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文物,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有何研究价值?

在诸多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文物中,良渚文化玉琮可谓最引人注意的种类之一了。良渚文化是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杭的反山良诸,因而得名。后来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常州寺墩、上海福泉山及浙江余杭的瑶山等地陆续发现数处相同的文化遗址。该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在遗址中发现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玉器,而玉器中的玉琮又是典型中的典型。目前为止,征集和发掘得到的良渚文化玉琮已有百余件之多。这些玉琮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形如扁体手镯,闐体,薄壁,表面刻饰单圈或双圈目纹带獠牙的兽面文饰。这些兽面等距离排列,前后左右对称。最典型的一件是吴县张陵山出土的,此玉琮上怪兽双目圆睁,眉毛粗长,阔嘴獠牙,凶相毕露,给人狰狞怪异之感。第二类为外方内圆的方柱形。

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文物,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有何研究价值?

这类由于高矮宽窄不同,又可以分为宽短型和瘦高型。宽短型边宽体短,一般为一节或两节,刻饰四组或八组兽面纹,文饰繁缛生动,如寺墩出土的兽面玉琮,高7.2厘米,射径6.7一6.8厘米,呈方简型,分上下两节。两节上文饰风格截然不同,上节简单明了;双线圆圈为目,目两端各加一短横线代表眼角,凸起方块为嘴,一张兽面就勾勒成型了;下节文饰则细腻繁密得多;重环阴线,扇形多重线、旋涡纹、凸起方块等相互叠套、勾连,形成一张怪异生动的兽面。这件玉琮造型优美,文饰繁简有序,是目前所见的玉琮中最为精美的一件。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第12号墓出土的一件宽短型玉琮,具有“琮王”之称。该“琮王”高8.8厘米,射径17.1一17.6厘米。琮表面以转角处为中心线,运用线刻和浅浮雕手法勾勒出八组兽面纹,每两组兽面之间的空白处,又琢出八组神人兽面图案。

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文物,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有何研究价值?

这种神人兽面图案组合得非常奇特:弓形大冠下是一张上大下小、呈倒梯形的人脸,重环目,蒜头鼻,鼻翼外展,几乎与嘴同宽。宽大的嘴中,两排牙齿整齐相对,显得有些吓人。冠与人面交接处雷云纹环面而绕,冠内线纹条条张扬,更增加了人的凶势。人双臂内曲,双手抵在其身下怪兽的巨大眼眶上,双足并垂在兽的下颌部,整体呈骑在兽身上的样子。怪兽突出夸张的脸上,双目圆睁,呲牙咧嘴,一副恫吓人的怪异神态。这一人兽结合体设计得非常巧妙,人臂同时构成曾耳,或者可以说是兽眉,人足同时构成兽的下髭须。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出的形象、感觉也不同。就像《中国古代玉器》作者昭明、利群所描述的:“如果把这看成是人化的神,那么它就是一个头戴光芒四射的羽冠,手执盾牌的战神形象,它象征着世俗权力。

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文物,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有何研究价值?

若把它看成是神化的人,那么又可得出两种形象,其一是头戴冠饰,手执璧(或琮)的巫师作舞蹈态来祭祀天地鬼神的形象……其二,是良诸巫师御虎跻的写照。”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具有良诸神徽性质的神人兽面图案的构思、想像琢磨技术都达到了新石器时代琢玉的最高水平,称其为“玉王”,恰如其分。总之,前述这种短宽的外方内圆形玉琮,在良渚文化玉琮中所占比例最多。瘦高形玉琮一般是按照等距离减地成槽划分为节。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件,高40厘米,节数多到十五个。这种琮以节为单位,每节均依边棱为中心线刻四组兽面纹。这种兽面纹多简单明了,为象征性的,其目纹几乎都是单线圆圈。由于节数不同,琮体兽面纹也不同,最多一件琮身上的兽面纹达到六十组。

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文物,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有何研究价值?

高度发达的良渚文化玉琮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是作什么用的,其神秘的文饰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从良渚文化玉琮发现之日起就困绕着人们,不断有人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这些问题作出种种推测。玉琮的起源及用途。关于玉琮的起源有很多种观点。有的认为是源于玉镯(冯汉骥、童恩正);有的认为源于土地经界和定居意识(诸汉文);有的认为是源于日常用具的模仿和扩大,是织机上持综翻交者(杨健芳);还有的认为是源于烟囱(滨田耕作)等。在以上诸多观点中,“源于镯”的说法,似平博得更多赞同。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说法也有它的合理性。但有一点,说琮起源于镯,似乎只适合于形如扁体手镯和短宽内圆外方形两类。说瘦高多节、射面如璧的细穿孔玉琮也源于镯,就显得牵强了。

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文物,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有何研究价值?

