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三四天一换药方,对病人有好处吗?

用户59064691818


大家好,我是中药师说健康,希望通过简单的语言为大家科普健康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讲究辩证论治,证不同,药不同。这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人和人之间纯在差异,不能千人一方,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情况也是不一样的,疾病是在发展变化的,所以症状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医最有核心价值的地方就是个体化,题主问的三四天就需要更换药房,这也是个体化中的个体化。可以说中医给每一个人的治病方案,都是量身定制。

把脉的中医

人体是个变化的过程,疾病也是个变化的过程,如果用不变的药方来治疗变化的疾病,也是不可靠的。在《名老中医之路·学医在勤奋临证贵辨析》中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估计讲完您也就明白为何中医需要三四天一换药方了。

此书中记载:此老先生曾经给一个患者治病,这个患者陈某,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僵卧、目直视,面色晦滞,昏睡不醒,舌质紫而苔黄厚,脉如转索,肢凉气微。”就像僵尸一样平躺着,手脚冰凉、面色晦暗、气若游丝。询问后知道前一位医生给患者用了大量的煅石膏,也就是本该散发出来的热气,到给憋在体内,散发不出来,所以就呈现“僵尸”状了。老先生一看,就用了人参、淡附片、紫油桂,煎水频服以顾其本,观其动静。


第二天早晨,家人来告诉老先生,说服药后半夜,患者就能睁眼讲话了,还能略微吃一点饭。而且四肢也不冷了。老先生一听高兴了,就又让这个患者喝两剂。不料三天后患者的家属慌慌张张地来找先生说服用这两剂药后,烦躁不安,赤身裸体,言语不休,行动狂妄,如有神凭。简直一个躁狂患者呀。老先生赶紧用增液承气汤,当晚下燥屎20余枚,2日后,热退身清而愈。此老先生非常自责,

中草药图片

通过以上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这也是中医的灵魂和精髓,当然效不更方也是有条件的,在症候单一而且稳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效不更方的。在症候发生了变化的阶段,就必须是中病即止,需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用药的方法。

以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简单回答,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那就点赞、转发出去,同时也感谢留言处讨论

中药师说健康


我附近住了个老中医,知道他给人看病时,总叫病人拿药方先买3剂吃完后再来看,最多5剂,为什么呢?我瑞摩其原因是,中医凭的是听观叩把,再凭经验判断病种和病情,再神的医生,也只有8、9成把握,先嘱病人试3剂,反遣效果后,再修改药方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如果一点效果也没有,会反思是断病是否错误,会重新考虑,不贻误病情,不浪费病人的钱财。对己确定的慢性病,有时10多20多剂的都有。如此做,说明他是个负责任的良医。我这个邻居还真有两手,今年正好70岁,曾被评为名老中医,是参加北京全国名医大会的代表之一。现虽退休在家,但上门求药方的人很多,对治很多病(含疑难杂症)确有药到病除的效果。当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


闲言碎语话多余


去医院里开药,除了慢性病,很多医生都会给你开三四天的量。为什么?因为如果对症的话,三四天就很有效果了。

但是,中医的药不能这么干。如果医生给你开药,不可能一直吃下去。否则这个医生要么就是不懂。

为什么呢?

第一、中药说是治病,不如说是调理。很多病都是阴阳失调,五脏生克不均造成的。比如说你生了肝病,如果治疗肝病的话,中药里会加调理脾胃的药,因为木克土。

当我们吃了三四天后,身体的平衡会有一些变化。如果还是一直这样的话,很可能会造成新的失衡。

第二、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的辩证,就有因人、因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宇宙星辰、山川大地看起来不变,其实时时刻刻在变。治病的方法也一直在变。

想不变的一方面是懒人思维,一方面也是工业化大生产下的生活习惯,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像机器一样设定了运行的程序,就一成不变。

这个世界有什么能够一成不变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永远在变化的变化!


昆山代杰


个人感觉很正常,中医全是经验医学,从症状分析病因,给你用药,一次三四副,吃完如果病情好转不达预期,说明药量或者成分需要调整!然后再开药!人病了,如同机体出现故障,维修就是排查错误的过程!你才喝了几副药,我家亲戚喝了一年多的中药,愣是把乙肝喝痊愈了,是痊愈,转阴了!


西夏波波哥


中医:来,我们结合一下。

现代医学:我不用你结合。

中医:你还没有预防药和特效药,我有的是。

现代医学:那你还跟我结合干嘛?

中医:我得发挥关键作用。

现代医学:那你自己发挥吧。

中医:不行,我不跟你结合就不能发挥关键作用。

现代医学:……

中医:现在,我宣布,中西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医发挥了关键作用。


abc查无此人


这个问题问的好,其实这个问题需要分情况,具体如下。

如果是门诊病人,按上述所说的,病人每隔3或4天就需要挂号开药,增加了病人的负担,部分上班族来说,尤其不便。

如果是住院病人,这种情况是比较好的,因为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查体,结合舌脉象,来综合分析,拿出一个适合你自己的中药方子,是非常合适的,住院病人每天有医师查房,会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中药方子,这个对病人只有好处。我们医院的中医科住院病人就是如此开中药,病人疗效不错,病人也非常理解配合。


杏仁健康



我走岐黄


这是一个看病证性质的问题 如果是个急性的外感疾病 会有很多这种情况 比如 伤寒表虚证 桂枝汤证。证状是 头疼 发热 汗出 恶风 脉浮缓 中医必须开出桂枝汤 并且要求病人按照桂枝汤的使用方法使用(服药后服用一杯热粥 以助药力 覆被取微汗 不汗再服 又不汗又再服 出小汗一时许为佳 禁生冷肉面五辛)如果任何一个环节掌握不好 疾病都不会药到病除!所以 仲景按照还未愈的各种情况 再进行二次换方 比如 "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杏石甘汤"这是伤寒论原文六十三条的情况! 由风寒表虚转为邪热壅肺 必须要换的 是哪个环节导致要换呢?是服药环境的变化或者是病人的服用桂枝汤没有遵医嘱等因素都会是可能的。如果是固定的慢性疾病 比如 风湿寒风湿病 一般把方一次性开准 不用换 但途中病人又遇上新的外感病情况 也要考于在内。需要换方还得换 不是死般硬套的。说换了几个方就不是好医生 不换方又不是好医生


用户70961364490


所谓"西医",是指有别于"中医"的另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进入中国虽仅百余年,但己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科学的称呼叫"现代医学"。

在战争救死扶伤、平时疾病防控医治,以及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脏器诊疗,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劳!

几千年的中医更功不可没。虽然望闻问切较之现代先进的诊断稍显粗糙。肝心脾肺肾对应土火木金水的五行相生相克治疗理论让一些年轻人摸不着头脑。

但阴阳平衡达到中和的治疗结果十分有效。中医的治未病,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预防为主,是防病治病的指导思想。

在诊断治疗上,中西医区别很大。西医针对的是群体,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上是千人共同的:一次几片,一日几次。

而中医针对的是个体,一对一的开处方。还要根据服药后的效果,对某几味药进行加减调整。就象题目中说的三四天换一个药方。

西医在诊断、救急、外科手术等诸多方面有其优长。而中医对一些慢性病及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调理更具优势。

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了中西医结合,这应该是人类治病救人、综合治理的发展方向。


晚亭与落霞同晖


不知道为什么国人这么抗拒中医,西医虽然见效快,但抗生素用多会有后遗症,中医见效慢,但无后遗症。中医也要根据你的身体恢复情况来分配,我觉的三四天一换药方正常,西医不也几天一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