐,体育教育,工程机械,他样样都懂,门门都会,所以触类同通,融汇惯通,厚击薄发,水到渠成。想想这两位虽然各有特色,都有成就,我觉得合二为一更是如虎添異,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通俗·美声,戏曲,逐个登场,那更是文章的闪光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