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戰鬥機相比,預警機能在更遠距離上發現敵機,它自己可以使用空空導彈進行攻擊嗎?

近10


預警機雖然探測距離長,但是沒必要,因為打600公里的導彈,體積非常大,預警機本身就因為電力需求,機翼下一般要掛4發,要有足夠的動力發電,機翼下面已經很擁擠了,再掛直徑50釐米長度4米以上的導彈,會影響氣動外形,預警機雷達圓盤已經很大阻力了,不大可能再去掛載超遠程導彈。而且,預警機一般指揮十幾架戰鬥機作戰,根本不需要自己動手,它是靠後的,戰鬥機一般在300公里的前方,已經可以打450公里左右的目標,沒必要預警機這邊發射導彈長途奔襲。而且650公里是探測極限,能看到,但是無法鎖定,預警機是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不是一個東西,鎖定650公里外的目標,連S300這樣大型防空陣地都做不到,預警機上面那點電力根本不行。所以現在大家都發展隱身戰機,並不是說隱身戰機無法發現,嚴格說隱身戰機是無法鎖定,目標太小,假設F15和F22雷達一樣,兩個在200公里距離都發現了對方,F22雷達信號小,F15需要靠近到50公里才足夠鎖定F22,而F22鎖定F15在150公里外就能實現。所以預警機只是探測,實際空戰能力並沒有很強不能作為遠程導彈發射平臺。


黑山老妖37625003


不客氣的說E-3望樓還是目前最先進的預警機。他的雷達可以監測到650公里以外的目標。

可以試想如果從預警機上發射一枚空空導彈,使它擊中600公里外的目標,那麼這枚導彈則需要飛行大約40分鐘的時間。

即使這枚導彈以3馬赫的速度巡航飛行,也得飛10分鐘左右的時間。

一般的戰鬥機往往可以1馬赫的速度在10分鐘的時間內可以飛行224公里。這在這個距離尺度上即便戰機還可以被預警機所探測到也難以引導導彈正確無誤的飛向目標。

在空對空導彈上我們可以發現這麼一種東西——陀螺儀。遠程空空導彈是依據陀螺儀向正確的目標區域飛行的,飛行到目標附近才可以用雷達進行搜索。

而目前預警機-導彈-目標三者是出於一個相互高速運動的狀態下,預警機根本無法對導彈發出正確的制導指令。

所以說,“看到”和“打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之前啊,美國研製了一款叫做B-1R的武庫機。攜帶大量的導彈配合預警機在遠程發射導彈到目標區域。

導彈接受在目標區域內戰機的中繼引導摧毀目標。

但是,後來琢磨過味兒來了,既然己方戰機已經在目標周圍,幹什麼不在己方戰鬥機上直接發射導彈呢?弄導彈遠程中繼發射的方式有點脫褲子放屁的感覺了。

於是這類的計劃就都全部下馬了。


軍武數據庫


話不是這麼說的,預警機探測距離確實比戰機遠的多,按照現在的戰機和預警機探測距離來看預警機的探測距離一般是戰機的兩倍以上,至少400公里;但是探測距離遠有什麼用,預警機無法和戰鬥機一樣主動引導導彈對敵方目標進行攻擊,這是一個方面;



最主要的是幹嘛要用預警機對敵方來進行攻擊,按這種預警機看的遠,掌握的信息全就可以攜帶導彈上前線進行攻擊的邏輯來看,那真正戰爭時大部分既有豐富的作戰技巧又可以對現場形勢瞭如指掌的高層指揮人員都應該帶上傢伙直接上最前線“拼刺刀?”普通戰士可以乾的事非要用價值更高數目不多的指揮人員去幹不屬於大材小用純浪費嗎?



