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里古代机构大起底:所谓官制,都只是野心们家的工具

《庆余年》最近正在热播中,其中吴刚老师饰演的

陈萍萍监察院的院长,赢得了大众的赞誉和好评。猫腻创造了一个新的架空历史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不妨来盘点一下,这个新世界庆国的一些重要机关部门。

《庆余年》里古代机构大起底:所谓官制,都只是野心们家的工具


机构之间的制衡

庆国的官场力量分布在五个地方。一是监察院这个特务机构,二是都察院这个言官系统,三是中央六部等文官集团,四是军方势力,五是内库财权。五大主要势力盘根错节,皇帝高高坐在皇位上,让他们保持一种互相平衡。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范闲掌握内库财权和监察院大权之后,皇帝扶持贺宗玮去掌握都察院和将范建在户部的势力清扫干净了,更别提皇帝一直都不许范闲将手插到军方去。

皇帝要保证,虽然五大机构暗中较劲,但是一定要归自己的掌握,这是一个动态平衡。

《庆余年》里古代机构大起底:所谓官制,都只是野心们家的工具


监察院

北齐有锦衣卫,而南庆的监察院,则是强化版本的锦衣卫。

平心而论。全胜时期的监察院,相当于让原来的公检法机构大理寺和刑部形同虚设,它拥有三品以下的官员的提审权,加上自己的大牢,加上兵部的一些职能,它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私兵陈萍萍的黑骑就是这样一支军队。还有从都察院分出来的搜集情报,举报不法官员的职能和出版审查权,范闲打舆论战的依靠也正是在此。这样强大的职能,使它成为了一只庞然巨兽。陈萍萍的局之所以可以说成功,除了他对庆帝心里的洞察之外,更是他的无所不能的情报探子在起作用。

《庆余年》里古代机构大起底:所谓官制,都只是野心们家的工具

监察院分八大处和独立于八大处之外的提司职位。

一处负责京都的官员审查,所以一处的事情最为难办,但也是最关键的职位。

二处负责情报统计和规划,为皇帝和军队作战提供可靠的情报。

三处是范闲老师费介掌管,负责研制药物和各种偏门武器,可以说是一个科研部门。

四处是由言冰云的父亲掌握,负责京都之外官员的稽查,甚至包括利用北齐和东夷城庞大的地下网络的监察和搜集情报工作。

五处是有军队的,是黑骑的所在之处,负责必要时的出击和保护院长的工作

六处则是一个

暗杀机构,暗杀技术天下无双,同时也负责一些任务的保护。

七处负责审讯,比刑部大牢要专业的多,一般都是负责重要人物的审讯。

八处则很具有现代精神,负责图书出版的许可和审查,范闲多次打舆论战和言纸事件,在某种程度上都得到了八处的默许。

《庆余年》里古代机构大起底:所谓官制,都只是野心们家的工具

其实很难想象,古代的皇帝会把这么多权力交给一个机构,特别是对于庆帝这个甚至裁撤了丞相的人来说,更是难以想象,这其实也说明了庆帝对于陈萍萍的信任和对于叶轻眉创办监察院的感情。但是原著在最后,更是做了说明,监察院的初衷,其实不是为了监察百官,而是为了监察皇帝本人

但是权力这种东西,被谁赋予,就为谁服务。庆帝慷慨的赋予了监察院权力,而监察院只能做庆帝一条忠心的狗。最初的设想是类似于英国的议会制度,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纳入笼子,而是在那个时代,只能变成一个锦衣卫和东厂的古怪结合体,忠诚的为至高权力所服务。

《庆余年》里古代机构大起底:所谓官制,都只是野心们家的工具


都察院

都察院类似于古代的御史台,给事中等言官制度,可以提建议,拥有对国家事务的建议权和对官员的检举权。但是接不接受,主要还是取决于皇帝陛下。

都察院在贺宗玮被提拔之前,一直都是被挤压,被打压的角色,因为皇帝不听,而随着范闲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帝开始重用都察院,以此形成一些打压。结果最后,被范闲取走了贺宗玮的性命。

《庆余年》里古代机构大起底:所谓官制,都只是野心们家的工具

都察院的角色其实很尴尬,他们里面都是一些书生,为了不尴尬,他们只得先依附长公主,国家“风闻议事”的机关,也在皇权的面前,变成了一只走狗,不停的撕咬别人,以求获得主人的一点赞赏。


