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遗诏,到底是“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

沉睡的古老恶魔


从历史上我们可以推理出康熙的想法就是传位于给皇四子雍正的。首先我们来看看康熙帝最后的遗诏是怎么写的:

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卯

从这份遗诏我们不难看出康熙在遗诏中在立皇位继承人时先提及自己子孙众多,最后在公布皇位继承人这明确表示康熙帝自己是十分清楚这次皇位是许多人所争夺的。这有一层潜台词是我康熙知道你们个个都想上位,但经过我多次思考我认为雍正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然后有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的很广泛,说是遗诏中原本是写着将皇位传给十四子,但“十”字被人改成了“第”字,结果就成了皇位传给第四子了。这个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因为《康熙遗诏》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中的“十”字和“第”字完全不一样,根本没法做手脚。并且还有一种说法是将“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把“十”字改为“于”字因为古代的字不同于现在的字,古代的“于”应该是繁体字“於”,这样是改不了的。所以这些民间传说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接着我们根据史实来看看康熙是如何选择接班人的。

古代就有了传长不传幼,传嫡不传庶。那么康熙肯定也有这样的一点想法的。那我们来看看雍正当时的竞争对手怎么样,首先老大老二失去继位资格之后,雍正在嫡庶这个维度上是最优(养母孝懿皇后身份高),在年龄这个维度上是次优,仅次于实际上也已经基本退出储位之争的老三。因此无论立嫡立长他都占优。这是雍正的第一个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雍正“孤身一人”在康熙看来没有拉帮结派,大搞朋党。而雍正的主要竟争对手八阿哥和十四阿哥这两人都属于同一党派。并且老八太爱收买人心,康熙一直以打压为主。给自己弄个八贤王的称号就看出来他是大愚若智。而且小恩小惠对传八卦的老百姓是觉得很有水平了。到了天家朝廷那个层次,真有水平的人会觉得这是浮精,小把戏。那个层次的人都是利益导向的,不会以感恩的心为第一行动原则。

第三深得帝心。雍正在当皇子时是可以说摸清了康熙的内心,他始终知道一件事就是在没当皇帝时。皇权摸不得,就如同老虎的屁股一样。只能远观而不可近玩焉😂。而皇八子那边呢却是巴不得让康熙知道他势力庞大,朋党众多。从这一点四阿哥就可以甩八阿哥几条街!

还有很多人说康熙十分喜欢十四阿哥是想让他继位的。但是我们只要仔细想想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康熙病逝时十四阿哥还在外边打仗不在京城!你要知道人离开了京城就相当于远离了政治中心。这直接表面康熙根本没考虑过十四阿哥。不然康熙怎么会知道自己天限快到时选择让十四阿哥远离京城?所以说十四阿哥根本不是康熙选择的接班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康熙选择的接班人就是雍正!


荆襄名士


康熙遗诏,到底是“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是清朝历史的一个谜团。

要解开这个谜团,还需要从康熙遗诏入手。

康熙遗诏存世仅剩四份

康熙皇帝逝世后,遗诏颁布天下,告示全国。康熙遗诏当时由文书官抄了几十张,以迅速传出圣旨,不过至今只存四张。

在已考据为真的四张中,两张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两张在北京故宫,其中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保存的不但有御玺,还有汉满文对照版,显示曾呈献给康熙看,非常珍稀。

康熙遗诏谜团是汉字艺术造成的

康熙遗诏人气旺,是因为康熙传位之争的历史谜团造成的。

野史传说,康熙遗诏中原写“传十四子”,雍正将“十”改成“于”,变成“传于四子”,也就是传位于雍正自己;电视剧《步步惊心》中,吴奇隆演的雍正自称窜改遗旨,更强化民众印象。

这是在利用汉字“十”和“于”之间的相似艺术来编写的故事,但这不是事实!

康熙遗诏满文版是关键

《康熙遗诏》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而且,“于”是现代简体字的写法,过去的繁体字写法是“於”。因此,将“十”改为“于”是不可能的。“十”改为“于”只是小说里的说法,不是历史事实。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遗诏显示,康熙明明是写“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意指:各方面都很像我),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绝非添加笔画就能改字,数百年谣言不攻自破。

所以,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管理故事会


康熙确实是传位给四皇子胤禛(雍正),篡改遗诏之事不成立。

康熙传位!

