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为何如此称呼呢?


首先说明一点,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都是中国爵位,起源于周朝,欧洲的爵位也分五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就对照中国爵位,将欧洲爵位也称为“公、侯、伯、子、男”。所以大家不要误认为这些爵位是欧洲,这些爵位都是血统纯正的中国货。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最先出现于周朝,《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而《礼记·王制》中也写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 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不过虽然周朝文献明确记载了当时的爵位分为五等,但今天史学界对于这五等爵位的真实性还尚有争论。目前认为在商代时,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公爵则是在周朝确立的。

周代最高的统治者称“王”,也就是周王,周天子,除此以外其他的诸侯分封五等爵位。举几个例子。

公爵国:宋国、虢国

侯爵国:鲁国、燕国、蔡国、卫国、晋国、杨国、薛国、陈国、齐国、朝鲜国

伯爵国:秦国、杞国、毕国、霍国、郕国、曹国、郑国

子爵国:吴国、楚国、邾国、莒国、巴国、耿国、越国

男爵国:许国(已知的唯一一个男爵国)(春秋初期诸侯国)

到了秦汉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被废除,秦汉两朝施行“二十等爵制”,这二十等爵位由低到高是:

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

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汉朝称“列侯”)

除了上述爵位外,汉朝还恢复了王爵,但是在汉高祖之后,王爵只授予刘姓宗室。

“二十等爵制”到了东汉末年出现变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又进爵魏王,打破了两汉时期非宗室不得封王的传统。(曹操剧照)

曹丕称帝后,“二十等爵制”被彻底废止,公、侯、伯、子、男等爵位重新恢复。此后这些中国的爵位多有变动,此后又增加了郡王、县王、国公、郡公等爵位,不过这些爵位都是根据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衍生出来的。这里面王、公、侯、伯四等爵位一直很固定,而子爵和男爵则时而废除,时而恢复。

到了明代,爵位只剩下了亲王、郡王、国公、侯、伯五等爵位。其中亲王只授予皇子,郡王一般也是授予宗室,但同样可以授予开国功臣,或者在战乱时授予武将,只是异性王不能世袭郡王爵,等传到第二时代则只能降为公爵传世。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明末抗清英雄郑成功就曾被永历帝受封为潮王,这是一个亲王爵,而郑成功则以“异性不可授亲王”为由坚辞不受。之后永历帝朱由榔改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并且这个爵位在郑成功逝世后传给了儿子郑经,郑经去世后又传给了郑克爽,直到郑克爽投降清朝,延平郡王一爵共传了三代。

明代的爵位等级应该是历朝历代最少的,而到了清代,爵位再度繁多复杂起来。

清代的爵位共有三套系统,分别是:

宗室爵位

功臣爵位

蒙古爵位

单拿功臣爵位来说,清代的功臣爵位等级非常多,不仅恢复子爵和男爵,除了公爵分成三等以外,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每一级都分成三等。男爵以下还有:

轻车都尉(共四等)

骑都尉(共二等)

云骑尉

恩骑尉

这些爵位加起来总共有27等之多,而汉臣一般最高只能封侯(不算八旗汉军,如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曾经匡扶清室的李鸿章生前也不过只是个一等肃毅伯,逝世后才被追封为一等肃毅候)

爵位制度一直持续到民国,民国建立后除了蒙古地方还被允许保留爵位以外,其他爵位一律被废除,爵位制度至此基本结束。


千佛山车神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爵位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一些邻近国家也纷纷仿效中国。

『』公爵

在中国,从先秦时代就有君主开始赐封公爵。在周朝,公爵和侯爵都是一级爵位,但公爵的地位和待遇要更高一些。

秦、汉朝没有公爵这个爵位,除了汉末的魏公曹操。

魏晋、隋唐宋、明清都有公爵的爵位。

『』侯爵

从先秦时期开始赐封,一直延续到清朝。在五等爵位中位居第二,侯爵的位置超过一品,只有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才有此殊荣。

