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文本•文化•文苑•文心 ——王友胜《听雨楼文辑》的论域与品格

《听雨楼文辑》是王友胜教授近三十年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的成果之一,所录37篇论文涉及文人心态论断、文本题材意象体式分析、文集文论考订评判、文化阐释与文苑叙述等诸多内容与领域,体现出宏观与微观结合、义理与考据并重治学方式,与实事求是、褒贬分明的学术品格。

一、《听雨楼文辑》的编订与命名

论文自选集大抵可归集部流裔。《隋书·经籍志》别集类小序云:“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言“灵均”,称“志尚”,道“心灵”,正合今日文学之观念。而究其实际,别集之兴恐不限于纯文学。曹丕所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文章”,理当包括《典论》这样的著作,汉魏雅重著作的风尚,也促成了别集与诗文评的发展。余嘉锡先生说:“东汉之后,文章之士,耻其学术不逮古人,莫不笃志著述,欲以自成一家之言。流风所渐,魏晋尤甚。”四库馆臣则直以《典论》为诗文评之创始:“文章莫盛于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后来的文论著述,数量与体例并皆繁多,但总归不出《文心雕龙》“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之旨,与“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之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以西方现代学术理念与体系为建构依据,迥别于传统文论的形态与风范。但中西古今之间,异中有同,有变有不变。以文学与文论的编选而言,具体的编排体例、选录标准、著述意图、命名方式或有不同,可总归会体现选家或编著者的学术兴趣、眼光、功力、方法,所选文章也不免“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讨论瑕瑜,别裁真伪,博参广考”,以稗于文理、文心、文辞。

当今一些学人自选集,如葛兆光《行路集》、苏力《阅读秩序》、张汝伦《激情的思想》、南帆《敞开与囚禁》、雷颐《时空游走》、秦晖《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的心路》、陈思和《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朱志人《桑榆匪晚集》,还有《申小龙自选集》《张一兵自选集》《艺术·人·真诚——钱谷融论文自选集》《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中国文化的精神:杨义自选集》《西方哲学探赜——邓晓芒自选集》等,从标题到内文,莫不展现学人自己的理想情怀、研究专长与学术轨迹。王友胜教授的这本论文自选集,所录从读书时代的习作(如《论元人散曲的悲剧意识》)到最近的会议论文(如《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时间跨度近三十年,文章内容与风格虽有差异,但都是“作者治学的心得与体会”,也可以展现作者“从四处开花,到专力一隅”,“从追求华彩到崇尚平实”的学术梦想、学术道路、学术成果。近三十年学思结合,教学相长,刊文“百有馀篇”,王友胜教授因“分门别类,编辑出版”。王友胜教授在后记中引《尸子劝学》自明本志,说“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这本论文集正是王友胜教授学不倦、教不厌,治己治人的见证。古往今来的文学、文论集子,命名方式很多,或以人名,或以时、地名,或以书斋名,或以选题范围、主题思想名。王友胜教授这本集子不直用“某某某自选集”、“中古文学探论”之类的名称,而用“听雨楼文辑”,虽说有作者自云“不得已”的因素,但既寄托了个人的情思,也容易让读者想起唐风宋韵(王友胜教授书屋名)及文辑、文存、辑集、辑略、辑存、辑遗、辑考之类的著述,也是王友胜教授后记所引蔡东藩“我伸我见,我为我文。不必不学古人,亦不必强学古人;不必不从今人,亦不必盲从今人”的注脚之一。

二、《听雨楼文辑》的内容与王友胜教授的治学领域

《听雨楼文辑》“择取旧作37篇,揆以内容,厘为七辑”,依次为:“古代文人心态研究”、“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古代诗歌意象阐释”、“唐宋诗歌探赜”、“苏轼散论”、“学术争鸣”、“学术剪影”,涉及文人、文本、文论、文集、文化、文苑等多方面问题,大体可以反映王友胜教授的治学领域。

