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李绂是个清官,为什么买考题的时候70两,说出就出,不皱眉头?

红雨说历史


在《雍正王朝》里,李绂是清流,也是一个清官,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是穷官。但在伯伦楼花70两买考题,眉头都没皱一下,是因为考题事关考试公平,再多钱李绂也会去买。

的确在正史上,李绂少时孤贫,但是自幼比较聪颖,10岁就能作诗,12岁就能和家乡的那些文化人结诗社了。对于李绂幼时的家贫,有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故事,那就是李绂曾经在大冬天仅靠300文铜钱,从家乡江西临川到湖北汉阳,走了3000多里投靠家兄,一路上差点没饿死冻死。但是这也培养了李绂坚强的意志。

因而李绂在康熙44年(1705年)曾经是江西乡试第一(全省第一),康熙48年(1709年)的进士,随即选庶吉士。按照文官正常的仕途进程,这也是入阁(或军机)的正轨。

李绂后来的一切都是科举赐予他的。因此科举的公平性,对于他而言,几乎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他才敢不惜一切代价,要捅开“雍正元年恩科舞弊案”的黑幕。

再来说钱,在《雍正王朝》里,他曾经在胤祉府里,参与《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的编撰工作,这也就李绂“有钱”开了后门。

正史上李绂因为参与编撰《古今图书集成》,曾经受到过康熙的褒奖。但李绂不是在胤祉的府里,而是在翰林院,当时他的职务应该是编修,本来就是做这份工作的。但是剧情需要,硬是把李绂描绘成了三爷胤祉的门人。

如果李绂单单只是翰林院的一个编修,那么他是没有多少俸禄的。至少一口气要他出70 两银子,他不会那么痛快。毕竟年俸才百十两银子,加上各种书墨银子,一年下来也就勉强生活而已。但是把编书的地点挪到了胤祉的府里,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知道胤祉为了修书,还跟国库借了30万两银子,最后还是康熙给垫还的。

名堂也就在这里,三爷胤祉为了编书,借了那么大一笔外债,的确我们相信这里有很大一部分的确用于史料的搜集,笔墨的采买等等,但是编书不是一个人的活,聘用相关研究人员才是主要开销。李绂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待遇不会太低。但是无论李绂拿多少银子,这影响不到李绂的清名,因为李绂修书拿工资,靠知识赚钱,既未贪墨,也未受贿。

因此李绂实际上就被胤祉给“收买”了,胤祉因此就成了李绂的政治背景。

《雍正王朝》里,追比户部欠款案的时候,老四胤禛跑到胤祉府里要钱,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胤祉,而是李绂。

胤禛只是说了一句“借国债著韵书,恐对国计民生裨益不大。”这是一句对胤祉说的话,但是李绂立马怼道:“照四爷这么说,仓颉造字也是多此一举了?”怼得胤禛一点脾气都没有。

但是这只是李绂中产生活的养成计划,等到李绂放任出去为官的时候。由于编书受到了康熙的表彰,而且仕途光明,未来也是入阁(或军机)人选,逐渐声明日起,成为了文坛的领袖级人物,以及士绅阶层在官场和在民间给李绂营造出来的这种氛围,使得愿意投资李绂的人会更多。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李绂是清流,但是清流从来都缺乏“清廉”的取财途经。

在后来李绂和田文镜顶上之后,李绂进京去见胤祉,第一件事情就是送了一方“鸡血石”给胤祉,胤祉喜欢得不得了,对于文人墨客而言,这些石头可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但是,当胤祉问到这块“鸡血石”来源的时候。

李绂讲到,“是从武昌的一个缙绅那拿来的。”胤祉脸色大变,扔还回去,要他立刻还给人家。

然而,后面李绂的解释虽然化解了胤祉的疑惑,但实际上暴露了更多的信息。

首先,李绂原本打算拿500两银子去买的,结果人家高低不卖。重点是500两银子,李绂眼皮都没眨一下,目的就是为了博胤祉的欢心,因为胤祉是他最大的政治靠山。对于一个外放的官员,拿500两银子出来买个喜欢的东西,不算过分,因为此刻他的正常收入里多了火耗,所以500两应该还是出得起的;