“李广难封”中,难封的就是侯。之所以没被封侯,一是因为战功不够;二是因为性格有缺陷。


『』伯爵

从先秦时期开始赐封,一直延续到清朝。伯爵在五等爵中位居三等,伯为长子,这是中国古代立长不立幼的潜规则,

『』子爵

自中国先秦时代赐封,延续到清朝,是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

日本、朝鲜、越南群起而学之,都有这个爵位。

在欧洲贵族的爵位中,子爵高于男爵,低于伯爵。

『』男爵

男爵在五等爵中位居第五,甲骨文证实,最早的男爵在商朝。秦汉、明不设男爵,唐宋设男爵。

男爵是欧洲各国贵族爵位中的最末一等的爵位。很多国家在男爵以下还有别的世袭称号、职位,但不再属于贵族范畴。


总结:

中国古代按爵位高低分别为:王、公、候、伯、子、男等。

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军功。

西汉以后,皇族与功臣的封爵,一直延续到清代。


小熙为人人


公、侯、伯、子、男是周朝的五个封爵等级,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正式封爵。按其地位的高低排列,分别为公侯伯子男。这些封爵是周朝的天子封给臣下的爵位,并且根据爵位的不同所管辖的土地大小也不同。

公爵是第一等爵位,然后依次降低,子爵和男爵级别相同,是最低的一等。《孟子》记载为:“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这就说明周天子的地位是最高的,而公侯伯子男都是周天子分封下的爵位,是周天子的臣子或附庸。

随后,《孟子》一书补充道:“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这就说明了周天子所管辖的疆域最大,达到千里。而公爵、侯爵的封地只有百里,伯爵的封地为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只有五十里的封地。

史书记载,周王朝建立后,大量分封诸侯国君到四周去建立新的国家,这就是周的分封制度。而分封的原则有三条,一封周朝王室自己的成员,二封前朝君主的后裔,三封开国的功臣。因为受封者的地位和功勋不同,所以得到的爵位也不同。

不过随着周王朝衰落,诸侯国强盛,礼制开始崩溃。比如齐国君主、晋国君主最初的封国都是侯国,后来都成为了公国。并且,齐国和晋国的疆域都从方圆百里变成了方圆数千里的大国,完全凌驾于周朝天子之上。

再反观周朝天子方面,由于王权衰微,诸侯争霸,周天子实际控制的土地完全收缩回了都城一带。都城以外,便不再是周天子控制的范围。

再看楚国,楚国国君的封爵最初只是“子爵”。楚国国君的祖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因此周王朝把楚人分封在丹阳。楚国初建时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子爵国,国君为子爵,地位低下,国力弱小。

可是楚人剽悍,不服周王朝的管辖,不断向南扩张,最终变成了一个方圆数千里的大国,史称“江汉之小国尽亡于楚”,而楚国国君也丢掉子爵封号,直接使用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爵。

周朝的分封制与法兰克王国的采邑制


世界人文通史


公侯伯子男是中国最早实行的爵位制度,类似于我们现在各个单位里的“职称”,它最早来源于《通典·职官·封爵》里的记载:

“黄帝时,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这里,可以看到,从黄帝时就规定了五个等级的“统治面积”,尤其是到了周朝更加完善。

不过关于这五等爵位的争论,到现在依然存在,有学者就认为“殷商根本没有这五等爵位,后来才有。”

咱们今天先撇开这些争论来看看公侯伯子男的意思到底是啥?

首先从最高的“公”开始说起。

公,是一个内涵很复杂的名称,它既可以指辅佐王统治天下的重臣,比如周公、毕公等;

还可以是西周的贵族尊称他们死去的先祖。

还有的贵族也会称呼自己的国君为“公”,比如燕国贵族圉就称燕侯为“公君”。

侯是啥意思呢?

侯,起源比较早,在殷商时期指天子在边境的世袭军事长官,其主要职责为辅佐商王讨伐蛮夷和叛乱。

周朝时也大致是这个作用,有学者认为它指的是会射箭的武士。

不管怎么说,身为“侯”,是要承担责任的—“拱卫王室、从王征伐、抵御蛮夷戎狄入侵。”

伯,是指大伯吗?

伯,含义比较复杂,殷商时它主要指敌国的首领。

西周时,伯一般指贵族中的长幼次序,称“伯”者多指世家大族的嫡长子及宗子。

子,是儿子吗?

子,儿子,后来引申为对一个家族的首领、长子的尊称。在《春秋》中,还有的小国国君也称为子。

男,是男人吗?

