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駱賓王寫下一首詩,短短十八個字,便成千古名作

我們說古人把才賦優異的兒童稱之為神童,所謂“有特稟異質,迥越倫萃,岐嶷兆於襁褓,穎悟發於齠齡”。那麼問題來了,都有哪些人是神童呢?其實,我們平常所讀的古詩,就有一小部分的作者是神童出身。他們從小能詩善文,如初唐四傑:楊炯、王勃、駱賓王、盧照鄰,就個個是神童出身。再如我們家喻戶曉的詩人李白、白居易也是神童出身。

7歲駱賓王寫下一首詩,短短十八個字,便成千古名作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神童出身的駱賓王的一首詩《詠鵝》,去共同感受一下當年這位7歲兒童的詩歌造詣。對於這首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亦可以全篇背誦,畢竟它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一首五言古詩。不過隨著年齡和人生閱歷的增加,如今再讀這首詩,你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在具體看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它的創作背景。

7歲駱賓王寫下一首詩,短短十八個字,便成千古名作

駱賓王,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人。據《唐才子傳》記載,駱賓王小時候所居住的村莊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逢春天都是池清柳綠,鵝兒成群,景色宜人。駱賓王7歲那年,家中來了一位客人,聽聞他聰敏伶俐、能詩善文,便有意考考他。遂指著駱家塘裡浮游的一群白鵝,讓他命題寫詩。於是便有了這首當時就驚豔詩壇,如今成千古名作的古詩《詠鵝》。

7歲駱賓王寫下一首詩,短短十八個字,便成千古名作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首先,詩的第一句“鵝,鵝,鵝”,它看起來特別簡單,實際上卻是反覆詠唱方法的使用。那麼這樣寫法的好處在哪裡呢?我們都知道格律詩避免重複用字,但是有的時候,為了著重強調某種特定的事物,或者是為了渲染某種特定的情緒,詩人會在同一首詩中重複地使用同一個字或者同樣的幾個字。因此駱賓王這句詩便是為了強調他對鵝的熱愛之情。

7歲駱賓王寫下一首詩,短短十八個字,便成千古名作

緊接著的一句“曲項向天歌”,說的便是有一群白鵝正伸長脖子,仰頭彎曲著面向藍天在歌唱。從它的意思來看,駱賓王是著重對鵝鳴叫的神態進行了描寫。因為是“向天歌”,所以鵝的聲音勢必是高亢嘹亮的,會給人一種聲聲入耳的感覺。而一個“曲”字,則把鵝朝天鳴叫的形象描寫得生動自然。這裡又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7歲駱賓王寫下一首詩,短短十八個字,便成千古名作

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三、四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即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則划著清波,就像船槳一樣。由此可見,詩的前兩句是對鵝群在陸地上行走時的情景描寫。這兩句詩則是寫鵝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戲水的情景。很顯然,也是描寫的生動自然。除此之外,從寫法上來看,這兩句對仗極其工整。

7歲駱賓王寫下一首詩,短短十八個字,便成千古名作

一方面,“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相對照,非常鮮明,它是當句對。另一方面,“白毛”與“紅掌”、“綠水”與“清波”,還組成了上下對。如此一來,這首詩便具有了迴環往復,奇妙無窮的藝術效果。當然,這裡還包含了動靜描寫、遠近描寫,它突出的是一種變化美。可以想象,即使這群白鵝遊的越來越遠,但它們的歌聲卻始終縈繞在身邊。

綜觀駱賓王的這首詩,它雖然只有短短十八個字,語言也非常淺近,但是它卻符合了詠物詩形神具備的特徵。儘管這首詩沒有複雜的情感流露,不過對於7歲的詩人來說,白鵝優哉遊哉的形象,不正是他的自我寫照嗎?總的來說,7歲駱賓王寫下一首詩,當時就驚豔詩壇,如今成千古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