其次,李绂知道人家喜欢宋版书,于是拿了两本宋版书去换,人家依旧不换。宋版书那是喜欢物,即便放在清朝,那也是古董,对于文人而言,这些都是命根子。市价肯定要高于500两银子。所以此刻对于李绂而言,他家里的钱绝对不止正常俸禄加火耗收入;

再次,过了一年,人家主动找他来替自己死去的父亲写墓志铭,开价2000两。这就是李绂的另外一个收入渠道,那就是帮人代笔写墓志铭之类的文章,但是很显然,李绂的身价要比街头的代笔先生要高出上万倍。帮个普通缙绅写个墓志铭,人家报价就2000两,如果加上讨价还价,只会更高。问题来了,真的是因为李绂的文章写得好,才值这么多钱吗?

最后,李绂一篇墓志铭换了人家一方“鸡血石”,胤祉大喊对方不亏。很显然这“鸡血石”是肯定超过2000两的。而鸡血石对于这些清流们,不过就是手中的一个把件而已。“清流”之所以能清高俯视众生,其实都是用大把的银子浇灌出来的。而真正能够花大把钱浇灌出他们孤傲性格的,实际上也就是这些缙绅阶层。

所以为什么李绂后来至死反对田文镜“侮辱斯文”?因为田文镜推行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切切实实地动了他背后那个阶层的奶酪。

虽然李绂少贫,而且为人不贪,正史上数得着的大清官,但是回望清朝的清流们,哪个是穷得揭不开锅的?真的穷得揭不开锅,他怎么又能成为清流呢?清廉只是品行,而清流却是一个阶层。




炒米视角


其实我们一直都有一种误解,由于明清两代官员俸禄不高,所以如果一个人是清官,那么他的生活一定会很拮据。

比如说海瑞,传说海瑞因为老母过寿买了两斤肉,惊动了当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可见海瑞为官的清廉,手头的拮据,可是即便清廉如海瑞,他也有钱娶了两房小妾,因为妻妾争宠,导致两名小妾自杀。家里也一样有丫鬟,长随。“海青天”后来作为地方二品大员,他的清贫只是相对的,比一般百姓他的日子还是非常舒适的。


咱们说回李绂,他在电视剧里的职务是内阁侍读学士,由张廷玉推荐,出任此次主考官。内阁侍读学士是皇帝身边的高级幕僚,应该是三品官,是个清水衙门但是政治前途光明,外放地方任封疆大吏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品官的年俸只有130两,拿出半年多工资买份考题确实有点贵,考虑到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雍正初年,官员还没有养廉银,仅凭俸禄拿出这么大一笔钱确实应该很费劲。


但是在剧中,李绂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清流领袖,在剧中他的一篇墓志铭就能换来一方顶级的鸡血石。


想必平时找他题字,作画,写文章的人也不少,包括王公大臣,写完都是要给笔敬的,估计三五十两银子是拿不出手的,所以七十两银子也就是李绂写几个大字的钱。


醉美木渎


在《雍正王朝》中,清流派领袖李绂是一个清官,因为弹劾田文镜激怒雍正帝,最后差点被雍正帝杀了。

在剧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他作为监考官的时候,为什么一下子掏出70两银子买考题?

一、

要讲清楚这段剧情,我们不得不把视角放到雍正帝即位之后的朝廷各派势力上面。

雍正帝即位后就面临着众多势力的挑战,并随着皇权的逐渐稳固,一一拔除了这些势力。这些势力中,就包括老十四胤禵势力、年羹尧势力、隆科多势力等等。

等到了李绂弹劾田文镜时,朝内势力仅剩三派,一是皇权派,二是清流派,三是八爷党。

这其中,八爷党的势力又是最大,最难根除的,而清流派,最早由雍正帝扶持的领袖是孙嘉诚。前期一切都好,对八爷党也起到了一定制衡作用,但后面变得不可控,紧接着便是两大领袖孙嘉诚跟年羹尧的火拼,最后被雍正帝设下一计,二人同归于尽。

