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殺夏侯淵:定軍山之戰軍事地理推演

定軍山之戰,是建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整個漢中之戰的組成部分,當然也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此戰中,曹軍統帥夏侯淵被黃忠斬殺,直接導致駐守陽平關的曹軍趨於崩盤,為劉備奪取漢中盆地拉開了大幕。然而,夏侯淵究竟如何殞命?他又被黃忠斬殺於何地?


斬殺夏侯淵:定軍山之戰軍事地理推演

漢中郡與沔陽縣的位置關係(《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局部)


​有人會說,那肯定是定軍山啊,這還有疑問嗎?是的,的確有史料說是定軍山。可是,這一問題涉及到的史料雖少,但其實並不簡單。夏侯淵死於何處,定軍山之戰的具體過程究竟如何進行,由於史料的內部矛盾顯得雲裡霧裡,眾說紛紜。網絡上流傳的各種關於定軍山之戰的故事,無非是從夏侯淵、張郃、劉備、黃忠等人的傳記中轉述過來,有的甚至直接引述、翻譯原文,至於定軍山之戰究竟怎麼打的,夏侯淵是死在定軍山下還是其他位置,實在需要細細地梳理一番。


斬殺夏侯淵:定軍山之戰軍事地理推演


通過梳理與夏侯淵之死有關的史料,可以發現,《三國志》中有兩種不同的敘述並存,這是使夏侯淵之死雲裡霧裡的根本原因。勝利一方(劉備軍)均記載,自劉備軍攻佔定軍山後,夏侯淵領兵來攻,黃忠在定軍山下正面斬殺夏侯淵,曹軍大敗。《先主傳》、《法正傳》和《黃忠傳》皆如此,後來《資治通鑑》對夏侯淵之死的過程描寫,也是直接把《先主傳》、《法正傳》照搬了過去。那些信誓旦旦說夏侯淵死於定軍山下的人,也是依據這些傳記做的判斷。然而,失敗一方的記載並非如此,《夏侯淵傳》和《張郃傳》均記載是劉備派兵襲擾張郃,夏侯淵率兵救援,半道被黃忠截殺,換句話說,夏侯淵是死在自己營寨附近。


以上通過對文本的簡單剖析,讀者其實很容易看到,《三國志》本身就存在戰役雙方對戰役過程的不同回憶。兩種回憶截然相悖?抑或是某一方有捏造事實的情況存在?怎麼理解這些矛盾?因此,本文試圖就雙方的用兵動向做一次地圖上的復原推演,只有切切實實的推演才可能超越史料,得到較為可靠的認識。


斬殺夏侯淵:定軍山之戰軍事地理推演

定軍山之戰形勢圖


沔陽穀地的地理概觀


討論戰例,必須伴隨著比較精準的地形示意圖。這裡,有必要對我所展示的《定軍山之戰形勢圖》做一些解說,其中比較關鍵的三個地點是:沔陽縣、陽平關、定軍山。


沔陽縣是整個漢中盆地西部的一個縣治,其位置本身不太難確認。今天的勉縣城東有一個地名叫做舊州村,被認為是過去沔州州治所在,也就是其前身沔陽縣的位置。不過,我注意到六朝及其以前的沔陽縣城其實不在舊州村的位置,而應在其偏南一些。《水經注》提到,當時的沔水有不斷向北侵蝕的過程,直接破壞到了漢代沔陽縣城的南垣。今天的舊州村,顯然離漢水還有些距離,不會受到河流侵蝕的威脅。在今勉縣東南、 漢水北岸,有一村莊名叫倉臺村,此地發現有漢代的遺址,這裡應當是漢代沔陽縣城的具體遺址,也即圖中所標註的沔陽縣的位置。


在沔陽縣之下,最重要的關隘當屬縣西的陽平關,它位於今天勉縣西郊的武侯鎮蓮水村。沔水自西而東流,支流濜水自北而南地匯注到沔水之中,陽平關就位於兩河交匯口的東北側平地上。今天蓮水村北側為北山,南側為沔水,中間的孔道間距不到500米,在這裡設置的關卡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沔陽縣乃至漢中盆地的西大門。


