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景帝因为一双筷子选择放弃了周亚夫?

翻云史说


▲汉代未央宫数字复原

公元前143年正月,汉景帝刘启宴请条侯周亚夫于未央宫,大殿内钟磬齐鸣,肉味扑鼻、酒香四溢。此次陪伴景帝宴请功臣的还有刚满十四岁的太子刘彻,几人在欣赏歌舞美姬之余,侍者将佳肴依次呈上,场面一片祥和。欣赏完歌舞后,汉景帝下令开宴时,条侯周亚夫才注意到自己案几上的肉并没有被切成肉块,而且侍者也没有给他准备筷子。曾经位居丞相高位的周亚夫,以为这是负责酒席的侍者失误所致,脸上便立刻显露出不悦的神色,呵斥他们工作失职,并向其索要筷子。

▲汉景帝青年时期剧照

见到此景后,汉景帝冷笑着说:“此不足君所乎?”这句话内含深意,千百年来学者们对其解释也是莫衷一是。不过从字面意思来看,汉景帝对周亚夫的这种表现是极其不满的。侍奉景帝多年的周亚夫,当然也听出皇帝语气有讥讽不满之意,但他不知这是何故,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索要筷子这等小事,景帝就会对其产生厌恶之情?年少的太子刘彻看着这位曾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也有些不解。见场面略有尴尬,周亚夫心生惶恐之情,便只好摘掉官帽,告罪请退,然后快步离去。看着渐渐远去的身影,汉景帝愤愤不平地对刘彻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从这句话中,汉景帝对周亚夫的跋扈已非常不满。

▲汉文帝、窦太后剧照

作为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重要将领,周亚夫曾任大汉丞相,精通韬略、长于治军,颇有其父周勃之风。公元前174年,周亚夫驻军细柳(今咸阳西南、渭河北岸)时,成功抵御了匈奴入侵。汉文帝刘恒收到捷报后,亲自视察细柳营并犒劳诸君。由于汉朝有“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制度,因此汉文帝也必须遵守军中之令,待周亚夫同意后,方得进入军营,随行的众臣皆以为周亚夫居功自傲、目无君上。当一身戎装的周亚夫匆忙赶到,并带领细柳营一众军官以军礼参见汉文帝后,刘恒大受感动,出军门时特意夸赞道:“嗟乎!此真将军矣!”文帝临终之时,也特意嘱托儿子刘启封周亚夫为车骑将军,以后关键时刻可以重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人。

▲汉初平定七国之乱形势图

基于先帝遗命,汉景帝对周亚夫格外器重。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景帝拜周亚夫为太尉,令其率军平定之,周亚夫也不辱使命,仅三月就平定叛军,挽救了汉室社稷,回京后受封为丞相。丞相统领百官,有辅治天下之责,需要精通权术、懂得权衡,但周亚夫性格直爽,又太过坚持原则,任职期间屡次与汉景帝发生激烈冲突。比如栗姬失宠时,景帝执意要废黜没有过失的太子刘荣,丞相周亚夫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予以坚决反对;景帝因窦太后之请,想封王皇后兄长王信为侯,周亚夫又搬出高祖遗诏“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为由,回绝了景帝与窦太后。几次争斗下来,君臣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矛盾也越来越大。到后来,不愿违背本心的周亚夫干脆借口称病请假,以免上朝时又与景帝发生冲突。而后者也毫不客气地免掉了周亚夫丞相一职。

▲周亚夫剧照

虽然退居二线,景帝仍对这个功高盖主、名盛一时的周亚夫放心不下。为试探周亚夫,景帝可谓煞费苦心,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宴请免官的条侯周亚夫。如果周亚夫姿态恭顺,也许景帝会考虑让他做刘彻的辅政大臣,反之则罢黜不用。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见侍者如此“怠慢”自己,以功勋元老自居的周亚夫自然对负责宴席的侍者令有些不满,虽有些小家子气,但也在情理之中。可周亚夫哪里知道,这根本就是景帝所设下的计谋,景帝嘲讽过后,周亚夫仍没想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说起来这本是件小事,但通过此事,为了刘彻日后的皇权不受掣肘,汉景帝刘启选择了上纲上线,而不是息事宁人。

