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四岁能让梨,为何后来聪明反被聪明害?

wangshuiyiyu


《三字经》里面有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让孔融成了年龄最小的先进典型,司马光砸缸时已7岁,后来又入选小学课本,成了中国家长嘴里聪明又伶俐的“别人家的孩子”。

孔融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要互相忍让,凡事都要遵守公序良德,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孔融作为道德标杆,尊老爱幼的典型,我们只知道开头,却不知道他的结局,今天就来谈一谈。


孔融是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货真价实的名门之后,他从小就特别有才,且勤奋好学,与曹操同为“建安七子”之一,文学造诣非常高,他也官运亨通,出任过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经皇叔刘备表荐担任过青州刺史。

孔融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孔融让梨”而声名远扬,但是后来的他并不像成语故事里讲的那样温和平易近人,而是有点不拘小节,他这个人特别擅长讨论时政,抨击弊端,他喜欢演讲,口才极好,一个人能够讲起来滔滔不绝,有如现在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每当高官有不法之举,他都极力挞伐,每每言辞激烈,特别是对于曹操,他更是毫不留情,因此在很多方面都给曹操增添了不少的麻烦。


到了汉献帝时期,孔融升任太中大夫,此时的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成为东汉王朝的实际掌舵人,曹操有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够霸气的,很多人对他有所忌惮。

唯有孔融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曹操出身卑微,孔融出身名门,因此孔融很是看不惯他,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动不动就出言嘲讽顶撞。


建安九年,曹操击败袁绍,攻下邺城,发现袁绍的儿媳妇长得挺漂亮的,有心据为己有,转念一想,这样不是比袁绍小一辈儿了吗?算了,就赏赐给儿子曹丕吧。

孔融得知后就有点不乐意了,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意思是说当年周武王讨伐纣王的时候,把纣王的爱妾妲己赏赐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了。

曹操看完了信,半天没搞明白武王当年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嘛?后来曹操问孔融“妲己后来赐给了周公嘛?我怎么不知道这件事?”


你知道孔融是怎样回答的,孔融说“我是根据现在的情况凭空想出来的,以你们父子现在做的事情推断,一定是这么回事”,

曹操这才明白过来,孔融这是在挖苦自己,周武王与周公是兄弟,自己和曹丕是是是?这辈分有点乱,曹操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们互怼的事情多了去了。

建安十二年,曹操准备北上讨伐一个叫乌桓的部落,孔融知道后又讥讽曹操说“丞相劳师动众远征那么小的部落,以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您可以一并讨伐,收拾他们啊”。

这个孔融太张狂了,公然嘲笑上司的战略部署和作战计划。

曹操自然是气得发狂,这种臭知识分子,仗着自己在社会上有点名望,从来就不听话,就喜欢较真儿,就喜欢跟领导抬杠,有心杀了孔融,可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合适的把柄,没有合适的理由诛杀文化名人,而且是孔圣人的后代,光是社会舆论你就受不了。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由于连年的征战,粮食锐减,军粮都成问题,而那时上至官员,下至普通的士兵百姓都爱喝酒,这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曹操为了节约粮食,就以“酒可亡国”为由在全国颁布了一道禁酒令。

孔融又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文人都好酒,他可是个酒鬼,嗜酒如命,一天两顿酒,一次最少半斤,禁酒这不是要了他的命,孔融与曹操为了禁酒的事又掰了起来。


孔融说:天上有酒旗星,地下有酒泉郡,高祖醉酒斩白蛇,开汉家四百年基业;汉景帝醉酒幸唐姬,才有后来的光武中兴。无数先贤因酒而建功立业,这么好的东西凭啥不让我们喝?

曹操说:喝酒误国,实干兴邦,夏商两代就是因酒而亡的。

孔融说:错,夏商两代是因女人而亡的,你咋不干脆禁止婚姻呢?

曹操:你这不是抬杠嘛,喝酒误事你总该承认吧?

孔融:大家平时工作压力那么大,不喝点酒怎么缓解压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话是谁说的?

曹操:你、你、 你,你跟我滚出去!


