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射鵰英雄傳》,原來金庸武俠中竟然也隱藏著減法原則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句對聯可謂是一代人心中難忘的記憶。其中,對聯中的“射”便指的是《射鵰英雄傳》,這也是我極其偏愛的一部武俠小說。年少時讀這本武俠,心中關注的只有黃蓉和她靖哥哥的愛情,後來再讀這本書,卻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對於郭靖而言,他能夠學會精妙的功夫,能夠成為一代大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於郭靖心思單純,眼中一次只能容下一個事情,

在我看來,郭靖完全就是一個天生會做減法的“大家”。

重讀《射鵰英雄傳》,原來金庸武俠中竟然也隱藏著減法原則

001做減法成功的典範

《射鵰英雄傳》中有很多出彩的人物,最令人過目難忘的便是黃蓉。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黃蓉是主角,不過更多的則是因為黃蓉的聰慧伶俐以及過目不忘的本領。黃蓉戲弄沙通天等人的時候,便是依靠過目不忘的技能,跟人在過招的過程中就把別人的功夫模仿的十分神似。按道理,像黃蓉這樣聰明的人,應該很容易就能夠登頂成為“武俠高手”吧?但事實上黃蓉卻並沒有達到這個地步,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因為精力太過分散罷了。

重讀《射鵰英雄傳》,原來金庸武俠中竟然也隱藏著減法原則

與黃蓉相反,郭靖是一個很愚笨的人。江南七怪在教他功夫的時候,七個師父一致認為郭靖不適合學習取巧的功夫。儘管他無時無刻不在勤學苦練,但是他的功夫依然沒有進步。江南七怪在江湖上也並不是無名之輩,七個人也是各有所長,為何集結幾個人的心血卻還是無法將郭靖培養成材呢?原因便在於七個師父的功夫屬於七種不同的路數,天資平平的郭靖學一個就很困難了,卻還要耗盡精力同時去學那麼多,結果自然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一個都沒學好。

重讀《射鵰英雄傳》,原來金庸武俠中竟然也隱藏著減法原則

後來,郭靖結識洪七公,七公教了郭靖降龍十八掌。這套化繁為簡合的天下第一剛猛掌法,完全適合郭靖這種笨人。他專心習練,初出手的時候,簡簡單單的一個招式便已經發揮出巨大的能量,震懾一眾江湖人士。“多”讓郭靖疲於應付,而“少”卻讓郭靖脫穎而出,減法的效應,在郭靖身上初見成效。

莊子在《養生主》一章中說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無限的,如果面面俱到去追求便會感到疲倦。如果知道了這個道理還要去實施,那麼疲倦肯定是必然的結果。生命是有限的,同樣一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貪多,只會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而已。只有專注才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002選擇多一定是好事嗎?

金庸先生的作品中,提到的功夫有很多,光《射鵰英雄傳》就有很多經典武學,比如一燈大師的一陽指,歐陽鋒的蛤蟆功,黃老邪的落英繽紛掌,以及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在這之些招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降龍十八掌,從小到大,想必很多人都跟著電視比劃過降龍十八掌的招數吧?

重讀《射鵰英雄傳》,原來金庸武俠中竟然也隱藏著減法原則

降龍十八掌就是簡簡單單的十八個招式,但它在武林上卻赫赫有名。這套掌法是蕭峰用自身所感及義弟虛竹逍遙派武學天山六陽掌的精要,化繁為簡合力創出的天下第一剛猛掌法。不難看出,在武俠世界中,有名氣的武功秘笈都是做減法,去掉糟粕留下精華,然後進行深入研究才能變成經典武功。

武俠世界中因為減法成就大能,那麼在現實生活呢?可能有人會說,現實與小說不一樣,當然是選擇越多,成功的機會越大。

曾經看過一組調查,在超市門口分別陳列了2組果醬的試吃平臺,不同的是,a組只有六種,b組有24種口味,選擇更多。一天下來,b組的試吃人數比a組多20%,但購買數量a組比b組多20%。

