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目說:黃土高原是千年的風沙堆積而成的,難道不是雨水沖刷而成的嗎?有誰能解答?

小超觀鄉村


“水成說"認為黃土來源於本地,主要是盆地周圍高山岩石風化形成的粉砂質與粘土質碎屑由坡水帶到溪澗,流入小河,又被大河衝到盆地、平原形成的。這些河流時常氾濫,形一個廣大的沖積扇,原先的泥土淤積處就會變成黃土。隨著河道的不斷遷移,泥土不斷變成新的黃土,越積越厚,慢慢的就形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而《航拍中國》第二季甘肅篇裡,直接把黃土高原原始是一個大湖,沉積許多風沙,湖幹了就有了黃土高原,這可能是《航拍中國》第二季最大的槽點。

風成說,特別是劉東生的“新風成說”是目前最廣泛被認可的黃土高原形成學說,認為是西部及北部地區大沙漠的沙和粉塵顆粒被大風吹揚,由於受青藏高原和秦嶺山脈及東邊也有太行山脈阻擋,以及東南季風帶來降雨,粉塵就在現在甘肅,陝西,山西等地區沉降下來,形成黃土高原。

“新風成說”符合目前對古東亞季風的研究,以及黃土分佈也呈現西高東低,由西向東分佈沙黃土帶,黃土帶,黏黃土帶,符合粗的顆粒先沉降,然後中等顆粒,最後細顆粒沉降規律。同時也證據認定黃土高原的黃土和西北沙漠的沙同屬一源。因此“新風成說”在學術界評價很高,認為這平息了黃土高原“風成說”和“水成說”之爭。

但是隨著對新疆塔里木盆地石油開發,地質科學研究也得以順利對塔克拉瑪干沙漠研究,發現黃土高原的形成比大沙漠的形成要早200多萬年。這給“風成說”的黃土給源地造成極大的困擾。

所以,雖然“風成說”佔主流,仍有很許多未解之謎待解。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評論和關注!


崑崙還東國


關於黃土高原如何形成,一直都有“風成”和“水成”,兩個方向。

要知道地質考察是非常的辛苦的,所以我們國家有非常的多前輩學者前赴後繼的對黃土高原進行了研究。

我們國家黃土堆積區域,盛行的是下沉氣流,有利於粉塵的降落,而不是飄到別處。

戈壁灘的礦物質由於受到晝夜溫差大的影響,長期下來,礦物質內部的聯繫就變鬆了,從而產生了開裂、剝落,最終形成沙粒和粉塵。

沙漠中的沙粒長年累月的被瘋吹來吹去,互相碰撞和打擊,產生了許多細小的尖角顆粒,它們就是形成黃土的主要物質,然後經由西北風吹向我們的黃土區域。

區域地質特性

如果順著中國地圖,我們可以自西向東的看到戈壁灘、沙漠、黃土這樣的順序,這個順序不正好就是岩石顆粒逐漸變小的順序嗎?

如果根據沙塵天氣可以帶來0.01毫米的塵土,每年十次0.1毫米,10年就是1毫米,100年1釐米,1萬年1米,黃土高原最深的地方有250米深,那麼我們這個黃土高原的歷史大概有250萬年。

其實我們的黃土高原的地層、地質、巖性在大範圍內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

這種相似性,不是“水成”可以形成的,所以“風成”的可能性是非常巨大的。

風成的沉澱作用不僅僅作用於黃土高原,而是把整個黃土序列都概括了進去,也更有科學性。

詳細的可以閱讀《劉東生傳》,裡面有非常詳細的記載。

也歡迎前來討論。


曉豐讀書


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區,嚴重危害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黃土高原位於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面積60多萬平方千米,海拔1000~2000米,位於我國平原向山地高原、沿海向內陸、溼潤向乾旱、森林向草原、農業向牧業的過渡地帶,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交錯,自然環境極不穩定,是我國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其中水土流失最為嚴重。據粗略統計,這裡水土流失的面積有40多萬平方千米,佔其總面積的70%左右,每年流失的土壤約有16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破壞了土地資源,加劇了生態惡化,制約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土流失是個重要原因。    

