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曹操的先發制人?

liusam


曹操是三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事蹟古詩夥伴們都耳熟能詳,在此,詩句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事蹟譬如官渡之戰,收荊州,徵烏桓等,其中多數成功案例裡邊都夾雜著魏武帝先發制人的戰術思想。這些成功歸功於曹操戰術,和頭腦。當然也有失敗,比如赤壁,罪魁原因是曹操勝仗打的多,傲氣日益增長,將信將疑,疑心重,北方水軍不善水戰等因素,導致潰敗。今天我說一下曹操的先發制人,對他的戎馬生涯,最後被追封為魏武帝,先發制人策略起到決定性因素。

就有幾個方面出現先發制人上:

(一)曹操與劉備

三國鼎立時期,劉備和曹操是坐擁一方的,當時的曹操圖謀天下的時候,就巴不得殺了劉備,卻又被當時諸多因素而又不得不殺,劉備在他心裡始終是一塊疙瘩,後邊也算是一生之敵了。但是呢,劉備也是曹操承認的英雄,很欣賞他前期,後期就開始爭奪地盤了,這是後話了。曹操有一句話“夫英雄者,有包藏宇宙之禍心”,在青梅煮酒論英雄中,曹操在結尾時說道:天下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很貼切,當時曹操就看上了劉備,其他人不入曹操眼球,獨特的很有欣賞才華的一個人。

煮酒論英雄當中還不忘記抽空將了劉備一軍,還振振有詞的說道:劉備乃人傑也,今不擊,必成後患。以至於後期劉備成為一代霸主,曹操後悔莫及,早知如此,早戰了,豈能有今日忽?可見,先發制人是多麼重要!

曹操的先發制人前期沒法用到劉備身上,誰讓劉備是仁君呢。菜園種地就能說劉備懂得忍,和懷術與天下。以至於瞞過曹操。

(二)曹操與呂伯奢

這個先發制人曹操就用的過頭了,所謂的疑心重,害死人。人家明明熱情款待。殺豬接待,曹操聽聲音誤以為要殺他。急而殺之。以至於陳公臺棄之而去。說到,寧我負人……突顯出曹操奸詐之處。

(三)曹操與袁紹

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運用先發制人用到恰到好處。

著名荀子有言:“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曹操等待時機,後發制人。讓自己的對手內部損耗,最後自己不費吹灰之力一擊制敵。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遇到事情,我們不能急躁,應當沉著冷靜,等待時機,才能遇到更好的機會。

先發制人恰到運用,可以節省時間,比如生活各個方面。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歡迎評論留言,有錯誤之處 還請廣大夥伴們多多包涵和指正~





格物且致知


三國裡面個人最佩服的就是曹操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演義對曹操的描寫在人們的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了,不論是褒是貶,評論曹操都沒有離開一個"奸"字。

正義是由勝利者書寫,這是歷史的必然與發展規律,歷史上沒有真正的正義可言,決定他的只有力量與成敗,可惜曹操雖然身為一代英雄,卻沒有最終完成統一的霸業,讓人惋惜.如果他成功了,我說如果,世人對他的評價就不會有這麼多反面的了,他會被歷史所推崇,他推翻了昏庸腐朽的漢朝,天下重歸一統,他的光輝自然會掩蓋他一切的缺點(奸,實際上是優點,亂世必備)

曹操對於人才上嗎,可以做到用人不疑,有人說他疑心大,我看是在選定繼承人的問題上,楊修,崔琰為何而死,不是曹操多疑不容人,實則是他們湯了繼承人的渾水,多少英雄因參與奪嫡而死!正常,誰是君主誰都會這樣,不用多說.還有加封九錫,有人反對他被殺,活該,不識時務.

