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应对疫情影响 推动经济发展

应对疫情影响 推动经济发展

聂佃忠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增强信心,科学研判,积极应对,力争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预期是前提。“信息比黄金更重要”。疫情固然可怕,疫情引发的混乱和恐慌更可怕。当前,最难控制的变量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民众难免会产生焦虑与恐慌。因此,“六稳”中最难的是“稳预期”,只有首先稳住预期,才有可能稳住金融、就业、外贸、外资、投资。

稳态是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我省今年仍然有机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较高速度经济增长。一是“堤外损失堤内补”,尽量争取将中央统筹分配的资金、项目向非主要疫区的我省倾斜。二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复工复产上进行差别化处理,力争让包括我省在内的非主要疫区充当全国保供给稳增长的“第一梯队”。三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作为非主要疫区,我省要想方设法跟主要疫区企业开展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共同开发国内国际市场。

缓急是要害。疫情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冲击并非同步,而是有先有后。据此,不妨把九大经济指标进一步分成三类:冲击第一波的先行指标(工业用电量、货运量等实物量指标,就业),冲击第二波的同步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进出口),冲击第三波的滞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消费品价格指数)。按照这一逻辑,在应对疫情影响经济的优先次序上也要有缓有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首先应对工业用电量、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的下降和失业率的上升。接着,应对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进出口的减少。最后,应对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的下滑和消费品价格指数的上涨。

干部是关键。这次疫情是对我省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次大考。我们既不能输掉疫情防控战,更不能输掉经济保卫战。“两个战场”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是干部。当前防疫、复产高压态势下,需要探索应急状态下特有的组织用人规律,正确运用“三个区分开来”,构建容忍度更大的容错纠错机制,重塑“能者上庸者下”的浓厚用人氛围,要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个一线”“两个战场”考察识别干部,大胆使用、破格提拔一批既能抗击疫情,又能深谙经济的“干将”“猛将”“闯将”。

改革是动力。中长期的经济增长,依靠“大水漫灌”的刺激政策越来越不现实,需要更多依靠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得以实现。一方面,要切实运用好疫情防控中的生动案例,教育各级官员和广大群众,在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自豪感的同时,更要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利弊得失进行全面“体检”,达到既固根基、扬优势、强长处,又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效果。

机遇是红利。疫情在挤压传统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催生放大了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我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发力:一是优先发展刚需产业,主要是指保障疫情防控必需、保障城市运行必需、群众生活必需、围绕重要国计民生及重点项目开展的产业。二是重点壮大数字经济。三是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四是着手培育应急产业。

财力是基础。一方面,用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因受疫情影响经济处于停摆状态,严重侵蚀税基、制约税源建设,再加上刺激经济复苏还要施行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因此,今年的财政更加吃紧。为此,需要广开财源,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政策是保障。一是制定好政策。中央已经及时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其他相关政策还会陆续出台。在此基础上,我省也应出台与中央一揽子政策相配套的具体措施。二是落实好政策。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随着一揽子政策密集出台,新旧政策之间难免相互“打架”、出现衔接困难等诸多问题。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从树牢执行意识、发挥表率作用、注重监督检查、强化追责惩戒等方面入手,以“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劲头,把一系列政策逐一落地、落实、落细、落小。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