康熙处事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选择继承人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则:一没有能力的不会要;结党营私的也不会要;兄弟之间使阴招的更不会要。他想来想去,只有四阿哥胤禛合适。康熙早年对他的太子非常得意,但是后来康熙看出太子胤礽一者有克母之相,二者把亲生兄弟的生死不当回事,三是对父皇(康熙)的病情漠不关心,所以最终下定决心取消了太子的继位权。


康熙废立太子之后,开始考虑选择其他的儿子继位。他考虑再三,长子胤禔与兄弟们不和,竟然在第1次废太子的时候,怂恿康熙杀死太子,这使得康熙对胤禔十分不满意,最终把他囚禁了起来。再说三儿子胤祉,他将大阿哥用巫盅之术的事告诉了康熙,而康熙表面对他比较嘉奖,心里面却感觉嫌弃,这个三阿哥以为太子失势,大阿哥被囚禁,皇位一定会轮到自己了,但是康熙其实对他也不满意。八阿哥也是蠢蠢欲动,想利用群臣举荐来为自己争取皇位,他的此举也被康熙所厌恶,所以也不是皇帝人选。


最后的人选是,四皇子和十四皇子,而十四皇子只会打仗,不会管理国务。后人传闻四皇子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抢夺了14皇子的皇位。这是故意污蔑雍正。至今这封诏书一式4份,以满汉多种文字书写保存完好,并且分散在四处展览,不可能出现“传位十四子”被改成“传位于四子”之事,况且繁体字“於”笔画复杂,难以随便修改。

再说,康熙十分喜爱雍正的儿子弘历(乾隆),曾经将弘历亲自接到身边抚养教育 ,甚至有时候和军机大臣商讨国事时,也不避讳这个孙子,而这种待遇也只有太子的儿子才有。在诸多皇孙之中,也就只有弘历这么惹康熙喜爱。而康熙明知道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还要派14皇子为大将军去西征,有哪个皇帝会在临死之时将自己中意的继承人调到偏远之地呢?而且14皇子军队的后勤都由四皇子调遣,京中防务也给了和四皇子关系很好的隆科多,这说明了康熙已经在尽力为四皇子铺路了。



所以,种种迹象表明,康熙确实是传位给4皇子雍正,没有篡改遗诏之事,有的话,也是谣言。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雍正改遗诏的可能性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就没办法这样改。



首先,“十”这个字在清朝的时候没有办法写成“于”,写出来以后意思也变了。清朝的“于”,和现在的“于”并不是一个意思。历史上“于”的意思多是“属于”、“关于”,或者“对于”等,也可以通“迂”这个字。因此,从字面意思来看,康熙遗诏如果改为“传位于四子”,是不合适的,也读不通。如果非要加入“于”这个意思,则在清朝时只能写成“於”。虽然有时候,“于”和“於”也可以共用,但是在正规场合,是不可能通用的。“传位于四子”这样的写法,根本不会出现。

其次,清朝皇室是旗人,清朝的官方文字是满文。虽然在清朝中后期以后,汉文基本上成为了清朝皇室的主流。但是在清朝前期,满文依然是皇室书写的根本。并且在清朝宫廷的正式文书中,满文也是一直都存在的,到清朝灭亡时依然存在。因此。康熙遗诏这样关乎国本的重大文书,一定也是有满文写成的,至少也是满汉双文。从这方面来讲,即便汉字可以把“十”改为“于”,但是满文却是无法类似更改的。

再则,康熙遗诏,传位于哪个皇子,是一定会写名字的。皇四子名字叫胤禛,皇十四子名字叫胤祯,这两个名字念起来虽然有一点点相同,但是写法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雍正改了遗诏,把“十”改为“于”,但是“祯”怎样改为“禛”呢?根本是无法改的。如果不改,那岂不成了“传位于四子胤祯”?岂不是闹了天大的笑话?

所以,无论怎样看,雍正将康熙遗诏的“十”改为“于”,都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要是雍正真的有改遗诏的能力,为何不直接重写一个“遗诏”呢,这样当然会更稳妥吧?


苏绽


雍正当皇帝,很多人没想到。

康熙晚年,爆发了著名的九子夺嫡: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新皇帝最有可能会是谁?作为大臣的我应该支持谁才能对我最有利?