在現在的體系作戰中預警機一般都是處於多架戰機的最後方且有戰機進行伴隨護航,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這架極其寶貴對戰爭勝負有至關作用的核心裝備平臺,預警機依靠其裝備的超大功率雷達實現對空對地對海進行探測和情報收集,對收集到的情報進行分析並用數據鏈傳遞給戰術集群中的戰機,實現戰機和預警機網絡一體化,以幫助戰機對空中戰場態勢有更好的感知能力和幫助飛行員作出最合適的決策。



而其為了能夠保證超遠距離的探測一般都是裝配了大尺寸天線的雷達,雷達波段以S波段為主,S波段波長長,可以看的非常遠,但是其不像戰鬥機的X波段那樣能夠對目標進行精確捕捉跟蹤鎖定,也就是說預警機可以看見很遠的敵人,但是並不能鎖定敵人,戰鬥機看不到預警機那麼遠距離上的敵人,但是能夠鎖定敵人,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戰機和預警機以及地面雷達之間配備數據鏈的原因;


所以說,即使預警機配備了導彈,但是它沒辦法引導導彈對目標發動攻擊,其只能把信息傳遞給戰機由戰機對其發動攻擊,所以說從這點來說給預警機配備導彈有什麼用呢?

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就是開篇說的那樣,預警機和戰鬥機各有分工,像這樣既做預警又強戰機的那不就是紊亂了嗎?這樣不僅加重了預警機的工作難度,而且也毫無意義,甚至還讓這麼寶貴的核心裝備處於更加危險的境地之中,所以這種想法永遠都不會成為現實。


迷彩眼觀世界


拿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預警機——波音E-3“望樓”來說,預警機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海灣戰爭之中,預警機指揮了 9萬架次的飛機,即 80%的飛機是靠預警機指揮。不僅指揮作戰,它還負責管理空中加油行動,同時安排上百架飛機和加油機完成空中加油。預警機可以提供全面的、戰區範圍內的實時三維監控場景。預警機的存在可以為大量的進攻性一攬子打擊計劃提供了戰區範圍內的信息支持(必要時,也可以為防禦性空軍提供);也協助進行大多數空戰任務,包括戰區安全通道 、空中加油、近距離空中支援、搜索與救援、對非作戰飛機的威脅警告等。那麼既然預警機可以在很遠的距離之外發現敵軍的戰機,那為什麼不選擇在預警機上面安裝空空導彈率先對敵機發起進攻呢?

實際上目前來說這是完全不現實的。首先,要想對一個目標發射導彈並且精準打擊到對方,就必須要裝備火控雷達。要知道預警機本身具備的預警雷達和火控雷達是兩種東西,預警機的功能決定了必須把空間和重量留給預警雷達,無法再安裝火控雷達了,沒有火控雷達,空空導彈無法鎖定目標。其次,現代的中距離空空導彈大部分都只有100公里左右的極限射程,最先進的也只有200公里。所以說哪怕預警機早早就看到了敵方戰鬥機,也鞭長莫及。想要攻擊敵機還是要到達射程範圍之內,而以預警機這樣龐大的體型在這種距離內遭遇地方戰鬥機無異於自殺,而由於預警機在一場空戰之中的重要作用,這很可能會導致滿盤皆輸。這種飛機的靈活性很差,導致戰場生存能力十分底下,所以說花費時間與軍費去研究如何讓預警機有效打擊敵機還不如把這些錢花在如何提高預警機自保能力上面。
最後一點,預警機在最近二十年的治安戰模式中,是絕對安全的。基本上預警機活動空域也在面對空的防空體系保護範圍內,有過來敲掉預警機的敵方戰機或導彈,除了面對攔截機隊,還要暴露在地面防空火力之下。所以說,在一場空戰之中,預警機就負責做好自己的事情,並保護好自己,打擊地方戰鬥機的任務就交給自己方面的戰鬥機去完成吧。


軍武視界


預警機雖然能在更遠距離上發現戰鬥機,但是戰鬥機也能在相當遠的距離上發現預警機啊,因為預警機的RCS至少也有十幾方米,對於裝了AESA雷達的重型機來說,預警機被發現的距離也會相當遠。比如F-22的AN/APG-77的AESA雷達,對1平方米大小的目標發現距離都超過200km,對預警機這麼大的目標發現距離幾乎可以達到400km。所以預警機對戰鬥機相互發現距離其實差不了太多。而目前已經出現了給戰鬥機配備,用來打預警機的超遠距離導彈了,反過來這種導彈卻沒辦法用來對付戰鬥機。像美國當年搞的不死鳥AIM54超遠程空空導彈,射程超過200km,但最大過載只有22g,只能用來打打蘇聯的轟炸機或者米格-31。我國的PL-21超遠距離導彈也是專門用來打轟戰機和預警機的,打戰鬥機比較勉強。