一、動力因素     降雨量和降雨強度提供了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的動力。黃土高原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400~700mm左右,每年7、8月份是該地區氣溫較高、蒸發較大的季節,受地形的影響,極易出現來勢猛、歷時短的短陣暴雨。據統計,山、陝一帶平均每年暴雨有6~7次,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有時一場暴雨的雨量相當於多年平均值的數倍。同時,7、8月也是鋒面雨帶自南向北推移至此的季節,可蝕性降雨(指侵蝕模數=1t/km2)強度也佔到73%左右。可見這一時期是黃土高原降雨量大、降雨集中且多暴的季節,降水是侵蝕發生的條件,也是水土流失產生的動力。它直接打擊土壤,形成擊濺侵蝕,破壞土壤結構,分散土體成土粒,造成土壤表層空隙減少或者堵塞形成板結,導致土壤滲透性下降,利於地表徑流的形成和流動。同時降雨直接打擊地面,產生土粒飛濺和沿坡面遷移,導致侵蝕和輸沙能力增大,降雨量越大,可能侵蝕量也越大。可見,降雨量、降雨強度、雨滴大小等都與侵蝕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降水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動力。         二、地面狀況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除了降水提供足夠的動力外,還與這裡的地面條件有關。1.地質活動   黃土高原新構造運動複雜。隴西、陝北高原都屬於盆地高原,山西高原基底是由西臺背斜發展起來的準平原,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

三、自然環境 受大風影響,風化程度嚴重。




叄餐君


黃土高原是華北平原的前世今生,其深厚土層是遠古時候的河流沖積堆積的。

南亞次大陸衝入亞歐大陸,新生亞歐大陸南邊的青藏高原就慢慢隆起。加上北邊的蒙古高原,東邊的太行山脈和南邊的秦嶺,黃土高原“前世”就是一個近似盆地的沖積平原。天山隆起後的數千萬年甚至上億年裡,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向心”的主要河流夾帶泥沙幾乎都彙集在“黃土平原”,幾百米上千米厚都不足為奇。

青藏高原繼續隆起,賀蘭山陰山“劫持”黃土高原相應隆起,慢慢“長高”。新生的亞歐大陸比現在更廣闊,季風比現在更加強盛,黃土高原“流域”降雨量特別豐沛,森林繁茂,魚蝦昌盛,生產了從新疆到華北平原充足的煤炭和石油原材料。

青藏高原“瘋長”不止,喜馬拉雅山脈超過季風雲高度後,從東帕米爾高原到函谷關的“黃土高原流域”終於“渴死了”。加上強盛的西風帶來漫天沙塵,黃土高原“成年”了。

週而復始,函谷關豁口使然,華北平原又是數百米土層。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又將隆起成第二梯隊的太行山脈。也許,億萬年後,琉球群島又將“成長”為第三太行山脈,東海+黃海也會“成長”為第三個黃土高原。


聶敏104888541


劉東生先生指出:“青藏高原的隆升與黃土高原的形成具有相關性”!

事實上,四川盆地是個白堊紀隕石坑;“四川運動”就是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和順推的過程。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逆掩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基底走滑,分層加厚),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的二氧化硅、硅氧四面體、磁鐵礦(鐵紅)混合形成了黃土高原和黃土高原的“紅土層”。





金童希瑞


幾千年甚至是幾萬年形成的黃土高原正是風吹泥沙堆集聚積而成,同時也有雨水的作用使其粘連固駐(住)。雨水量大力再加之古時人與野獸角逐和刀耕火種,使其上的大量森林被毀,造或水土流失,黃河就是這樣形或的黃色。


葛振勝1


自然界有搬運能力的就是風和雨,其中能力最強的就是風,風能把幾千公里外的土質大量的搬運到其它地方,科學家對高原積土層不同時代的土質分析得出,有些土質是數千公里外的。能做到這點,只有風可以。雨的衝涮有極限,一搬將高原土質搬運到海邊沿岸,可以生成新的平原和填海造陸,如黃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