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古代中国十四次发兵朝鲜,仅有两次是主动侵略

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拥有超过三千年的交往史。虽然两国外交以和平交往为主,但彼此间也发生过多次战争。

自汉武帝平定卫氏朝鲜,到清朝甲午援朝抗日,中国总共出兵朝鲜半岛十四次,这其中战争的起因有很多,但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央王朝处理内政事务

郡县制度是古代中国历经春秋战国的分裂动荡后做出的历史抉择,符合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秦朝完成大一统后,坚决地选择了“去封建化”的郡县制度。汉朝在武帝时期继续延用郡县制度来稳定边疆。此后,为了维护朝鲜半岛的郡县制度,东汉光武帝又决然平定王调叛乱。简而言之,古代中国在朝鲜半岛设置和维护郡县制度,属于处理朝鲜半岛的内政事务,而不属于对朝鲜半岛的侵略。

西汉汉武帝平定卫氏朝鲜

卫氏朝鲜是燕人卫满推翻箕子朝鲜后建立的王国,其主要控制区域位于朝鲜半岛北部,与西汉的燕地相邻。

据《史记》记载,因为西汉正值天下初定,辽东太守经朝廷批准后,与卫满进行了“外臣”之约,即“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此处的外臣是指汉天子直辖统治区以外的臣子,也就是说卫氏朝鲜是汉天子的封国。

在得到汉朝的外臣政治身份背书后,卫氏朝鲜征服四邻,势力范围不断壮大。至卫满之孙卫右渠时,卫氏朝鲜“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阻弗通。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由此可见,背弃约定并且自行其是的卫氏朝鲜已彻底“心不在汉”。

由于边境安全和政治威信都遭受严重挑战,汉朝转变对朝方略已在所难免。卫右渠袭杀涉何事件发生后,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卫氏朝鲜。

公元前 107 年,汉武帝平定卫氏朝鲜,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史称汉四郡,将朝鲜半岛北部收归中央直接管辖。卫氏朝鲜背弃“外臣”约定,威胁汉朝的边境安全和国家利益,最终难免身死国灭。

可见,汉武帝平定卫氏朝鲜后设置汉四郡,属于中央王朝处理朝鲜半岛的内政事务。而汉四郡的设立实际加强了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高度发达的“乐浪文化”即是历史证明。同时两者间进行的广泛贸易,使汉朝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传入朝鲜半岛,促进了朝鲜半岛社会经济的发展。

没想到!古代中国十四次发兵朝鲜,仅有两次是主动侵略

汉武帝平定卫氏朝鲜

东汉光武帝平定王调叛乱

西汉末年政局混乱,“王莽新政”未使得局势好转,农民起义军因而结束了王莽政权的统治。公元 25 年,光武帝刘秀开始了大一统的东汉王朝。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古代中国中央王朝政局混乱期间,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地方建置还是依然存在的。只是在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政权的进程中,乐浪郡发生了王调谋反事件。

乐浪郡本地人王调是趁中央王朝混乱之际,私杀乐浪郡太守而自立的,并未得到中央王朝的认可。据《后汉书》记载,“初,乐浪人王调据郡不服”,显然,王调不服中央政权管理,意图摆脱郡县制度。正是因为郡县制度遭到破坏,光武帝才决意平定王调叛乱。

光武帝册封王遵为乐浪郡太守,并派遣王遵率兵平乱,王遵在王闳等人的协助下,迅速平息了王调叛乱,将乐浪郡纳入到中央王朝的有效统辖之下。

与汉武帝平定卫氏朝鲜一样,光武帝平定王调叛乱,是中央王朝处理地方政权叛乱的内政事务。

就古代中国而言,此次平乱过后,乐浪郡长期成为古代中国中央王朝的核心领土。就朝鲜半岛而言,其北部地区已然完全接受中国文化,其南部地区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三韩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简而言之,东汉光武帝平定王调叛乱,维护了中央王朝在朝鲜半岛设置的郡县制,强化了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郡县关系,促进了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