AIM-54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

我國開發的PL-21遠程空空導彈就是專門打預警機的,預警機要是還找上門來打,是找死嗎


除此之外預警機自身糟糕的機動性,可以讓戰鬥機輕易實現咬尾。由於這兩種飛機的機動性差距太大,同一種導彈在這兩個平臺上發揮出的威力也天差地別。比如戰鬥機可以飛到1.8馬赫的時候再把導彈射出去,這樣導彈的初速就是1.8馬赫,而預警機頂多能在0.8馬赫射出導彈,兩種情況下導彈的能量不同,有效射程也不同。所以可以假設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戰鬥機和預警機攜帶同一種中距彈,進入導彈最大射程後雙方同時發射,戰鬥機和預警機各自掉頭,結果就是預警機會被擊落,戰鬥機卻可以逃過導彈的追擊。

下面這個示意圖是宣仔以前畫的,雖然是戰鬥機VS轟炸機,但其實換成預警機也是一樣的:


同一種導彈,在戰鬥機上發射打轟炸機和預警機,跟反過來實現的有效射程完全不一樣


所以有這個功夫,還不如指揮一個戰鬥機群作戰。所以千萬別以為預警機可以憑藉探測優勢和掛載優勢可以憑藉自身能碾壓戰鬥機,那是不可能的,這麼玩反而敵人做夢都能笑醒。預警機本身的定位就是探測和信息交換的關鍵節點,這個定位在未來幾十年都不會有改變。目前最接近預警機參與作戰的概念,恐怕就是A射B導,即戰鬥機發射導彈,預警機提供中繼。但這也僅僅限於空對面(Air-to-Surface)導彈,對於戰機瞬息萬變的空中戰場,暫時還是沒有辦法實現的。

“A射B導”的作戰概念是目前預警機最接近直接參與作戰的概念


紙上的宣仔


可以這麼幹,但效果不好。

這是預警機的雷達特點決定的。預警機頂著個大盤子。這個盤子裡面是雷達天線。水平方向長,垂直方向短。這樣的天線發出的波束剛好是水平方向細,垂直方向粗,像刀片一樣垂直於地面。這樣的波束在水平方向的測量精度高,即方位的角分辨率高;而在俯仰方向的測量精度低,也就是測高的精度不怎麼樣。但是對於預警機而言這樣的波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首先要確定敵機的方位,也就是來襲方位角度的精確信息,至於高度方面的精確程度是第二位的。因為預警機只要把敵機來襲方向,距離和速度這些參數傳遞給戰鬥機就行,由戰鬥機在給定方向去攔截。

而戰鬥機是要獲得敵機的精確參數才能發射空空導彈的。敵機的距離、高度、速度、航向都是必須有的。這是通過機載火控雷達完成的。機載火控雷達的天線一般是圓形、橢圓形(不能太扁)等,以保證波束在垂直方向的角分辨率足夠。因此火控雷達的波束也被稱為筆形波束。筆形波束的精度高,但對整個空域掃描一遍的時間很長。所以戰鬥機一般是在預警機指揮下對某個特定方向打開機載雷達搜索,而不是自己獨立用機載雷達搜索整個空域。那樣效率低而且也容易漏掉目標。

所以,預警機的雷達適合粗略掃描整個空域,戰鬥機的雷達適合精確掃描。而粗略掃描的雷達不能給空空導彈提供射擊所需參數,因此預警機不適合裝上導彈直接空戰。硬要預警機裝上並打出去的導彈由於沒有精確的目標參數,特別是目標高度信息,很容易丟失目標。當然也有人提出在預警機機首上裝個戰鬥機雷達,但這樣增加成本不說,預警機機首空間比戰鬥機大不了多少,在搜索距離上仍遠遠不如預警雷達,而且預警機比起戰鬥機體積巨大,雷達散射截面RCS高出1-2個數量級,與敵方鬥機相互發現的距離有可能是相同的甚至不如敵機。和戰鬥機相比,預警機幾乎沒有機動性可言。因此,這樣做還不如加強對預警機的保護,多派一些戰鬥機在戰場和預警機之間屏蔽保護更穩妥。預警機本身裝好各種電子、光電對抗系統就行了。