再來談談曹操的奸,如果曹操是奸臣,那麼何為忠?匡扶漢室嗎?當時那個諸侯想著這個,能保住自己的土地和命就不錯了,一個漢獻帝夠幹嘛的,人都是從實際利益出發的,劉備忠於漢室嗎,更能說明劉備城府很深,他匡扶漢室只為得到皇叔之名,好有起兵之理由,漢室忠臣之名號,劉備真乃小人也.

看一個人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出來的,要與他人作對比,以歷史為背景辯證的去看,所謂的好壞嗎,真正的評價不會有誰好誰壞,任何的英雄都是譭譽參半.



天竺陽光


但凡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對曹操殘殺呂伯奢全家的故事一定印象十分深刻。作為長篇鉅製的《三國演義》,在洋洋灑灑的百萬文字中,曹操殺呂家的情節算不上重大,但作者卻非常巧妙地利用這個並不起眼的故事,在成功刻畫曹操自私兇殘的性格方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末了還寫了一段曹操家人被人殘殺的文字,昭示“天理循環報不差”。 《三國演義》作者褒劉抑曹的傾向是顯而易見的。該書歷來被人們認為七分史實三分虛構,作者對史實的剪裁和故事情節的編排也煞費了一番苦心,但曹操將呂伯奢滅門殺戮的那一段,卻並非完全是虛構。

《魏書》載:“太祖(曹操)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數人。”這算得上是曹操在呂家殺人最權威的官方記載。但在這裡,曹操殺人殺得在理,而且也還沒有殺到滅門的程度,這段文字不可能給曹操帶來多少負面影響。東漢末年,社會動盪,土匪流賊橫行,常常當道殺人越貨,黎民百姓深受其害,市井街坊怨聲載道。當時曹操敗於董卓呂布,僅有數騎相從,逃到成皋地方,竟在故人家受到搶劫。從者或礙於主公情面,或懾於劫賊淫威,不曾進行殊死抵抗。倒是曹操挺身而出,力殺數人,方才得於逃過一劫。按照時下的說法,曹操不算是見義勇為,也該是正當防衛。

曹操在呂伯奢家殺人的事,還散見於不同的典籍之中。但是,並非所有的那些文字記載,都能成為證實曹操清白的證詞。老夫子裴松之疏注《三國志》,曾經大量引用《世語》的記述用作佐證。《世語》當中就有一段這樣的描寫:“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這段記述非常翔實,道明曹操逃到呂家時,呂伯奢5個兒子在家以禮相待。被董卓呂布追殺得疲於奔命的曹操,因受到禮待而起了疑心,夜裡在呂家連殺8人,曹操的行為著實不在理。但當時曹操是衝著故友呂伯奢而來的,呂伯奢出行在外,他的5個兒子與曹操沒有多少交情,卻“備賓主禮”,厚待正在被人追殺的曹操。在當時那樣一種殘酷複雜的鬥爭形勢裡,曹操多長了個心眼,採取了“先發制人”的過激行為,雖然於理不容,卻也還不是完全不可理解的。

與《三國演義》中曹操殺呂家故事最為接近的,當屬孫盛《雜記》中的描寫:“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裡的曹操已經是一個十足的疑心狂。只聽到了主人家裡有廚具之類的撞擊聲,夜裡便殘暴地把人家給殺了,到頭來也不曾搞清楚別人是否有加害自己的意圖。疑心之重、下手之狠姑且不論,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還將奸詐兇殘的本性暴露無疑。在孫氏版本的曹操殺呂這一個案中,曹操已經徹底完成了自己的性格轉變。 在《三國演義》裡,曹操殺呂伯奢的形象更加令人可憎。按照書中的敘述,呂伯奢是曹父的結義兄弟。作者設計這樣的人物關係是別有一番用心的,明眼人只要看看劉關張桃園結義後如何同生共死,便知道契侄曹操與呂伯奢之間應該是何種關係。可曹操逃到呂伯奢家後,聽到莊後有磨刀聲,便懷疑人家要加害自己,一聲“縛而殺之”,更讓他深信不疑。於是不問青紅皂白,皆殺之,一連殺死八人。”一直殺到廚房裡,發現被捆著等待挨刀的大肥豬,才曉得自己錯殺了好人。這還不夠。接下來曹操與陳宮急忙出莊,又正好路遇沽酒而歸的呂伯奢,此時的曹操並沒有半點的反悔之意,為了達到防止被人追殺的目的,竟對自己父親的結義金蘭舉起帶血的屠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至此,曹操終於完成了對呂伯奢一家的滅門殺戮。