斬殺夏侯淵:定軍山之戰軍事地理推演

陽平關遺址


陽平關不僅是軍事上的重要關口,就自然地理而言,它所在的位置也是漢水河流特徵的一個節點。在陽平關之上,沔水河道受狹窄的河谷束縛,水流較快,河面較窄;至陽平關後,沔水擺脫了河谷的束縛,而在陽平關東側的盆地之中肆意流淌並形成小幅度的搖擺,漢代沔陽縣城因此受到沔水的侵蝕。陽平關的位置,倒是與西陵峽口的下牢戍或夷陵縣頗為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劉備伐吳,面臨著陸遜扼守峽口的困局,他所採取的南岸突進策略,與定軍山之戰倒也有幾分神似。


以上所說沔陽縣、陽平關都是在沔水以北,沔水以南則為較為平坦的河流階地,只有定軍山——西側山地的餘脈——像一把鉗子一樣向東突出了數公里,成為沔水南岸重要的制高點,足以俯視沔陽縣城以西的南北平地。


劉備軍的動向


筆者首先對劉備軍的進兵過程做復原推演。


(1)渡沔水、佔定軍山。《夏侯淵傳》載:“二十三年,劉備軍陽平關,淵率諸將拒之,相守連年。”劉備軍自西南而來,受阻於陽平關,與夏侯淵軍在陽平關東西對峙,相持近一年。陽平關以西全部是狹窄的漢水谷地,寬約二百餘米,“兩壁山相對,六十里不斷,漢江水流其中”是漢水谷地的最佳寫照。這一帶直到清代都還要依靠棧道通行,比如光緒《沔縣誌》就記載說:“(沔縣)正西,棧道十五里至土關鋪。”可以想象,在這樣的地形之中,劉備手下超過一萬人的軍馬擠在谷地裡面長達一年,如何開展對陽平關的攻擊?因此,必須打開一個突破口。


鬱悶一年的劉備,終於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做出了一個精妙的選擇——南渡沔水,直接向東攻佔了定軍山。從現在的地形圖上來看,劉備軍可能是從七里砭和土關鋪之間的位置進入沔水南岸的山谷。從土關鋪向南渡過沔水,向東便是條長長的山谷,這條山谷也是東西走向,劉備大軍只需要翻越一道海拔不到900米的山脊線就可以直接進入定軍山。依照這條進軍路線,劉備的一萬軍隊只需行軍十公里,所經區域的高差在230米左右,這對他的一萬精卒來說顯然是輕而易舉。


劉備出奇兵,快速襲佔定軍山,可以說是一舉扭轉了戰役態勢。一方面,此舉使曹劉東西對峙變為東西(陽平關)兼南北(沔水)對峙,打破了曹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防守優勢,並且使曹軍突然需要同時面臨南、西兩面的威脅。另一方面,劉備率領萬餘精卒挺進定軍山,使自身擁擠在谷地裡的不利局面得到了緩解,大批人馬得以佔據沔水南岸的重要制高點,軍馬得以從容展開,為隨後發動全面進攻打開了道路。簡而言之,南渡沔水、襲佔定軍山之策,使雙方的優劣勢頓然逆轉。


