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危險的一次經歷,歷史差點被改寫了


朱元璋最危險的一次經歷,歷史差點被改寫了

那是公元1344年的春天,本該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但淮河一帶已經連續兩年大旱了。安徽鳳陽16歲的少年朱重八,一個尚在青春期的男孩,卻完全無法享受這大好時光。短短半個月內,爸爸、媽媽、大哥相繼餓死,嫂子也帶著孩子外出逃荒,家裡只有二哥朱重六和弟弟朱重八相依為命。這無疑是一次不小的打擊,親人離散、家破人亡,但無論如何生活還得繼續,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悲傷太久。

草率埋葬了親人,兄弟二人也準備出門逃難。這時候,好心的鄰居提醒兩兄弟,重八年紀還小,出去逃難怕是吃不了苦,還不如到村頭的皇覺寺出家當和尚。可做和尚也只是權宜之計,當時全省大旱、糧食匱乏,小小的寺院又怎麼會有足夠的糧食呢?不然二哥朱重六不也跟著出家了嗎。

在寺院裡,朱重八雖過著半飢半飽的日子,但也不至於餓死。就這樣過了差不多快兩個月,寺裡的糧食也所剩無幾了,沒辦法,老和尚召集大家開了個會,最後決定大家分頭下山乞討,不,應該叫化緣。

從此,朱重八開始了三年的流浪生涯,基本就在河南、安徽一帶混跡,要過飯、行過乞、做過賊、還加入過丐幫。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三年“閱人既多,歷事亦熟”“人之情偽,亦頗知之”“人情善惡真偽,無不涉歷”。看來幾年的流浪生涯著實讓朱重八見識廣了、閱歷多了,對社會、對世事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可以說是收穫頗豐。

然而,這段經歷似乎並沒有改變朱重八許多,三年後,他又回到了皇覺寺,繼續做他的和尚,而且這一做又是三年。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在結束了流離失所的行乞生活後,他開始識文學經。如果不是生逢亂世,也許他能成長為一代高僧也不一定。

可農民起義的戰火很快就波及到了一向平靜的皇覺寺,起義軍和政府軍接連佔據了寺院。起義軍剛把吃的喝的都搶走,政府軍又來駐紮在寺裡。和尚們整天提心吊膽,生怕哪天一個不小心就死在亂刀之下,經常白天躲到山裡,晚上才回寺裡住宿。

有一次,有一隊起義軍衝進寺裡,找了半天一點吃的也沒找到,一怒之下一把大火燒了寺院。等大家從山上回來,寺院已不復存在,唯一落腳的地方也沒有了,只得在殘垣斷壁間苟且。現在擺在朱重八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再次流浪,要麼就去當兵。流浪怕是不可能了,亂世之中流浪也是一種奢望了吧。

恰在此時,起義軍紅巾軍正在擴充兵馬,同村發小託人向朱重八帶信,說自己已加入紅巾軍,每天大魚大肉,希望他也能加入。但他接到信後反倒糾結起來,元政府雖不得人心,但起義軍也還未取得壓倒性的優勢,隨時都有可能被政府軍鎮壓下去,加入政府軍還是起義軍呢?

於是,朱重八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他找到一樽佛像,在佛像面前卜了兩個卦,一卦是要不要當兵,卦象顯示這個可以有。另一卦就是,如果當兵的話應該加入哪隻隊伍,卦象暗示應該加入起義軍,老朱這才下定決定開始去找起義軍的下落。

不久,他來到濠州城下,可此時城門緊閉,兩軍正對峙於城下,紅巾軍在城內,城外則是政府軍。他大聲向城牆上的士兵喊話,說自己想加入起義軍。可守城士兵擔心他是地方派來的奸細,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原則,迅速把朱重八綁了,準備押到護城河邊殺掉。

如果,士兵們當時不整這麼多么蛾子,不走這無謂的程序,直接在城門下手起刀落,無非就是多死了一個和尚而已,也就沒有什麼明太祖朱元璋了。可是,說時遲那時快,眼瞅著自己小命馬上不保了,朱重八唯有聲嘶力竭大聲喊叫,希望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希望天降神兵救自己一命。

也許是自己做和尚久了,佛祖冥冥之中也在保佑這個小和尚,也許是因為自己嗓門實在太大。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此時正在城外巡視,聽到有人大聲喊叫,便過來一看究竟。幾問幾答,郭子興判斷,這小和尚不是奸細,不僅讓人鬆綁,還允許他加入起義軍,不久還做了自己的親兵。自此,朱重八一步一步完成了從草根到皇帝的經典逆襲。

所以,如果不是那幾聲聲嘶力竭的呼喊,如果守城士兵的動作再快一點,如果郭子興當時沒有在巡視,歷史或將是另一番場景。然而歷史沒有假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