▲西汉初期甲胄复原模型

不久,周亚夫之子周阳见父亲年老,便为其从皇家作坊购买500套甲胄以作陪葬之用。由于周阳拖欠工人薪资,工人不满后将其告发,结果牵连到了周亚夫。在汉朝,国家命令禁止私人购买甲胄,最轻者予以罚钱,最重者则可冠以“谋反”的罪名。见此良机,汉景帝下诏将周亚夫捉拿问罪,面对责问的狱吏,周亚夫不做任何解释。被激怒的刘启便将周亚夫直接交给廷尉处理,廷尉指责周亚夫“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受此屈辱,周亚夫无法忍受,见差官召他入朝便要自杀,洗去污名,结果被夫人阻拦。于是入狱后,周亚夫开始闭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而亡。堂堂一代名将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惋惜感慨。

《汉书》


趣观历史


“筷子”这个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白了就是汉景帝想试探一下周亚夫改没改脾气,有没有变得听话了。说到底周亚夫不过是个臣子,在汉景帝看来,“你周亚夫也许有你的脾气,但是在我君主的面前,你总是要收敛的,你只有懂得知分寸,懂得失,我才能放心地让你未来做辅政的大臣,不然,我还能压制你周亚夫,我的儿子可就未必了。”

事实上,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而引发这次“筷子”事件的时候,周亚地已经“称病请辞”,赋闲在家了。这其中的原因自然就是因为在汉景帝看来,周亚夫不太“懂事儿”。

1

最开始引发汉景帝与周亚夫之间隔阂的是废太子事件。

馆陶长公主为自己的女儿向栗姬的儿子太子刘荣“求婚”,而栗姬因为馆陶经常向汉景帝献美女而忌恨在内,便没有同意,这就得罪了馆陶。之后馆陶与刘彻的母亲王夫人搭上了亲家,二人合力,让栗姬在汉景帝心目中的地位不断地下降。汉景帝也就有了废掉太子刘荣,而改立刘彻的想法,可这个想法遭到了周亚夫的坚决反对,后来的结果就是刘彻当上了太子,而周亚夫和汉景帝的关系也开始变得疏远了。

2

另一个周亚夫不给汉景帝面子的事件便是王信封侯事件。

窦太后建议景帝将王皇后(刘彻的母亲)的哥哥王信封侯,景帝虽然开始也不同意,但是后来还是被说动了,不过,严谨的汉景帝还是打算和大臣位商量再作定夺。可在汉景帝与周亚夫商量的时候,周亚夫却拿出了高祖刘邦来压景帝,说:“高祖刘邦曾说过,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之臣不得封侯,不如约,天下可共击之,王信寸功未立,如若封侯,可就违背了高祖他老人家的誓约了。”汉景帝被周亚夫说得一言不发,结果虽然是王信暂时未被封侯,周亚夫与景帝之间的裂痕可就越来越深了,后来周亚夫死后,王信还是被封为了盖侯。

3

后来汉景帝又想封五个匈奴投降的将领为侯,又遭到了周亚夫的极力反对。不过,这一次,汉景帝压根就没听周亚夫的意见,把五个人封了侯,还直指周亚夫为人迂腐。周亚夫顿感失落,便称病请辞了,汉景帝也想落得清静,当即便同意了。

而“筷子”事件就发生在这之后,再之后就是周亚夫的儿子周阳偷买甲盾,而被冠以谋反之罪,而周亚夫自然也被牵连其中。周亚夫为明志,甘愿绝食抗议,五天之后,吐血而亡。

4

周亚夫的功劳夫疑是非常大的,他的“楞角”也是非常鲜明的。然而,不同的“老板”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跟着“小肚鸡肠”的汉景帝,周亚夫难逃身死的噩运,如果周亚夫是一直侍侯汉文帝的,那结局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当初“细柳阅兵”之时,汉文帝听到军门的守卫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之时,直接反应是感慨于周亚夫治军森严,而不是自己的诏令不如他一个将军的命令有效,丝毫没有感折了面子,不但没有怪罪周亚夫,相反升了周亚夫的官职,临死之前还嘱咐儿子景帝关键时刻可以重用周亚夫,这才有了后来的周亚夫平灭七国之乱。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当时阅兵的是汉景帝,周亚夫是否还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浓重的一笔呢?相信此处应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水一白聊历史