(2)結壘定軍山。《先主傳》載:“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這裡提到的“定軍山勢”,史籍中有兩種說法。在《法正傳》中,這一段文字是“於定軍、興勢作營”。如果按照第一種說法,那就是結壘於定軍山麓;如果按照第二種說法,那就是結壘於定軍山和興勢山兩座山。哪一種說法對?司馬光等人寫作《資治通鑑》時就已經面對這個問題,他們乾脆選擇了“定軍山”作為調和,簡單了結。經常看《三國志》的人一定可以發現,興勢山在三國時代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屢屢見於南北交爭之中,比如延熙七年時曹爽、夏侯玄等兵向漢中,王平便在興勢山拒守之;諸葛亮北伐時,也曾在興勢山安置戍城和烽火。唐代地理著作《元和郡縣圖志》就稱,三國時候蜀以漢中、興勢、白帝三地併為重鎮,把興勢山看得與漢中、白帝城一般重要。那麼,大名鼎鼎的興勢山在沔陽縣附近嗎?答案是否定的。興勢山,在今陝西省洋縣北,遠在定軍山東百餘公里,且在沔水之北,劉備自然不可能同時在定軍、興勢山作壘。因此,我們可以確認,劉備南渡沔水之後,直接在定軍山前建立了營寨,與興勢山沒有關係。具體來說,是“緣山稍前”,也就是在定軍山北麓和山前平地的連接地帶修建營寨。隨著後來曹操親自南下,劉備軍營可能略有南移,向定軍山頭移動,如《魏略》就記載說,“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定軍山東西連綿四公里,分為雙峰,“上則雙峰屹然而對峙,下則河流滃然而環繞,中容萬軍。”劉備南渡沔水、佔據定軍山的大約就是萬人。


光緒《沔縣誌》說,定軍山一帶歷來就有銅蒺藜被當地人撿到並私藏。1986年,有人在定軍山北的諸葛村南100米處確實發現過三國時期的銅製扎馬釘,這也就把劉備軍營寨的北界確定在諸葛村南100米一帶。另外,定軍山東北的定軍村漢墓曾出土銅印、權、鉞、三角扎馬釘、鴨形帶鉤,這些出土物說明該墓主人可能是一名在戰役中戰沒的軍官。在定軍山北麓一帶往下用鋤頭刨,想必會有更多箭簇、蒺藜、矛之類的戰場遺物。


斬殺夏侯淵:定軍山之戰軍事地理推演

定軍山出土的銅蒺藜/扎馬釘


(3)斬殺夏侯淵。《三國志》的主要矛盾就集中於黃忠斬殺夏侯淵的過程,從根本上說是對夏侯淵之死的地點記載模糊。筆者這裡依據雙方敘述分開分析。


先說勝利一方的記載。《黃忠傳》載:“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黃忠英勇非常,親率士卒,在一條山谷之地正面迎戰夏侯淵,直接斬殺夏侯淵。《先主傳》載:“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從這裡又可以知道,黃忠乃是自高而下,一舉擊潰夏侯淵,這也的確符合劉備軍屯駐定軍山的地理形勢。按照劉備方面的記載,是夏侯淵主動渡過沔水,試圖佔領定軍山,但不幸在劉備軍前殞命。黃忠斬殺夏侯淵是在定軍山下、劉備軍營前、正面對決之中,過程短,節奏快,戰果顯著。


在失敗一方的敘述中,夏侯淵之死的過程則反了過來,無論是身死之處還是身死過程。據《夏侯淵傳》說,劉備派人趁夜火燒曹軍外圍營寨(鹿角),夏侯淵、張郃分守營寨南、東面,夏侯淵擔心張郃不敵劉備,遂帶兵救援,在中路被黃忠襲殺。《張郃傳》也有一些更加豐富的細節。據《張郃傳》記載,劉備結壘定軍山後,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每部約千人,在夜間分批次攻擊曹軍營寨。從分兵放火急戰的策略來看,劉備採取的是襲擾戰術,試圖讓防守方的張郃、夏侯淵苦不堪言。在這個應付劉備小規模突襲的過程中,夏侯淵所領輕兵與黃忠軍遭遇,雙方果斷進行了近戰,夏侯淵不幸被斬殺於這場千餘人規模的小規模戰鬥中。


劉備究竟在什麼地方斬殺夏侯淵,有無渡江北進襲擊曹軍?這一點放在下一節討論。


夏侯淵軍的動向


接下來,筆者將對曹軍在這一階段的軍事動向做地圖推演。


(1)夏侯淵統帥張郃、郭淮等人鎮守陽平關,與劉備相持近一年。在這一年裡,劉備無法採取有效的進攻手段,相應的,夏侯淵也就採取了閉關自守的防守策略。


(2)夏侯淵沿山結營。劉備襲佔定軍山,極大地改變了雙方對峙的態勢,曹劉軍由東西對峙突然變成東西+南北對峙的局面:一方面雙方仍然在陽平關對峙,另一方面隔沔水對峙。面對突轉的局勢,夏侯淵可能迅速採取了應對措施,即沿北山結營。


