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武器研发者经费短缺揭不开锅,与美“军转民”合作差点闯大祸

他们,常常隐蔽于台前幕后,时刻面对各种凶险考验;他们,无畏却在躲闪,真实却在伪装;他们,用暗战改变历史,用心计扭转乾坤!【说谍】,带你走近他们身边,讲述他们的故事,欢迎关注和收藏!

2000年4月3日,在莫斯科的一家酒店内,两名正和俄罗斯雷根研究所专家进行“商务合作”谈判的美国商人,被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特工堵个正着。不久后,这两名美国商人被俄罗斯判处犯有间谍罪,并引发了美俄两国的外交风波,引起这次风波的原因竟然是一起军事技术转民用的商务合作。

俄武器研发者经费短缺揭不开锅,与美“军转民”合作差点闯大祸

原来,两名美国商人和俄罗斯专家商谈的军转民合作项目,竟是俄罗斯雷根研究所研制的“冰雹”鱼雷。这种鱼雷的速度非常高,在水中攻击时的时速可达600公里,是西方国家当时最先进的鱼雷时速的高5倍,舰艇遭到它的攻击时基本无法躲闪。 正因为“冰雹”鱼雷的神奇,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军事情报部门一直想窃取“冰雹”鱼雷的技术,一方面可以参考发展自己的鱼雷技术,另一方面急需研究如何防范这种鱼雷的攻击。

俄武器研发者经费短缺揭不开锅,与美“军转民”合作差点闯大祸

负责“冰雹”鱼雷研究的正是雷根研究所,它的总部位于莫斯科,其光纤生产厂和试验基地设在塔吉克斯坦境内。虽然此种鱼雷是当时先进的攻击武器,但无奈俄罗斯当时军费紧张,对“冰雹”鱼雷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雷根研究所旗下的鱼雷生产厂已经多年没有进行生产,研究所内的许多高级工程师已经很久没领到工资,普通技术人员更是快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俄武器研发者经费短缺揭不开锅,与美“军转民”合作差点闯大祸

通常各国往往把自己最先进的科研技术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只有当军事领域普及后,才会转为民用领域,如早期的计算机技术、现在人手一个的通信工具手机、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的核能等。但也有一些军事技术,由于政府重视、研发投入、应用前景等多方面的原因,还未应用于军事领域便被推向了民用市场。当时的雷根研究所上下都主张将“冰雹”鱼雷推向武器市场,以换取一定的资金维持生存。

俄武器研发者经费短缺揭不开锅,与美“军转民”合作差点闯大祸

从美国海军情报部门退役的波普,就是一名专门从事武器装备情报收集的“商人”,他的公开身份是一家国际科技公司的顾问,专门做装备的推销和出口生意。波普到俄罗斯后,利用关系建立一个俄美工程师联合研究机构,专门出资给一些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和武器研究;他还以“商务合作”为幌子,以大把的美钞开道,诱使一些俄罗斯军工技术工程师和军工厂负责人,将许多原本涉密的军事技术转为民用,轻而易举地获取了许多敏感技术。

俄武器研发者经费短缺揭不开锅,与美“军转民”合作差点闯大祸

雷根研究所的资金困境,很早就进入波普的视线内。通过几番接触,波普以与美国宾西尼亚大学实验室合作研究为诱饵,花重金将一名专门从事“冰雹”鱼雷研究的莫斯科专家拉下水,一些关于“冰雹”鱼雷发动机、新型燃料和特征金属的绝密情报,转手就到了美国人手中。波普还与雷根研究所和俄罗斯技术进出口公司签署了一份将“冰雹”鱼雷诸项技术商业化的合同,准备将整个鱼雷的相关试验设备、设计图纸以及推进技术等全部搞到手。

俄武器研发者经费短缺揭不开锅,与美“军转民”合作差点闯大祸

就在波普的计划即将完成之际,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特工在酒店里,将波普和另外一名美国商人及莫斯科的鱼雷专家逮个正着。最终,波普和另外一名美国商人被俄罗斯判决犯有间谍罪,但考虑到俄美关系,俄罗斯不得不将其释放。

说谍,带你揭秘谍战风云,探寻谍海往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说谍]主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