康熙驾崩后,新皇帝继位,大家一看新皇帝顿时傻眼了:怎么会是他?没想到啊!

这位新皇帝,不是当了几十年的太子胤礽,不是被称为“八贤王”的八阿哥胤禩,也不是在康熙晚年得到重用、被封为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而是朝野上下都不怎么看好的四阿哥胤禛。

为什么会是四阿哥胤禛呢?他这个冷面王,虽然办事效率高,但做事不留情面,朝廷上下很多官员都害怕四阿哥胤禛,也没什么人认为胤禛能在这场夺嫡大战中胜出。

大多数人看好的是这两位阿哥: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他们俩,一个贤名远扬,一个晚年受宠。

但最后,却是四阿哥胤禛当了皇帝,这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

“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

放眼整个清朝,满清十二帝中数雍正的继位最被人们议论。有很多人说在康熙的遗诏中,原先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只是这份遗诏被雍正拿到了,雍正将遗诏修改成“传位于四子”,即传位给自己。

那么事实是怎样呢?

我们先不看遗诏的事情,先来看看康熙想选谁当新皇帝,或者说康熙最应该选谁当新皇帝。

平心而论,在这几个争夺皇位的儿子里,康熙最应该选的就是雍正,没有之一。

几个皇子中,当了几十年太子的胤礽最先被淘汰出局,康熙培养了他几十年,但胤礽终究不能成大器,康熙只能忍痛废除;八阿哥胤禩,虽然有“八贤王”之称,但他的贤名是装出来的,以宽仁来收买人心的他早晚会出事。

十四阿哥胤禵呢?他不是在康熙晚年很受宠,并且被封为大将军王吗?不错,但他也不合适。胤禵胆子过大而胸襟太小,这样是会出事情的。一个帝王,想成就大事就要有开阔的胸襟,这一点上看,胤禵是不合适的。

康熙是一位圣君,被人称为“千古一帝”。对于皇帝来说,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人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王朝能不能继续发展下去。对康熙来讲,在康熙晚年出现了国库空虚和吏治腐败的问题,这都是棘手的事情,他必须选一个敢做事、能做事的人,来改革清王朝,让王朝能出现新的生机。


这个人就是雍正。雍正被称为是冷面王,正是因为他敢做事、能做事、有恒心有毅力能够把事情做下去。只有选择雍正,大清朝才能进行大的改革,康熙遗留下来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改诏书是不存在的,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

前面我已经分析了,康熙最应该把皇位给雍正。但如果,如果康熙真的很想让十四子胤禵继位的话,雍正能不能改诏书呢?不能!他改不了的。

遗诏是用三种文字,即满文、汉文、蒙文来写的。雍正能改得了汉文,那满文呢?蒙文呢?他要怎么改?

就算遗诏只用汉字写,也不存在把“十”改成“于”的可能,因为“于”是简体字,康熙那时候用的还是繁体字的“於”。

可以确定的是:雍正继位后,呕心沥血,对清王朝进行了多项改革,让国库充盈起来,国家发展得更好了。康乾盛世中,雍正作为承上启下的一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简单平凡123123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由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承大统,后来乾隆继位,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场面。但对于雍正皇帝的继位,却一直是后人议论纷纷的。



先说说为什么出现提问者的这个问题吧!康熙遗诏是传位于皇十四子,还是四子。

第一,因为康熙在没有去世之前,对着文武百官,儿孙们说过,他百年之后,肯定为大清选一位可靠兼顾之人。而且后期也相当重视皇十四子,且封为大将军,屡建功勋,给当时之人留下了很大的迷惑。

第二,雍正继位后,自己母亲不接受雍正皇帝的册封,不搬出自己的宫殿,转移到皇太后应该居住的慈宁宫。对于自己的十四帝,直接派去守皇陵。

第三,对于皇八子,皇九子,以及皇九子母亲宜妃的处置。对于肱骨之臣,年庚尧,隆科多的处置。

综上三点就让人怀疑他的皇位的由来。



那康熙的遗诏到底是怎么样呢!