如《论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陶渊明的人生思考与精神超脱》《论元人散曲的悲剧意识》《周敦颐诗中的孔颜之乐与林泉之趣》《苏轼南贬儋州经行路线考论》等论文,多关文人经历与创新心理。文本研究涉及意象与文体,如《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柳意象与古代诗歌阐释》《齐白石“薛蟠体”再议》,而以题材内容的探究居多,如《中国古代咏竹诗词审美谈》《中国古代咏梅诗词审美谈》《齐己林逋律然咏梅诗比较谈》《宋代洗儿诗初论》《试论王禹偁的咏花诗》《陈与义咏雨诗初探——兼与杜甫咏雨诗比较》《杨万里花卉诗的审美追求与生成契机》《苏轼饮食文学创作漫论》。文论类偏学术史的梳理,包括书评著作的解读、文学史与文论著作的评析与推介,以及名家研究史等,如《论〈书林清话〉的学术价值及其他》《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的学术取向与写作特征》《陈子展〈唐代文学史〉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钱钟书〈谈艺录〉的学术成就与学术品格》《方东树〈昭昧詹言〉论黄庭坚诗述略》《永远的东坡——千年苏轼研究历史进程描述》。文集类以文献考订为主,包括选本注本的检阅与批评,《〈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的诗学主张与诗学史意义》《论〈樊川诗集注〉的成就与特点》《宋诗宋注名著四种叙录》《论〈王荆公诗笺注〉的学术价值与局限》《〈全唐五代小说〉得失论》《〈沈佺期诗集校注〉注释商兑》《〈唐宋分门名贤诗话:中国最早的诗话类编〉中的失误》等文要归此类。文化类集中于“苏轼散论”版块,如《论苏轼的饮食养生思想》《苏轼的科技活动论析》《苏轼对宋丽关系的基本态度及其原因分析》等,涉及苏轼的饮食生活、养生思想、科技活动、外交理念,另有《〈纪学琼林〉与青少年伦理教育思想初探》,是童蒙教育与文化普及方面的论著。文苑类集中于“学术剪影”一辑,有对良师教诲、域外访学、会议陈辞的叙述与载录,是性情与学理兼具的文字。

《听雨楼文辑》设苏轼与唐宋诗专门目录,应该是王友胜教授钟情苏轼与唐宋的本心使然。王友胜教授是苏轼研究大家,著有《苏诗研究史稿》,并发表多篇苏诗研究史的论文,2006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唐宋诗史论》即设有“苏轼诗歌接受史研究”专辑,合“李白游仙访道诗研究”“李白诗歌接受史研究”“唐代诗歌研究”“宋代诗歌选本研究”共五辑35篇论文,该书所收集中于苏诗研究、宋诗研究、唐代文学文集研究等学术领域。由此看来,《听雨楼文辑》中苏轼与唐宋诗专门版块的设置,也便于接续王友胜教授的其余著述。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文心雕龙·序志》),无论文人、文本、文论,还是文集、文化、文苑,《听雨楼文辑》所录文章,都潜隐着著者的文心,见证着王友胜教授的学术道路、学术理念、学术精神与学术专长。

三、《听雨楼文辑》的特征与王友胜教授的治学方式

形式适配内容,对应于文人、文本、文论、文集、文化、文苑的,《听雨楼文辑》里有美学的写法、学术史的写法、文献学的写法、思想史的写法、文化学的写法、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的写法。总其大略,有如下三端:

一是宏观与微观结合、义理与考据并重。王友胜教授既能大题宏论,也能小题深作。像《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这样的文章,“视野宏通”,“虽是大题目,但作者有从容驾驭的大气,有纵横驰骋的灵气。”(王兆鹏先生序)而从苏诗研究史到宋诗研究史,则体现了著者由博返约,又由点及面的治学历程,需要的是沉潜深入的精神与充实厚重的学养。具体到某个领域,也注意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比如对古典诗歌意象的分析,既归结出意象的基本特征——积淀性、再生性、差异性、双向建构性,也有对柳、竹、梅、月等具体意象的个案分析。王友胜教授所著论文,史料丰赡、逻辑严谨,情理兼胜,王兆鹏先生在序言中说他“既长于文献考订,也善于艺术分析和理论阐释”,诚非虚言。诗集的校注、文献的评判、学术史的梳理都以考据见长,自然也是王友胜教授的强项,便是对文本所作的艺术分析,比如咏花、咏雨、洗儿诗、孔颜之乐等等,也善于利用经典的话题,选择有趣的视角,既遵从文本自然的特性,也能深入到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

