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四歲能讓梨,為何後來聰明反被聰明害?

wangshuiyiyu


《三字經》裡面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讓孔融成了年齡最小的先進典型,司馬光砸缸時已7歲,後來又入選小學課本,成了中國家長嘴裡聰明又伶俐的“別人家的孩子”。

孔融的故事告訴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尊老愛幼的習慣,要互相忍讓,凡事都要遵守公序良德,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孔融作為道德標杆,尊老愛幼的典型,我們只知道開頭,卻不知道他的結局,今天就來談一談。


孔融是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貨真價實的名門之後,他從小就特別有才,且勤奮好學,與曹操同為“建安七子”之一,文學造詣非常高,他也官運亨通,出任過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經皇叔劉備表薦擔任過青州刺史。

孔融很小的時候就因為“孔融讓梨”而聲名遠揚,但是後來的他並不像成語故事裡講的那樣溫和平易近人,而是有點不拘小節,他這個人特別擅長討論時政,抨擊弊端,他喜歡演講,口才極好,一個人能夠講起來滔滔不絕,有如現在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每當高官有不法之舉,他都極力撻伐,每每言辭激烈,特別是對於曹操,他更是毫不留情,因此在很多方面都給曹操增添了不少的麻煩。


到了漢獻帝時期,孔融升任太中大夫,此時的丞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成為東漢王朝的實際掌舵人,曹操有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夠霸氣的,很多人對他有所忌憚。

唯有孔融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曹操出身卑微,孔融出身名門,因此孔融很是看不慣他,不畏權貴,仗義執言,動不動就出言嘲諷頂撞。


建安九年,曹操擊敗袁紹,攻下鄴城,發現袁紹的兒媳婦長得挺漂亮的,有心據為己有,轉念一想,這樣不是比袁紹小一輩兒了嗎?算了,就賞賜給兒子曹丕吧。

孔融得知後就有點不樂意了,寫了一封信給曹操“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意思是說當年周武王討伐紂王的時候,把紂王的愛妾妲己賞賜給了自己的弟弟周公了。

曹操看完了信,半天沒搞明白武王當年把妲己賜給了周公嘛?後來曹操問孔融“妲己後來賜給了周公嘛?我怎麼不知道這件事?”


你知道孔融是怎樣回答的,孔融說“我是根據現在的情況憑空想出來的,以你們父子現在做的事情推斷,一定是這麼回事”,

曹操這才明白過來,孔融這是在挖苦自己,周武王與周公是兄弟,自己和曹丕是是是?這輩分有點亂,曹操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他們互懟的事情多了去了。

建安十二年,曹操準備北上討伐一個叫烏桓的部落,孔融知道後又譏諷曹操說“丞相勞師動眾遠征那麼小的部落,以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您可以一併討伐,收拾他們啊”。

這個孔融太張狂了,公然嘲笑上司的戰略部署和作戰計劃。

曹操自然是氣得發狂,這種臭知識分子,仗著自己在社會上有點名望,從來就不聽話,就喜歡較真兒,就喜歡跟領導抬槓,有心殺了孔融,可一時半會兒又找不到合適的把柄,沒有合適的理由誅殺文化名人,而且是孔聖人的後代,光是社會輿論你就受不了。


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由於連年的征戰,糧食銳減,軍糧都成問題,而那時上至官員,下至普通的士兵百姓都愛喝酒,這都要消耗大量的糧食,曹操為了節約糧食,就以“酒可亡國”為由在全國頒佈了一道禁酒令。

孔融又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文人都好酒,他可是個酒鬼,嗜酒如命,一天兩頓酒,一次最少半斤,禁酒這不是要了他的命,孔融與曹操為了禁酒的事又掰了起來。


孔融說:天上有酒旗星,地下有酒泉郡,高祖醉酒斬白蛇,開漢家四百年基業;漢景帝醉酒幸唐姬,才有後來的光武中興。無數先賢因酒而建功立業,這麼好的東西憑啥不讓我們喝?

曹操說:喝酒誤國,實幹興邦,夏商兩代就是因酒而亡的。

孔融說:錯,夏商兩代是因女人而亡的,你咋不乾脆禁止婚姻呢?

曹操:你這不是抬槓嘛,喝酒誤事你總該承認吧?

孔融:大家平時工作壓力那麼大,不喝點酒怎麼緩解壓力?“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話是誰說的?

曹操:你、你、 你,你跟我滾出去!


