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如何進入中國市場?

趙傑


早在60年代,日本豐田就已經開始了向中國出口皇冠系列轎車,在那個年代汽車是一種奢侈品和稀罕物,而能夠開一輛皇冠轎車,更是身份與地位還有品味的象徵。

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它成為了中日建交的代表象徵,意義非凡。

1978年12月,我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

1980年10月,豐田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服務站;

1981年6月,豐田公司派被譽為“TPS之父”的大野耐一親自到一汽公司車間進行現場技術指導,併為一汽設置了兩條規範生產線,

1984年12月,廣州汽車廠採用了當時的CKD方式,組裝了豐田之花輕卡。

1988年12月,豐田和瀋陽轎車製造廠簽約的合作,並擬定了日本方面提供技術援助的各項協議,

1991年11月,瀋陽客車公司也用同樣的CKD技術組裝了第一輛金盃海獅汽車,正是以豐田Hiace為仿製模型,在該車的第一批生產線上,一共生產了共計200輛金盃汽車。

豐田旗下的高端車雷克薩斯也在9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在當時,BBA早已經是主流豪車,其地位幾乎與無法撼動,所以雷克薩斯推出了十分有誘惑力的優惠:四年行駛十萬公里和免費保養的服務。

日產在一九九三年成立了在中國的第一家整車合資企業——鄭州日產;

2008年九月,東風日產已經突破百萬生產量,第一百萬輛汽車生產完畢下線了,兩年後,又發佈了自主品牌——啟辰,並在原來老日產頤達車系平臺打造了啟辰的第一款車:D50。在17年成立了東風啟辰,對外宣佈啟辰品牌獨立經營。

有成功也有失敗,日本鈴木、大發等企業的由於銷量或者經營不善導致的撤資也是十分慘重的,

斯巴魯與貴航一汽生產的雲雀(類似於奧拓)的一款微型車,銷量慘淡,還有曾經風靡大街小巷的麵包車,最早也是由夏利集團引進。

對於中國轎車工業,日本是最早的技術來源和模仿對象,相信大家還記得,昌河面包,天津大發,夏利,奧拓....這些當年盛行一時耳熟能詳的車。

飲水思源,客觀對待歷史,日本對於中國汽車工業的初期發展確實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寶叔論道


不直接出口整車,和中國的汽車廠家合作,但是掌握著發動機、變速箱的核心技術。在中國的目標就是騙錢,營銷的手段就是讓車更加的省油,把車的內飾做的特別的“人性化”。把表面做的性價比很高但是實際上就是個鐵殼雞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