这个事情我有不同看法,虽然大家说的都非常在理,我还要重点重审一下,道理与命理,命理更加值得玩味。

许负善于看面相,她给周亚夫看相。

许负说:“你呀命贵,三年之后,就能封侯,再过八年,就可以做丞相了。但再过九年,唉!就饿死了。”

周亚夫不信,他说:“你是在说笑话吧,我哪里能封侯?也轮不到我呀,我的哥哥已经继承了父亲的侯爵,就算他死了,也还有侄子继承。你说的我不信,既然命贵又怎么会饿死呢?”

许负说:“我可不会信口开河,你最后饿死是因为法令纹走到了嘴里,这个明显就是饿死的相呀!”

这个事情我是这么认为的,既然周亚夫注定命贵,又注定要饿死,最离不开的就是皇帝了。

因为只有皇帝才有可能让他命贵,毕竟周亚夫生在比较和平的年代,不可能通过造反来实现命中富贵。

然而最终结果被饿死,一是命中注定,也算是性格决定命运吧,周亚夫是绝食而死的嘛。二也还是离不开皇帝这个为了皇权利益着想,要除掉周亚夫这个可能存在的隐患。

一块肉没有筷子,看看你周亚夫怎么吃?你周亚夫自己吆五喝六的叫人给你拿筷子,难道你就不能请示一下皇帝吗?

皇帝说给你这么大的一块肉,你还不满意吗?结果你脸皮薄吃不着,竟然谢罪不高兴的走了!脸皮厚吃块肉你都不懂吗?在皇帝面前,一切听皇帝的,可是我们老周没看明白,虽然说对皇家算是绝对的忠心,可是皇帝还是要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周亚夫不够善解人意呀。

一般来说,做臣子的人就怕换皇帝,一朝君主一朝臣嘛,汉文帝换成汉景帝,皇帝的口味变了,周亚夫没有跟着变,结果就出现了这个事。

归根结底还是命,既然许负已经提前把周亚夫的命都看透了,一切难道不是都在按命演示吗?



乙丙丁6


“筷子”事件只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周亚夫资历深、功劳大,汉景帝担心年轻的刘彻镇不住这个傲慢的老家伙。

一、先来看看周亚夫的简历

周亚夫,开国功臣周勃之子,被封为条候。

在汉文帝时代,汉文帝到军营检查工作,唯独周亚夫的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严整,受到汉文帝赏识。

此后,周亚夫仕途一路顺畅。

汉景帝继位后,爆发“七国之乱”,周亚夫临危受命,担任平叛总指挥,镇压了实力最强的吴楚两国叛军。

根正苗红的周亚夫,资历深,功劳大,武当过太尉(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文担任丞相(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是大汉政坛最耀眼的明星。

二、周亚夫与汉景帝怎么闹翻的?

有六个匈奴将领来投降汉朝。

匈奴人主动归顺,汉景帝非常高兴。

大老远来的不容易,应该好好奖赏这六个人,又等于在匈奴那边打了广告,吸引更多的匈奴人投降。

汉景帝找周亚夫商量,要给这六个匈奴人封侯。\r

  周亚夫没领会领导的意图,反对道:“我认为不应该给匈奴人封侯。”\r

  “丞相为何这样说?”刘启很诧异。\r

  “这些匈奴人背叛母国,投降大汉。”周亚夫一脸鄙夷,“陛下封他们为候,等于肯定这种叛国行径。以后大汉出了同样的叛徒,怎么责备人家!”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周亚夫有道德洁癖,说得通俗点,就是有点“迂”。

听了周亚夫的话,汉景帝哭笑不得。

  “丞相,你的建议不实用。”