最后小编还是要再次重申,西汉汉武帝平定卫氏朝鲜、东汉光武帝平定王调叛乱,都属于中央王朝处理朝鲜半岛的内政事务,并非对朝鲜半岛的侵略。

没想到!古代中国十四次发兵朝鲜,仅有两次是主动侵略

光武帝平定王调叛乱

二、反应式出兵予以打击和惩戒

在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郡县和属国关系形态过渡期,古代中国分裂动荡,实力与威慑力都大为衰弱,朝鲜半岛上的属国尤其是高句丽,乘机鲸吞蚕食前者的边疆领土。

东汉末年时,高句丽已多次进攻中央王朝的边疆郡县。至隋朝重新建立大一统中央王朝后,高句丽的对外扩张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图谋联合突厥抗衡隋朝。面对高句丽肆无忌惮的对外扩张,古代中国中央王朝为维护其边疆稳定和地区和平,反应式出兵对高句丽进行了打击和惩戒。

曹魏毌丘俭二征高句丽

高句丽建国后,西汉政府承认了其王号,并命玄菟郡进行管理。此后,在短时间内,高句丽便统一了顺奴、灌奴、桂娄、消奴、绝奴五部。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完成统一后的高句丽,便开始“后稍骄,不复诣郡”,成为割据一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王莽篡汉后,推行包括土地改革、官名县名改革在内的新政,高句丽因此被贬为下句丽。高句丽对此不满,便率兵攻占了玄菟郡的高句丽县。曹魏代汉后,出兵平定割据辽东的公孙氏。于是,高句丽阴谋趁局势未稳之际进占辽东,正是在此形势下,为守卫疆土和边境安宁,毌丘俭两次东征高句丽,均大胜而回。

中央王朝取得了反扩张的胜利,高句丽为其对外扩张行为付出了惨重代价,此后数十年不敢再侵寇辽东。曹魏毌丘俭二征高句丽,有力地打击和惩戒了高句丽的对外扩张,维护了中央王朝的边疆稳定。

没想到!古代中国十四次发兵朝鲜,仅有两次是主动侵略

毌丘俭记功石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公元 6 世纪末,隋朝结束了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古代中国又出现大一统的中央王朝。而高句丽趁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经数百年对外扩张,已完全吞并了中央王朝在朝鲜半岛的郡县,成为朝鲜半岛北部强国。

在隋朝完成大一统之前,高句丽表面接受隋朝的册封,但实际却在隋陈之间采取骑墙政策,并暗中治兵积谷以拒隋朝,此举引起了隋朝的重视。

南下平陈后,隋朝的实力大增,北方的契丹部族因此归附。但地缘局势变化引起高句丽的不满,高句丽于是进攻辽西试探隋朝,隋朝对高句丽更加戒备。

至隋炀帝北巡突厥时,发现高句丽竟暗中遣使,企图联合突厥对抗隋朝,这使得隋朝对高句丽更加疑虑。

此后,隋炀帝警告高句丽安守属国本分,但是高句丽仍拒不服从。认识到单凭外交手段难以保障东北边疆安宁,隋炀帝开始三征高句丽。

没想到!古代中国十四次发兵朝鲜,仅有两次是主动侵略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公元 612 年,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因为隋炀帝告诫诸将,高丽若降即宜抚纳,而不得纵兵,极大限制了隋军将士的行动。加上高句丽常使诈降术,缺乏粮草的隋军因不能久战而撤退。

公元 613 年,第二次东征高句丽。但是因为国内杨玄感起兵叛乱,隋炀帝紧急率军撤退回国平乱,第二次东征无果而终。

公元 614 年,第三次东征高句丽。国力疲惫的高句丽,主动遣使议和并遣还隋军叛将斛斯政。隋炀帝因此下令退兵,以高句丽使者和斛斯政献于太庙。

此后,隋炀帝诏高句丽王入朝觐见,后者却仍拒不服从。显然高句丽并不安于隋朝属国的现状。

可见,高句丽不守臣节、藩礼颇缺、对外扩张的同时企图联合突厥对抗隋朝,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出发点。而隋炀帝的目标并不是灭亡高句丽,而是要对其对外扩张实施惩戒打击,以保障中央王朝边疆的安全。

曹魏毌丘俭二征高句丽、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都是中央王朝为反击高句丽的对外扩张而出兵,都是为打击和惩戒扩张国家而被动出兵,并非主动出兵侵略朝鲜半岛。