首先,我们先考虑一下康熙到底有没有留下遗诏。因为现存的康熙的遗诏的时间是11月3号。康熙死的时候是11月3号。因为遗诏有着严格规定,现有内阁大臣,大学士草拟,然后由皇帝一一查看,最后才确定如何写。所以皇帝的遗诏一般都会提前写好,要不然就是后期补诏。所以遗诏事件写11月3号让人怀疑。加上直到11月6号在乾清宫才宣布遗诏。且由隆科多宣读,所以让人有了更多的猜想。



第二,假使有遗诏,那么也是不能更改的。继位遗诏一定是用汉文和满文一起写的。即使汉文能够修改,满文也是不能够修改。且如果书写的话也是”传位皇十四子”,于字根本无法修改。



所以说更改传位于皇四子是不可能的。不管雍正皇帝是否合法继位,但最为一位皇帝,他是非常合格的。也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蛏子历史


其实什么都不是,因为遗诏的内容根本就不是什么“传位十四子”。

首先,清朝对于皇子不管是书面用语,还是口头用语,都不会直接称“某子”,而是会称为“皇某子”,就是说即使遗诏上会这样写,也只会说“皇十四子”,而不会是“十四子”,所以你说怎么改成“传位于四子”呢?再怎么改也只会是“传皇于四子”啊!



同时“于”可是我们现在的简体字,清朝用的还是繁体字,也就是“于”非“于”,而是“於”,所以“十”再怎么改也改不了“於”吧!

再者即使汉字的“十”能改成“于”,那满文、蒙文怎么改?要知道“康熙遗诏”可是用满文、汉文、蒙文三种文字写出来的,所以无论如何也是改不了的。



再者现如今真正的汉文版的康熙遗诏早就被辽宁省档案馆给公布出来了,其诏书的原文中说要传位于雍正,它是这样写道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看到没,它写的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禛”,所以你说这怎么改?根本就无从下手,再怎么改也变不了让皇十四子登基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清楚一点,那就是“康熙遗诏”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它证明不了雍正登基的不合法性,也证明不了雍正登基的合法性。

因为“康熙遗诏”不是康熙死前留下的,而是雍正登基后让自己的亲信拟定的,然后颁布天下的。也就是说实际上“康熙遗诏”的内容就是雍正想让世人看到的内容,他想怎么写就能怎么写,因此这份遗诏做不了任何的证明。



其实现如今的史学界置疑雍正登基的合法性,不是因为什么“康熙遗诏”,而是他继位的过程。康熙到底是怎么传位给雍正的,从现如今的史书来看,可谓是漏洞百出,雍正本人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首先雍正最早提及当时康熙传位于他的情形是在雍正元年,在这一年的八月,雍正上谕:“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就是当时康熙口谕让他做皇帝,但是对于周围有什么人,雍正却什么都没说。

之后到了雍正五年,雍正又再次提及康熙传位时的情形,这次较之雍正元年时详细了许多。十月雍正上谕:“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人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这时雍正开始提及到了康熙口谕传位时,身边有着诸皇子和唯一的大臣隆科多,而此时对于诸皇子到底都有谁,雍正并未细说。



到了雍正七年,雍正在述说康熙传位时的情形开始变得极为的详细,雍正在《大义觉迷录》这样说道:“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䄉、允裪、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呼号,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这时雍正将康熙传位于他时的情形描述的十分详细,诸皇子中都有谁到场,康熙是怎么说,诸皇子对于他登基后的表现等等都说的是十分的详细。



到这里很多人就都会有这么一些疑问:

  1. 雍正登基之初就有很多置疑他登基的不合法性,为何他不在一登基就在上谕中说出他于雍正七年时所说的话呢?为何偏偏要在允祀、允禟、允䄉等反对他的皇子都或被囚禁,或去世的情况下才说出来呢?
  2. 雍正此前一直都在强调自己在康熙去世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当皇帝的事情,他曾说:“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方宣旨于朕”(《上谕内阁》)。但是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曾这样说过“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就是说康熙在弥留之际曾召见雍正,且于康熙长谈了近八个小时,试问在这八个小时,康熙怎么可能不跟他说要传位于雍正的事情呢?这完全不合乎常理。
  3. 雍正在雍正五年和雍正七年都说“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就是说隆科多是陪在康熙皇帝病榻前的唯一大臣,可是在雍正五年,雍正亦说过:“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东华录》),前后转变未免太快。
  4.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说“果亲王允礼.....在寝宫外祗候”,但是隆科多却曾这样说过:“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在内(指皇宫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街,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上谕八旗》),就是康熙驾崩的时候,允礼在皇宫内值班,在听到皇宫中传出吵闹声,他跑了出来,然后与隆科多在西直门大街碰面,之后在听说雍正继位后,就突然疯疯癫癫的逃回家去了。从这句话可以得知当时的果亲王允礼并未在康熙的寝宫侍奉。如此我们亦可猜测所谓的8人受康熙面谕传位于雍正一事,很有可能是雍正自己编造的。
  5.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曾说:“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䄉、允裪、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就是说在雍正未来前,康熙就将要传位于雍正的事情告知了胤祥、隆科多等八人。按理说既然他们都提前得知了雍正要登基的消息,雍正到来时如允祥这些与他亲近的皇子也应该要告知他啊!可是据雍正自己所说,他是直到康熙去世后才知道,这显然也是不合乎常理的。

综上所述,雍正的即位其实是很有问题的,这其中虽然不能证明雍正的帝位就是从皇十四子的手中抢来的,但是却可以说明雍正的即位的确是存在着某些阴暗面,很有可能的确就是靠某些不光彩的手段从某位皇子中夺来的。



至于是哪位皇子,还真的有可能就是皇十四子。其实从康熙在世最后几年的几件事情来看,皇十四子胤禵确是当时最有可能坐上帝位的。首先在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胤禵回京述职时,辅国公阿布兰特地等宗室曾出班迎接,而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说明当时康熙已有意让他继位,再是曾有过数次大臣们上奏折时,他们将“大将军王”抬写,与皇帝并列,而此时康熙并没有严加训斥他们,而是选择默认,这也足以说明康熙想要传位于他的意思。



当然以上都仅仅只是猜测,目前尚无明确的实证,可以明确的证明雍正的帝位真的是篡夺而来的。但是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对于清朝来说,雍正的确是位好皇帝,他力挽狂然,拯救大清于危难之际,让清朝腐败的朝政一扫而空,得以继续延续百年的时间,因此对于大清来说雍正的出现,就是老天给予清朝的又一次复兴的机会。因雍正的存在,清朝“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澳古说历史


关于九子夺嫡,历史上争议确实不小;但“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这种字眼梗,造就没人用了,因为太不靠谱了。也就电视剧拿来瞎扯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行不通。

众所周知,1772年,康熙大帝突然驾崩于北京畅春园。由于康熙死前并未公开宣布新君人选,而是写了一封遗诏秘密立储,所以民间认为雍正篡改了遗诏,将“传位于十四王”改为“传位于四王”。

这种说法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十分主观。雍正不可能有机会篡改遗诏, 也不可能达成篡改遗诏的条件。

首先,根据《东华录》所记载,康熙自知大限将至之时,曾于寅时急诏隆科多、张廷玉、三王、七王、八王、九王、十王、十二王,理藩院大臣、步军统领、宗人府主管等人前往御前听从圣君遗诏。

依照上文来看,《东华录》中将“康熙传位的过程”写的很清楚,隆科多协张廷玉颁布康熙遗诏时,四王胤禛根本不在场,所以雍正不具备修改遗诏的条件。 问题来了,为什么康熙主意传位给胤禛,却下命令三王、七王、八王、九王、十王、十二王到御前听诏呢?

因为康熙下了一盘大旗。康熙深知八王、九王、十王、十四王各各不是省油的灯,所以在传位给胤禛之前,康熙将“八爷党”的核心人物八王圈禁,

又将“刺头”佟国维革职,再让十四王领兵镇守塞北,最后培养隆科多为九门提督。

没有了八王这只领头羊,九王、十王便失去了主心骨;没有了佟国维这个“刺头”,文武百官便失去了“躁动的心脏”;没有了十四王这个能征善战的将军,丰台大营便会安安分分的听从康熙指挥。

最后,康熙将所有落选的皇子聚集在一起听诏,表面上是有意将皇位传给三王、七王、八王、九王、十王、十二王,实际上是为了将这些有可能谋反的皇子们聚集在一起,由九门提督隆科多、理藩院尚书张廷玉看管起来。