随后,李绂作为清流派新任领袖上台,并成为八爷党拉拢的对象,这一点在李绂路过河南进京后,老九胤禟的话中有所体现:

“这可是个机会,我们可以利用他来争取清流。”

八爷党前来争取清流,恰恰是雍正帝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他对清流派领袖李绂的处理,必然是谨慎再谨慎。

由于李绂联合清流派弹劾田文镜,一度让刚有点起色的雍正新政陷入困境。如果清流派都搞不定,不仅新政推行成为泡影,八爷党也会趁机作乱,雍正帝的皇位都会岌岌可危。

所以,拔掉李绂,能一定程度打击清流派,巩固新政,巩固皇位,也为下一步向八爷党开炮打好基础。

李绂也清楚,向田文镜开炮,就等于向皇权派开战,他不傻,必然要想一个万全之策,于是他找到了三王爷胤祉。

二、

前面关于赠送鸡血石的寒暄,我们待会会讲到,先说说他来此的目的,他跟老三胤祉的对话中透露三条信息:

首先他讲了前一晚跟雍正帝都谈了什么,目的就是让老三胤祉来帮他分析雍正帝的态度,以及万一自己做了傻事,还望三王爷能保他一保。

其次,他打算弹劾田文镜,问问三王爷是否同意?

最后,他讲出弹劾田文镜的理由,便是他把自己的几个好朋友整惨了,自己不能坐视不管。

但是三王爷也给了他几条建议:

第一件事,李绂你跟雍正帝谈湖北政务,谈整顿旗务,都没什么问题,但为什么要谈田文镜?

其次,李绂你作为外地官,为什么要管田文镜的事,这样做不是私也变成私了。

最后,批评李绂太过书生意气,雍正帝这个人我熟悉,小心把你打成朋党!

也就是说,老三胤祉已经十分详细的告知李绂,如果弹劾田文镜,将会出现怎么样的后果。自古帝王就怕朋党,一旦李绂被打成朋党,那他也就离死不远了。

事实上,一切都如老三胤祉所料,没有比“朋党”这条罪名更适合清流派了。雍正帝面对来势汹汹的弹劾奏折,很快就发现,这批人跟当年弹劾年羹尧的名单如此雷同。

再联想到当年康熙帝在位的时候,举荐新太子的情景,雍正帝必然大惊,马上就让老十三胤祥查一下这些人是否跟老八胤禩有关。

在得到跟八爷党无关之后,老十三胤祥建议稍微处理一下田文镜。但雍正帝反对,他当机立断,立马拍板除掉李绂,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担心这次百官如果胜利,那么他们跟八爷党一旦联合,尾大不掉,那就再也除不掉了。

三、

那么我们不禁要反问一句,老三胤祉明明已经警告李绂了,李绂又不傻,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田文镜推行的新政恰恰是伤害到了李绂的利益,他虽然号称清官,实际上他并不清贫。

在历史上,李绂小时候确实很清贫,他曾经为投奔亲友,身揣几百铜钱,大冬天步行三千多里,历经万难,也算是一个有毅力的人。

他是通过科举制度当的官,这也是为什么他对科场舞弊案特别在意,并极力维持公平的原因所在,因为他就是靠科举发家致富的。

在剧中,他为了揭开科场舞弊案的真相,不惜掏了七十两银子买考题,要知道他的俸禄也不过百两。一方面表明他对科场舞弊的痛恨,另一方面也表明,其实他并没有那么清贫哦。

那么他的银子究竟是哪来的?

在考中进士以前,李绂清贫无可非议,但是随着他跟老三胤祉修书,他的腰包也就逐渐鼓了起来。

当初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曾经质疑过老三胤祉,说借国库银子修书,对国计民生没啥益处,结果老三胤祉没说什么,李绂顶了一句:

“照四爷这么说,仓颉造字也是多此一举了?”