没想到!古代中国十四次发兵朝鲜,仅有两次是主动侵略

高句丽王宫遗址

三、履行宗主国义务

在吸收和效仿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政治制度后,朝鲜半岛逐步进入国家时代。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则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确定了与朝鲜半岛政权的宗主国关系。

唐朝出兵保卫新罗

唐朝取代隋朝后,朝鲜半岛属国高句丽、百济、新罗皆主动向唐朝称臣纳贡,同年,唐朝册封三国国主为王,表达了对属国一视同仁的态度,希望属国能够和平共处、共同维护朝鲜半岛地区的稳定。

然而,册封过后,朝鲜半岛三国时常争斗,唐贞观元年,高句丽、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王上书求援。为此,唐朝专门遣使告谕高句丽和百济,令其再勿联兵攻打新罗,但高句丽却公然拒绝了唐朝的调解。

为缓解新罗的军事压力,保卫新罗的国家安全,唐太宗因此出兵征讨高句丽。但此时半岛南部的百济却趁机攻伐新罗。在出兵高句丽,新罗危机仍未解除的情况下,唐罗联军认识到,只有采取先切断高句丽的外援百济,再集中力量对付高句丽的战略方针,才能真正遏止高句丽和百济对新罗的围攻。

公元 660 年,唐朝派兵渡海联合新罗发动对百济的攻击,战后百济王投降。唐罗联军随即挥师进攻高句丽。

公元 666 年,高句丽发生内乱,两年后被唐罗联军攻陷。新罗趁势占领并统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区,建立了朝鲜半岛历史上首个统一国家。

唐朝出兵保卫属国新罗,征讨高句丽和百济,主要是为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

高句丽和百济置唐朝的告诫于不顾,再三联兵攻打新罗,新罗的安全受到威胁,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既行政策受到破坏,是唐朝出兵的主要原因。此外,高句丽越过宗主国唐朝,通过百济与日本私自建立同盟关系,也是唐朝出兵的重要原因。

没想到!古代中国十四次发兵朝鲜,仅有两次是主动侵略

新罗版图

明朝万历援朝抗日

在整个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发展史中,中央王朝明朝与藩属国朝鲜的关系是最为密切友好的。明太祖即位后就宣布了15个不征之国,并将朝鲜列为不征之国的首位,正式确认了由唐罗属国关系发展而来的宗藩体系。

此外,应李氏政权更改国号的请求,明太祖赐李氏政权国号朝鲜。在此之后,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始终处于和平友好的稳定状态。

明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挟统一日本之威悍然发动侵朝战争,企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打破了东北亚地区百余年的和平稳定。

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万历皇帝决定出兵援助朝鲜抵御日本的侵略,履行宗主国保卫藩属国的义务,为此明军不断开赴战场援助朝鲜军反攻日本。万历二十六年,丰臣秀吉的死讯传至朝鲜战场,日军士气大挫随即陆续败退,万历援朝抗日战争结束。

然而,为履行宗主国出兵义务,援助朝鲜抵御日本的侵略,明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明史》评论这场战争:“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至关白死而祸始息”。

唐朝出兵保卫新罗、明朝出兵援助朝鲜,中央王朝都是在朝鲜半岛生乱生战的情况下,为履行宗主国义务而被动出兵的,并非主动出兵侵略朝鲜半岛。

没想到!古代中国十四次发兵朝鲜,仅有两次是主动侵略

明朝抗击倭寇

四、主动发动侵略战争

小编前面所述古代中国出兵朝鲜半岛的起因,中央王朝都是在朝鲜半岛地方政权首先生事、或朝鲜半岛生乱生战的情况下出兵的。归根结底都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出兵,即被动出兵。

尽管如此,古代中国确实也主动出兵过朝鲜半岛,这就是小编下面要讲的少数民族政权的主动出兵,如蒙元和满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在入主中原之前和初期对朝鲜半岛的侵略征服。

蒙元对高丽的侵略

受草原环境和游牧文明影响的游牧民族,与精耕细作、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截然不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简约粗放,民族特性偏机动扩张。

就蒙古而言,其军队南征北战甚至远达欧洲。因此,蒙元主动出兵朝鲜半岛,部分原因是民族特性使然。当然,除民族特性因素之外,蒙古历次主动出兵朝鲜半岛侵略高丽也包括其他具体原因。

