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髮行整體火爆 局部遇冷

今年以來基金髮行市場井噴,爆款頻現,3月才剛開頭,今年以來的基金髮行總規模已經超過了2019年整個一季度。

基金髮行整體火爆 局部遇冷

基金髮行整體火爆 局部遇冷

公募發行份額創新高

2020年以來,公募基金的發行情況一直受到市場的火熱關注。

在A股成交額連續10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元的情況下,公募基金以創歷史記錄的發行成績與A股遙相呼應!

2020年剛剛過去的2個月,71家基金公司新成立基金產品149只,發行份額共計3164.23億份,創10年以來的新高點,平均發行份額21.24億。

從產品類型及募資額度來看,混合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髮行較多,募資額度較大。

廣發基金、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富國基金、博時基金等基金公司的新成立產品發行份額遙遙領先。“日光基”頻頻出現,爆款基金接踵而至。

年內私募備案產品逾2300只

而今年以來,私募發行新產品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經梳理發現,截至今年2月底,私募合計備案新產品多達2340只,而去年同期僅有839只,增長了178%。其中,今年春節後開市後至今,備案私募產品也已經超過了1056只。

梳理還發現,私募行業仍呈現出較明顯的馬太效應,大中型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佔全行業的9%,管理基金規模佔管理人總規模的83%,另外91%的小型私募僅管理著17%的規模。

私募行業的馬太效應仍在進一步加劇,數量較少的頭部私募佔據了市場較大資金份額,而數量眾多的中小私募,在管理規模上則十分單薄。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在證券類私募中,50億元以上的私募基金共管理著近1.2萬億元的資產,總規模佔比從去年的49.95%增長到50.38%,而10億元規模以下的私募基金共管理著5200億元的資產,規模不及前者一半。

國商信達的專家表示,資管新規落地後,在去通道、去槓桿、消除多層嵌套的大環境下,私募行業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衝擊,尤其是在資金端方面,行業馬太效應進一步強化,資金開始從小私募退出,不斷向大型私募集中。

再現發行失敗 基金髮行局部遇冷

然而,火熱並不能完全概括整個基金髮行市場的狀態,部分產品仍然在發行市場上坐冷板凳。

3月5日,紅塔紅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宣佈旗下新基金紅塔紅土盛新一年定期開放混合發行失敗。根據公告,紅塔紅土盛新一年定期開放混合截止2020年3月2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據資料顯示,該基金自2019年12月2日就開始發行,整整三個月了仍然未能滿足成立條件。而基金的成立條件包括,自發售之日起3個月內募集總規模不少於2億元,且認購戶數不少於200人。

紅塔紅土盛新一年定期開放混合屬於偏債混合型產品,而目前投資者更青睞業績優秀的基金管理公司所發行的權益類產品,明顯不符合市場偏好和預期。

此外,“選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對於基金產品而言,基金經理、基金管理人的業績和能力也是市場看重的核心要素之一。

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5只基金髮行失敗。除了紅塔紅土盛新一年之外,包括諾安瑞康三年定開、凱石秦純債三個月、景順長城景泰錦利、富國華利純債宣佈發行失敗,不過這四隻基金均為中長期純債基金。

在發行市場整體火爆的同時,除了發行失敗的基金,2月以來還有約10只基金延長募集期,權益類的基金包括博道嘉元、創金合信鑫益、易方達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ETF等,債券類及偏債混合類的基金則包括德邦銳恆39個月定開債、平安增利六個月定開債、民生加銀卓越配置6個月、大成恆享等。不止部分小公司的產品不太好賣,部分大公司旗下個別主題的權益類產品也遇到了發行困難。

同樣,發行成功的基金不乏規模較小者。據統計,今年以來成立的基金中,有50餘隻基金髮行規模在5億元以下。剔除FOF以後,其中21只為權益類產品,9只為主動管理的權益類產品,來自華宸未來、安信、方正富邦、博道、淳厚、恆生前海等基金公司。

整體而言,火爆的另一面,發行遇冷的仍然不是個例,尤其是在小型基金公司身上表現更為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