妈蛋!怼领导还怼上瘾了,这么多年来,你恃才傲物,处处跟我唱反调,老子对你一忍再忍,你还越来越放肆了。

曹操心里把孔融拉进了黑名单,想这货成天在我耳边婆婆妈妈、唧唧歪歪的,说我坏话,我实在受不了,得找个机会把这货给杀了。


孔融也是过分的膨胀,认为曹操被自己的嘴炮打得不敢还手,便就越发的嚣张,随口一句想当然,最终还是把曹操逼急了,在孔融的一篇文章里找到了致命的证据。

孔融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父子无恩、母子无爱”,这种观点与当时以孝治天下的汉朝离经叛道,非常的出格,在当时更可谓是大逆不道,也正是因为这样让本就忿忿不平的曹操找到了诛杀孔融的口实,曹操也是恨毒了,以“不孝”的罪名将孔融一家满门抄斩。


杀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以理杀人,让你孔融背负“不孝”的名声死后永世不得翻身。

孔融最大的不幸就是看不清世事,嘴巴贱,标榜自己,称自己是道德制高点,耍小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一时口舌之快而让自己灭门绝后,是为不孝。









遗产君


我是明说史话,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孔融四岁能让梨,为何后来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尊敬兄长,那种善良的品性,值得每个孩子去学习。那么孔融小时候的故事给我们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小孩形象。为何后来会被曹操治罪呢。我觉得可以看一下孔融长大后所做的事情。大概就明白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长大后,的确秉承了幼年时候的聪明智慧,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他对治国理政,治国方略,都有一定的看法。由于小时候“孔融让梨”的故事在民间深得厚爱,在当时名望很高。深得曹操的喜欢,就是这么一个人,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他的前程可以说是辉煌无比的。但是孔融却有着几大致命缺点

曹操剧照

为何这么说呢,当政后,孔融仗着自己的才华,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丝毫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谁都看不起。还多次与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冲撞。大肆言论,多次言语羞辱曹操,与曹操的政治思维背道而驰。

当时恰逢乱世,为了战争需要,曹操下达了禁酒令。可是孔融却反对,并且用“若因酒能乱世而禁酒,那么桀,纣因色而亡国,为何现在只禁酒呢?”说的铿锵有力,说的曹操哑口无言。还有曾经曹操要南征,攻打刘备,刘表,孙权等人。也遭到了孔融的严厉反对。并且狂言到“无义之师攻打有义之师,启有不败之理”,曹操听到这句话,那是忍无可忍。

孔融

所以说孔融从小就很聪明,这是肯定的。但是长大后,孔融没有利用好这种聪明,继续修身养性。不断的提升自己。而是产生了狂傲之心,恃才傲物。所以才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明说史话


这与孔融的性格有关!

古往今来,因性情,性格而召至灾祸的数不胜数。现代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就是一个很好的总结。

孔融,山东曲阜人,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为孔子的嫡传20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四岁就懂得让梨,给世人留下千古学习的榜样。长大后的孔融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孔融在职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功绩显著。后被刘备举荐为青州刺史。

应该说,孔融做官还是很称职的!加上少年得志,声名远播,一时间成为天下名士,许多人慕名而来,拜其为师。后来他哥哥孔褒犯事,孔融拦在自己身上,他母亲又往自己身上拦,搞得县令拿不定主意,上奏朝廷。此事被大家赞赏,这就是一门争死的故事!

孔融成名后,天天宾客满棚,顿顿酗酒。喝酒后就议论朝政,屡屡讽刺曹操。曹操攻打袁绍,听闻袁绍儿媳貌美,欲纳为妾,谁知被曹丕捷足先登了!孔融知道后,就给曹操上表说,西周攻下朝歌,武王献妲己于文王。曹操翻阅古书,并没有找到此典故,就叫来孔融询问,孔融说,现在马上就要发生了!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在讽刺自己。曹操气的牙根痒痒,但碍于孔融是社会名流,曹操是一忍再忍,并未发作。

可孔融不知收敛,锋芒毕露,每次都妄议朝政,讥笑曹操!他一点都不知道韬光养晦,权衡利弊。屡屡得罪曹操,终于,曹操再也无法忍受,以招合徒众,欲行不轨,诽谤朝廷,不遵礼仪,放荡妄言之罪逮捕孔融,处死刑。

孔融被逮捕时,他的一儿一女正在下棋,竟无动于衷,别人问,你父亲都被抓了,你们还在下棋?他7岁的女儿

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后都被曹操杀死!