夏侯淵和張郃的傳記先後提到了“南圍”、“東圍”和“都圍”三個營盤,其中東圍由張郃派兵鎮守,南圍則由元帥夏侯淵領輕兵鎮守。“圍,守也”,在這裡也即營盤;都者,總也,都圍即總營。夏侯淵設置了東、南、總三個營盤,西、北兩方向均無。從這一點可以推測出,夏侯淵結營應當與劉備軍相似,是在北山南麓和平地連接部,西連陽平關,東通沔陽縣。由夏侯、張郃二人分守南、東圍來看,營壘應該沿山大體呈東北-西南走向排開,拱衛著都圍。


從字面上看,張郃兵多於夏侯淵,東圍是夏侯淵新建營寨的防守重點;從劉備分兵十部、輪番攻擊張郃來看,東圍也是劉備的攻擊重點。為什麼東圍比較重要?結合地圖,陽平關、沔陽縣、漢中郡,自西而東依次分佈於沔水河谷之中,夏侯淵的營寨恰好處於原有的防守重點陽平關和沔陽縣之間,而沔陽縣又連接漢中郡。可以認為,劉備佔據定軍山的軍事行動,不僅打破了東西對峙的局面,還嚴重威脅到了陽平關大軍和沔陽縣、漢中郡的聯繫。劉備一旦出兵北渡沔水,就很容易切斷夏侯淵大軍與東面郡縣的聯繫。因此,夏侯淵不僅沿北山結起了營寨,而且將東面作為了防守重點。


(3)應對劉備襲擾vs主動渡河攻擊。按照夏侯淵方面的記載,夏侯淵採取了完全的固守策略,劉備軍非常主動;按照劉備方面的記載,夏侯淵曾主動渡河攻擊。司馬光等人修《資治通鑑》,信從了劉備方面的記載。夏侯淵軍的動向究竟如何?我們放在下一節討論。


(4)張郃統帥曹軍固守待援。據張郃、郭淮傳的記載,這一段中曹軍的動向基本沒有疑問。在軍司馬郭淮的建議下,由張郃臨時接替夏侯淵統領大軍。在夏侯淵身死之夜的第二個白天,劉備試圖乘勝再次北渡來攻,眾將試圖沿沔水佈陣,郭淮則建議遠離沔水佈陣,讓劉備懼不敢渡。曹軍固守,直到曹操領兵抵達漢中;劉備則選擇固守定軍山,並輔以襲擾、挑釁的手段。隨後,五月份的時候,曹軍引兵還長安,漢中易手。


夏侯淵身死疑點


上面已經將夏侯淵身死的疑點展示出來了。筆者打算從兩點進行辨析。


第一,比較兩種敘述可以發現,夏侯淵方面身為失敗一方,對戰役過程記載的細節更加清楚,特別是對自身部署記載很清楚。相對而言,《先主傳》、《法正傳》、《黃忠傳》記載的太過簡單,黃忠直接在定軍山下斬殺了主動進攻的夏侯淵。劉備方面敘述的重心放在了突出個人功績上,如《法正傳》提到了法正的運籌帷幄,《黃忠傳》則更具文學色彩,渲染了黃忠的身先士卒。曹軍方面,夏侯淵、張郃傳記的矛盾表現在推脫責任。《夏侯淵傳》提到夏侯淵自身兵少,且為了擔心張郃守不住而分兵救援;《張郃傳》則說夏侯淵是擔心都圍有失,跟自己沒有關係,並且突出渲染自己遭到了劉備軍的猛烈攻擊並且自己成功打退了劉備軍。《張郃傳》提到:“其後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走馬谷位於何處?顯然是位於沔水北岸、曹軍營寨所在的位置。《張郃傳》提到這樣一個具體的地名,說明曹軍的都圍就在走馬谷中。相對而言,曹軍方面的敘述提供了更多的細節。


第二,從參戰其他人的傳記來看,夏侯淵之死應當在沔水以北、曹軍營寨附近,而且定軍山下、蜀軍營寨之前。《郭淮傳》說夏侯淵死後,曹軍軍中擾擾,還好有郭淮收集散卒,推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臨時統御,諸營由是乃定。散卒如何而來?倘若如劉備方面記載,如果夏侯淵被直接斬殺於沔水之南,則這次軍事變故尚不能直接威脅沔水北岸的曹軍營寨,何故使曹軍諸營不定?何以使軍中出現大量散卒?


