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人:“聽戲”應該怎麼聽

菊人:“聽戲”應該怎麼聽

京劇的鼎盛時期,應該說是在上個世紀。那時,名角兒輩出,演出頻繁。甚至茶樓酒肆,也間或邀京劇戲班演出。坊間以看戲作為消遣時尚。“購銷兩旺”的京劇演出市場,自然少不了眾多懂戲的戲迷的捧場。每逢大角兒登臺,劇院都會象過年一樣熱鬧。


京劇的喝彩聲非常別緻,有別於其他任何中外音樂演出的劇場反應。劇場裡往往有爆炸般的喝彩聲,那是唱腔到了很有滋味的當口,聽眾不由自主地喝彩,心裡感覺的尺寸勁頭都差不多,才會在該叫好的地方異口同聲。


於是,便有了“聽戲”。每每唱到入神,觀眾變成了“聽眾”,或閉目凝神,或以掌擊節,沉浸其中,以為樂事。


有老演員說,那年頭,連拉黃包車的苦力都會忙裡偷閒,把車放到劇場門口,自己往旁邊一蹲,頭上的氈帽往下拉拉,遮住眼睛,聚精會神聽從劇場門口傳出的聲腔。人在聽得入神時,往往會閉上眼睛,這樣,可以使精神更加集中於聽力。


京劇的聲腔似有魔力,越是資深的觀眾,聽得越仔細,生怕遺漏一絲一縷。只要這幾段唱聽美了,這票就買值了。這個現象很有意思。在很多戲迷那裡,很多膾炙人口的唱段,甚至依稀能到口邊,但至於那出戏說的什麼,倒可能不甚了了。


戲劇以自身形式為載體,講故事給人看,這在古今中外沒有例外。一般的情況是,演員的表演技藝都是為了把故事講得引人入勝,演員的藝術造詣也在於此。而京劇的情形要複雜得多。很多表演技巧並不是為故事而運用,往往是為了表演程式自身的審美。對演唱技巧的要求,也被提高到了相當的高度。


當京劇的聲腔發展到非常完善的時候,聲腔的美感會被觀眾聽眾刻意接受和追求,這使得聲腔的審美價值凸顯。本來戲劇兼有教化功能,講故事的能力也曾一度得到很大的提高。

但是,相比於故事電影,京劇講故事的能力就差太多了。尤其是好萊塢的故事電影,能把一個讓人覺得很假的故事講得真實可信。(咱們國產的電影有時能把真事拍的跟瞎話兒似的)京劇表演的程式化傳統,既很寫意傳神,但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細節表演。就像現時的網絡小說,只有敘述語言,缺少細節描寫,於是,故事就呈現出一種梗概的樣子。


這一點,在演員和觀眾兩方面都得了認同。聽老輩人說,當年北京的老生泰斗到天津演戲,唱“坐宮”裡那句“嘎調”,一下嗓子不跟勁,唱破了。臺下有倒好。演員舉手叫停了文武場。對臺下說,偶有小恙,一時氣短,唱破了。不算!我再來!返回去,打前邊重唱。這次的“扭回頭來叫小番”,滿宮滿調滿堂彩。有意思的是,沒人覺得這對演戲有什麼影響。


一位很有造詣的老先生談及此,也是頗有感觸。他說,京劇四門功課,唱、念、做、打,但是說到底,要成名還是得唱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