周亚夫挨了领导的批评。

汉景帝不顾他的反对,封六个匈奴降将为候。

  周亚夫大丢面子,赌气请了病假,不来上朝。\r

  汉景帝很生气。

汉景帝本身性格就比较偏激,属于刻薄寡恩的一类人。

当年九月,周亚夫被免去丞相职务。

跟皇帝闹了不愉快,周亚夫展现出他性格中倔犟的一面。

回家赋闲四年,周亚夫玩“人间蒸发”,不向皇帝上书认错,不进宫找皇帝沟通想法,见面聊聊天交流交流感情,憋着劲跟皇帝怼上了。

三、“筷子”事件

周亚夫跟汉景帝打了四年冷战。

汉景帝等的不耐烦,召周亚夫进宫参加宴会。

其实,汉景帝是想借机试探周亚夫的倔脾气有无改变。\r

  参加宴会的,只有三个人:汉景帝、皇太子刘彻、周亚夫。\r

  这是一场决定周亚夫命运的饭局!

可惜周亚夫没有意识到。\r

  内侍呈上菜品,端到周亚夫面前的是一大块熟肉,没有切开,也不给周亚夫准备筷子。\r

  周亚夫当场发了火,冲着内侍大声吼道:“给我拿双筷子!”\r

  汉景帝笑了,笑得意味深长,“这还不能满足你吗?”\r

  周亚夫一惊,似有所悟:皇帝赐肉,自己还没感谢呢!眼睛只顾盯着没有的。\r

  “陛下恕罪。”

周亚夫离开席位,摘下帽子向皇帝谢罪。\r

  “起身吧。”汉景帝摆了摆手。\r

  周亚夫站起身,没再说什么,肉也不吃了,拔腿就走,丢下皇帝和皇太子。\r

  皇太子刘彻时年14岁,他一直盯着周亚夫,这会才对父皇说道:

“这个人必能做贼。”\r

  “这样心怀不满的人,是不会臣服于少主的。”

目送周亚夫怏怏离去的背影,刘启若有所思。

四、周亚夫之死

敲打周亚夫的机会很快来了!\r

  古人迷信,健在的时候就要把身后事预备好。\r

  周亚夫做过将军,死了也想去阴间继续做将军。

为满足老爸的心愿,周亚夫的儿子去兵器仓库买了五百幅作废的盔甲和盾牌,搬运回家,打算留到将来给老爸陪葬。\r

  私自买卖盔甲可是犯法的。这些兵器就是烂在仓库里,也不应该拿出来卖。有人举报了这件事。\r

  举报人是搬运这批兵器的雇工。周亚夫的儿子雇用了人家,却拖欠工钱。雇工屡次讨要工钱不果,一怒之下,就把这件事情捅了出去。

说了多少遍就是不听,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r

  涉及到前任丞相,有关部门不敢怠慢,一级一级汇报到皇帝案头。\r

  汉景帝很重视,做出批示:彻查此事。\r

  有了皇帝点头,廷尉府马上派出官员审查。办案人员来到周亚夫家,做询问笔录,问来问去就一个问题:买这些兵器,到底想要干什么?\r

  “你们算什么东西?也配审问我!”

周亚夫牛气冲天,一句话便打发了审案官员。\r

  廷尉府碰了一鼻子灰。

消息传回到皇帝这儿,汉景帝气得发了火,“这种人不能用了!”\r

  无用之人可杀。皇帝的潜台词,廷尉听明白了。\r

  廷尉不再客气,签发逮捕令,派兵捉拿犯罪嫌疑人周亚夫。

  在狱中,廷尉三天两头派人讯问,要周亚夫承认自己谋反。\r

  “没做过的事,我绝不会承认!”\r

  不论廷尉府的人怎么问,周亚夫就一句回答。\r

  最终,周亚夫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余明讲历史


刘邦死后,吕雉专权,陈平和周勃铲除吕后势力之后,从呆在苦寒之地的薄姬那里找到了代王刘恒,经过多次试探、多次苦请之后,刘恒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汉文帝。汉文帝有谋略而又仁慈,兼有刘邦和刘彻的优点。



汉文帝继位,对周勃和陈平自然是优待又加,封周勃为绛候。而周亚夫呢,做为周勃的次子,颇有周勃之风。不仅武艺高强,治军有方,还忠心耿耿。因为驻防细柳营,治军严明,怯退匈奴,深受文帝赏识。

临终之时,把周亚夫推荐给了汉景帝刘启,说周亚夫忠君爱国,颇有武略,国家有难,可以让他领兵,还让景帝封他为车骑将军。

事实证明,汉文帝看人很准。景帝继位后,听从晁错的建议,强行削藩,引起吴王刘濞的不满,刘濞一串联,七王之乱爆发。



危难时刻,周亚夫上位,领兵而去,三个月平定七王之乱,因此深受景帝器重,加封太尉、丞相。


那么位极人臣的周亚夫如何与汉景帝反目成仇呢?

