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出祁山:攻佔關中不是目的,目的在於攻佔“養馬場”

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致力於北伐,而一出祁山正是北伐的開端。諸葛亮不斷北伐的目的正是為了“身出秦川”。但是“一口吃不成個胖子”,諸葛亮肯定也無法一次性完成這個任務的,因此諸葛亮也是設了各種小目標來完成自己的任務,這第一個的小目標就是佔據涼州,擁有一塊蜀漢自己的“養馬場”。今日一文,我們就來探討一下諸葛亮一出祁山中的各個問題。

一、涼州與產馬地

諸葛亮北伐的終極目標便是“身處秦川”。秦川其實就是關中平原,關於關中平原,我們常常有一個評價就是“平坦廣闊”。面對著八百里秦川,有一支機動性強且善於作戰的騎兵部隊就顯得格外重要了。而當時蜀漢的騎兵狀況並不容樂觀,據記載:

“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

也就是說蜀漢政權經過了劉備時代、劉禪時代數十年的積累才積累了一千多名騎兵。如果再耽擱上幾年,那麼就連著一千多名騎兵都要因為各種原因而損失三分之二。而且我們可見這些戰馬的來源都是來自南蠻或者是蜀地北部的山區。看過有關茶馬古道的紀錄片的朋友們應該都對這種馬印象比較深刻,這種馬往往身材矮小,耐力很強,負重很好,但是衝擊力不夠。因此往往是作為輜重馬用,其作為戰馬來說威力不佳。

諸葛亮一出祁山:攻佔關中不是目的,目的在於攻佔“養馬場”

這種馬一般來說體格比較矮小


若是蜀漢想要實現佔領秦川的目標,那麼一支相當數量的騎兵部隊便成為了剛需。在劉璋時代,天下紛亂,劉璋尚且還可以通過涼州、幷州等州來購買戰馬,因此此時蜀地的戰馬非常充足。甚至於劉璋一見劉備面,就可以以千匹戰馬來贈送給劉備,由此可見蜀地戰馬之充足。

但是此後,隨著天下逐漸統一,曹魏佔領了幾乎所有的產馬地,從北方購馬就成為了非常困難的事情,蜀吳只能通過零星的貿易走私來進口戰馬,卻很難大規模地購入戰馬了。

當時中國的產馬地主要集中在北方草原和西方高原地區,例如說幽州、幷州、涼州等地。其中涼州是非常重要的產馬地,也是當時蜀漢政權所能接觸到的最近的產馬地。

通過涼州產馬地興起的軍閥有董卓、馬騰、韓遂等人。我們以董卓為例,董卓手下就有著一支非常精銳的西涼鐵騎。這支騎兵的人員構成很複雜,其中包含著漢人、羌人、匈奴人等。這支騎兵就成為了董卓縱橫一時的最大依靠。當時有人討好董卓:

“今見在者不過並涼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而明公權以為爪牙……”

董卓憑藉著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可以在關中一帶稱王稱霸,馬超憑藉著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可以殺得曹操丟盔棄甲,這一切自然也被諸葛亮看在眼中,因此綜上來看,諸葛亮便將目光轉向瞭如何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之上了。

當時距離蜀漢最近的產馬地,正是涼州,而蜀漢第一次北伐的目標也是涼州,其目的在於取得涼州的產馬地,進而組織一次強大的騎兵部隊,為佔領秦川做準備。

諸葛亮一出祁山:攻佔關中不是目的,目的在於攻佔“養馬場”

騎兵在古代戰鬥力非常驚人

二、諸葛亮的戰略部署

而可以佐證我們這種想法的,正是諸葛亮在一出祁山之時的戰略部署。這一次真的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在夷陵之戰後,曹魏對蜀漢已經放鬆了警惕,因此蜀國便可以出其不意給曹魏一個驚嚇。據記載:

“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驚懼。”

諸葛亮首先是放出風聲,要從斜谷道進攻關中,然後派出趙雲、鄧芝作為疑軍從斜谷道出進攻曹魏。趙雲是當時天下聞名的武將,即便是在曹魏內部也有大名,趙雲軍隊一出,曹魏大慌,派出了曹魏的大將軍曹真去征討趙雲。但是趙雲這支軍隊卻是偏師,恰恰就是來吸引曹魏的主力的,雖然此後趙雲戰敗,但是也實現了諸葛亮的戰略目的。

另一方面則是諸葛亮的主力部隊,這支部隊身出祁山,直奔涼州。我們看當時的地圖就可以知道,諸葛亮身出祁山道,但是祁山道根本就不通關中,而是直通涼州。若是說諸葛亮走祁山道是為了到關中的話,那實在是捨近求遠了。

因此諸葛亮的目標根本就不是關中一地,而是涼州一地。

諸葛亮一出祁山:攻佔關中不是目的,目的在於攻佔“養馬場”

諸葛亮的目的實際上是在涼州

當時諸葛亮一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投降了諸葛亮,局勢一片大好。諸葛亮出兵在先,曹真得到消息在後,只能急匆匆地派出手下大將張郃從街亭一帶西進進攻諸葛亮,打掉其兼併涼州的想法。此時只要馬謖佔據住街亭一帶,然後抵擋住張郃的大軍,諸葛亮就可以逐漸消化掉涼州,為蜀國得到一塊寶貴的產馬地,之後就可以組建起一直強大的騎兵部隊,然後佔領秦川,實現祖宗之業了。

