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話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你怎麼理解?

冉先生您好


仗義的不都是屠狗輩,杜甫寫出《三吏》,《三別》反應人民生活疾苦,官吏腐敗殘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弱小吶喊世世代代。“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為蠶婦辛勞,強勝多少屠狗輩行俠仗義鞭撻黑惡勢力…

負心不都是讀書人。我地一位鄉獸醫站長,五十歲捲走獸醫站的全款與一位三十歲的有夫之婦私奔,後來被這位婦女拋棄。現今打工掙錢,在外出軌的舉目皆有。有的掙到一點錢,辦一小廠,就早已效習金屋藏嬌了…

仗義是有讀書人的,負心也是有屠狗輩的,不可以官階,地位,尊高,低微,文化教育衡量人的正義和偽劣,要以行為表現的品質來闡述形形色色各階段人榮辱。


羅從相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一副對聯。作者曹學佺。

曹學佺(1574—1646),福州候官縣人,在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考中進士,於是開始做官。其時正當弱冠之年(二十歲),算是年少有為。除了做官,他還留下很多詩作、地理著作,同時是個藏書家。

他的會試主考官張位在幾年後被罷官。張位離開京城時,門生故吏都不來看望,曹學佺獨自去為老師送行,還因此被調任,在閒職上待了七年。

那時的明王朝已經腐朽不堪,末路將近。曹學佺在著作《野史紀略》中對當時朝中發生的事件不加掩飾,記錄了太子朱常洛被刺殺一案的實際情形。結果被依附於魏忠賢的劉廷元告發,削職為民,書版也都被毀掉。

在四川、廣西等地任地方官時,曹學佺很有政績,剛正清明,受百姓愛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曹學佺在家鄉自殺殉國,被家人救下,後來到唐王朱聿建為首的南明小朝廷做官。

唐王(隆武帝)被清兵殺死後,曹學佺自殺。南明小朝廷追諡他為“文忠”。乾隆年間,清政府追諡他為“忠節”。

回顧一下曹學佺的人生,他雖然不是出身顯貴,但年少讀書,青年開始做官,並沒有長期生活在底層社會,直接接觸最底層的民眾。

晚明的官場,黑暗的徹底,背叛、作惡是常事。要麼渾渾噩噩,花天酒地過一天算一天,要麼魚肉百姓,搜刮財富,甚至依附於魏忠賢的閹黨壞事幹盡,或者到後期投降滿清,是很多讀書人的選擇。

見慣了這些牛鬼蛇神,一生正直的曹學佺,說一句“負心多是讀書人”容易理解。而“仗義每多屠狗輩”裡的“屠狗輩”,恐怕不能單純的理解為社會地位低賤之人。

“屠狗輩”應參考《史記》中的“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這個“狗屠”,和荊軻、高漸離這樣的大俠是好朋友,並不是尋常的卑賤小人物。有人認為,在這裡就是指高漸離。

另外,《史記》中記載猛將樊噲,當年也曾“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他以屠狗為職業,是因為和劉邦一起蟄伏在江湖中,暫時沒有機會幹大事而已。

“屠狗輩”和“讀書人”相對,只是社會地位不同。“屠狗輩”不一定不識字,不知書,他們只是自我放逐,自願歸隱,或者是被汙濁的主流社會所不容。一旦有機會得以施展抱負,他們必定會大放光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合理理解或許是這樣的:仗義的人,多是被埋沒在民間的仁人志士;而那些朝堂之上本應該忠孝節義的讀書人,卻幹盡負心之事。

更進一層的意思是:正人君子一輩子不得志,沉淪在社會底層;不仁不義,品行惡劣的讀書人卻紛紛身居高位,禍害國家。這不就是明末天下大亂的重要原因麼。


扯葫蘆瓢


一個人的品質好壞和他的經歷有關,有道是:近朱盡赤,近墨者黑,跟他讀不讀書並無太大關係。胸無點墨的惡棍也到處都能看到,而精忠報國一心為民的優秀讀書人也不在少數。

從事屠狗等低端工作的人,一般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些人就是一個文盲。以這些職業為生的人,大多作風粗獷,性情豪放,待人真誠熱心,喜歡幫助他人,愛打報不平,做事風格直來直去。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感覺如飲烈酒,喝得霸氣,醉得痛快。但也不免有很多地痞無賴之徒混跡其中,幹出一些違法犯罪的勾當。

讀書人由於長年累月與書為伍,青燈為伴,大多養成處事穩重,心思縝密不善交際的性格特點。他們多數人都具有良好的品德,關心天下大事,憂國憂民,對國家興亡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骨氣有操守,不計個人榮辱,為民請命仗義直言的讀書人不勝枚舉。還有身居陋室,採菊東籬,嚮往桃花園生活的墨客文人,他們雖然遁世,但也多是品德高尚之人。