一、周亚夫有领兵之才,无做官之智。为官之道,重在妥协和退让。国法要遵守,民意要尊重,但是不可太固执。想一下戊戌变法,维新人士就是因为没有政治谋略,不懂官场之道,毫无妥协和退让才招致朝廷重臣和慈禧反对而失败。

在窦太后请景帝册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候一事上,景帝一方面母命难违,一方面自己又不愿意封王信为候。于是就把这个难题推给了周亚夫。景帝对窦太后说:“这事我要找周亚夫商量。”——准备甩锅。

对周亚夫而言,完全可以赞同这件事情,只不过要打一下折扣,不封正候,封他个片候,一来是历练,而来又可以照顾到窦太后的面子。可人家周亚夫来了句啥?搬出当年刘邦的话“非刘氏者,无军功而王,天下共诛之!”这下可好,没得商量。就这一句话,得罪了窦太后、王皇后、王信这一批外戚势力。

王信封侯,对自己有害处吗?没有。那有好处吗?有。赞成王信封侯这件事,一方面让景帝有了孝子的美名;而又得到了窦太后、王皇后、王信等外戚势力的支持,日后必有用处。

二、不善于揣摩圣意。匈奴徐卢五部来降,既然来了,就要给人家个甜枣吃,景帝打断封侯,周亚夫又是一口回绝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官越大,危害越大,不可封侯。景帝很是不爽。

在这一点上,周亚夫应该学学和珅、学学明朝的严世藩,善于揣摩圣意,关键时刻能够自保。当然,真要学也学不到。

三、擅自干预太子存废。太子存废这种事本就是烫手山芋,就像下堵注,搞不好会两边不讨好。景帝想废太子刘荣,改立别人。周亚夫搬出了祖宗法度,坚持立长不立幼,不知圣意。

做为一员武将,手握重兵,有参与太子存废之事,意欲何为?岳飞是怎么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赵构不能生育而岳飞一个劲儿的进言要求早立太子。武将干政,是皇家之大忌。

四、景帝心胸狭隘,遇事不够圆滑。这一点上,景帝比刘邦差远了。

于是,君臣摊牌了。景帝请周亚夫吃饭,14岁的儿子刘彻作陪。景帝给周亚夫上了一大块红烧肉,但是没有筷子。周亚夫一看,丫的,后厨这么不周到,竟然没上筷子!转头就喊“拿筷子来!”



景帝却说:“此不足君乎,汝不满乎!”言外之意是:我给了你如此的荣华富贵,你还不满足吗?周亚夫说到:“如此大的一块肉,没有筷子,怎么吃的下去?”这也是实话,本没有错。但是接下来,周亚夫起身甩袖而去——不吃了。

这下可好,直接甩脸子!景帝受不了了,指着他的背影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宴会上还有幼子刘彻。景帝把刘彻和周亚夫弄到一块吃个饭,目的就是再观察一下周亚夫,看看有没有给儿子辅政的可能。

经过这一顿饭,景帝知道了,周亚夫“非少主臣”,自然会想到刘彻登基之后能不能压制住周亚夫,如果不能,该怎么办?所以说,周亚夫必除。

这顿饭没吃好,周亚夫死在了这顿饭上。不几年之后,周亚夫的儿子买了几百套盔甲准备给老爹殉葬用,结果被人告发谋反。周亚夫百口难辩,这些铠甲只做殉葬用,断无谋反之心。廷尉告诉他“你活着不早饭,到了地下难免会造反!”