理藩院尚书张廷玉有执法权,一旦众皇子对遗诏不敬,张廷玉有权将其治罪。九门提督隆科多统领步军衙门,手握两万大军,一旦众皇子有谋反之心,隆科多能够迅速发兵镇压。

康熙皇帝下的每一步棋都高明的令人咋舌,而康熙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胤禛铺路。 当康熙的遗诏传遍整个紫禁城之后,胤禛已经成为新任的大清皇帝,但胤禛并没有失去冷静,他第一时间释放了被圈禁的十三王,命令统兵多年的十三王控制丰台大营。

当丰台大营被控制之后,胤禛才以新君的身份前往康熙的灵柩之前接受遗旨。因为胤禛根本不知道皇宫中的情况,如果手握重兵的隆科多突然投向八爷的阵营,胤禛则必须拥有一支能够支持他夺权的军队,这个军队就是十三王手中的丰台大营。

雍正皇帝的登基过程可谓是步步为营、九死一生,单单是登基为帝就如此困难,更不要说当着一众皇子的面修改遗诏了,除非雍正有能够让时间暂停的“替身使者”——“泽瓦鲁多!”否则根本没有机会和能力修改遗诏。

话又说回来,以康熙皇帝灭鳌拜、平三番、横扫准噶尔、收复台湾的手段,怎么可能轻松的让雍正修改遗诏?

因为康熙颁布的遗诏是由满文、汉文两种文字编写而成的,另外宗人府主管会将康熙的遗诏以满文、汉文、藏文、蒙文四中文字编入皇家玉碟。

即便雍正喊出“泽瓦鲁多”,将汉文的“传位于十四阿哥”篡改为“传位于四阿哥”,那么满文、藏文、蒙文要怎么改? 综合康熙皇帝传位于雍正的大体过程,和篡改遗诏所需要的种种条件,我认为“雍正篡改遗诏”这种说法纯属子虚乌有,空穴来风。

当然了,开头我讲过,这件事儿还并没有下定论。改遗诏不现实,但是造假可以啊。有没有可能张廷玉他们联合雍正整了一份儿假的遗诏呢?这个问题留给各位!


白话历史君


关于康熙遗诏,究竟有没有被篡改的可能,理论上没问题,但是按照康熙本来的旨意,究竟是将皇位传给第14个儿子还是第4个儿子。

其实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皇四子,皇十四子代表的是哪两位皇子,其后再综合康熙生前对于两位皇子的态度,以及他们二人的能力差距,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这个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皇四子胤禛

原名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遗诏中所说的四子,于公元1709年共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公元1722年继位,改年号为雍正。

其实早年的雍正,因为生母的缘故而并不显贵,由于当时清宫的特殊制度,最终被皇后佟佳氏抚养,一下子将胤禛的地位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年少的他就在康熙的督促下,随同老师认真学习,有时政务繁忙的康熙也会将政务交由其处理。

19岁那年他跟随康熙征讨葛尔丹统帅正红旗,21岁被册封为贝勒,独自跟随康熙外出处理政务。各皇子在胤礽被废除争相夺权之时,胤禛却建议父皇复立胤礽为太子,在胤禩大肆活动,准备动用家庭背景夺权之时,胤禛却相当淡定。

反而他与世无争的态度最令康熙宽心,与各位兄弟交好,与此同时,他与朝中大臣年羹尧等人来往密切,种种迹象表明他更有可能是康熙心中最佳人选。

皇十四子胤褆

原名爱新觉罗.胤褆,正儿八经的康熙第十四个儿子,其实与胤禛是同一个母亲,自幼聪慧过人,才艺双馨,同样深得康熙厚爱。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康熙对于他的优厚待遇也不少,由于他率真豪爽的性格,而且他重视兄弟情谊,当时八皇子胤禩有难他挺身而出,在父王面前为其求情,.正是因为他的这次出头,也让他活生生挨了20大板。

由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康熙甚是器重他,对他的赏赐极为频繁,算是诸皇子待遇极好的一个,当初他被委派西征,康熙足足赏了他10万两银子,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当时的出征规格堪比天子亲征。统领军队十多万,正黄旗挂帅,排面十足。