基于这点,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玉琮的兽面纹人手,对玉琮的起源作深人探讨。刘斌先生《良渚文化玉琮初探》一文中,就对此作了特别说明,指出:不同遗址出土的良诸玉琮上刻画的兽面纹,在构图和施刻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规范程度如承一师,反映了这一形象在良渚文化体系中的崇高地位,也就是一种超氏族的图腾神。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良渚文化玉琮就是这一图腾神的产物,是这一图腾神的附着体。而它的渊源,就应当是图腾民族的图腾柱。这种观点还是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说服力的。良渚文化的玉琮的作用是什么?中外学者也各持已见。有人认为它是地母女阴的象征;瑞典学者高本汉认为它是宗庙中盛“且”的石函。

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文物,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有何研究价值?

法国学者吉斯拉认为是家的象征,为家屋崇拜的对象;比利时学者密舍尔认为它就是《尚书》等古籍中所记的“玉蘅”,是用来观测天象的玉视管;台湾学者邓淑萍先生则认为它是“良渚文化的图腾柱,是套于圆形木柱的上端,用作神衹或祖先的象征”;美国学者张光直先生坚持认为玉琮的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间的沟通,所以它是“天地贯通的象征”,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综合数家说法,刘斌先生归结为“一种类似图腾柱的原始宗教法器”,“是巫师们用以通神的工具”;而施刻于琮上的徽像,则是“巫师们要沟通的神或要在作法中表现的神的形象”。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它是宗庙祭祀时请神灵祖先的灵魂降临的依附之物,玉琮中间的空孔,就是供神灵祖先灵魂停留的小屋。

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文物,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有何研究价值?

林华东先生认为对不同的玉琮不应该一概而论,从而对不同形制的玉琮作了不同的诠释:“玉琮是一种寓宗教装饰、仪礼、权力于一体的复杂而特殊的玉器,小型玉琮可能是玉饿的挂饰或附件,多具有装饰功能;规范典型的玉琮为原始宗教巫术活动有关的工具;而随葬人土的玉琮,应该是良诸人用以敛尸、保护死者的法器”,“还可能是良诸方国同其他氏族部落间交聘或馈贈的礼器”。值得注意的是,在笼统地提到玉琮的作用时,人们常常以《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以黄琮礼地”和《周礼·典瑞》所载“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两种说法,认定琼是用玉礼地的礼器,或是敛葬器具之一。关于后者的说法套用于良诸玉琮上还有可能,因为从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璧、琮实物及其出土时的状况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文物,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有何研究价值?

但是对于“黄琮礼地”的说法就要区别对待了。《周礼》是西汉中后期成书的,书中所载史实大多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所以它所说的包括琮在内的“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六瑞系统,应该是在琮形成了外方内圆的固定形式后的概念,即春秋以后的事,而不适用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琮上。所以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用途问题,不是很快就能作出孰是孰非的定论的。兽面纹寓意什么?良渚文化玉琮无论高矮方圆、大小肥瘦,表面都刻有半人半神的兽面神灵形象,兽面纹构成了良渚文化玉琮的核心因素。综括起来,良猪文化玉琮上的兽面纹大体有三种形象:即浮雕的羽冠、兽面与阴线细刻、四肢俱全的人神形象结合的整体图案。

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文物,良渚文化中的玉琮,有何研究价值?

眼鼻口俱全的极尽雕饰的面部图案和仅以小圆圈表示眼睛,以凸起的小横条表示嘴或鼻子的简化的象征图案。这种奇特怪异的兽面图案大量出现在玉琮上,且不同遗址玉琮装饰都有相通性表明,这些图案具有一定含义。但是这含义是什么?是像一些学者所推测的那样,“是原始社会后期氏族首领与图腾神结合的造神反映”,还是像另外一些人总结的那样,“是巫师骑在老虎身上准备通天.......”欲揭开良渚文化玉琮的奧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法肯定哪一种观点更贴近玉琮的本来面目,也许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进行,事实会作出选择。

我是“我是一颗小小草11”,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