呜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周亚夫狱中绝食,吐血而亡。


品读春秋001


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功臣周勃之子,周亚夫作为将门之子颇具军事才能,由于治军严谨被汉文帝颇为器重,到汉景帝刘启继位后,发生了七国之乱,诸侯王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向长安进兵。周亚夫临危受命不辱使命平叛了七国之乱,回来后汉景帝收回他的兵权,让周亚夫当上了丞相。不久汉景帝刘启想将太子刘荣废了准备立刘彻当太子,就这件事汉景帝问周亚夫什么意见,周亚夫说到太子没有过错呀,在说废长立幼不好呀。周亚夫与皇帝刘启产生了矛盾,刘启没有听他的意见,不久就将刘彻封为太子了,一段时间后刘彻的母亲也成为了皇后。

一次宴会,刘启故意让人不给周亚夫桌子上送筷子,周亚夫当时就嚷嚷上了,让人给他找筷子去,刘启看见这件事就对周亚夫说这件事能让你不高兴吗?周亚夫听出皇上不高兴了,连忙谢罪。刘启刚刚说你起来吧,周亚夫立马就站起来了,扭转身就离开了宫殿。刘启就对下面人说,太子年幼将来难免处事不公,周亚夫这点小事都不能忍受,还能指望他辅佐太子吗?

此后不久,周亚夫之子买了五百盔甲准备将来给周亚夫下葬时准备的。刘启就以谋反罪将周亚夫下狱,周亚夫绝食五日后吐血身亡。

周亚夫是出色的军事家但他不是优秀的政治家,他不会曲意逢迎皇上的意思,所以最后被汉景帝刘启抛弃了。


崔志勇港湾


关于汉景帝赐肉不赐筷子,周亚夫恼怒而丢相问题,是汉景帝安排后事时对丞相周亚夫的最后测试,废相想法是累积而成,绝非筷子风波,由来已久,矛盾积累所致。



一、父子两代为相,西汉世代干臣

周亚夫父亲周勃为刘邦开国功臣,吕后时为太尉,被吕氏虚置。吕后死,拥立文帝安刘氏天下,任为右相,赏金五千,食万户邑。居相月余,有朋友劝退:铲诸吕,立文帝,威震天下,获重赏,倍恩宠,久之则祸。周勃识时务,及时提出辞去承相,回归封邑赋闲。河东郡守巡视周勃封地时,周勃恐惧被杀,衣甲胄相接。被人诬告造反而下狱。周勃以千金求解策,狱吏告诉他请文帝女儿周勃儿媳打通。后来薄太后出面,文帝释放周勃,卒于封地。以勃子世袭绛侯。周亚夫之兄世袭后违法杀人被除侯。后又选周亚夫为条侯,续绛侯。

周亚夫治军以严格著称。文帝后六年,周亚夫拒匈奴屯军细柳营,汉文帝劳军至,才开寨门,让文帝车驾按军规缓慢进入,并不因天子劳军而破例,得到文帝高度嘉赞:此真将军矣。



汉景帝时,周亚夫设奇谋,不先救前线受敌的梁王刘武,而是兵出叛军后方,切断供给,七国联军断供自乱,迅速平定七国之乱,再次安汉景帝天下,升任太尉。五年后又升任丞相。

二、筷子风波的前因累积

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两人,均出身军旅,忠勇有余而不善词令。周勃下狱时还知道花千金买救命之策,免于杀头。而周亚夫刚愎自用,不知变通,这一点又远逊周勃。当汉景帝赐食时,在场只有太子刘彻和丞相周亚夫3人,赐周亚夫大案大整块肉,却不赐刀和筷子。这显然是出难题,在交班前的最后测试。军旅出身的周亚夫不识此套,非常不冷静,怒斥尚食侍者不给刀和筷子。既然只给大块肉而不予刀筷,应该是警告,就象清代年除夕分胙肉一样,不给胙肉的臣工,来年就该休息了。给肉不给刀筷,如果想吃,则应求赐刀筷,如果想退出,则干脆不动不食。这周亚夫不识此道玄机,误为尚食侍者轻慢而咆哮。

汉景帝则认为周亚夫狂傲,将来不宜事幼帝刘彻而罢其相。身居相位不窥皇帝下一步棋,说明周亚夫不称职丞相。这是周亚夫自身缺点所致。

周亚夫身居相位,虽然忠直可嘉,但应该稍知权变。完全以军政方式处理政务,必须视君主素质而定。当七王之乱时,汉景帝或许能忍受。当承平之时,只识死理不肯妥协,必然引发帝王忌惮,周勃为相不久便退去倒是高明于周亚夫。