男,估计是五爵里最让人捉摸不透的称呼,在甲骨文中,“男”写成“任”,

意思是“任王事”。你把“男”拆开,为一个“力于田”的结构,所以学者称“男”应该是为天子从事农业生产(或监督农业生产)的贵族,地位低而贡赋重。

看完这些,估计小伙伴们已经晕了,晕了就对了,因为公侯伯子男五爵到现在也存在很大争议,学界也没有定论,所以,咱们姑且就把它们看做是贵族功臣的“职称”就好。


宫殿君


同西方古代社会类似,中国古代社会也存在爵位的封赐。除了基本的公、侯、伯、子、男等基本爵位外,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爵位封赏并不完全相同。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

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小丑联盟


传之于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子伯男。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古代爵位制度: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春秋》曰:“会宰周公。”又曰:“公会齐侯、宋公、郑伯、许男、滕子。”又曰:“初献六羽。”《传》曰:“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凡五等。故周爵五等,士三品,文多而实少。《春秋》三等,合伯、子、男为一爵,《春秋》曰:“荆。”《传》曰:“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凡四等,命曰附庸,三代共之。然则其地列奈何?曰:天子邦圻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附庸字者方三十里,名者方二十里,人氏者方十五里。—-《春秋繁露·爵国》

爵位是尊敬、是认定、可能是世袭,有天爵、人爵。爵也是酒杯(公杯),有鸟的造型。中孚九二: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东周国势已弱,虚的周朝,已进入战国时期;因时间久远,北宫錡问孟子周室是如何班爵禄?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一位,凡五等。」孟子的说法与西周文献及金文中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天子是特权)已有不同。孟子的五等爵包括天子,而合并,子、男为同一等级。天子也是爵位之一,意即天子也是公务员了。这是春秋思想的「新王班爵禄」,所谓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了。


子非魚


中国的爵位制度,最早起源于周朝,共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可世袭,且都有对应的封地,其中公爵和侯爵的封地为百里,伯爵的封地为七十里,子爵和男爵的封地为五十里。同时,所有封地均可称国,并在封国行使统治权。

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的推行,爵位不在配有直接的封地,而是以食邑的形式替代。 其后,爵位在每个朝代都或多或少有所调整,但总体仍然是以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为核心,直到清朝灭亡,爵位制度也才宣告结束。

这里,肯定很多人会有疑问,古代的爵位为什么要称之为公、侯、伯、子、男?这究竟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呢?这里就来给大家详细解答:



首先解释公爵,在古代,公是对一个人非常好的敬辞,一般情况下,只有身份和地位非常突出、或者对国家有卓越贡献的人,大家为表示对他的尊敬,就会称之为公。在西周建国初期,由于姜子牙和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姬旦贡献突出,所以被周武王尊称为姜太公和周公。

与此同时,对于尧舜禹、夏商朝的皇室后裔,周武王为表示对他们的尊敬,也称他们为公,主要目的是彰显他们的血统和身份,要比一般诸侯更尊贵。在这种背景下,等到后来分封爵位时,便有了高于侯爵之上的公爵,而当时获得公爵的国家共有七个,分别是:姜子牙的齐国,商纣王哥哥微子启的宋国、大禹后裔东楼公的杞国、舜帝后裔妫满的陈国、尧帝后代禺阳的祝国、以及黄帝、炎帝后裔的蓟国和焦国。



在公爵之下,就是侯爵,这个比较好理解,在古代,侯是顺从天道而行的意思,所以在夏商周时期,对于天子之外的国家,如果它臣服于天子,就称之为诸侯,寓意替天子守卫国家,也由此延伸出侯爵。而对于那些不肯臣服天子的国家,则被称之为蛮夷,即不服王化。

至于伯爵和子爵呢?在古代,伯是“长”的意思,也就是一个家之长的意思,而子则是儿子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是指诸侯之子。在夏商周时期,诸侯正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拥有继承父亲爵位的权力,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而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称之为大宗,即伯;其庶子之后裔为小宗,即子。这也是伯爵和子爵的由来。

最后是男爵,又称之为天爵,是国家为嘉奖那些在地方上乐善好施,拥有高尚品德或者受人尊敬人,赏赐他们一定田地,这种人在当时被称之为“男”,即为王任其职,这也是男爵的由来。


