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內向怎麼辦?家長來看看這些方法

昨天,我和同事開了視頻聊天。


看到她三歲的孩子樂樂闖進了鏡頭,我叫了聲,他不僅沒有回應,還往媽媽身後躲了躲。

同事拉出他,語氣裡滿是責備:

“沒聽到阿姨叫你嗎?怎麼不吭氣?快問阿姨好。”


樂樂一句話也不說轉身走了,同事拽了一下胳膊沒拽住,尷尬地說:


“真沒禮貌!這孩子內向,別介意啊。”

我笑著搖了搖頭,說孩子還小,不愛打招呼就算了,不用強迫他。

同事卻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告訴我:

“因為這個打招呼問題我快被他氣死了!


無論是送幼兒園還是串門,我怎麼說他都不和其他人打招呼,就跟沒聽見似的。”


我的寶媽群裡也時不時會有寶媽在抱怨,說自己的孩子不願意打招呼,總是弄得他們很沒面子很尷尬。

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很多,而父母又會認為不跟他人打招呼的孩子是:


沒禮貌,沒教養,內向,擔心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

當上升到這個高度後,父母會又氣又急。

其實,那些被父母強迫打招呼的孩子,很讓人心疼。


孩子太內向怎麼辦?家長來看看這些方法


孩子太內向怎麼辦?家長來看看這些方法

孩子不願意和陌生人打招呼

是正常行為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陌生人焦慮”,大多數嬰兒在形成對親人的依戀之後,會開始害怕陌生人。


到3、4歲時也不會完全消失。

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規律,也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

除了小時候,美國教育家查爾斯也曾做過實驗:


平均年齡為8.6歲的孩子在跟人打招呼的時候,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孩子會有意或無意地後退。

試想,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在和不熟悉的人接觸時內心都會有牴觸,更何況一個孩子呢?

在節目《拜託了媽媽》中,節目組找來很多孩子做調查:


被強迫和陌生人打招呼,小朋友的真實感受是什麼?

小朋友的回答幾乎都是:

我不想跟他們說話,因為我都不認識他們。


內心其實不想打。


我都不認識他們,我為什麼要打招呼呢?


孩子太內向怎麼辦?家長來看看這些方法

當問到:被強迫和陌生人打招呼時,想對媽媽說什麼?

小朋友的回答也是:

媽媽你別老逼著我打招呼。


雖然我不高興,但是我還得做。


我聽媽媽的話,但是我不願意。


媽媽你能別逼我了嗎?

孩子太內向怎麼辦?家長來看看這些方法


視頻裡的孩子沒有一個願意和陌生人打招呼。


父母強迫他們打招呼的行為讓他們內心很牴觸。

在節目《育兒大師》中,有一道選擇題:


當孩子出現以下哪種害羞行為時,家長無需過多擔心。

參與的家長答錯了。


正確答案是選項中的家長多次催促後仍然不願意跟陌生人打招呼。

從這道題也能看出來,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願意跟陌生人打招呼是很大的問題。


其實,孩子不願意打招呼也許只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並沒有錯。


孩子太內向怎麼辦?家長來看看這些方法

逼迫孩子打招呼

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在他看來,逼孩子打招呼簡直是童年陰影。

親戚來的時候,他光喊個稱呼不夠,叫得不響亮也不行,沒有滿面笑容更不行。

親戚走的時候,他必須說類似“慢走啊,下次再來”這種讓他彆扭的客套話。


如果忘了說,他鐵定會挨批。

父母關起門來就會教育他:

“書都白讀了,老師怎麼教你的?連個招呼都不會打。


你看你王叔家孩子,比你小好幾歲,那嘴甜的……”

