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迴歸到平民所及才是真正的復活

這次抗擊“新冠”戰鬥中,中醫藥大顯身手,解救危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專家和網友呼籲,中醫藥儘快復活。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中醫藥局黨組書記餘豔紅說:“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的及早使用、快速改善症狀,增強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我們很願意讓更多的老百姓瞭解中醫藥的方法,也很願意和國際社會分享中醫藥的治療經驗。

中醫藥迴歸到平民所及才是真正的復活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歷史上的“名醫”大都發於民間,而非身居廟堂,隨皇親國戚達官貴人驅馳的“養醫”,他們作為醫者“大夫”具有超乎常人的平等心和平常心,總是以救治了多少桑梓鄉親為榮,並非以攀附權貴官宦為生。從來就不是說因為哪個皇室御用、哪個貴人享用、哪個政要推崇、哪個明星大腕叫賣獲得的。其巋然不動的社會地位建立在億萬族民的長期應用和信任累積,是因為龐大的應用群體和認同基礎,是因為“不分貴賤,普惠眾生”的正當性。

由於互聯網、金融、期貨等“先進經營理念”的操盤,西醫“透明確定”的醫療觀的現代化改造,幾千年沿襲發展生命力頑強,民族特色鮮明、診療手法獨特、炮製工藝機密的中醫中藥變成了日韓歐美“漢方醫學”大產業的原料供應端和初級生產線,淪為西方醫藥“進口洋藥”的奴隸……而反過來,沒有品質信念只能在國外市場掙一點辛苦錢的中國藥商藥販,卻對內操控流通渠道、干擾信息哄抬物價,讓平民百姓消費不起,讓一線藥農希望縹緲,自己卻通過藥材渠道掌控挾持國民“習慣剛需”與“升級新需”賺得盆滿缽滿。

幾元一付的中草藥逐漸成為歷史,時下變成十幾元甚至幾十元。我們知道,中藥用藥機理與西藥不同,治病的藥也要一兩個療程十幾付甚至幾十付才能致效,調理保健的則時間更長,這就成為極大的一筆開支,完全顛覆了傳統中藥“物美價廉”的一貫印象。而一些中藥企業的中成藥,也借勢“原材料漲價”同步上漲,廣東佛山“德眾牌腰腎膏”從之前的三四快錢一盒,五年間漲到近二十塊錢一盒,全國各種中成藥據此便知落差。這裡面除了貨幣貶值的因素,更多的是“中國藥商”借勢新時代新生活推廣“新消費”,即消費升級。消費升級藉著“全民脫貧”和“腰桿直起來了”、“錢包鼓起來了”的預判,加緊“產品研發”,準確規劃和定位,推出符合時勢的“高附加值”產品。打著消費升級的旗號,將傳統中醫藥包裝推舉成奢侈品,不但不是對中國中醫藥產業振興和文化發掘做貢獻,反而是對中醫藥人類歷史貢獻的褻瀆和侮辱。

中醫藥發於民間,服務百姓,死生之間看重濟世功德,基本的勞酬藥費之外,持守的是慈悲仁心,而非不擇手段矇昧良心一心斂財。明朝裴一中《言醫·序》中有“心不近佛、才不近仙不可以為醫”之說,可為中國行醫者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高。

從中醫藥的發展里程看,誕生在中國,綿延了數千年,對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發揮過巨大作用的中醫藥,但日益脫離“生民福祉”的基本面貌特徵,出現了削弱或扭曲中醫的品牌形象的現象,近年來為求國際化步伐融入世界市場,中國的中醫藥產業降從西方標準,淪為西方推廣漢方醫學的藥品原料市場;改革開放的40年中國市場經濟初體驗,社會調整轉型期,新的價值觀沒有形成,社會治理水平欠缺,其間伴隨西方價值觀入侵、洋貨受寵西醫擠壓中醫,社會忽視導致中醫執業群體整體薄弱幾乎形成斷代,中醫復興缺乏中堅力量支撐;人本回歸、生態環保、生活品質和“消費升級”忽然讓“治未病”的中醫“飛昇”為奢侈品,千百年來惠澤百姓的民生福祉不再繼續等等。

中國的中醫藥成為民生基礎,在這次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中,又一次成為文化符號,獲得醫院和患者高度依賴和社會各界高度認同。名醫好藥從“廟堂之高”下行至“江湖之遠”,從身披霞光歸真到草木鄉野,平民可及,解救危急,中醫藥才是復活,中醫才是“國粹”,只有中醫藥從十幾億華人圈走向70億的地球村為不同膚色的族民救死扶傷,中醫藥就是最大的復興。(原創 作者 匍匐前進 匍匐前進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