這說明什麼呢?其實在大部分人的意識當中,都是覺得有更多的選擇會更好,然而往往當我們面臨更多選擇的時候,內心卻又會下意識去抗拒,不知道選擇什麼,從而錯過機遇。捫心自問,有選擇肯定比沒有選擇要好,但是如果我們一直沉浸在選擇,而不是經營上面,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面對選擇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的重要技能就是做減法。

003貪多嚼不爛

在現實中,也有很多人如前期的郭靖一般,因為“多”而不聚焦導致一事無成。

重讀《射鵰英雄傳》,原來金庸武俠中竟然也隱藏著減法原則

互聯網的發展,自媒體的興起,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這個世界不一樣的發展模式,於是大家都開始明白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紛紛想要趟別人成功的風口。今天我們看到這個人說玩轉了PS大有前途,明天又聽到有人說學會簡筆畫才是人生贏家,到後天,可能聽到的又換成了:會剪輯視頻才是以後最能傍身的技能······

這些消息的轟炸讓手機外面的人根本無法專注於眼前的一件事情,看到這個也想要學,看到那個不錯也覺得應該學,於是蠢蠢欲動中,不知不覺便囤積了一堆的課程。

重讀《射鵰英雄傳》,原來金庸武俠中竟然也隱藏著減法原則

我們明明從小便聽到過一句俗話:貪多嚼不爛。明明懂得這個道理,為何還是做不到呢?這裡便不得不提及“期待值”。事實上,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期待值”都會比實際認知的要高很多,所以在進行課程收割的時候,大腦釋放出來的信號是“相信努力一定可以完成”。迴歸現實,等真的開始來學習後,翻開一堆的課程列表,這個分出一點精力去學習,那個也分出一點精力去學習,再加上外面的誘惑有很多,計劃便總是會被打亂,一次兩次或許還能調整,次數多了以後,發現什麼事情都沒做好,看著未完成的計劃,挫敗感油然而生,最後一事無成。

“二八定律”很多人都聽過,在我們的人生中,重要的事情佔20%,而不重要的事情佔80%。成功的人便是善於做減法,用80%的精力去做那20%重要的事情,但是往往現實中有很多人卻花了120%的精力去做80%不重要的事情,最後變成了重要的那20%是一片空白。

曹雪芹的作品《紅樓夢》中,薛寶釵嘆白海棠中,其中有一句道“淡極始知花更豔”,這其中何嘗不是映射著減法的精妙呢?郭靖是幸運的,有黃蓉幫他,還有洪七公指導他。普通人自然沒有這個待遇,所以我們只能自己學會方法“自救”。相信看到這裡,大家都已經明白給人生做減法的重要性。

對於普通人而言,“取”往往比較容易,“舍”便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因此,這個減法我們要如何去做呢?

004普通人如何做減法?

有人說,當然是多想多思考呀!但是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因為這樣的話,我們的大腦還是會依照慣性去發出指令,然後我們就會一直重複之前可能犯下的錯誤。

先來看看股神巴菲特是如何做減法的吧。巴菲特說首先寫下認為重要的25件事情,然後再從這25件事情中挑選5件重要的事情。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剩下的20件事情怎麼辦?是不是等以後有空再去做?正確答案是,剩下的20件事情全部丟棄,不去做。

重讀《射鵰英雄傳》,原來金庸武俠中竟然也隱藏著減法原則

巴菲特的做減法模式,便是把可做不可做的事情都果斷的砍掉。不過普通人可能無法達到巴菲特的這種境界,盲目的做減法也可能會導致一樣糟糕的後果。很多人認為減法就是簡單的把自己身邊的事情刪減一些,只留下少數的一部分。但其實,真正做減法並不是那麼簡單,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做分析,首先就是要去掉不必要的事情,這個很簡單。第二個則是要根據現狀去進行匹配了。

因此,做減法的正確方式應該是:

拿出一張紙,寫下來你的目標,這個目標越具體越好,而且必須是自己內心真正想去實現的目標。然後列出已經在你眼前所擁有的可選擇項,對照目標將相關度按照高低排列。做好這兩步以後,排在最前面的就是你的“西瓜”,那些還在後面排隊的“芝麻”就可以捨棄掉了!

005尾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願每個人,都能做好人生的減法,讓自己的人生,遇見更美好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