二是实事求是,褒贬分明。学术史的研究,离不开对古往今来的学人及其学术著作的评价,公允的评价既离不开眼界与功力,也需要审慎而又分明的态度。王友胜教授的评判既褒贬分明,又讲求证据。如论谢枋得《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的诗学主张与诗学史意义,说:“该书擅长寻求诗歌的弦外之音,但有时过度阐释,不免出现穿凿附会之嫌,取消了作品的独立价值。”举例有对章碣《东都望幸》诗、韦应物《滁州西涧》诗的解读。除举个案进行具体分析外,还引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敖英《唐诗绝句类选》,清代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明代陈献章《批答张廷实诗笺》等资料以为印证。如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既肯定其在校勘与注释方面的成就;也指出其失注、误注之处。并说其“征引繁冗”,“枯燥乏味”,“既显累赘,又嫌啰嗦,徒增篇幅,实无必要”,举例有卷四《郑瓘协律》题下注,卷二《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宣王休道太原”句注,并提示钱钟书、胡可先等可供参考的资料。如论李壁《王荆公诗笺注》:一面肯定其见识之广,引证之博,一面指出其详注语词出处是一把双刃剑,字字都注徒费笔墨,实无必要,此外,还存在引证不标篇名,书名前后抵牾等问题。他如论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关于俗文学的分类,论陈子展《唐代文学史》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等,都在肯定他们的成就与贡献的同时,指陈其不足,体现出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王友胜教授特别推崇钱钟书先生“不迷信权威,不囿于陈说”,“锋芒毕露、犀利泼辣却又不失君子风度的批判精神”。《听雨楼文辑》中“学术争鸣”板块里的文章,对前贤甚至时人著述的批评,更是直截了当,不留情面,而对齐白石“薛蟠体”之说却又有深入细致的辨析,以期“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白石诗歌”,“还他文学史一席之地”。将“学术争鸣”单独设置成一个板块,应该也是著者特别看重治学态度的体现吧。

三是文笔通脱,亲切可读。《听雨楼文辑》应该不乏读者,因为它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除了作个案与专题研究的专家,普通读者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且不会有太多的阅读障碍。集中《论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幼学琼林〉与青少年伦理教育思想初探》等文章,都具有文化普及的意义。行文也简洁明了,如论意象理论的生成过程,意象范畴的分合离析等问题,皆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而举月意象为例,以月有圆缺变化对应人有聚散离合,月印万川对应月下怀人,月可运转对应以月传情,月明依旧对应岁月流逝,月光柔弱对应温情陪伴等现象,来探索古代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契合方式,更把道理讲得既很形象而又明白。同样,结合柳条柔弱、柳色青青、柳絮素白等属性,广引咏柳诗歌以阐释归结出无情、离愁、女美、青春、苍老、飘泊、轻浮等丰富的蕴涵,也颇能引人入胜。偶尔用整句,如说古人赏梅花,在审美标准上“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中国古代咏梅诗词审美谈》),如说梅于冰中孕蕾,雪里开花,花色丰富而秀美:“或承阳而发金,或杂雪而被银,或凌霜而绽红,真是万紫千红,各标风韵”(《中国古代咏梅诗词审美谈》),或可增加几分典雅的气质,但总归不同于一般学术著作的烦琐冗长,枯燥乏味。

侯体健有一篇王水照先生的访谈录,用了“‘三角地’与文学史”、“大判断与小结裹”、“学院派与大众化”等标题,王友胜教授的《听雨楼文辑》里,有《先生圆名校梦》一篇,深情回顾了王水照先生对他的教诲与引领,在学界同道看来,王友胜教授的治学态度与方式,实得乃师真传,而《听雨楼文辑》,也自有它的文献、文学、文论与文化价值,甚至于普通读者的读书、写作及日常生活,也不无指导作用。

(本文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人•文本•文化•文苑•文心 ——王友胜《听雨楼文辑》的论域与品格

《听雨楼文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定价:68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