由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眾多,其中夾雜的對社會具有不良影響的人肯定要多一些。而那些讀書人,很多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由於他們處在金字塔的中上層位置,所以,其中一旦有人做出不好的事情,就會讓人們對他產生很壞的印象,也會連累讀書人這個群體的整體形象。

不論是什麼樣的人群,其中必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主觀上人為的給不同的人群戴
上褒義和貶義的臉譜,都是極為片面的不負責任的舉動,"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樣評價對讀書人很不公平。而能寫出"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樣文縐縐的句子的人,其本人也肯定是個讀書人。


大河橋下流


這句話是有來歷的,應該是一個故事,大概是讀了很多書的窮書生,為了利益名聲,不顧事實,違心冤屈了好人,反而有個沒讀多少書的殺狗之人,看不慣,見義勇為挺身而出,說出事情真相,還受冤者一個公道。人們由此事,便得出這麼一句話。

知識對人不一定都是好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看書要去其糟粕,得其精華,要能幫助自己變成好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否則,辱沒了讀書人的名聲,有才沒有德,絕對不能用,相信沒有德行的讀書人,在現在也走不遠。

個人感覺,世上什麼人都有,讀書的不一定是好人,不讀書也不一定是壞人,讀書明理,應該讀好書,不斷用學到的知識,改變自己,讓自己越來越好,越來越不自私,讓良知復活,儒家教人做個君子,君子知恥,知恥而後勇,君子有德,做一個仁義之人。這句話,可以當成警醒自己的座右銘,告誡我們多做好事,莫昧良心。


認識自己太難


很多古語可能只是某一個人,某一刻的有感而發。而後人大筆一揮記了下來,比如這句。但是他能在歷史長河中每每被人提起我認為無非一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古代市井小民的生活範圍和能接觸到,看到的事情有限,這也就造就了他們眼光的侷限性和信息準確度。而讀書人的眼光則要長遠的多,有些讀書人做的事普通人不一定能明白,或者說能看清楚真相。比如明朝的袁淳煥。第二,古人多純樸,率真,不乏衝冠一怒者,也出了很多英雄豪傑,在文化,信息落後的古代,這些人的故事口口相傳,也就更具傳奇色彩,成了人們對抗不如意現實的精神寄託。第三,確實出過一些仗義的平民,負心的讀書人。所以有些話聽了也就聽了,至於是什麼樣的,等你遇上了再去判斷吧。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何況人呢?

縱觀歷史,每當遇到關係到國家存亡,民族危難的大事件時。匹夫之勇和書生之謀都是必不可缺的,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基本。今天,我們雖生活在盛世。但是一旦國家有難,我也希望今天的人,人人盡匹夫,也人人盡書生。老祖宗傳下來的氣節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斷了傳承。



獨孤少俠


近似的說法就是"知識越多越反動"。歷來故事都有講的,妓女、丫環、狐妖女鬼等愛上書生讀書人,往往遭遇被辜負拋棄,反而是沒文化的粗人,多是真心仗義。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這些人讀書多,知道許多陰暗案例和事實,又有爬升社會基層的知識資本,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的可能性擺在那裡,一旦受不住誘惑,就按照知道的經驗操作,這種人,就是錯了,也往往百般詭辯開釋,你說不過他,他就覺得自己成功,其實越走越錯。知識少的,不懂那麼多壞經驗,倒是純樸,他認定的好人和智者,真心相信對方教導,切實執行。所謂文人,文就是彎彎繞,不直接,心思多,想多了,容易想入歧途。文和質相對,歷史上野蠻戰勝文明的事實,就是文不勝質的結果。其實這種道理《老子》早說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人皆知善之為善,斯惡矣。


TonyDeng


有道理啊!讀書的時候知道這句詞的話就可以跟老師頂嘴了,視在沒什麼用了,可惜了這麼好的詞,我竟然才知道唉!別讓小明攻看見哦


用戶869693414096


我是這麼看的。讀書多的人,在社會上多數都有地位和名聲的。可稱為分子[笑哭]唸書不好的可稱為分母。分母必定大於分子。而且,人們心中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學有所成的人,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微笑]說到這以下我就不用再去闡述吧[微笑]


用戶2091767283861


讀書多的人,普遍內心想法較多,對社會對人生有自己的見解,往往在權衡利弊後做出有利自己的行為,而讀書少的人更多的是講的江湖道義,江湖規矩,認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用戶9433535696858


讀書人也有仗義之輩,屠狗輩也有奸詐之輩,不能一概而論,特別現在社會,更不能一杆子打死一船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