但是馬謖卻失敗了。一出祁山可以說是難得的好機會,因為馬謖這一敗,諸葛亮的全盤計劃也就都失敗了,最終一出祁山也失敗了。

然後這裡也可以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奇出子午谷”的計謀。當時魏延對自己的謀劃是如此說的: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道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說實話,魏延的計劃非常大膽而且我認為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從這一奇謀也可以看出來魏延確實是個人才。魏延和諸葛亮同樣都看到了曹魏此時面臨的形勢,即懦弱子弟夏侯楙駐守長安,此時曹魏關中空虛,是動兵的良機。但是魏延想到的僅僅是如何佔領關中,卻沒有想到佔領之後如何守護關中。

諸葛亮看到了要比魏延遠好多步,諸葛亮明白即便是拿下關中也守不住關中,不如趁虛而入拿下涼州,之後利用涼州產馬地的優勢來蓄養戰馬,培養騎兵部隊,之後便可以利用這支部隊殺入關中,達到進可攻、退可守的目的了。

因此從一個將軍的角度來說,魏延沒毛病,而且提的建議非常有可行性;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來說,諸葛亮的建議更加高瞻遠矚,真的是那種“走一步,看十步”的謀劃。因此諸葛亮最終沒有采用魏延的意見,更多程度上是因為諸葛亮的目標是在涼州而並非是關中一帶。

諸葛亮一出祁山:攻佔關中不是目的,目的在於攻佔“養馬場”

諸葛亮沒聽魏延的更多是因為諸葛亮有自己的考量

三、諸葛亮放棄了《隆中對》嗎?

說實話,很多人將諸葛亮一出祁山一事視作諸葛亮對於《隆中對》的放棄,認為諸葛亮經此一舉,《隆中對》也就顯得毫無意義了。但是事實是這樣嗎?

劉備夷陵之戰大敗後,蜀漢“跨有荊益”的嘗試便暫時告一段落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隆中對》的告一段落。畢竟其中還有非常重要的“西和諸戎,南扶夷越”的一環,而這一環常常被我們所忽略。但是這一條卻是諸葛亮、蔣琬等人最為重視的。只要諸葛亮攻克了涼州,那麼憑藉諸葛亮的手段,聯合西戎為外援便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就涼州一帶,曹魏在涼州的統治並不堅固。在曹操身死之後,涼州一帶一直都是戰亂不斷,延康元年有張進叛亂,黃初二年有治元多、盧水等諸胡聯軍之叛。雖然這些叛亂都被曹真給打平了,但是這種禍亂的種子在涼州一帶一直沒有根除,但是因為曹魏的勢力強大,因此只能暫時壓制住。但是此時的涼州對於曹魏來說並非是鐵板一塊,而是極易反撲的一種憂患。

諸葛亮一出祁山:攻佔關中不是目的,目的在於攻佔“養馬場”

涼州一帶對於曹魏來說很不安穩

但是如果諸葛亮佔據了涼州一帶,他的“西和諸戎”的想法便有了更大的操作餘地。例如說諸葛亮二出祁山的時候,就曾經尋找了鮮卑部落的軻比能等人為外援進攻曹魏,但是效果不佳。其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因為諸葛亮出了祁山道之後沒有立足之地,因此軻比能等人即便是前來助戰,也作用不明顯。

關於涼州的羌胡勢力,我們可以參照馬騰、韓遂的事蹟。馬騰、韓遂二人在當時的軍閥之中不能算是非常優秀的人物,但是卻能屢屢掀起大亂,甚至多次影響中原格局,最大原因在於其能籠絡羌胡勢力為己所用,並且有著涼州這一塊根據地,從而進可攻、退可守。我推測此時的諸葛亮應該是想要仿效馬韓舊事。

通過涼州一地,諸葛亮進可以取關中,退可以籠絡羌胡,實現自己“西和諸戎”的想法,再不濟諸葛亮也可以從羌胡勢力之中購買戰馬增強自身力量。

在“佔據涼州、西和諸戎”,組建騎兵之後,諸葛亮就可以按照《隆中對》中的想法步步進行了,之後諸葛亮應該是等待著天下形勢有了大變化(如曹魏內部的動盪,北方胡族入侵、孫權突然發力等),率領著精銳騎兵,帶著籠絡住的羌胡勢力一舉殺入關中之地,之後光復洛陽,重興漢室。我作為一個蜀漢粉,每每想到這一幕真的是涕泗橫流啊。可惜了,這一切僅僅是個幻夢,隨著街亭的丟失都失去了。

諸葛亮一出祁山:攻佔關中不是目的,目的在於攻佔“養馬場”

揮淚斬馬謖,可能裡面有很多不甘吧


四、總結

今日一文,我們主要討論了諸葛亮一出祁山中的幾個點,如諸葛亮的意圖在於吞併涼州,西和諸戎,組建騎兵部隊,之後再徐徐圖之進攻關中,最終達到興復漢室的目標。

因此可見,我們長時間以來一直都覺得諸葛亮這個人打起仗來往往是過於保守而欠缺進取之心的想法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諸葛亮先是政治家,再是軍事家,他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走一步,看十步”的問題,而一出祁山恰恰就是最好的表現。

而因為馬謖的失敗,諸葛亮的一切打算都落空了,這揮淚斬馬謖中的淚中,恐怕有著很多不甘和後悔吧!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諸葛亮一出祁山:攻佔關中不是目的,目的在於攻佔“養馬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