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都看过《西厢记》,为何对待爱情没有林黛玉那么浪漫?

黑白文章泽渊诗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年龄相仿,可是给人的印象是,林黛玉是一个长不大的浪漫少女,薛宝钗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大姐姐。

这两个人都读过《西厢记》,可是这部书对她们的影响不一样。

林黛玉喜欢里面满口留香的词句,薛宝钗感悟的是里面的人情世故。

我们看《红楼梦》觉得宝玉和黛玉在谈恋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没有说出“爱”这个字,他们之间就是要好的兄妹。

宝玉和黛玉对待爱情没有那么义无反顾,他们开始的时候总是互相试探。后来宝玉看到龄官和贾蔷的爱情,他才明白黛玉对他的感情。于是宝玉坚定了信念,今生唯有黛玉!

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心心相印,但是他们没有什么浪漫旅行,也没有什么浪漫情话,他们只是用心感知对方。

看过《西厢记》,宝玉和黛玉为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感动,他们喜欢书里浪漫情话。

宝钗读《西厢记》的时候年龄还小,她只是读了故事。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和世事变迁,她明白了《西厢记》里的人情世故。爱情是不保险的,能够保证一生不被男人抛弃,唯有婚姻。

黛玉的生活是浪漫的。

因为林黛玉爱周围的一切,所以她做的所有事都是浪漫的。

她住在幽静的潇湘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吟诗,读书,看燕子归来归去,逗鹦鹉说话吟诵。

雨天里,她来到后院,听雨打芭蕉,看梨花带雨。

林黛玉初春赏花,暮春葬花。

在一个花谢花开花满天的日子里,她和宝玉共读《西厢记》,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种可以自己去追求的爱情。

此时我们觉得黛玉和宝玉是浪漫的,这是我们心中,红楼画卷中最经典图片。林黛玉是理想化的人,因此她有浪漫的特质。

薛宝钗的生活是实用主义。

薛宝钗是实用至上的人。薛宝钗读过《西厢记》,但是薛宝钗认为这样的书,当时觉得挺好玩,也爱看。后来她跟着母亲管理薛家的时候,她发现《西厢记》这样的书,没有什么实用性,只能让人想入非非。

有读这些书的时间,还不如学习一些经济事务,学习如何做生意,或者做些针线活。

爱情是奢侈的,唯有婚姻才是实用的。与其赏花爱草,还不如用实际行动来为自己的婚姻做努力。于是她每天向贾母和王夫人请安,陪她们聊天,试图获得两位实权派的肯定。

薛宝钗的脑子里装的是如何管家,如何让薛家生存下去,如何实现金玉良缘。她没有闲情逸致去感受大自然喜怒哀乐。更没有心情去养花种草。蘅芜苑里没有花,没有鸟雀,只有山石和草。

为薛宝钗悲哀。

总为薛宝钗感到惋惜,一个妙龄少女心里没有天真无邪,反而有老气横秋的世俗,实在是悲哀。薛宝钗失去了很多她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应该有的浪漫与天真。

林黛玉比薛宝钗幸福,林黛玉可以随心所欲地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她不敢表达对贾宝玉的爱。但是林黛玉的心里有爱,花草树木都能给林黛玉带来快乐和悲伤。林黛玉活得很真实。


润杨阆苑


她曾经也像黛玉那样浪漫过。像她后来同黛玉说的,她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有的闹。

只是宝钗跟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是个没啥管理能力的慈祥老太太,哥哥不成器。

她只好收拾起来这些东西,一心一意地做些事实,帮着母亲主持家务。

就像后来宝钗对邢岫烟所说的,她以前也爱个富贵闲妆,只是后来都收起来了。不再妆饰也许就意味着她要承担家族责任,不能再当富贵小姐了,向往浪漫了。

不过宝钗的淘气叛逆和黛玉的淘气叛逆不一样。黛玉最求精神和感情的纯洁无暇,而宝钗是个愤青,她觉得男子就该好好读书做官,造福百姓,而不是只知道往上爬。

宝钗是个看重现实责任感大于感情的人,在她的世界里爱情没那么重要。


马猴烧酒本酒


薛宝钗在红楼梦中,在曹雪芹的笔下,是封建未期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忠实信徒,是个封建礼敎的忠诚卫士,是个"克己复礼",死抱住封建制度僵尸不放的楷模。

曹雪芹讽刺她十六个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很深动的把薛宝钗的个人性格,为人处事刻画出来了,人前不说话或少说话,装瓜,安分守己,却内心有自己主见的这么一个女人。

薛宝钗在贾府和林黛玉处事大相径庭,一副封建妇德,三从四德的典范!红楼梦里,探春与她性格近似!她们对叛逆的宝玉,黛玉时时以一个老大姐的身份,用封建主义的礼法去归劝,约束训斥。

实际上薛宝钗和凤姐作法不一,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四大家族不垮,辉煌依旧,好达到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目的,达到人她登上贾府"宝二奶奶“位置的目的!