史海驚奇


針對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回答:

1.曹操作為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之一,可以說大家對他的評價各有千秋,褒貶不一,但是我呢就是喜歡曹操,作為一個最高集團的領導人,可以說他的為人處事非常成功,一個領導者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所以說他的決策非常重要,因為他的決策影響著整個集團的生存發展,他的先發制人在這點上顯示的就非常明顯,所以你看他的謀士是最多的,將軍是最多的,因為跟著他是非常有前途的

2.先發制人這裡透露著兩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機會,無論古代的行兵打仗還是現在的商戰,機會可以對每個集團的人來講非常重要,古人云“天時地利人和”,先發制人就是要比別人快速佔據有利局勢,那最後他就是贏家,所以曹操這點做的非常棒,提現出了一個優秀領導者的風範,這也是他做大做強的關鍵因素。





逍遙散人666


先發制人有時候反而會很被動,因為當你的對手的意圖還沒有通過行動表現出來時,主動出擊可能會付出很大的代價。而曹操平亂,後發制人,卻不費吹灰之力而先之至。

三國時期,曹操與袁紹相爭。在官渡之戰中,原本處於劣勢的曹操以少勝多,一舉擊敗了袁紹。經過此戰,曹操也基本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北方的地位。但是令他憂心的是袁紹還有三個兒子並未除掉。為了永絕後患,曹操決定出兵北伐,一舉除掉袁紹的殘餘勢力。袁紹的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幼子袁尚。袁紹手下還有四位謀士:審配、逢紀、辛評、郭圖。其中,審配和逢紀二人站在袁尚這邊,辛評和郭圖二人站在袁譚這邊。袁紹死後,審配和逢紀將袁尚立為大司馬將軍,由他統領冀州、青州、幽州和幷州。接著他們便派人前往三州報喪。而此時袁譚只是聽說袁紹病亡,並不知道他的弟弟袁尚已經被立為大司馬將軍,於是便在益州城外駐紮,派手下入城,說袁譚因病不能前來。

當袁譚從手下口中得知袁尚已經被立為大司馬時,心中瞬時間燃起了怒火。但他還是聽從了郭圖的建議,向曹操的黎陽發兵,卻被曹操大敗於黎陽城下。這時袁譚便向袁尚求救,但袁尚僅僅派來了五千兵馬,導致袁譚被曹操窮追不捨,兵力大損。因而袁譚大怒,責罵袁尚,與之決裂。

曹操得知袁紹的三個兒子決裂之後,決定後發制人,讓他們自相損耗。等待時機一舉消滅袁氏集團的勢力。果不其然,在曹操引兵向南,放棄攻擊袁譚後。袁譚與袁尚的鬥爭就開始了。先是袁譚想設計除掉袁尚,卻被袁尚識破。袁尚便引兵攻擊袁譚,袁譚大敗後出逃。不久後又聚兵引戰,又被打得大敗而歸。袁尚乘勝追擊,一舉打到平原。袁譚此時已經是出於生死邊緣。為了保住性命,他只能向曹操投降。

袁譚來降,曹操便知時機已到,立刻引兵北上,一舉收復了北方大片土地,確立了自己在北方的霸權。

荀子有言:“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曹操等待時機,後發制人。讓自己的對手內部損耗,最後自己不費吹灰之力一擊制敵。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遇到事情,我們不能急躁,應當沉著冷靜,等待時機,才能遇到更好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