媽蛋!懟領導還懟上癮了,這麼多年來,你恃才傲物,處處跟我唱反調,老子對你一忍再忍,你還越來越放肆了。

曹操心裡把孔融拉進了黑名單,想這貨成天在我耳邊婆婆媽媽、唧唧歪歪的,說我壞話,我實在受不了,得找個機會把這貨給殺了。


孔融也是過分的膨脹,認為曹操被自己的嘴炮打得不敢還手,便就越發的囂張,隨口一句想當然,最終還是把曹操逼急了,在孔融的一篇文章裡找到了致命的證據。

孔融寫了一篇文章,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就是“父子無恩、母子無愛”,這種觀點與當時以孝治天下的漢朝離經叛道,非常的出格,在當時更可謂是大逆不道,也正是因為這樣讓本就忿忿不平的曹操找到了誅殺孔融的口實,曹操也是恨毒了,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一家滿門抄斬。


殺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以理殺人,讓你孔融揹負“不孝”的名聲死後永世不得翻身。

孔融最大的不幸就是看不清世事,嘴巴賤,標榜自己,稱自己是道德制高點,耍小聰明,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因一時口舌之快而讓自己滅門絕後,是為不孝。









遺產君


我是明說史話,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孔融四歲能讓梨,為何後來聰明反被聰明誤。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尊敬兄長,那種善良的品性,值得每個孩子去學習。那麼孔融小時候的故事給我們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聰明,善良的小孩形象。為何後來會被曹操治罪呢。我覺得可以看一下孔融長大後所做的事情。大概就明白了。

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長大後,的確秉承了幼年時候的聰明智慧,是一個博學多才之人。他對治國理政,治國方略,都有一定的看法。由於小時候“孔融讓梨”的故事在民間深得厚愛,在當時名望很高。深得曹操的喜歡,就是這麼一個人,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他的前程可以說是輝煌無比的。但是孔融卻有著幾大致命缺點

曹操劇照

為何這麼說呢,當政後,孔融仗著自己的才華,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絲毫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誰都看不起。還多次與曹操的政治理念發生衝撞。大肆言論,多次言語羞辱曹操,與曹操的政治思維背道而馳。

當時恰逢亂世,為了戰爭需要,曹操下達了禁酒令。可是孔融卻反對,並且用“若因酒能亂世而禁酒,那麼桀,紂因色而亡國,為何現在只禁酒呢?”說的鏗鏘有力,說的曹操啞口無言。還有曾經曹操要南征,攻打劉備,劉表,孫權等人。也遭到了孔融的嚴厲反對。並且狂言到“無義之師攻打有義之師,啟有不敗之理”,曹操聽到這句話,那是忍無可忍。

孔融

所以說孔融從小就很聰明,這是肯定的。但是長大後,孔融沒有利用好這種聰明,繼續修身養性。不斷的提升自己。而是產生了狂傲之心,恃才傲物。所以才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明說史話


這與孔融的性格有關!

古往今來,因性情,性格而召至災禍的數不勝數。現代人說性格決定命運,就是一個很好的總結。

孔融,山東曲阜人,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為孔子的嫡傳20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四歲就懂得讓梨,給世人留下千古學習的榜樣。長大後的孔融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孔融在職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功績顯著。後被劉備舉薦為青州刺史。

應該說,孔融做官還是很稱職的!加上少年得志,聲名遠播,一時間成為天下名士,許多人慕名而來,拜其為師。後來他哥哥孔褒犯事,孔融攔在自己身上,他母親又往自己身上攔,搞得縣令拿不定主意,上奏朝廷。此事被大家讚賞,這就是一門爭死的故事!

孔融成名後,天天賓客滿棚,頓頓酗酒。喝酒後就議論朝政,屢屢諷刺曹操。曹操攻打袁紹,聽聞袁紹兒媳貌美,欲納為妾,誰知被曹丕捷足先登了!孔融知道後,就給曹操上表說,西周攻下朝歌,武王獻妲己於文王。曹操翻閱古書,並沒有找到此典故,就叫來孔融詢問,孔融說,現在馬上就要發生了!曹操這才明白,孔融在諷刺自己。曹操氣的牙根癢癢,但礙於孔融是社會名流,曹操是一忍再忍,並未發作。

可孔融不知收斂,鋒芒畢露,每次都妄議朝政,譏笑曹操!他一點都不知道韜光養晦,權衡利弊。屢屢得罪曹操,終於,曹操再也無法忍受,以招合徒眾,欲行不軌,誹謗朝廷,不遵禮儀,放蕩妄言之罪逮捕孔融,處死刑。

孔融被逮捕時,他的一兒一女正在下棋,竟無動於衷,別人問,你父親都被抓了,你們還在下棋?他7歲的女兒

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後都被曹操殺死!