薛宝钗出身在"珍珠如土,金如铁的金陵豪门,从小受到家庭"三从四德"的封建教育,而早年丧父的她生活在薛姨妈和哥哥的阴险,豪霸的阴影中,因此,要使薛家风光永存,她只有当上贾府宝二奶奶,才有势力和靠山。她曾暗示宝玉"金玉良缘"是天注定的(和尚,道士说的)。

在宝玉科考这件事上,她与黛玉你作法完全相反,不厌其烦的要宝玉改邪归正,要"金殿对策""立身扬名"!

《西厢记》在封建社会是一本禁书,是男女青年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一则动人的故事,其中男女间幽会,情述的细节,使很多男女青年心动,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至今不灭!薛宝钗作为年青姑娘,又正值青春发育期,看过《西厢记》也不怪!但是薛宝钗作为封建主义时代下三从四德的楷模,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对于违背封建礼教,违背三从四德,从内心是反对和抵触的。她对于争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从内心害怕,敌视,骂这些追求幸福的青年"都是奸淫狗盗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的立场,人格是受她那个时代那个家庭敎育出来封建卫道士,婚姻上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连自由恋爱,争取幸福想都不敢想,更不敢造次,即使看了《西厢记》又如何呢?浪漫一词从何说起!




老翁历来是布衣


第一:出身不同。

黛玉出自书香门第,但是宝钗却是商人之女。林黛玉之父林如海探花郎出身,自然文化素养极深。黛玉只有一个兄弟三岁就早殇,林如海是把黛玉当作儿子来养。他给林黛玉请的老师贾雨村,本身也是个进士出身。贾雨村这个人,虽然人品不行,但是才华却是有目共睹的,况且他就教黛玉一个学生。师资优越。

黛玉本身又及其聪明,外有名师,内有饱学之父,林黛玉文学领域先天本钱雄厚。这令她对精神追求是非常高的。也是商人之女的宝钗,所无法比拟的。

黛玉优渥的成长环境,以及书香门第的浸润使得她饱受艺术的熏陶,所以她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而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本身也是贵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宝钗是商人之女。商人重利,所以宝钗在其父亲死后,完全侧重于针织女红。读书,在她眼里,是男人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之途。

所以,不难看出黛玉和宝钗,对读书的出发点本来就不一样。



第二,性格使然。

黛玉的性格风流婉转,仙气飘飘。她生来单纯,从来心直口快,喜怒哀乐皆发自本心。她追求的是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知己般的婚姻。她更注重精神上的理解与共鸣,但是宝钗是渴望选择一个,可以托起她的家族利益的如意郎君。是很现实功利的观念。只要门第够高,人也合适,甲乙丙丁关系不大。

但是,黛玉不同。比宝玉出身的更尊贵北静王,在她眼里也不过就是一个臭男人而已。



第三;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

贾母疼爱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所以为她选的丈夫林如海,只是出身好而已,而到林如海这一代其实富贵已不存了。林如海是实力青年,他是凭着自己的能力考出来的。所以,他也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娶到贾敏这位侯府的千金。所以他们的婚姻是郎才女貌的佳配。而在贾敏死后不久,林如海心灰意冷,让贾府中人接走林黛玉,并且说他不想再续弦,甚至不久后就死了来看,林如海对黛玉之母贾敏的感情是很深的。从小生长在一个父母恩爱的家庭里面,当然更能体会夫妻恩爱的幸福感。所以黛玉当然也会更加重视情感的重要性。

而宝钗则不同。薛姨妈和王夫人都对儿子特别疼爱。王夫人是因为贾政后来宠爱赵姨娘所致。那么薛姨妈是否也如此呢?还是因为宝钗之父早死,所以把情感全部移到儿子薛蟠身上呢?这一点就不敢妄论了。

不过,从王熙凤,王夫人等王家门中出来的女人身上来看,她们都会更注重实际的利益一些。来自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当然也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导致黛玉和宝钗对于情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书灯幽见


人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相同的书,因为各人的追求,志趣,环境,经历等的区别,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如同人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等一样,薛宝钗和林黛玉同样都是看过《西厢记》。但二者的反应却并不相同。

林黛玉虽是寄居在贾府有诸多不便,但贾府也没有人约束她,教导她,而唯一会指点引导她一二的只有紫鹃,紫鹃却又不懂这些这些文字中的秘密。因而,林黛玉的思想是自由而放纵的。当林黛玉读过《西厢记》后,对《西厢记》《牡丹亭》此类的话本杂书非常喜爱,听到此类的曲词会心旷神怡,甚至联想到自身。以至于在贾母举行宴会,大家在行酒令时她不自觉地把《西厢》中的句子吟了出来。