我是赵帅锅


中国在周朝就定了“公侯伯子男”的封制。这种制度被称为“封爵制度”,起源很早,历史悠久。

封爵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另一方面,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受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封爵制度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相当大的发展变化。



而中国古代封爵制度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

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

其实这种划分也就是在搞封建制,把封国按照“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来区分高低。



在此后的朝代里,“封爵制度”总的趋势是官与爵逐渐分离,但在某些时期仍有例外。爵禄在古代往往连称,受爵后必得禄。

西周时,公、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封国内的财政收入全归其所有,但公、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义务。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是由王朝拨给。后来食邑变成了一种虚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谓“食实封”若干户,才能享有相应的封户租税,或从国家领得一定封赐。

直到战国时代,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实际上,封爵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五等爵制到了战国时期方才完备。


软萌历史妹


对于公、侯、伯、子、男,大家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它是不存在的,有学者认为它们并不是代表爵位,但是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这是一种古老的爵位制度。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为什么是五等爵位呢?

根据《白虎道》记载,“公、侯、伯、子、男”是效法“金、木、水、火、土”五行。

爵位的历史沿革

在先秦以前,它是政权权利的象征。自秦朝开始,受爵者不具备行政能力,封爵只是用于确立贵族的功臣地位。爵位的等级和封赏在后世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在西晋时期,增设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爵位。

爵位寓意

那么,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爵位到底是什么概念呢?

公,辅佐王治理天下的重臣,能够正直无私地为百姓做主。

侯,跟随王征战天下,讨伐蛮夷和叛乱。侯在面见天子时执的人形信圭,提醒侯需要谨慎以保命。

伯,治理封地,辅佐国君。伯在上朝时需要手持躬圭,鞠躬不亢。

子, 起源于上古部落,后引申为一个家族的首领。

男,为天子从事农业生产的贵族,地位最低,但是贡赋最重。

其实,五等爵位只是广泛意义上的地位划分,有时候伯的地位高于侯。例如商朝时,诸侯四分,王封一方的诸侯长为伯,管理领域内的诸侯。

天爵与人爵

古代爵位有天爵和人爵之分,天爵指的是精神上的贵族,不能够被封赏和传承,人爵是指外在的物质富裕,五等爵位均为人爵。古人主张先修天爵,再得人爵,认为只要修得足够的福德,就自然能够享受物质的富裕。

我认为,对于五等爵位的历史记载是不够丰富的,导致后人研究时有理由怀疑这个爵位制度是不存在,或者对这一制度的划分模糊不清。如果我们想要把爵位问题描述清楚,是需要加入一定的想象力的。


汤汤说历史


一般说些中国古代的爵位,大家都会想到公侯伯子男这5个等级的爵位。这5个等级的爵位起源于古代的周朝,并且后来历代王朝都比照执行。而西方的爵位恰好也是5个等级,所以翻译过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国的字面进行对等翻译。

在周朝的时候确实是按照这个来排的,当时周天子称王,而下面的诸侯就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公的级别最高,一般封的非常的少,连姜子牙那样功劳大的人都只能封侯。话说姜子牙的后代齐桓公开始称霸的时候,当时推举盟主的时候,从级别上讲宋国是公爵,比齐国的侯爵要高,所以大家开始还不好推谁。而楚国虽然称王,但只是一个子爵而已。

到了后来,爵位都有所变动,不过大体上都是按照这个框架来的。只不过在秦始皇之后君主称为皇帝,所以在公爵之上还有王爵。不过王实在太过尊贵,一般人不可能得到,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就约立白马之盟,非刘姓者不能封王。到了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曹操威逼汉献帝封他为王,事实上就是篡位的开始了。

在后来的朝代,虽然也有封功臣为王的,但是非常的少,而且功臣也只能够封郡王,例如郭子仪的汾阳郡王,亲王只能封给宗室子弟。明朝朱元璋开国之后也大封功臣,其中最高的就是公爵只有6个人,而功劳非常大的刘伯温只封到了伯爵而已。满清也引用了明朝的封爵制度,不过满清宗室的爵位比较复杂,除了亲王郡王之外,下面还有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将军一大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