他之所以敢顶老四胤禛,就是因为修书,修《古今图书集成》这本书,他得到了实惠。毕竟修书朝廷会拨一批经费,这些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又向国库借了三十万两。更重要的是,本应在翰林院修书的这伙人,都到了老三胤祉的府上修了……

的确,修书需要钱,毕竟需要收集书籍,需要买笔墨纸砚,需要给官员发工资。但是李绂作为老三胤祉的顶红门人,有多少进了腰包,就不清楚了,但是毕竟是修书,靠知识赚钱,无可厚非。

四、

雍正帝即位之后,一直想把这些清流纳入自己的囊中,随着孙嘉诚的死,他也就明白了,真正的清流派领袖并不是李绂,而是李绂背后的三王爷胤祉。

李绂去找老三胤祉,特意带了一颗鸡血石,此举有何意义?

当然有,老三胤祉拿到鸡血石后,马上就把玩起来,知道这是好东西,此举说明,之前李绂应该也送过他礼物,不然他不会这样的表现。

但是,他也知道,此一时彼一时,李绂的名声必须要维护,不然雍正帝怎么对付他俩,还不得知,所以在他听到李绂讲:

“是从武昌的一个缙绅那拿来的。”

他马上就警觉起来,让李绂马上还回去,但是李绂讲自己本来要用五百两银子买,但是人家不卖。后来对方找到自己,提出让写一篇墓志铭,开价二千两银子,最终李绂没要银子,而是要了人家的鸡血石。

这句话意义非凡,也就是此时的清流派李绂,掏五百两银子跟玩似的。更重要的是,人家求他写个墓志铭,竟然开价二千两银子,关键是这个价格,老三胤祉都觉得是这个缙绅赚了:

“李绂的一篇墓志铭,换他这方鸡血石,他也不亏呀!”

言外之意,就是老三胤祉十分清楚李绂写一篇墓志铭的市场价,除非以前经常写,不然他不会这样说。

由此,我们就可以分析出这条利益链了,老三胤祉是清流派的实际领导者,清流派要给他上供的。但是文人嘛,不可能真金白银的来往,这方面要比八爷党含蓄的多,但性质是一样的。

五、

但是这层金字塔的底层是谁呢?

没错,就是这个花二千两银子买墓志铭的缙绅一派,他们才是清流派的主要经济来源。

但是田文镜在推行新政,伤害的是谁的利益?

没错,就是这些乡绅的利益,不要真觉得李绂写的墓志铭真值二千两银子,关键是这银子背后还包含着对乡绅特权的维护费。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这就是李绂为什么要弹劾田文镜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他为什么要送鸡血石给老三胤祉的原因所在!

但是雍正帝不傻啊,他必然已经理顺了这条暗线,但是擒贼先擒王。之所以要处死李绂,目的也是为了敲山震虎,这个“虎”就是老三胤祉,后来老三胤祉跪下来求雍正帝:

“一个亲儿子,再加上我这个亲阿哥,面子总算够了吧?御前免跪的恩典我也不要了……”

雍正帝这才作罢,但是老三胤祉御前免跪的特权,相应的也没了,此势力就此被消灭。

为什么老三胤祉宁可不要特权,也要保李绂?

道理一样,因为他才是实际上的清流派领袖,李绂弹劾田文镜的举动,就已经宣告了对雍正帝新政开战。不管他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他逃不掉,因为他明白,雍正帝的最终目的还是冲着自己来的。

自己不出面,从此清流派彻底被打残,自己也失去了立身之本,自己出面,则尚有一线生机,这件事上根本没有他的选择。

所以,不要被清流派的外表所迷惑,他们有哪一个是真正清贫了,真正清贫的活不下来的。所谓的清流,其实就是代表着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总是站在仁义道德的高峰,且很难抓到他们的把柄。

李绂弹劾田文镜,算是对这个阶层特权的自卫反击战吧!

