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帝国最后的骄傲,陨落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37米、高16.35米,翼展23.92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 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

美苏航天飞机对比,右侧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与能源号运载火箭。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由轨道器和运载火箭组成。轨道器的外形与美国航天飞机轨道器相似,但轨道器上没有起飞时使用的主发动机,因而有更大的密封座舱容积和有效载荷量,可容纳10名航天员,可将30吨货物从地面带到太空,将20吨货物从太空带回地面,最长可在太空飞行30天,返回时可机动飞行,有更大的着陆时间和空间选择。

安东诺夫设计局还为解决暴风雪号的运输问题专门设计了安-225大型运输机。安-225于1985年开始设计,1989年首次背负暴风雪号飞行,是目前已有的体积最大、载重能力最强的飞机,迄今只生产了1架。它的原形是安-124,但采用的是双垂直尾翼设计,运载能力比安-124提高了50%。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与能源号运载火箭正在进行组装测试,运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轨的是能源号运载火箭。这种火箭是在N-1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是迄今已使用过的火箭中最大的火箭。它由芯级加液体助推器组成,根据不同大小的载荷使用不同数量的助推器,最大有效载荷可达270吨。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轨道器时使用4枚助推器。与其它火箭发射航天器时的情形不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不在火箭的顶端,而是驮载在火箭的侧身上。

在暴风雪号真正上天之前,苏联共进行了140余次飞行试验,其中包括近70次自动着陆试验。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姿态不佳,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

“能源”号火箭一、二级均采用液体推进剂,因而火箭的可靠性较高。而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万一发生故障,可用自身的机动发动机使航天飞机进入较低的轨道或立即返回发射场,大大提高了航天飞机的安全性能。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与能源号运载火箭驶出总装车间,途中可以看出动力为两列内燃机车。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与能源号前往发射场,但在暴风雪与能源火箭对接并运送到发射台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水平运输的方式,这显然没有美国的垂直运输来得方便。

暴风雪号,这是一款由苏联开发的航天飞机,它被认为是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出发点,亦是当年红色帝国最骄傲的产物。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和能源号火箭建造了3座发射台,但3号发射台从未使用过。

夕阳下的暴风雪。

夜幕中的暴风雪。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于1988年11月15日3时00分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2号发射台发射升空,成功进入近地点247公里,远地点256公里的轨道。由于此次任务是无人测试飞行,所以机上生命保障持系统没有运转,也没有为操控台安装任何软件。由于计算机存储能力的限制,暴风雪号只环绕地球飞行了2圈,3小时25分钟后成功返回地面。

1988年首飞后,用于暴风雪计划的资金濒临耗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再也没有进入太空,只能存放在拜科努尔的总装车间,图为落满灰尘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出师未捷身先死。

苏联解体后的拜科努尔总装车间,已经成为了钢铁坟墓。

图为另一座总装车间,里面还保存着两架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一架是未完工的二号机;另一架是用于测试的OK-MT模型。红色箭头所指的就是二号机,黄色箭头所指的是运载火箭固定架,OK-MT模型机在二号机前面,未入镜。

2002年,一场罕见的大雪袭击了暴风雪号所在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因为无法负担积雪的重量,装配维护综合体的顶部发生坍塌,将封存在其中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与能源号运载火箭砸得粉碎。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中可以飞行的一架连同能源号火箭一道,因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厂房坍塌而被摧毁。至此暴风雪计划在凄凉惨淡中彻底终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