其实这两人在康熙心中的位置,显而易见。

康熙还是由衷的希望皇四子主内,皇十四子主外的,兄弟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也不是不可能,依据疼爱和重视的程度,康熙是对皇十四子宠爱有加的。

但是对于其培养的方向,就可以很容易看出,尽管疼爱归疼爱,但是如果按照常理,还是要立胤禛的,他的辈分显然更大,何况两人都是同一个母亲。

至于有没有可能遗诏中是传位十四子。

其实按照当时的诏书书写原则显然不可能,因为当时大清诏书是满汉双语书写,即使在上面改得了,在满文的对照下,一切终将原形毕露,何况当时胤禛与世无争的态度,先前康熙经常带领胤禛处理政务,就足以看出,康熙不可能立错诏书。

其实当时胤褆是更拥护皇八子胤禩的,对于胤禛反而没有太大的期望值,所以正是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是胤禛之时,康熙的这一举动,着实让人大吃一惊,怀疑也很正常。历史表明,康熙的决策并没失误,雍正在位的表现丝毫不差。

当然康熙让胤褆西征,赏赐颇丰,甚至让他带上自己的儿子,就已经表明,不想让他再参与皇室权利之争,安心驻守就好,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继位,他也没有回来,就足够说明一切。


大国布衣


康熙的遗诏是传位于皇四子,而绝非传闻中的皇十四子。

自雍正皇帝即位伊始,就不断的有人质疑其帝位来路不正,其中被传的神乎其神的,便是雍正的皇位是通过篡改遗诏得来的,因为康熙的遗诏上是“传位十四子”,却被雍正给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其实这种说法漏洞百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首先,康熙的传位诏书是分别用了满汉蒙三种文字来书写的,即使汉字容易涂改,请问满文和蒙文怎么改?况且清朝时期用的汉子都是繁体字,繁体的“於”怎么改?

其次,以雍正当时的实力,若康熙真的是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禵,他胤禛是不可能扭转乾坤的,因为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岂会坐视不理。

最后,康熙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诏书原件,目前存放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而且上面行文流畅,毫无修改的迹象,且已得官方确认,此诏书却为康熙遗诏真迹。

摘自康熙遗诏中的原文: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康熙一生共生育了35个皇子,长大成人的有26个,为何会选择四皇子胤禛克成大统?

一、办事勤勉干练,胤禛作为皇子时,每当朝廷出现棘手且得罪人的差事,都是由胤禛来担任,且每次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尤其是胤禛不惧艰危敢于承担的胆识魄力,是深得康熙肯定的。

康熙晚年的大清帝国,吏治腐败,贪污横行,若要重振朝纲,胤禛恰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其对事不对人,人称冷面亲王或抄家亲王。

二、雍正有一个好儿子弘历,康熙的皇子多,皇孙自然也很多,将近有百余人,在这众多的皇孙中,弘历作为其中的一员,有幸被康熙看中,且深得康熙的疼爱,康熙将其留在身边随时予以教导。

自古以来,能够被皇帝留在身边亲自教导的皇孙,一定是太子的儿子,康熙选择胤禛,弘历加分不少,因为皇位传给胤禛,等于一次性为大清确定了两代皇帝,至少可保大清五十年太平盛世。

总而言之,四皇子胤禛能够继承皇位,一是能力足以胜任,二是有一个好儿子。



至于为何总有人污蔑抹黑雍正的皇位来路不正?

这个与其在位期间,实行的新政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他把利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重新分配,所以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使得他们恶意中伤污蔑。

一、整顿吏治,雍正皇帝是出了名的铁腕,继位后立即进行了一场吏治大整顿,由中央到地方,打老虎拍苍蝇,不知多少人落马被抓。

二、取消了“火耗归公”,从源头上取消了官员敲诈百姓的名头,这也就断了官员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

三、推丁入亩,以前百姓都是按人头交税,或者是说按人头和田亩双重交税,现在开始按拥有土地的数量来交税了,这就使得老百姓的日子好过许多了。

四、官绅一体纳粮,在此之前政府收税是只收到百姓家里,官绅自动免除,而百姓即要当差,又要服徭役,可地主官绅一不用当差,二不用交税。

雍正皇帝的这几大新政措施,是完全把地主、乡绅、官僚了,甚至宗室都给得罪了,所以他们当然怨恨雍正,可明的又不敢,只好暗地来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