從以上兩點來看,曹軍方面的敘述似乎更加靠譜一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劉備方面的記載完全不可信。通常來說,史籍中對於某一事物、某一事件的記載出現矛盾之時,這並非代表著就一定是非對即錯,也可能存在著兩種立場敘述有所隱瞞、可能互相補充的可能性。勝利、失敗雙方,出於鼓吹自身勝利和隱瞞失敗的不同目的,故意隱瞞一些細節、渲染另一些細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情形。我們可以考慮將兩種立場的敘述互相補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覆原某個事件。按照這個思路,我傾向於認為,夏侯淵之死雖在劉備襲擾曹軍營寨的過程中,但夏侯淵在此之前可能也主動進攻過定軍山。諸葛村南銅製扎馬釘的發現,說明蜀軍曾在定軍山北麓組織過防禦戰。兩方敘述結合的結果就是,具體來說,劉備襲佔定軍山之後曹劉兩軍的動向可能是:劉備襲佔定軍山後,夏侯淵引兵渡沔,攻擊定軍山,不幸被乘高而下的蜀軍擊敗;夏侯淵轉而採取消極的固守策略,沿北山結壘,佈置都圍、東圍、南圍,自己守南圍、張郃守北圍;隨後,劉備採取了分兵襲擾的戰術,趁夜急攻快戰,黃忠在這一過程中意外遭遇了率領較少輕兵的夏侯淵,並一舉斬殺夏侯淵。


餘論


經過梳理,本文對定軍山之戰給出了這樣一種可能的過程復原:(1)劉備與夏侯淵大軍相持於陽平關,歷時日久;(2)劉備軍無法忍耐長時間的陽平關對峙,南渡沔水,迂迴襲佔定軍山,打破舊的對峙局面,形成新的對峙局面,夏侯淵對定軍山發起主動進攻,以失敗告終;(3)主動進攻失敗之後的夏侯淵,轉而採取依北山結營固守的策略,自守南圍,張郃守東圍;劉備採取分兵襲擾曹軍營寨的戰術,在襲擾過程中,意外截殺率領輕兵的夏侯淵;(4)張郃統帥曹軍固守待援,直至曹操軍來,全面北撤,漢中易手。此復原結果可能不是盡善盡美的,但筆者的用意也只是為了提供一種可能性。


在這個過程之中,陽平關和定軍山的軍事地理價值展露無遺,但它們也僅能在某一個具體的軍事格局之下才能夠呈現出自身的價值。曹軍與劉軍沿濜水東西對峙之時,由於沔水河谷狹窄,劉備大軍只能彙集於陽平關一點,全軍根本無從展開,陽平關當之無愧成為樞紐之地。正因為此,劉備軍只能通過轉換方向來打破由陽平關鎖定著的軍事格局,那就是南渡沔水、襲佔定軍山。備軍通過此舉迅速將兩軍東西對峙、焦灼於一點的格局,轉換為南北對峙、戰場形勢寬闊的新態勢,為本軍的展開、調遣和突襲創造了條件,同時威脅到了原本匯聚於陽平關的曹軍後路,夏侯淵被迫調整陣營,沿北山一字佈置營壘,這又為劉備能夠分頭襲擾、圍點打援提供了便利。其實,相較於陽平關而言,定軍山的軍事地理價值要弱一些,因為它最大的功用是幫助劉備軍在沔南站穩了腳跟,使其有空間北進突擊。換言之,使曹劉易勢的要素並非一座山,而是劉備選擇進軍沔南的軍事行動本身。

斬殺夏侯淵:定軍山之戰軍事地理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