这也就是林黛玉吧,她虽生于封建社会,因母亲早亡,贾母对她也疏于管理,两个舅母王夫人邢夫人对黛玉也是漠不关心,使林黛玉在封建礼教非常严苛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天真,浪漫而率直的性子。

而薛宝钗则完全不同,她父亲早死,而兄长纨绔,不知体恤母亲,使她过早地承担了家族的重担,为了母兄,为了家族,她不得不直面社会,收敛个性,成为一个循矩蹈矩的姑娘。

而且,薛宝钗的家教也非常严,薛宝钗自叙她七八岁时也读《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等书,怕也是浪漫的,可是后来被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并且大人们教育她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女孩儿加不认字的倒好,怕读杂书移了性情。

就这样,薛宝钗在大人的教育引导下,不但自己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而且还如当初大人劝诫她一样,劝诫黛玉不读此类杂书。


萍风竹雨123


黛玉,众人第一眼看她是风流脱俗;宝玉第一眼看她,天生丽质,乃人间仙子。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自然多了份浪漫。

宝钗,被生活现实化,承担家中重任,现代人中的女汉子,可以想象女汉子给人留不下浪漫印象的。




邻里微视频


虽然都看过,但是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会一样,因为性格使然,黛玉感性,宝钗理性。对待爱情的态度当然不同。

如果说黛玉先天就浪漫,宝钗先天就现实,肯定有些武断。因为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所以不能完全否定经历对性格的影响。

宝钗的人生经历对宝钗性格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么说吧,宝钗进贾府,年纪比其他的姑娘都大,但是人生观的塑造从出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比谁都早。

经历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可以详细看看宝钗这个人生起伏的过程。

宝钗原先的家庭环境应该和黛玉大致一样。自小极受父亲宠爱,养尊处优,博览群书,无忧无虑。

红楼梦第41回有宝钗对自己的描述,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

原来,宝钗的个性和黛玉一样,爱看禁书,好奇,爱思索,怕看正经书,有自己的秘密世界。

书中特别提到宝钗的才气: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分明是在说:这兄妹二人智商份额分配极度不均等,薛蟠扶不起来,宝钗则天分极高,由于宝钗杂学旁收,且会融会贯通,她看待世界的眼光与深度也高人一筹。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持续,宝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个热情,开朗,感性,本真的姑娘。

然而这些可能都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戛然而止。宝钗大约十岁左右,父亲死去。

须知,宝钗的家庭出身是皇商,父亲的死去可谓塌了顶梁柱,而薛蟠又完全不成器,这场变故给了家庭毁灭性的打击。

糟糕到什么程度,反正她一出场,作者已经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曾经博览群书的她现在“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这是不写之写,当年那些一起偷看“西厢”“琵琶”“元人百种”的薛氏姊妹弟兄,如今也不知流落到了何方,总之,一开篇,宝钗已经只能随着寡母长兄来依附姨母的婆家了。她的幼年时光,薛家过去的奢华和如今的凋败都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

宝钗的言谈举止也从此已经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女性,没有半点女孩的青涩稚气。

经常看到有人说,宝钗比黛玉强,黛玉父母双亡,宝钗则说起来又是母亲又是哥哥的,实际宝钗的情况是,母亲无助,兄长又指靠不上,自己的处境与黛玉也相差无几,其实她才是一家之主,比黛玉操的心多太多了。

她必须撑起这个家来。不甘心也好,不忍心也好,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总之我们看到,宝钗所有的成长,在入住贾府之前已基本完成。剩下的,便是在余生里一点点完善和修订。

第四十五回里有这样写宝钗的句子:

“夜复见长,到母亲房里商议,打点些针线。日间到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承色陪坐,闲话半时。园中姐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日间不得闲,夜里做女红到三更才睡。”

客居贾府,作为薛家形象代言人,宝钗又得上下左右应对周全。

所有一切,都在说明,宝钗一面走大家闺秀的路线,一面像男儿一样担着光耀门楣的重担。

早熟是有代价的,就是再也无法像同龄人那么不管不顾地去欢乐,去选择。

包括金玉良缘。

富贵闲人宝玉,其实不入宝钗的眼睛,但只要能拯救家族,带来利益。她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让这个家族走下去,哪怕只是强差人意。

在这个时候,宝钗对爱情的态度就不是情感,而是理智,就像她对别人释放的善意,说不上是有意收买人心,但也决不是率性而为,而是她对现实世界的自觉接受和主动融入,是以牺牲本真、回避求真为代价的务实。

经历就是这样影响甚至改变了宝钗的价值取向

“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的宝姐姐,说出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