英雄悲歌


孔融(公元153~208),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是当时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全家被杀。 “孔融让梨”典故: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也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呢。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梨也只能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是哥哥,应该做出榜样,把大的留给弟弟吃,自己只能吃小”。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就知道了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都说“好人有好报”,如此有胆有谋的孔融也会有个好结局吧!非常可惜,孔融的结局却异常悲惨——被曹操满门抄斩。 话说,曹操也不是气量特别狭小的人,得罪曹操的人多了,曹操也不是每个人都用这么残忍的手段处死。 比如同为建安七子的陈琳,写檄文把曹操骂得那么惨,曹操却没有杀他。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对于自己的将领通敌行为心知肚明,却在事后一律不予追查,既往不咎。 当孔融看到曹操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却不能忍受,常常大庭广众说话偏激,时时触犯了曹操,说话直言不讳。 当时,曹操君王的身份不容质疑,而孔融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


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意思是说你曹操还没有封建诸侯的权力,只有汉室才可,但东汉末年的汉室早已名存实亡了,孔融的思想还在于迂腐守旧,种种事件让君臣之间的关系有了离隙。 曹操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离谱,于是,更加忌恨他,不可否认,孔融所说的话每一句都是事实,句句戳心窝,然而孔融却忘了一句话“看破不说破,君臣有的做”,什么话都憋不住,最终必然会“祸从口出”。然而,曹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孔融的言论,为保自己的大业,“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毕竟曹操是王,他是臣。最后曹操对他彻底失去信心,最终,借故将孔融杀了。 除此之外,史书还记录了关于孔融讽刺曹操的三个故事。 第一次,曹操为了节约粮食颁布了禁酒令,孔融讽刺曹操说:“如果不喝酒就能打大胜仗,那干脆你也禁止好了!”


曹操听了自然不高兴,但没有发作。 第二次,当曹军攻破袁绍的邺城的时候,曹操、曹丕、曹植都看上了甄姬,但曹丕手快提了亲,曹操只好把甄姬许配给了曹丕。得寸进尺,孔融又开启了讽刺模式,写信给曹操说:“当年武王伐纣,妲己被武王抢来给周公当老婆了”。曹操说:你这什么出处?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孔融说:“我是按照今天事情估计的,如果今天的事情成立,那么妲己应是被武王赏赐给周公了吧!”曹操这次是真怒了,一气之下,罢了孔融的官,让他回去。

——眼不见心不烦。 可惜,两次不够竟然还有第三次。被罢回到家里的孔融,却依旧高调地结社集会,在言论上处处和曹操的政令作对。曹操说要以孝治天下,孔融就写文章讽刺曹操的“孝”:“父母对子女又没有恩情(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啊?),子女不过是老爸发泄性欲的副产品,老妈充其量就是个容器,容器对你有什么恩情啊?”这句话不仅 惹怒了曹操,还惹怒了天下人!!聪明人是“大智若愚”,而孔融简直是“大愚若智”,愚蠢透顶了! 这次曹操怒而不气了,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足以杀孔融一家的理由——不孝!——孔融这番促进世人重新思考“孝”的言论触犯了大众的思维底线。



所以最后,孔融满门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杀害,同时,也封住了许多想为孔融求情的人的嘴巴,可谓一箭双雕,让他死的其所。 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曹操之所以虐杀孔融,最大的原因,应该在于所持有的思想政见的不同,孔融忠于汉室,曹操则想自己称帝,而不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然,孔融的直言不讳是他灾难的导火索,而他的“不孝”言论则是点燃这根导火索的火苗!


随录笔记


孔融性格豪放不羁,加之又是名门大族,经常做出一些蔑视礼教、离经叛道的事。他内心对大汉王朝非常忠诚,对曹操的专横跋扈非常反感。曹操攻下邺城,曹丕将袁熙的妻子甄氏抢来做了自己的老婆。孔融知道这件事后,专门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当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肯定将妲己抢来赐给了自己的儿子周公。曹操没有反应过来,还以为孔融说的是一个什么典故,询问孔融。孔融轻松地回答说:“拿今天的事情看来,当初也应该是这样的!”把曹操气得半死。那时粮食供应紧张,为了节省粮食,曹操下了禁酒令,不让喝酒。孔融最爱喝酒,便又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大谈酒的好处,公然与曹操顶牛,曹操对孔融更加气愤。

孔融有天下重名,曹操害怕孔融的言论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便决定置孔融于死地。他暗中指使路粹上书弹劾孔融,说孔融“招合徒众,欲规不轨”,“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于是孔融被杀害,时年五十六岁。

中国历代名门大族都是参与到政权统治中去的,是王朝的统治集团。个人都是要依附于家族利益的,当个人有可能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时,被多方遗弃是正常的。孔融的政治智商太低。


知秋一叶69861562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孔融象司马懿一样拥戴曹操,那就不会冤死了。

可惜,孔融认为自己是高门大族,没有当回事。要杀你,什么理由找不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