中央六部等文官集团

文官集团包括但不限于,内阁大学士,中央六部,太常寺大理寺以及地方官员系统,是庆国整个政务的执行的机构。本来有丞相这一职位,后来被废除之后,更像明代的制度。

《庆余年》里古代机构大起底:所谓官制,都只是野心们家的工具

林若甫是被废除之前最后一位丞相。他是为了范闲的上位而主动退出的政治家,却依然暗中安排了好多人在文官集团里,以至于大东山事发之后,被皇帝发现而问责。范闲在掌握两大部门之后,国家行政机构就必须掌握在庆帝手里。所以才有了庆帝授意察范建户部的事情,后来又费了好大力气,把范建(范闲养父)和林若甫(范闲岳父)的势力清除出去。

地方官员系统,以总督为最高职位,这一点也是很像明代,薛清就是江南总督。即使有范门四子,范闲也只能把手插到中央和地方的一些低级职位,真正的高级职位,皇帝一直对范闲的势力抱有警惕。


军方势力

军方势力是以有名无实的枢密院作为幌子,真正掌握实权的,实际上是各路驻军,禁军统领与京都守备。军队的势力和别的不一样,文官讲究品级,而军队更关注谁手上有军队。

《庆余年》里古代机构大起底:所谓官制,都只是野心们家的工具

燕小乙为什么要撤掉统领的职务,因为他是长公主的人,要是他掌握禁军,负责皇帝的安全,忠心是最关键的。秦老爷子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他天真地相信被皇帝陛下提升为京都守备的叶家会和他们一起叛乱。

庆帝一直拥有对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控制权

,并且就像一头狮子一样,牢牢地守护着自己的领地。所以他发现范闲在胶州水师插下的暗钉之后,会让他勒令退休,会把范闲在西北驻军的好友李弘成调回京都,并且在发现秦家的反意之后,更是不惜以身犯险,做了一个局。埋葬了两个大宗师和军队的反叛势力。

《庆余年》里古代机构大起底:所谓官制,都只是野心们家的工具

庆帝的自信,来源于他本身强悍的实力,也来自于强大的庆国军队。

军方势力由枢密院统领,并有皇帝亲自控制,经常调换将官,在这种意义上,这个军制类似于宋代,而没有宋代军队的孱弱,主要还是因为庆帝的个人能力以及当年北伐的人还未曾完全老去,尚有战力。宋代军队在赵匡胤的治下和赵匡义的驴车下,很显然,就是两支军队呀。


内库财权

无论哪个时代,钱的力量都是可怕的。

内库和户部的国库对立,是为了满足宫廷、政治等多重需要,由皇帝直接掌控的皇室财库,内库作为天子家库,一方面,与户部国库之间存在财赋分配上的博弈关系,因此内库的规模与调整势必关涉国家财政的运作;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的制度环境下,内库作为君主集权的财政杠杆,其职能上的亦公亦私往往超出御用范畴,成为国家财政的一端。

而每个朝代对于内库的规定都不一样,《庆余年》中的内库更偏向于明代的制度。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说:“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这倒是很类似于《庆余年》中的设定,一般情况下,内库比户部有钱。

《庆余年》里古代机构大起底:所谓官制,都只是野心们家的工具

庆国的内库做什么生意呢?

庆国的内库是由范闲那个工科女博士老妈一手创立的,主要做古代轻奢的工艺品。比如香水,比如玻璃球,比如肥皂,这些在现代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古代都是高价钱的商品,为了保持垄断,庆国一直都不遗余力地封锁工艺,每年赚取了大量的钱财,长公主的发家也是因为内库的财权,收买了一大批大臣为她所用。范闲之所以要掌握内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监察院的钱,是由内库拨的款。内库是监察院的财富来源,如果被别人掌握,监察院也将丧失它的意义。

内库最厉害的还是它还设计军工。庆国的军队的先进装备,都由内库专门设计,他们是军队的军火供应商。并且开往各地的商号,也为监察院打探情报提供了方便,比如范闲初来北齐,就是去了内库,交流了一下信息。


结语:

仅从官制来看,作者猫腻无疑是参考了大量的明代官制,并糅合了一些宋代官制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设定,开始了这部架空历史的大IP。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初心是好的官制设定,在那个君主专制的环境下,都成为了野心家们的工具,他们利用本心,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哀。

《庆余年》里古代机构大起底:所谓官制,都只是野心们家的工具

书里最后的结局,是范闲带着妻儿寄居在西湖旁边。在范闲的影响下,南庆新帝怕他,忌他,又不可避免的尊敬他,北齐的女皇帝是范闲的情人,两边保持了一定的和平。

但是正如范闲所说的“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如果有一天,范闲死了,他一生所求的和平理想,也是会看得见的随他而去。为什么《庆余年》是个悲剧,不仅因为主角的身世,更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个时代的无力感。皇帝带来了野心,野心带来了不幸,范闲能做的,仅仅是在生前压着这些野心的火焰罢了。

所谓官制,在庆帝和长公主李云睿,甚至是范闲手里,都只是工具罢了,从来都只是依附于权力本身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