她一定真切地感受过身为女子的无力。真心明白那些吟诗作赋的闲情雅趣对自己处境之无用。

《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她又教育黛玉说这类闲书最能移人性情,不是我们这些大家小姐该看的。说:

“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这说法特别务实,角度也很贴心:这些话结合宝钗的家庭变故经历,才能理解其中的犀利,沉痛,透彻,大彻大悟。

黛玉身世也很孤苦,但是她没有经历宝钗所身处的困境,也无心担负重振家族的重任,所以对待爱情的态度怎么能比较呢,哪怕同看过一本浪漫的书,宝钗的态度也会是个特例。


在文化的边缘行走


薛宝钗看过《西厢记》,但是并不认同里面传达出来的爱情理念,书里的浪漫旖旎与现实差距过大。那种突破世俗禁忌的爱情太过自由,身在没有自由选择权的社会里,媒妁之言父母之约才是正途。《西厢记》传递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对于闺阁女孩儿来说是危险的,因为一旦心思萌动显露出来或者与人私相授受便有灭顶之灾。

所以薛宝钗还劝林黛玉也不要读:”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因为她明白以林黛玉的领悟力和心性多少会影响。黛玉自己心里多少也清楚,加上从来没有兄弟姐妹可以这样和她谈心,教导她,所以听了宝钗的话,只乖乖的说:“”。

当宝玉也以书里的话脱口而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时,黛玉立马就气哭了。不管黛玉对于爱情抱有怎样浪漫的幻想,现实始终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长辈的约束,闺阁女子的清白都是压在她身上的负担。宝玉这种赤裸裸的表白,受了书的影响,又不庄重,也没有考虑黛玉的处境。连脂评者也说“我也要恼”。

而宝钗恰好是看到了这一点,年少的悸动随着岁月变迁自然而然淡去,取而代之的家族的责任,母亲的殷切期望。虽然“真性情”隐匿了,但是这种生存之道是平稳的,合适的,安全的,也是薛宝钗最需要的,虽然它与浪漫背道而驰。


施无霞


艺术有熏陶、影响人的功能,但并不必然或根本影响接受者的气质、性格。宝钗与黛玉已趋于性格形成阶段,艺术作品或可影响其心情、情感却不足以左右其气质。宝钗就不是浪漫型少女,《西厢记》如何能移其性格?

她俩的诗作风格也截然不同,一个浑厚、一个清秀这皆由其迥异的性格所致。37回大家共咏白海棠,虽题材相同,但李纨的评价却是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诗性即性格,这也正是她们气质的差异。而这差异的形成既有各自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黛玉幼时家庭优越,父母学养深厚又对其爱珍宝,将黛玉熏陶、培养为一身诗意千寻瀑的贵族少女,这样的少女无疑更具浪漫色彩。

而宝钗的务实型性格也与其家境相关。第4回讲到,“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正是这样的家境养成了宝钗持重,务实,“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同样是《西厢记》《牡丹亭》,但两人反应完全不同。黛玉听了、读了便如痴如醉,流泪心动,而宝钗却认为,“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所以,虽是同一爱情作品,但对接受者的影响力、影响方向却完全不同。宝钗虽然喜欢掉书袋,但她更擅于经营世俗事务,不比黛玉是来自离恨天的仙女,自是一身诗意与浪漫。


玄真子桑


对待爱情的方式,是由个人的品性决定的。薛宝钗和林黛玉虽然都读过《西厢记》,但一个是心机婊,一个是纯情妹,对待爱情的方式当然不同。

薛宝钗为人处世比较成熟,显然是有阅历的。也许是心性使然,也许是看多看惯,总之对待感情比较理智,内心功利而不溢于言表。

林黛玉虽然思想浪漫,但并不代表脱离现实,事实上,林黛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是非常精准的,只是她的地位、出身让人意识不到而已。只觉得她不食人间烟火,不知她才是那个最可能成为贤妻良母的人。

《西厢记》写得好是好,可惜只好在文字,故事情节实在是糟糕。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读罢只会让人伤心失落而已。薛宝钗看过西厢,所以对感情更加淡漠。林黛玉的读西厢,多是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忧戚吧。

《好了歌》除外,《红楼梦》中只有三首好诗,那就是薛宝钗的柳絮词和螃蟹咏,林黛玉的杏帘在望。林黛玉的诗词虽然凄苦,其实是没有真苦的。薛宝钗的诗词则多了现实意义,讽喻更深刻。

薛宝钗的不浪漫,会让她的婚姻生活过得更殷实,她更会掌控别人,更能主宰命运。林黛玉的浪漫,会让她的爱情生活十分美丽,但婚姻生活不一定多么美好。因为男人,无能又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