asiavikin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有沒有可能;第二,有沒有必要。要解決有沒有可能性的問題,還要從目前技術條件下預警機的生存能力說起。雖說目前的確在某些國家的宣傳中出現了射程可達數百公里的空空導彈,但不管是公開宣傳的俄羅斯的KS-172,還是僅僅流傳在軍迷口中圖片不多的我軍遠程霹靂,都有一個特點,夠大。以至於無法在4代隱形機彈艙內攜帶。由3代機攜帶這類導彈,預警機遠在3、400公里外就能發現,有足夠的時間採取措施,拉保鏢、規避或者電子對抗均可。再說這類導彈目前均未有過實戰(AIM54不死鳥這類200+準遠程不算),廣告做的好不代表療效就好,這種情況下預警機要是仗著機體大放個更大的空空彈過去,配合個電子干擾,指不定能撞上個不長眼的,最起碼也能讓戰鬥機沒法對打出去的導彈舒舒服服的中繼制導。假如預警機碰到的是4代隱形機,就要兩說了,畢竟彈倉體積有限,不管是F22帶的AIM120D,還是殲20帶的15,真正管用的有效射程不出意外不會大於200。這種情況下,到底是預警機能夠在射程外先發現隱形機,還是隱形機能夠先發制人,恐怕答案只有中美兩國才真正心中有數,外人都不足道也,包括能買到但造不出隱形機的國家。但看中美都沒停頓預警機的發展,好歹說明即使面對4代機,預警機也有能力一戰,畢竟機體空間充裕,能上的措施也多。這種情況下,預警機帶個空空彈干擾一下隱形機也未嘗不可,只是導彈射程的重要性讓位給了導引頭的性能。畢竟太遠了你也發現不了人家隱形機不是嗎,導引頭能不能抓得住才是最關鍵的。再看第二個問題有沒有必要,通常預警機都是做為空中指揮所指揮戰鬥,其存在的意義是利用自身功率強大視野寬廣的雷達,通過數據鏈指揮數量眾多的戰鬥機。假如說戰鬥機是人的手,預警機就是人的大腦和眼睛,大腦和眼睛應該是指揮手去打別人,什麼時候見過大腦和眼睛直接打人的?所以說預警機帶導彈雖然有可能,但是真的是沒那個必要。


dd21c


不得不說,預警機發現目標後自己發射導彈攻擊目標的這個說法真的是腦洞大開,在現實中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預警機可以遠距離發現目標,但並不等於預警機可以遠程鎖定目標進而打擊目標,另外也從來沒有預警機可以攜帶導彈等主動攻擊武器。
預警機搭載的是搜索雷達,只能看到目標,如果要鎖定目標引導導彈進行攻擊,需要配備火控雷達。在雷達領域,有一個定律:波長與精度成反比,精度與距離成反比。因為任務性質不同,火控雷達的波段和搜索雷達的波段是完全不同的。 預警機搭載的搜索雷達追求遠距離搜索性能,追求的是“看得遠”,所以它選擇的是長波長,因此也導致它看不清。 而火控雷達追求的是“看得清”,所以它選擇短波長,一般是“釐米波”。“釐米波”火控雷達能夠為導彈提供足夠精確的定位精度,讓後者實現對目標的有效攻擊。不過釐米波的衰減非常嚴重,工作距離較短,遠小於搜索雷達的探測距離。退一萬步來說,即使預警機機上搭載了火控雷達,也裝備了導彈,那麼它也很難在搜索雷達發現遠處的目標後發起有效攻擊。 在現代空戰中,需要預警機和戰鬥機進行密切配合。作戰時預警機待在後方安全的空域,戰鬥機則在前方嚴陣以待,預警機使用比戰鬥機機載雷達探測距離大的多的預警雷達進行搜索,發現目標後馬上將目標信息發送給戰鬥機。
戰鬥機此時往往還看不到目標,也無法進行有效攻擊,但是因為提前得知對方戰鬥機的數量、位置,可以提前進行部署調整,搶佔有利攻擊位置。一旦對方進入有效攻擊範圍,即可立即發起導彈攻擊,搶佔先機。在空戰中,成功搶佔先機的一方獲勝幾率往往更大。 預警機的巨大作用往往就是體現在這些場合下,這也是為什麼各大國都要為自己的空軍配備先進的大型預警機。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預警機因為強大的遠距離探測能力,讓它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同時也給它帶來殺身之禍——預警機成為了空戰中優先攻擊的目標。在作戰中,可以派出隱身戰機“擒賊先擒王”,悄悄接近並一舉擊落對方預警機,或者是派出重型戰鬥機,發射超大型超遠程空空導彈對數百公里開外的大型預警機進行遠距離擊殺。