蒙古首次出兵朝鲜半岛,是为了追击背弃蒙古的契丹叛军,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军队,高丽王“奉牛酒出迎王师”。在契丹叛军投降后,蒙古与高丽约为兄弟之国。但是此后蒙古密集遣使往高丽索要贡物。

公元1225年,蒙古使臣由高丽返国途中被杀,蒙古认定高丽就是背后凶手,于是采取报复性措施出兵高丽,高丽被迫遣使求和。此后,蒙古在高丽设置京府县“达鲁花赤”官职监守高丽。

高丽对此不满“尽杀朝廷所置达鲁花赤”。为了防止蒙古再次出兵,高丽朝廷迁都江华岛。蒙古得知高丽的政治不信任后,果然再度率军来征,但由于主帅在战斗中毙命,蒙古军被迫北撤。

没想到!古代中国十四次发兵朝鲜,仅有两次是主动侵略

成吉思汗像

公元 1235 年蒙古第三次出兵高丽,战争以高丽求和告终,但高丽王对蒙古令其朝觐的诏令依然拖延不动。于是蒙古第四次出兵高丽,希望迫使高丽真正臣服,但蒙古大汗贵由的突然去世,使征讨无果而终。

蒙哥继任大汗后决心彻底解决高丽问题,大规模发兵高丽。在蒙古铁蹄压力下,高丽朝廷发生政变,主张弃陆保岛的权臣崔氏被推翻,高丽最终迁出江华岛向蒙古投降,两国战争状态结束。

忽必烈继任蒙古大汗后,完成了蒙古国向元朝的转变,并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将高丽视为属国,通过设官驻军等方式操纵高丽的内政,强化了对高丽的控制。此外,元朝为借道朝鲜半岛进攻日本,将高丽改置成为征东行省,名义上由元朝直接统治,朝鲜半岛第二次被纳入中国版图,这成为元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在整个双方关系发展史上的独特之处。

必须承认,蒙元主动出兵侵略高丽是错误的,将已成为属国的高丽再次纳入古代中国版图是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就古代中国而言,这属于游牧民族在未受到农耕民族和合文化熏陶之前的非正义行为。

没想到!古代中国十四次发兵朝鲜,仅有两次是主动侵略

忽必烈征服朝鲜半岛

满清对朝鲜的征服

满清在入主中原前对朝鲜的征服,同样属于古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出兵朝鲜半岛的范畴。

万历援朝抗日战争后,悄然崛起的建州女真成为了明朝与朝鲜的边防大患。于是,明朝对后金发动了大规模围剿,朝鲜亦出兵协助围剿。

面对此举,皇太极将攻击目标转向朝鲜,希望借此掠夺财物巩固后方。朝鲜被迫求和,双方签订江都之盟,约定朝鲜进贡后金以示和好。此即朝鲜史料记载的“丁卯虏乱”。

签订江都之盟后,朝鲜与后金的关系并不和谐。朝鲜自视为文明礼仪之邦,视后金为蛮夷之族,因此在与后金的交往中,朝鲜经常表现出厌恶的态度,双方关系日益僵化。

皇太极正式称帝,定国号大清后,朝鲜闻讯大哗,仁祖拒不接见清朝使团,不受其来书,终于再次酿成战争。据《清史稿》记载,“帝以朝鲜败盟,将统大军亲征”。清军长驱直入王京城下,朝鲜于是请罪求和。此即朝鲜史料记载的“丙子虏乱”,它标志着朝鲜由明朝的藩属国正式转变为清朝的藩属国。

由上述两次满清主动出兵朝鲜可以看出,在满清未入关前,渔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其对外征服行为的部分原因。此外,就朝鲜而言,其对宗主国明朝的追随事奉,对满清属于蛮夷之族的刻板认知,促使其站在了满清的对立面,这也是满清主动出兵朝鲜的重要原因。

结语: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虽然多次出兵朝鲜半岛,但除了特例即少数民族政权的主动出兵之外,古代中国都是在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受到破坏的情况下而被动出兵的。这不但体现了中国作为宗主国对藩属国朝鲜的道义援助,而且是中国儒家文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表达。

没想到!古代中国十四次发兵朝鲜,仅有两次是主动侵略

皇太极彻底征服朝鲜

更多精彩请关注“朕言朕语”,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谢谢!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