英雄悲歌


孔融(公元153~208),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為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是當時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全家被殺。 “孔融讓梨”典故:


孔融小時候家裡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也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呢。問孔融:“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梨也只能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是哥哥,應該做出榜樣,把大的留給弟弟吃,自己只能吃小”。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就知道了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讚他。 都說“好人有好報”,如此有膽有謀的孔融也會有個好結局吧!非常可惜,孔融的結局卻異常悲慘——被曹操滿門抄斬。 話說,曹操也不是氣量特別狹小的人,得罪曹操的人多了,曹操也不是每個人都用這麼殘忍的手段處死。 比如同為建安七子的陳琳,寫檄文把曹操罵得那麼慘,曹操卻沒有殺他。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對於自己的將領通敵行為心知肚明,卻在事後一律不予追查,既往不咎。 當孔融看到曹操奸雄詭詐,已漸漸顯露,卻不能忍受,常常大庭廣眾說話偏激,時時觸犯了曹操,說話直言不諱。 當時,曹操君王的身份不容質疑,而孔融曾經上奏認為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


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意思是說你曹操還沒有封建諸侯的權力,只有漢室才可,但東漢末年的漢室早已名存實亡了,孔融的思想還在於迂腐守舊,種種事件讓君臣之間的關係有了離隙。 曹操懷疑他所談論的越來越離譜,於是,更加忌恨他,不可否認,孔融所說的話每一句都是事實,句句戳心窩,然而孔融卻忘了一句話“看破不說破,君臣有的做”,什麼話都憋不住,最終必然會“禍從口出”。然而,曹操名重天下,表面上裝著容忍,暗中卻嫉忌孔融的言論,為保自己的大業,“小不忍則亂大謀”,但畢竟曹操是王,他是臣。最後曹操對他徹底失去信心,最終,藉故將孔融殺了。 除此之外,史書還記錄了關於孔融諷刺曹操的三個故事。 第一次,曹操為了節約糧食頒佈了禁酒令,孔融諷刺曹操說:“如果不喝酒就能打大勝仗,那乾脆你也禁止好了!”


曹操聽了自然不高興,但沒有發作。 第二次,當曹軍攻破袁紹的鄴城的時候,曹操、曹丕、曹植都看上了甄姬,但曹丕手快提了親,曹操只好把甄姬許配給了曹丕。得寸進尺,孔融又開啟了諷刺模式,寫信給曹操說:“當年武王伐紂,妲己被武王搶來給周公當老婆了”。曹操說:你這什麼出處?我怎麼從來沒聽說過?孔融說:“我是按照今天事情估計的,如果今天的事情成立,那麼妲己應是被武王賞賜給周公了吧!”曹操這次是真怒了,一氣之下,罷了孔融的官,讓他回去。

——眼不見心不煩。 可惜,兩次不夠竟然還有第三次。被罷回到家裡的孔融,卻依舊高調地結社集會,在言論上處處和曹操的政令作對。曹操說要以孝治天下,孔融就寫文章諷刺曹操的“孝”:“父母對子女又沒有恩情(為什麼要孝順父母啊?),子女不過是老爸發洩性慾的副產品,老媽充其量就是個容器,容器對你有什麼恩情啊?”這句話不僅 惹怒了曹操,還惹怒了天下人!!聰明人是“大智若愚”,而孔融簡直是“大愚若智”,愚蠢透頂了! 這次曹操怒而不氣了,因為他終於找到了足以殺孔融一家的理由——不孝!——孔融這番促進世人重新思考“孝”的言論觸犯了大眾的思維底線。



所以最後,孔融滿門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殺害,同時,也封住了許多想為孔融求情的人的嘴巴,可謂一箭雙鵰,讓他死的其所。 於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曹操之所以虐殺孔融,最大的原因,應該在於所持有的思想政見的不同,孔融忠於漢室,曹操則想自己稱帝,而不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當然,孔融的直言不諱是他災難的導火索,而他的“不孝”言論則是點燃這根導火索的火苗!


隨錄筆記


孔融性格豪放不羈,加之又是名門大族,經常做出一些蔑視禮教、離經叛道的事。他內心對大漢王朝非常忠誠,對曹操的專橫跋扈非常反感。曹操攻下鄴城,曹丕將袁熙的妻子甄氏搶來做了自己的老婆。孔融知道這件事後,專門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當年周武王伐紂的時候肯定將妲己搶來賜給了自己的兒子周公。曹操沒有反應過來,還以為孔融說的是一個什麼典故,詢問孔融。孔融輕鬆地回答說:“拿今天的事情看來,當初也應該是這樣的!”把曹操氣得半死。那時糧食供應緊張,為了節省糧食,曹操下了禁酒令,不讓喝酒。孔融最愛喝酒,便又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大談酒的好處,公然與曹操頂牛,曹操對孔融更加氣憤。

孔融有天下重名,曹操害怕孔融的言論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便決定置孔融於死地。他暗中指使路粹上書彈劾孔融,說孔融“招合徒眾,欲規不軌”,“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於是孔融被殺害,時年五十六歲。

中國曆代名門大族都是參與到政權統治中去的,是王朝的統治集團。個人都是要依附於家族利益的,當個人有可能給家族帶來滅頂之災時,被多方遺棄是正常的。孔融的政治智商太低。


知秋一葉69861562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如果孔融象司馬懿一樣擁戴曹操,那就不會冤死了。

可惜,孔融認為自己是高門大族,沒有當回事。要殺你,什麼理由找不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