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四诊之 切诊

中医诊病的方法分为“望闻问切”四诊。四诊就像一匹骏马四条腿,少了谁都是不可以的。切诊是医生用手直接检查患者脉象和体表各部的一种诊断方法。包括切脉和触诊两个部分。

浅谈中医四诊之  切诊


切 脉

  • 1.切脉的意义中医对切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最初的遍一诊法(即切头、手、足各部的动脉)逐步发展到循“寸口脉”(即手腕部桡动脉,为肺经经脉经过之处)就可以了解疾病的表现、寒热、虚实等病情变化。血脉运行,在内营养脏腑,在外濡润筋骨、肌肉及各个组织器官。当机体发生病变时,脉往往受到影响,甚至在疾病的证候还未明显出现以前,脉已经有了变化。

为什么循“寸口脉”就能够诊断出各个脏腑的病变呢?这是因为脉虽由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振动,所以有“肺朝百脉”之说,肺既能“朝百脉”,那么各组织器官有病,也就会通过“百脉”而反应到肺经的动脉上来,这就是古代医家对切脉的认识。

  • 2.切脉的部位以及所主脏腑

寸口脉的部位分寸、关、尺三部,以桡骨茎突定位为关位,由关至掌部的鱼际穴为一寸,故关前为寸,由关至肘部的尺泽穴为一尺,故关后叫尺。但寸关尺三部脉的切脉长度,只是一寸九分(以成年人为准),即由关至寸是九分,由关至尺是一寸。

浅谈中医四诊之  切诊


左右两侧脉的名称以及所主脏腑如下:

左手 寸 关 尺

主脏 心 肝 肾

主腑 小肠胆 膀胱

右手 寸 关 尺

主脏 肺 脾 命门(肾)

主腑 大肠胃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这是根据三焦部位而划分的,其中六腑也是按脏腑表里关系归属的。

切脉时应与脉搏的强弱、形态、至数、浮取、中取、沉取以及主病等综合考虑,再结合其他三诊才能确切地辨证。

  • 3.切脉的方法

先让病人将手臂伸出,手掌向上放平,用脉枕垫高1寸许。医生先用中指定关位,继以食指定寸位,再下无名指定尺位。

切脉时,手指轻放,触及脉位皮肤,这叫浮取;稍重按脉,称中取;重指诊脉,称沉取。把寸、关、尺三部脉在浮、中、沉的表现中有哪些异同辨别清楚,这就是三部九候法。

正常人的脉象是以不浮不沉,至数清楚,一息4~5至(一呼一吸为一息),脉跳4~5次之间,相当于每分钟心跳72~80次,节律一致,力量柔和为正常。

  • 4.脉象名称及主病

浮脉,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伏脉,主邪气内闭或疼痛较重;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疾脉,多属阳气盛极;虚脉,气血阴阳俱虚;微脉,同虚脉;实脉,实邪壅滞而体质较健壮;滑脉,主痰欲、停食、实热、妊娠等;涩脉,主血少津伤;洪脉,主阳盛火元;大脉,病在进展;细脉,气虚血少;濡脉(软)、弱脉,主病同细脉;小脉实指细脉;弦脉,主寒阻经脉、疼痛诸病;缓脉,多是湿病;促脉,主火证;结脉,主气壅痰阻,气滞血瘀;代脉,主脏气衰微等等。此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脉如革、牢、乳、动、七绝脉等。

触 诊

触诊即用手直接触摸头面、皮肤、四肢、胸腹、腰背等部位,以查其肌表的温度、舯胀积聚的软硬等反应。一般查腹部时,重点应触摸肝脾是否肿大,有无压痛,有无肿物,肿物的大小,是否移动,有无压痛等等。

  • 温度(寒热) 

头颅、皮肤(前臂内侧)灼热的,多属外感热病。手足心热的,多为里热症。手足背热的,多为表热症。身寒肢冷,腹部不温,是阳气不足。四肢虽冷,但腹部灼热的,是邪热内壅,阳气郁而不伸。

  • 肿胀

腹部胀大,按之应指而起,叩之如鼓,是气胀。按之凹陷,不能应指而起,为水肿。腹部按之不痛,多为虚症。腹满按之剧痛,多为实症。小腹硬痛拒按的多为瘀血、寒凝等。

  • 积聚

腹内有形结块,按之疼痛不移的叫积。腹内似有结块作痛,按之则散,是无形之气聚。

  • 经络穴位

按穴位,可以帮助诊断脏腑的疾病。如按足三里穴看是否有痛,可以诊断是否阑尾炎。

中医的切诊主要是这两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现在的中医只知诊脉,遗忘了中医最原始的触诊。其实中医的脉诊没有那么神秘,脉诊只是大夫对患者病情走势的判断方法而已,没有一些所谓的中医说的那么神奇。大家切记,误要上当受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