所以回到题目,其实那时候的李绂就已经作为利益链的一环了,不过七十两银子罢了,他还是拿得出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有这么一个情节,说李绂因为与田文镜产生了纠纷,回到京城去找三爷胤祉。为了能让胤祉帮他说句话,他送给胤祉一方鸡血石,说是武昌一个縉绅送的,胤祉不要,说你一个清官还干巧取豪夺的事?李绂连忙说,他想拿500两银子买,但人家不卖,后来给人家写了篇墓志铭,才把鸡血石换来。



可见,对李绂来说,别说区区70两,500两银子都不在话下。

因为在清朝的体制下,即便是如李绂一样的清官,都不会清贫到一文不值。首先,作为有科举功名的人,他们是可以免税的,于是会有很多人无偿把土地献给他们。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即便不当官,都是社会上有经济特权的一类人。而且清朝官员的俸禄虽然不高,但有很多归入合法领域的灰色收入,比如火耗银、养廉银之类。所以,在清朝即便是清官,几十两银子对他们来说,都是毛毛雨。



更何况,在《雍正王朝》中李绂在伯伦楼买考题时,他的真实身份可是会试副主考啊。会试考题要是泄露了,他自己也有责任,更何况事关国家纶才大典,以李绂对国家对朝廷的责任感,他肯定不能睁一眼闭一眼,誓要把这件事搞清楚搞明白。



比起这些,70两银子根本不算什么。


达摩说


李绂(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人。自康熙四十八年中近士后,李绂多年为官,廉洁奉公,因而备受重用,位列封疆,经历了康雍乾三朝。李绂是清流名士,《雍正王朝》中更被称之为天下读书人领袖。

李绂之所以去买考题,乃是出于公心。《雍正王朝》中就任内阁侍读学士的李绂,经上书房大臣张廷玉推荐,成为了雍正元年恩科副主考。

这次恩科是雍正朝第一次开科取士,雍正自然十分重视,考题是皇帝亲自出的,密封也是经过雍正精心处理的。

可惜的是,考题还是泄露了,因为雍正的后院起火了。三阿哥弘时与会试主考官张廷璐串谋,企图通过卖考题捞取政治资本,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天子脚下,朗朗乾坤,竟有人公然贩卖考题,价格也是不低,一百两一份,多人买的话还给打折,只要七十两。李绂作为副主考,平生廉洁奉公的他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李绂亲自来到伯伦楼,一番讨价还价后,毫不皱眉的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七十两,买走了考题。李绂真的这么有钱吗?


一、七十两真不多。查看李绂的履历,康熙年间做过侍读学士,当过主考官,左都御史,还做过河工。这些官职,岁俸都不下百两,做了十几年官,难道连个七十两的存银都没有吗。

二、很明显,李绂也是经过事先准备的。李绂此行的目的就是买考题,就算他真的一贫如洗,也会尽力凑够七十两。李绂在京城做官多年,认识很多达官贵人,凑足七十两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事实上,李绂卷入科场案是在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李绂担任会试副考,李绂因落榜生闹事,遭人弹劾而被贬为了河工。《雍正王朝》的描述也只是借鸡生蛋罢了。历史上的李绂,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在雍正年间遭受了牢狱之灾,两次被绑赴西市,几乎丢掉性命。

雍正五年,李绂因弹劾田文镜,反被诬为“庇护私党,犯罪21款”,被革职下狱,差点就拖到西市问斩了。只因李绂确实清廉有加,家中无薄财,雍正才最终赦免了他。



乾隆十五年,李绂去世。李绂以饱学清廉闻名于世。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将抚州一条繁华的街道取名为“穆堂路”。金榜题名,青史留名,李绂做到了。封建时代文人的极致,这就是李绂。


风雪梦不逝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名就是利,利就是名。大家都知道有了利就能出名,而出了名就能换利益,而在讲究儒家文化,君子喻于义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有了利换名难,有了名换利简直太容易。


比如宋江同学,本来可以占山为王,喝酒吃肉,就算不称王称霸,也可以衣食无忧偏安一隅,但是他一辈子不忘招安,牺牲那么多兄弟,最后自己也不得善终,求的就是一个名。毕竟百年之后,不想别人介绍——我是土匪二代。


再比如曾国藩,对清王朝有再造之功,手握重兵但是依然任由朝廷宰割忽悠,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最后解甲归田,他要的就是一个名。


再比如沈万三,胡雪岩,富可敌国,赚了钱首先想的还是红顶子。可见在中国古代,这个名器之重。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李绂作为清流的代表,名满天下,是大家都想拉拢的对象。


第四集,李绂出场,是在三王爷府上,四爷去找三爷要钱,三爷正带着一帮读书人在编书,其中为首的李绂对四爷就是超级不尊敬,直接怼得四爷没话说。



四爷的表情也只是悻悻惹不起——





可见早在康熙朝,文人们在这些王公贵胄面前就是拽上天的——你不尊重文化就是不进步,不尊重文化就是不孝,不孝就可以不忠,不忠王朝就要灭亡,王朝灭亡了就对不起列祖列宗......