另外,筷子风波之前已累积许多。一是废太子刘荣时,不察帝意盲目劝谏;二是平叛时开罪梁王而不理辨;三是当太后、景帝欲封皇后兄长为侯王时,周亚夫据刘邦遗嘱力拒;四是封匈奴降将5人为侯时力拒。以上诸为,周亚夫全出公心,然而丞相仅是皇帝家臣,过多抵牾必遭忌恨。累积太多,忠谏也变成专权。

三、赋闲后的刚愎

筷子风波的直接结局是退相闲居,这与父亲周勃有相同之处。然而周亚夫却处置不当,最终绝食死于狱中。

周亚夫儿子为父亲后事,预购军械甲盾500幅,因得罪知情人而被告发谋反。事件牵连周亚夫下狱。刚愎自用的他不认真辨解原由,反而拒理而斗争于办案官吏。如果以其军功上达皇帝,不至于杀头。然而先是自杀于家,夫人止之。入狱后又绝食而亡。这也与父亲周勃处置不同,导致未能善终。好在汉景帝惜其旧功,又让儿孙两代续侯爵至汉武帝酎金案时除国。




四、汉景帝的责任

周亚夫为将帅时,很少发现弊端,为文、景两代立下汗马功劳 。汉朝经常以将为相,似乎成为奖励√惯例。然而用军旅将帅为相,皇帝应该有所担待。小肚鸡肠的帝王,不能容忍粗率的军人为相,尽可官其太尉。汉景帝赖周亚夫平叛,赏做丞相,是自己用人之误。不检讨自已,听风是雨而严惩功勋,难脱责任。景帝斩老师晁错,逼死周亚夫,两人何罪之有?汉景帝不仅是软弱,惹出乱子时委过他人的事干了不少。晁错削藩策经过批准,周亚夫舍梁王兵出敌后之略,也是景帝批准。当七国举兵清君侧时,硬是腰斩恩师而並未退兵;当梁王刘武和太后诬告周亚夫时,又把自已撇清。身为帝王缺少担当,牺牲臣工求一己之全。实在不应该全算在软弱名下。


左说春秋


明明是皇帝在请客,给一块大肉,不给切,也不给筷子。

要送筷子怎么了?难道这肉是放在我面前让我闻味的吗?

这本来是个很简单的事,怎么会因为这样一件事就让皇帝放弃他呢?

周亚夫还是当年的周亚夫,汉景帝已经不是当年的汉景帝了。

这个时候的景帝已经不用担心七国之乱了,他已经把位置坐稳了,周亚夫这个家伙没有什么用处了。

何况周亚夫当年还惹得景帝不高兴好几次。

第一次是景帝想把自己最喜欢的栗妃的儿子为太子,周亚夫竟然有不同的意见。

第二次是汉景帝想要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为王,周亚夫竟然还不同意,景帝说他迂腐,他竟然闹着不上朝。

皇帝把他叫过来吃饭,故意不上筷子,是想看看他的脾气改了没有。

周亚夫的表现说明他不会改的。

景帝只好放弃他了。

在他儿子为他买盔甲准备陪葬的时候,说他要谋反,孩子说准备陪葬的,审判的人说那就是要在地下谋反啦——上演了汉朝版的莫须有。


锦翼


筷子是小事,关键是在于周亚夫的功臣集团二代所代表的巨大能量以及周亚夫的跋扈与对废太子的支持,让汉景帝不得不曲杀周亚夫。

在说汉景帝贬斥周亚夫之前不得不先说说西汉功臣集团与皇帝之间的微妙关系。

西汉开国后,刘邦虽然诛杀了韩信等异姓王,但并没有动陈平,周勃,灌婴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

吕雉一死,刘邦的孙辈刘章,刘襄立马起兵,而陈平与周勃也配合起兵诛杀吕氏集团。

陈平等人认为皇帝刘弘不是刘盈的亲子,就杀掉了刘弘及其兄弟。

在议立皇帝时,有大功的刘襄与刘章没有被立为皇帝,反而是毫无根基的代王刘恒被功臣集团立为皇帝。

可见功臣集团不仅在朝堂与军队中都具有极大的势力与影响力。否则刘襄刘章如何肯轻易罢休?

