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曹操的先发制人?

liusam


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事迹古诗伙伴们都耳熟能详,在此,诗句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事迹譬如官渡之战,收荆州,征乌桓等,其中多数成功案例里边都夹杂着魏武帝先发制人的战术思想。这些成功归功于曹操战术,和头脑。当然也有失败,比如赤壁,罪魁原因是曹操胜仗打的多,傲气日益增长,将信将疑,疑心重,北方水军不善水战等因素,导致溃败。今天我说一下曹操的先发制人,对他的戎马生涯,最后被追封为魏武帝,先发制人策略起到决定性因素。

就有几个方面出现先发制人上:

(一)曹操与刘备

三国鼎立时期,刘备和曹操是坐拥一方的,当时的曹操图谋天下的时候,就巴不得杀了刘备,却又被当时诸多因素而又不得不杀,刘备在他心里始终是一块疙瘩,后边也算是一生之敌了。但是呢,刘备也是曹操承认的英雄,很欣赏他前期,后期就开始争夺地盘了,这是后话了。曹操有一句话“夫英雄者,有包藏宇宙之祸心”,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在结尾时说道:天下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很贴切,当时曹操就看上了刘备,其他人不入曹操眼球,独特的很有欣赏才华的一个人。

煮酒论英雄当中还不忘记抽空将了刘备一军,还振振有词的说道:刘备乃人杰也,今不击,必成后患。以至于后期刘备成为一代霸主,曹操后悔莫及,早知如此,早战了,岂能有今日忽?可见,先发制人是多么重要!

曹操的先发制人前期没法用到刘备身上,谁让刘备是仁君呢。菜园种地就能说刘备懂得忍,和怀术与天下。以至于瞒过曹操。

(二)曹操与吕伯奢

这个先发制人曹操就用的过头了,所谓的疑心重,害死人。人家明明热情款待。杀猪接待,曹操听声音误以为要杀他。急而杀之。以至于陈公台弃之而去。说到,宁我负人……突显出曹操奸诈之处。

(三)曹操与袁绍

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运用先发制人用到恰到好处。

著名荀子有言:“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曹操等待时机,后发制人。让自己的对手内部损耗,最后自己不费吹灰之力一击制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遇到事情,我们不能急躁,应当沉着冷静,等待时机,才能遇到更好的机会。

先发制人恰到运用,可以节省时间,比如生活各个方面。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欢迎评论留言,有错误之处 还请广大伙伴们多多包涵和指正~





格物且致知


三国里面个人最佩服的就是曹操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描写在人们的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不论是褒是贬,评论曹操都没有离开一个"奸"字。

正义是由胜利者书写,这是历史的必然与发展规律,历史上没有真正的正义可言,决定他的只有力量与成败,可惜曹操虽然身为一代英雄,却没有最终完成统一的霸业,让人惋惜.如果他成功了,我说如果,世人对他的评价就不会有这麽多反面的了,他会被历史所推崇,他推翻了昏庸腐朽的汉朝,天下重归一统,他的光辉自然会掩盖他一切的缺点(奸,实际上是优点,乱世必备)

曹操对于人才上吗,可以做到用人不疑,有人说他疑心大,我看是在选定继承人的问题上,杨修,崔琰为何而死,不是曹操多疑不容人,实则是他们汤了继承人的浑水,多少英雄因参与夺嫡而死!正常,谁是君主谁都会这样,不用多说.还有加封九锡,有人反对他被杀,活该,不识时务.

再来谈谈曹操的奸,如果曹操是奸臣,那么何为忠?匡扶汉室吗?当时那个诸侯想着这个,能保住自己的土地和命就不错了,一个汉献帝够干嘛的,人都是从实际利益出发的,刘备忠于汉室吗,更能说明刘备城府很深,他匡扶汉室只为得到皇叔之名,好有起兵之理由,汉室忠臣之名号,刘备真乃小人也.

看一个人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出来的,要与他人作对比,以历史为背景辩证的去看,所谓的好坏吗,真正的评价不会有谁好谁坏,任何的英雄都是毁誉参半.



天竺阳光


但凡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对曹操残杀吕伯奢全家的故事一定印象十分深刻。作为长篇巨制的《三国演义》,在洋洋洒洒的百万文字中,曹操杀吕家的情节算不上重大,但作者却非常巧妙地利用这个并不起眼的故事,在成功刻画曹操自私凶残的性格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末了还写了一段曹操家人被人残杀的文字,昭示“天理循环报不差”。 《三国演义》作者褒刘抑曹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该书历来被人们认为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作者对史实的剪裁和故事情节的编排也煞费了一番苦心,但曹操将吕伯奢灭门杀戮的那一段,却并非完全是虚构。

《魏书》载:“太祖(曹操)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数人。”这算得上是曹操在吕家杀人最权威的官方记载。但在这里,曹操杀人杀得在理,而且也还没有杀到灭门的程度,这段文字不可能给曹操带来多少负面影响。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土匪流贼横行,常常当道杀人越货,黎民百姓深受其害,市井街坊怨声载道。当时曹操败于董卓吕布,仅有数骑相从,逃到成皋地方,竟在故人家受到抢劫。从者或碍于主公情面,或慑于劫贼淫威,不曾进行殊死抵抗。倒是曹操挺身而出,力杀数人,方才得于逃过一劫。按照时下的说法,曹操不算是见义勇为,也该是正当防卫。