巴拉巴拉一堆说法上来,能把皇帝说死。



就连康熙爷本人,对文人也是尊敬有佳,比如说对王师傅, 不仅仅因为他是太子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是文人,文人主张孝顺,忠君,爱国,反对文人就是反对孝顺,忠君,爱国,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到了雍正继位以后,起码有两派人要争夺李绂,首先是雍正爷那一边。

第22集,张廷玉知道了自己的弟弟张廷璐被八爷拉下水了,成了恩科主考,马上就推举了清流李绂,因为知道这个人谁的边都不站,只为真理说话,是读书人的典范。





所以张廷玉举荐他的时候,雍正并没有记恨旧仇,而是唯贤是用。



第二派,则是雍正反对派,也想拉拢文坛领袖。第22集,李绂进京,遇到了八爷,八爷赶紧巴结——



当然八爷是撞了一鼻子灰——


八爷是最在乎文人的,一天就养着一帮文人骚客,像纳大爷那样的,到处散布谣言。


这么炙手可热的一个红人代表的就是话语权,舆论,天下吃瓜群众的看法。所以虽然说做不到敛财,但是走哪去吃饭基本上都是要打折的,除了朝廷俸禄,自己作为王爷士绅们争相巴结的贵客,天天吃席自己都不用开火。


在此我们还要考虑第三派,三王爷和李老师关系还很好,一起编书,国家的科研会议津贴也是随便用的。


那么当李老师知道了有人在博伦楼卖考题的时候,自己已经是副主考了,这个事情本来就和自己的顶子息息相关,自己这里工作上出了篓子,不是掉名,还要掉顶子,掉脑袋,情急之下,为了抓住证据,拿出70两银子买考题,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70两在当时相当于2-3万人民币,一个平时不用开火做饭的四品官拿出自己个把月的工资买自己的顶子和脑袋,不为过。


当然这个只是电视剧演绎,在真实的历史上,李绂没有做什么主考,而是官至直隶总督,还和雍正爱臣田文镜撕B,最后被雍正下了大狱问斩。但是没办法文人实在是太拽,再加上他本身清廉正直没有确凿的污点,雍正也不敢杀他,最后到了乾隆朝还做到了内阁学士。


所以,名这个东西,用不好就是小丑,用好了,就是无敌。


HannibalLecter


李绂掏出70两银子买考题在电视剧《雍正王朝》是个重要情节,很多观众被李绂的举动吸引了……首先,李绂买了考题会对后续科考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次,李绂是清官,拿出70两银子买考题,出手确实“阔绰”。



李绂是清官不假,但也并不意味着李绂没有钱。可以肯定的是,李绂没有大钱,但平日勤俭节约,70两“存款”应该还是有的。而且,以李绂的官职,俸禄应该不算少,再加上跟三爷一起编撰图书赚的稿费,他的日子还算不上清苦,拿出70两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关键问题在于,李绂拿出这70两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他这70两能够纠正朝廷科举考试的舞弊之风,对副考官李绂而言,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花上70两白银,他连眼都不眨。



其实李绂买考题的情节,也进一步夯实了李绂的角色特性,他就是这样一个敢作敢为的清官。


南瓜报告


很简单,清官不等于穷官啊。清朝的官员其实收入还过得去,当然说的是正规收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养廉银制度的存在。

由于儒家的义利观的存在,除了宋朝,历朝历代的薪俸都不高,有些朝代甚至非常之低,低到没有。比如北魏早期,官员是无俸的。由于北魏是鲜卑政权,保留着一些渔猎民族的习俗,所有官员和贵族的收入靠战场抢掠和剥削掳掠得来的奴隶而获得。