不僅如此,還要對他的性格貼上他們自以為是的標籤,看向他的表情也是非常的失望。

被父母說一次他就會否定自己一次。

然而父母卻只顧自己的面子,從不會觀察到他的脆弱和糾結。

是啊,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嘴甜會打招呼自己也會面子上有光。


卻全然不去想那些不想打招呼,卻被強迫的孩子內心會不會快樂。

如果父母強迫孩子打招呼,硬讓孩子朝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不顧孩子的感受。


只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也許他們會從此厭惡社交,厭惡自己,變得不自信。


覺得是自己不好,自己嘴巴不甜,讓家長失望了。

同事曾和我說過她小時候常常被父母逼著打招呼,讓她有了嚴重的心理陰影。

不認識他們,不敢打招呼,父母就數落她說她丟人,說她沒有禮貌。


其實並不是這樣,她只是因為不認識而有點害羞,所以不想去跟那些不認識的人打招呼。

但他們並沒有注意到她臉上的羞愧和那顆受傷的心,每當遇到他們認識的人,還是會逼她打招呼。

父母越是逼她就越害怕,導致小時候和父母出門她就緊張,完全沒有安全感。

慢慢地她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爸媽才會生氣,才會罵她。

漫長的學生時代,她幾乎都處於一種痛苦的自我否定中,不喜歡主動交朋友。


總覺得自己很差勁,極其自卑。

她用了很長的時間才從這種陰影中走出來。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曾說:

“有千百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


那些強迫孩子打招呼的父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而不自知。

孩子太內向怎麼辦?家長來看看這些方法


孩子太內向怎麼辦?家長來看看這些方法

想讓孩子打招呼

父母需要慢慢引導

讓孩子學會打招呼,家長無需過於著急,我們需要做的是慢慢引導和耐心鼓勵。

  • 提前給孩子打預防針

平常在家通過繪本、遊戲模擬與人打招呼的場景,教給孩子一些常用的禮貌用語。


孩子就不會在陌生場合變得不知所措。

帶孩子出門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要去和誰聚會,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臨時碰到相熟之人,可以提前介紹給孩子。


比如:“這是王阿姨,媽媽的高中同學。”

這樣一介紹,孩子會覺得受到了尊重,一般都會樂意去問好。

  • 尊重孩子的意願

當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時,很多家長會出於面子問題責怪孩子不懂事,或者為了給自己找臺階;


當著孩子的面說“孩子害羞”、“我家孩子內向”等。


隨意給孩子貼標籤,只會給孩子形成一種心理暗示,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兒童行為心理學》中說:


負面標籤會讓孩子禁錮到負面角色裡,會引導孩子朝負面標籤的方向發展。

所以家長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感受到尊重和愛,他才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一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借鑑:

當孩子不願意和其他人打招呼時,媽媽完全不責怪孩子,只是微笑地和孩子說:

“我家寶寶現在還沒準備好是嗎?


我相信寶寶準備好了,一定會叫的哦。”

  • 做孩子的榜樣

想讓孩子主動打招呼,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孩子也許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父母。

《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杜江會常常主動和其他爸爸小朋友們問候。


在爸爸的影響下,嗯哼也會主動去跟長輩和小朋友們打招呼。

正是因為爸爸的榜樣作用,嗯哼成為了社交小達人。

父母的以身作則,對孩子的影響巨大。

  • 內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天空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每個人的性格——孩子、我們自己,都是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的。

他認為,個體的性格往往是某種性格類型佔優勢;


還有另外一種或兩種性格類型居於輔助位置。而內向和外向不過是程度問題,是相對而言。

也就是說,孩子愛打招呼不一定就外向,不愛打招呼也不一定就內向。

有些孩子天生開朗活潑,特別願意與人親近,不需要引導也能主動打招呼。


而有些孩子天生寡言少語,不擅於表現自己,也不喜歡在人前說話。


但是在熟悉放鬆的環境裡,也可以變得開朗起來。

家長不要用其他孩子的表現去作為參照物,反過來怪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天生內向,就是不喜歡打招呼,一直都不善言辭,也千萬不要去逼迫,不要強行想把孩子變得外向。

更不用著急,孩子自有孩子的發展軌跡。

強迫內向性格變得外向,對內向的孩子來說,就是一場噩夢。

蘇珊凱恩在TED演講中說:

“當內向性格的人處於更安靜的、更低調的環境時,才能把他們的天賦發揮到最大。”


毛不易的一句話與家長共勉:

望大家都能坦然地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性格。

願家長們都能多一點耐心,去理解、尊重孩子的性格,給他足夠的空間去積累更多的能量。


總有一天,孩子會成長為屬於自己最好的模樣。

請放過那個不願意打招呼的孩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