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應對疫情影響 推動經濟發展

應對疫情影響 推動經濟發展

聶佃忠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是要增強信心,科學研判,積極應對,力爭把疫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預期是前提。“信息比黃金更重要”。疫情固然可怕,疫情引發的混亂和恐慌更可怕。當前,最難控制的變量是未來的不確定性,民眾難免會產生焦慮與恐慌。因此,“六穩”中最難的是“穩預期”,只有首先穩住預期,才有可能穩住金融、就業、外貿、外資、投資。

穩態是目標。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我省今年仍然有機會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較高速度經濟增長。一是“堤外損失堤內補”,儘量爭取將中央統籌分配的資金、項目向非主要疫區的我省傾斜。二是“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復工復產上進行差別化處理,力爭讓包括我省在內的非主要疫區充當全國保供給穩增長的“第一梯隊”。三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作為非主要疫區,我省要想方設法跟主要疫區企業開展合作,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共同開發國內國際市場。

緩急是要害。疫情對宏觀經濟活動的衝擊並非同步,而是有先有後。據此,不妨把九大經濟指標進一步分成三類:衝擊第一波的先行指標(工業用電量、貨運量等實物量指標,就業),衝擊第二波的同步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居民收入、社會商品零售額、進出口),衝擊第三波的滯後指標(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支、消費品價格指數)。按照這一邏輯,在應對疫情影響經濟的優先次序上也要有緩有急,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我們首先應對工業用電量、公路貨運量、鐵路貨運量的下降和失業率的上升。接著,應對地區生產總值、居民收入、社會商品零售額、進出口的減少。最後,應對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支的下滑和消費品價格指數的上漲。

幹部是關鍵。這次疫情是對我省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對我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次大考。我們既不能輸掉疫情防控戰,更不能輸掉經濟保衛戰。“兩個戰場”能否取勝的關鍵因素是幹部。當前防疫、復產高壓態勢下,需要探索應急狀態下特有的組織用人規律,正確運用“三個區分開來”,構建容忍度更大的容錯糾錯機制,重塑“能者上庸者下”的濃厚用人氛圍,要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個一線”“兩個戰場”考察識別幹部,大膽使用、破格提拔一批既能抗擊疫情,又能深諳經濟的“干將”“猛將”“闖將”。

改革是動力。中長期的經濟增長,依靠“大水漫灌”的刺激政策越來越不現實,需要更多依靠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得以實現。一方面,要切實運用好疫情防控中的生動案例,教育各級官員和廣大群眾,在增強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自豪感的同時,更要增強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對公共衛生和醫療系統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利弊得失進行全面“體檢”,達到既固根基、揚優勢、強長處,又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的效果。

機遇是紅利。疫情在擠壓傳統產業發展空間的同時,催生放大了一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我省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同時發力:一是優先發展剛需產業,主要是指保障疫情防控必需、保障城市運行必需、群眾生活必需、圍繞重要國計民生及重點項目開展的產業。二是重點壯大數字經濟。三是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四是著手培育應急產業。

財力是基礎。一方面,用於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的財政支出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因受疫情影響經濟處於停擺狀態,嚴重侵蝕稅基、制約稅源建設,再加上刺激經濟復甦還要施行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因此,今年的財政更加吃緊。為此,需要廣開財源,多管齊下,多措並舉。

政策是保障。一是制定好政策。中央已經及時出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其他相關政策還會陸續出臺。在此基礎上,我省也應出臺與中央一攬子政策相配套的具體措施。二是落實好政策。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隨著一攬子政策密集出臺,新舊政策之間難免相互“打架”、出現銜接困難等諸多問題。需要廣大領導幹部從樹牢執行意識、發揮表率作用、注重監督檢查、強化追責懲戒等方面入手,以“踏石留印、抓鐵留痕”的勁頭,把一系列政策逐一落地、落實、落細、落小。

作者系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