汉文帝进京时小心翼翼,不断派人探听虚实,登基后,立刻任命亲信守卫皇宫与京城,可见汉文帝与功臣集团的提防。

刘恒登基后,先尽最大可能满足了功臣集团,比如陈平,周勃拜相。之后,通过拉拢打击,提拔普通官员,列侯就国等一些列软硬兼施,才削弱了功臣集团,加强了皇权。

而铲除诸吕,拥立刘恒功劳最大的就是周勃,也就是周亚夫的父亲。

所以在汉景帝给刘彻铺设道路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周亚夫背后所代表的功臣集团的庞大势力。



而周亚夫本身又曾担任丞相太尉,在汉景一朝有平定七国之乱的赫赫战功。

大臣中少有威望与名声超过周亚夫。所以无论是背后势力还是当朝声望,周亚夫对皇权的影响极大。

“筷子”事件,周亚夫表现出对皇权的不够尊重,汉景帝不得不提防主弱臣强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

毕竟他的汉文帝一系能坐上皇位就是因为当初主弱臣强。

周亚夫一家有“前科”,当时是助汉文帝一系登基,那再来一次呢?



要知道之前汉景帝要废栗太子,周亚夫可是死顶。所以汉景帝的这一顿饭不是一般的宴请而是试探。

在座的有当今皇帝,有皇帝接班人。周亚夫倒好因为一双筷子就不满,虽然口头上谢罪,但是起来后连跟皇帝告辞都没有就带着不满意走了。

这种目无皇帝又有巨大威望之前还支持废太子的人如何能辅佐幼主?


妖鬼杂谈录


汉景帝确实是因为一双筷子放弃了周亚夫,若是想知道这件事到底是为什么,就要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大致给大家整理一下。

周亚夫因为平叛吴楚七国之乱,被汉景帝封为条侯。他最显赫的时候,更是被汉景帝拜为了大汉帝国的丞相。

可是,周亚夫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倔强。经常和汉景帝对着干,爱认死理。汉朝的时候,丞相的权利本来就很大。一件事只有经过皇帝和丞相两个人通过,才可以实施。

就是这个原因,导致汉景帝和周亚夫之间的矛盾重重。

汉景帝想废太子刘荣,周亚夫不同意......。

汉景帝想封王娡的弟弟为侯,周亚夫不同意......。

汉景帝想封来投降的匈奴人为侯,周亚夫不同意......。

......。

索性,汉景帝就把周亚夫给撵回来家。周亚夫在家失业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

到了汉景帝统治的晚期,他给太子刘彻选辅助大臣的时候,就想到了周亚夫。所以,他就想试探一下,看看周亚夫,是否还可以用?

这个试探就是请周亚夫吃一顿饭,家宴是在汉景帝家里进行的。吃饭的人,只有汉景帝和周亚夫两个人。

到了饭点,汉景帝命令手下,端了一大块肉上来给周亚夫。

面对一大块肉,既无刀叉,也无筷子,周亚夫无从下嘴。所以,他就给下人要刀叉切肉吃。

这件事惹怒了汉景帝,汉景帝当面呵斥周亚夫,我都给你肉吃了,你还不满足吗?

为何还要刀叉?

周亚夫一看汉景帝动怒了,饭也不吃了,也不管汉景帝就走了。

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的后背说道,此人绝不是辅佐少主人选。

那么大家是不是有个疑问,汉景帝为何听见周亚夫要刀叉就急了呢?

玄机就在这句话了,汉景帝的意思是说,你周亚夫想要吃肉可以,但是,必须通过我,你不能直接去找刀叉,你要让我赐给你。

同时这也映射出,若是周亚夫想有一番作为,必须要通过汉景帝,否则没戏。

可是,周亚夫就是一介武夫,他那里能猜对这种哑谜。再说了他也赖得猜,所以面对汉景帝的为难,他只好不吃走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