曹操在吕伯奢家杀人的事,还散见于不同的典籍之中。但是,并非所有的那些文字记载,都能成为证实曹操清白的证词。老夫子裴松之疏注《三国志》,曾经大量引用《世语》的记述用作佐证。《世语》当中就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这段记述非常翔实,道明曹操逃到吕家时,吕伯奢5个儿子在家以礼相待。被董卓吕布追杀得疲于奔命的曹操,因受到礼待而起了疑心,夜里在吕家连杀8人,曹操的行为着实不在理。但当时曹操是冲着故友吕伯奢而来的,吕伯奢出行在外,他的5个儿子与曹操没有多少交情,却“备宾主礼”,厚待正在被人追杀的曹操。在当时那样一种残酷复杂的斗争形势里,曹操多长了个心眼,采取了“先发制人”的过激行为,虽然于理不容,却也还不是完全不可理解的。

与《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家故事最为接近的,当属孙盛《杂记》中的描写:“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里的曹操已经是一个十足的疑心狂。只听到了主人家里有厨具之类的撞击声,夜里便残暴地把人家给杀了,到头来也不曾搞清楚别人是否有加害自己的意图。疑心之重、下手之狠姑且不论,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还将奸诈凶残的本性暴露无疑。在孙氏版本的曹操杀吕这一个案中,曹操已经彻底完成了自己的性格转变。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杀吕伯奢的形象更加令人可憎。按照书中的叙述,吕伯奢是曹父的结义兄弟。作者设计这样的人物关系是别有一番用心的,明眼人只要看看刘关张桃园结义后如何同生共死,便知道契侄曹操与吕伯奢之间应该是何种关系。可曹操逃到吕伯奢家后,听到庄后有磨刀声,便怀疑人家要加害自己,一声“缚而杀之”,更让他深信不疑。于是不问青红皂白,皆杀之,一连杀死八人。”一直杀到厨房里,发现被捆着等待挨刀的大肥猪,才晓得自己错杀了好人。这还不够。接下来曹操与陈宫急忙出庄,又正好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此时的曹操并没有半点的反悔之意,为了达到防止被人追杀的目的,竟对自己父亲的结义金兰举起带血的屠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至此,曹操终于完成了对吕伯奢一家的灭门杀戮。



史海惊奇


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回答:

1.曹操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之一,可以说大家对他的评价各有千秋,褒贬不一,但是我呢就是喜欢曹操,作为一个最高集团的领导人,可以说他的为人处事非常成功,一个领导者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说他的决策非常重要,因为他的决策影响着整个集团的生存发展,他的先发制人在这点上显示的就非常明显,所以你看他的谋士是最多的,将军是最多的,因为跟着他是非常有前途的

2.先发制人这里透露着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机会,无论古代的行兵打仗还是现在的商战,机会可以对每个集团的人来讲非常重要,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先发制人就是要比别人快速占据有利局势,那最后他就是赢家,所以曹操这点做的非常棒,提现出了一个优秀领导者的风范,这也是他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





逍遥散人666


先发制人有时候反而会很被动,因为当你的对手的意图还没有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时,主动出击可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而曹操平乱,后发制人,却不费吹灰之力而先之至。

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相争。在官渡之战中,原本处于劣势的曹操以少胜多,一举击败了袁绍。经过此战,曹操也基本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北方的地位。但是令他忧心的是袁绍还有三个儿子并未除掉。为了永绝后患,曹操决定出兵北伐,一举除掉袁绍的残余势力。袁绍的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幼子袁尚。袁绍手下还有四位谋士:审配、逢纪、辛评、郭图。其中,审配和逢纪二人站在袁尚这边,辛评和郭图二人站在袁谭这边。袁绍死后,审配和逢纪将袁尚立为大司马将军,由他统领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接着他们便派人前往三州报丧。而此时袁谭只是听说袁绍病亡,并不知道他的弟弟袁尚已经被立为大司马将军,于是便在益州城外驻扎,派手下入城,说袁谭因病不能前来。

当袁谭从手下口中得知袁尚已经被立为大司马时,心中瞬时间燃起了怒火。但他还是听从了郭图的建议,向曹操的黎阳发兵,却被曹操大败于黎阳城下。这时袁谭便向袁尚求救,但袁尚仅仅派来了五千兵马,导致袁谭被曹操穷追不舍,兵力大损。因而袁谭大怒,责骂袁尚,与之决裂。

曹操得知袁绍的三个儿子决裂之后,决定后发制人,让他们自相损耗。等待时机一举消灭袁氏集团的势力。果不其然,在曹操引兵向南,放弃攻击袁谭后。袁谭与袁尚的斗争就开始了。先是袁谭想设计除掉袁尚,却被袁尚识破。袁尚便引兵攻击袁谭,袁谭大败后出逃。不久后又聚兵引战,又被打得大败而归。袁尚乘胜追击,一举打到平原。袁谭此时已经是出于生死边缘。为了保住性命,他只能向曹操投降。

袁谭来降,曹操便知时机已到,立刻引兵北上,一举收复了北方大片土地,确立了自己在北方的霸权。

荀子有言:“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曹操等待时机,后发制人。让自己的对手内部损耗,最后自己不费吹灰之力一击制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遇到事情,我们不能急躁,应当沉着冷静,等待时机,才能遇到更好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