科羅廖夫


預警機,是當代防空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一般擁有整套遠程警戒雷達系統,用於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具備遠距離發現來襲的戰轟機、水面作戰艦艇等,據此通過數據鏈及時告知地面指揮所,由軍方作出具體反制的措施。

或者預警機同時也是空中的一架指揮機,流動的空中指揮管制平臺,能夠及時指揮引導己方防空體系中的戰鬥機和防空導彈或艦隊作出及時反映,有效攔截來襲的敵戰轟機和水面艦艇等。

由於預警機具有監視範圍大、指揮自動化程度高、目標處理容量大、抗干擾能力強、工作效率高等特點;此外,預警機通常在遠離戰線的大縱深部署、執勤時會有空中戰機梯次起飛掩護,以保障高價值的預警機的安全。

任何國家的空中預警機,都不會在其上面裝備空空導彈,用來護衛自身安全或對敵機實施主動攻擊,預警機,就幹好預警機的活,打擊敵戰機的活,那是己方戰機的責職。

硬要將預警機裝上空空導彈,硬要將坦克裝上防空導彈等,都是得不償失的餿主意,任何武器裝備都有自身的強項和弱項,關鍵是發揮自身的強項,儘量避免自身的弱項,預警機也一樣。

笨重且飛行速度慢的空中預警機,確實不適合安裝併發射空空導彈,那種以為裝上空空導彈,就能主動攻擊空中的敵戰機,那是想當然的想法,不符合戰機空戰原理的基本要求。

預警機,是空中的高價值目標,是己方重點保護的對象,同時也是對方重點獵殺的目標,如同航母出航,前後左右都是浩浩蕩蕩的水面艦艇,水下還有看不到的核動力攻擊潛艇在前方打頭陣,就是為了有效保障航母的安全,畢竟航母才是航母編隊的核心。

見過單艘航母前出大洋作戰的嗎?同理預警機出航,肯定前後左右都有護航的戰鬥機,即便戰鬥機受航母的限制,不能夠做到全程相伴,也會從不同的機場梯次起飛,自始至終都保證預警機在巡航階段,周邊都有己方戰鬥機的嚴密保護。


國平軍史


不能!理論上這倒沒什麼難度,但既無必要也不現實。預警機如果掛導彈,有這幾方面的問題:其一,你要發射導彈,把敵機納入射程,那就意味著你同時也要進入敵機導彈的射程,拿貴得不得了還沒什麼機動性的預警機和戰鬥機拼命,借用電視劇裡的臺詞:“這是什麼買賣?”其二,或許有人說,預警機大呀,可以掛射程更遠的導彈呀。好吧,給預警機掛十幾枚大型遠程地空導彈改裝的空空導彈來配合預警機的雷達視野,不過那會造成多大的飛行阻力?對預警機的滯空時間有沒有不良影響?其三,雷達分為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美國現役的E-2和E-3預警機上的雷達是搜索雷達,並不能直接對空空導彈進行制導,當然,技術上不是不能增加這個功能,但如果用於火控,就會耽誤搜索。這就好比你死盯著一個人,往往會忽視周邊其他人的動作。採用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倒有這個潛力,但基於前兩個理由,也沒人這麼幹過。綜上所述,讓預警機發射空空導彈,等於讓諸葛亮跨馬持槍去衝鋒,是既無必要也不現實的事兒。指揮官就要掌握全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衝鋒還是讓手下虎將去幹。同理,預警機就該在後方指揮,讓戰鬥機衝鋒在前。即便真想利用預警機的雷達能力,也沒必要自己掛導彈,可以考慮讓戰鬥機發射導彈,由預警機引導。但目前即便是相控陣雷達,其T/R模塊的數量也沒法和宙斯盾比,讓它制導導彈實在是勉為其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