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豪格等人势力雄厚,却为何最终是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自努尔哈赤创立后金开始,为了能够确保子孙同心,共抗外难,努尔哈赤便立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治国方针,同时规定“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

努尔哈赤创立的这治国及继承制度,使得国家的决策非一人可以决定。皇太极建立大清之后,又在这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为了就是让自己的子嗣与八大旗主有同等的继承权。

皇太极之外的3股势力

代善是皇太极的兄长,手里掌管着正红、镶红两旗,但此时已60多岁,早已没有了争权夺势的雄心,而且其掌握的两旗也是八旗中最弱的。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早年随父出征,建功立业,早早被封亲王。因皇太极在世时拥有正黄、镶黄、正蓝(豪格直接统领)三旗,故皇太极去世后这三旗的大臣(包括索尼、图尔格、鳌拜等人)都支持立豪格为帝。


多尔衮、豪格等人势力雄厚,却为何最终是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多尔衮剧照

多尔衮为正白旗旗主,其胞弟多铎为镶白旗旗主。多尔衮相当于控制着正白和镶白两旗,且因多尔衮之前所立战功,其他人无所能及,故多尔衮也是极其有能力争夺地位的。

在这场争夺之中,虽然有代善、豪格、多尔衮三人最有势力,但是代善年过半百,且毫无争权之心,所以在这场争夺帝位之争中,真正有实力的也就剩下了多尔衮以及豪格。

豪格、多尔衮在崇政殿针锋相对


多尔衮、豪格等人势力雄厚,却为何最终是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皇太极死后第四天,多尔衮召集诸王及议政大臣在崇政殿召开讨论立新君的集会。豪格在入崇政殿前便已经在殿外密布正黄旗、镶黄旗兵士,宫内气氛紧张。会议刚一开始,以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便主张立豪格为帝。多尔衮胞弟多铎则主张立多尔衮为帝,当时的多尔衮并没有说话。多铎见其兄不说话,便说:“哥哥推辞,众人无异议的话那就立我吧,我的名字也在太祖的遗照当中”。多铎见其兄多尔衮仍然未表态,就说:“或者立代善为帝,其资历最长”。代善当即以自己年迈为由拒绝该提议,并提出:“若睿亲王多尔衮应允实乃国家之福,否则还是应当立皇子为帝”

争论更加激烈,豪格终于沉不住气了,怒气而说“我德微,不敢当此大任”,说罢怒气而走。此时的两黄旗兵士剑拔弩张,提出若不立豪格为帝,我等必从帝于地下。这氛围感觉随时要同多尔衮的两白旗拼命。


多尔衮、豪格等人势力雄厚,却为何最终是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多尔衮、多铎剧照

多尔衮仔细分析了下当时的情势,想着与豪格相比,自己并无多大优势,如果此时自己勉强称帝,恐怕必将引火烧身。于是多尔衮说:“诸王爷说的都有道理,豪格既然没有继承帝位的心意,愿意退出,那我建议立福临为帝,由我和济尔哈朗一同辅政,等福临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为何多尔衮提出的是福临而不是其他皇子

这里插一嘴介绍下,皇太子一共十一个儿子,其中四个早已夭折。除了豪格之外,有地位的后妃所生的皇子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六岁的福临,另一个是两岁的博木博果尔。此时的多尔衮为了让自己的提议更有说服力,只能选择提议立福临为帝。

福临即帝位


多尔衮、豪格等人势力雄厚,却为何最终是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多尔衮在崇政殿提出的这个方案,大大出乎了他人的意料。不过因福临也是皇太极之子,两黄旗虽然愤怒,但也无奈。代善觉得这个方案可以消除现在大家的矛盾,表示赞同。多尔衮让手下去叫豪格,豪格到后发现大家都已同意多尔衮的提案,无奈,豪格也只能同意。就这样六岁的福临被推上帝位,于公元1643年8月26日登基,次年改年号为顺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