这点到了明代臻于极致。明太祖朱元璋由于出身的问题,对官员存有天然的不信任,反贪是非常残酷的,并且订了极其苛刻的薪酬制度。由于明官员的薪俸极低,导致明的贪腐极其严重。鉴于明代官吏薪水太低而导致贪腐横行,最终导致崇祯丢国丧身吊死煤山的惨剧,清廷其实一直是试图寻找解决办法的。

这个难题最终是由雍正解决的,虽然不能去根,但还算行之有效。雍正推出的这项制度就是养廉银,本身就是雍正改革的三大国政之一: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和养廉银。

在雍正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两项政策后,清政府将所有税收(包括酒醋税等地方税)改归朝廷所有,导致地方官少了一条财路。火耗,指的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的钱银。这项收入被剥夺以后,官员薪奉进一步降低,如果没有有效应对的方法,那将是重蹈明之覆辙,贪贿之风将毁掉清廷的一切。所以雍正就推出了养廉银制度。

所谓养廉银制度,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转移支付制度,即将税收收归中央以后,将原本的火耗中的一部分发还给官吏,作为养廉银,取高薪养廉之意。

这项制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事实上清末的贪腐一点不比明末差,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养廉银制度的存在,对于李绂这样的清官而言,却是一项非常有利的制度。因为养廉银还是颇为丰厚的,一般为官员薪水的10倍到100倍,据光绪朝《清全典事例》记载:总督为13,000至20,000两/年,巡抚为10,000至15,000两/年,布政使为5,000至9,000两/年,按察使为3,000至8,444两/年。

李绂当时的职位我没具体查过,似乎还没出任直隶总督,但肯定不会低于巡抚一级,一年一万多两的养廉银,拿出区区七十两还是很容易的。

而且当时面对那样的局面,这钱拿不出来也得拿出来。要知道,历代王朝对于科举都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发生科场弊案,处置是非常之重的。李绂作为当科的副主考,既然没有贪污受贿的情事,那肯定不可能自己跳到这个坑里去。而且《雍正王朝》里,李绂的人设是大清官,他更不可能放任这样的丑闻发生。如此情况下,拿出七十两银子又有何奇怪的呢?


江上一峰青


虽说科举制度给了寒门一个机会,但是真的出身寒门的不多。朝为田舍郎,幕为天子臣基本上就是神话。古代社会,基本上小孩七岁就算小劳力。过十六就是壮劳力。穷人家的孩子从事劳力,就无法读书。耕读基本上是个美好的谎言。能让孩子专心读书的,基本上都是中产以上家庭。这样家庭的孩子才能做到专心读书,不事生产。就雍正朝而言,大清官田文镜和李卫根本不是小说电视剧里描绘的那样穷。都出身殷实的乡绅人家。而李祓的出身自然也不错。最主要的是李祓看重的只是士族的利益,科举不公平,影响士族的利益。而士族的特权一样不能少。士族不当差不纳粮。保留特权只会让阶级更固化,最终让科举变成少数权贵的游戏


北漂叔叔


李绂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雍正继位前已经进入仕途十多年,并且因为参与《古今图书集成》的编撰工作受到康熙的特别褒奖,在职位上,收入上应该都是有不错的平台的,而能在雍正初年就担任副主考、主考这样级别的官吏,在完成任务后随即升任湖北巡抚,说明此时李绂的职务应该是在从三品以上,况且还有三阿哥的全力支持,所以70两纹银,拿出来还是不成问题的。

李绂是清流,对于这样有违圣人礼法和教化的行为是非常痛斥的,并且从他本身的职责上,就是要维护考场的公平公正,为国家谋求人才,从李绂的为人和性格上来说,这种行为是他非常厌恶的,是他必须要管,也一定会管的,所以不管是70两,还是700两,李绂一定会查办清楚。另一方面来看,这个钱也是为了公事而开销,也是会有财务的报销的,所以李绂才会如此的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