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所、帮主都在硖石的“洪门会”即“红花会”

乾隆南巡经硖石 || 会所、帮主都在硖石的“洪门会”即“红花会”

为了乾隆的御舟航行,当地官府特地修筑一条纤道:北自嘉兴府城经王店镇到硖石北关桥(约45华里):南自塘桥经斜桥镇折南到盐官(约40华里),拨下巨资,沿途修建,纤道(塘路)上全部铺设青石板,以便纤夫行走。

(硖石以北的石板纤道,传说在太平天国时,为拦阻太平军从嘉兴进兵硖石,派人去撬掉的;塘桥以南的石板路,一直保留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在建造硖斜公路时毁掉。)

乾隆南巡经硖石 || 会所、帮主都在硖石的“洪门会”即“红花会”

据说,当时随驾扈从的是武艺超群的乾隆干儿子、三品侍卫周日清,他知道硖石有洪门会(又称天地会,金庸小说中写作“红花会”)组织,有武林高手,故御舟驶出王店后,唯恐硖石武林高手来袭击,周日清就坐在船头上,翘起自己的大拇指,将纤绳套在大拇指上面,让十几个纤夫拉着它在纤道(塘路)上行进,御舟徐徐前行,而周曰清则安然独坐,稳若泰山,纹丝不动。

岸上的人看到这一情景,无不喷啧叫绝,知道来了高手,那个还敢动手!

这天,海宁州的大小地方官员们都在硖石南关厢老码头接驾。乾隆游览了关帝庙,又上凤凰楼憩息喝茶,品尝了硖石细点、小吃,然后,由海宁州官们坐画舫沿洛川纤塘护驾到州城盐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人在盐官采风中,曾找到一位世居当地的耄耋老人,向他请教有关当年乾隆到海宁的事。

乾隆南巡经硖石 || 会所、帮主都在硖石的“洪门会”即“红花会”

问到盐官的“红花会”,到底有没有?

老人说,从前我也是听老辈说的,有,不过不叫“红花会”,也不在盐官,听老辈说,叫“洪门会”,会所、帮主都在硖石。

洪门会,即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因它崇尚“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故名天地会,也称“三合会”;又因它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而明太祖年号为“洪武”,故对内又称为“洪门”。

可是,天地会究竟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由于史料的零乱和抵牾,众说纷纭,但基本确定在康乾盛世。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在红花亭结盟起事创立天地会。

金庸笔下的“红花会”一名,多半来源于此。

据盐官耄耋老人说,那次乾隆来海宁是专门为找洪门会的,乾隆答应与洪门会接触,但只允许帮主他一个人单独到盐官来谈判,不准带随从;这边的帮主也要求乾隆不带侍卫。

乾隆答应他一对一。双方约定后,到州城(盐官)小东门外海塘上谈判,约莫谈判有两三个时辰,最后达成协议,就是:劝海宁人不要再反清,一定要当满清皇朝的顺民。若是再反抗,朝廷必定要将海宁人杀尽灭绝(因为乾隆自己是海宁的子孙,不能眼看家乡同胞惨遭戮杀)。

他承诺给海宁人享受的特别待遇:

  • (一)可以“生投死不投”,海宁人,在婴儿初生、新婚、寿终三次可享用明代旧礼制;
  • (二)给塘工、埠户发腰牌,可不受清朝官府的约束;
  • (三)给海宁地方减免赋税、劳役。
  • (四)凡海宁境内的平民百姓人家,都可建造一幢三到五开间中堂,区别是有功名的四只看柱落地,没功名的只能两只看柱落地。以此条款来缓和与解决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圣驾乾隆此次在硖石巡视时间很短暂,认为硖石没有可让圣驾憩息的殿堂,使镇上的士绅和地方官员们深以为憾!唯恐乾隆皇帝再次巡视硖石,就集资于三十四年(1769)动工建造行宫,以备圣驾再次南巡时休憩之所。

有丝商吴炳如等首倡善缘,捐买庵旁田地六亩有奇,倡建行宫。继有吴江估客柳端揆、张云卿、嘉兴严巽行、本镇张德明、张永安、戴天福、徐其天等纱业商人同声相应,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月,续购田地十亩,增建川堂,构亭架轩,凿池引水,疊石为山,蔚为壮观,为一方之胜焉。

将尚馀土地,建筑馆舍,凡遇纱业公事,同聚于斯,这里固然是专为纱业而设,而亦得以翊衛行宫者也。(注:古代帝王巡幸驻跸之地称“行宫”。这里可能与当年人们期盼乾隆皇帝再次南巡幸临有关。)。

乾隆南巡经硖石 || 会所、帮主都在硖石的“洪门会”即“红花会”

这虽然是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若仔细推敲一下,可能有点道理,因为当年硖石是一个商旅云集、八方辐辏的繁华都市,镇上在明清时期确实有过几家传习少林、武当门派的武馆。

据地方史记载,当年硖石还有萍社组织,以后陆续出过如祝渊、俞仲骧、王玉京、王衡之、王御之、许煊、李尔默、周宗彝、周启琦、郑雪舫、陈甫林、许宏江、许克强、阮奉天等一大批武术高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硖石上东街湾角附近一家石库墙门上,还挂着海宁“双山国术研究馆”的牌子。

解放后改组“健光武术社”,社址在水月亭29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