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大事者,必先谋定而后动,谋深,虑远,成之因也


欲成大事者,必先谋定而后动,谋深,虑远,成之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计篇》

意思是:在开战之前,如果经过周密筹划,就有较大把握获胜;如果事先考虑不周,获胜的把握就很小。计划周密就能取胜,推算不严谨就不能取胜,更何况根本不筹划呢?根据这些来观察,就可以判定胜负了。

欲成大事者,必先谋定而后动,谋深,虑远,成之因也

用兵讲究深谋远虑,事先筹划。《孙子兵法》开篇之计,就讲到了多算胜,少算不胜的重要性。确实,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远见的人。

我们在作出决策之前,要全面分析形势,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不同对策。事前考虑得越周到,胜算的把握也就越大。想有一番作为的人,做事时一定要有谋略,有远见。深谋远虑才能占据优势,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

欲成大事者,必先谋定而后动,谋深,虑远,成之因也

刘邦建立汉朝后不久,淮南王英布兴兵反叛。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能征善战,我亲率大军前去平叛,你认为胜败如何?”

薛公回答:“陛下一定会取胜。英布反叛后,知道陛下肯定会去讨伐他,所以他会从三种可能的决策中选择其一来应对。”

汉高祖道:“请你具体讲讲。”

薛公说:“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奈何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又问:“第二种对策呢?”

薛公说:“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这样的话,陛下与他难决胜负。这是中策。”

汉高祖说:“那么下策是什么呢?”

薛公说:“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置于淮南。我料到英布必用此策,所以陛下只要长驱直入,定能大获全胜。”

汉高祖又问道:“你是怎么知道英布必用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一个刑徒,虽有勇而无谋,鼠目寸光。只知道为眼前的利益考虑,所以我想他一定会选用此下策的。”

于是,当年十月,刘邦亲率大军挥师急进,杀得英布落荒而逃。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杀死,叛乱最终被平定了。

欲成大事者,必先谋定而后动,谋深,虑远,成之因也

刘邦能平定叛乱,凭借的是运筹帷幄,考虑到了多种情况;英布最终落败,就败在不知精心谋划上。善于谋算者,就能把握先机,掌握主动。

用兵作战讲究“庙算”,在日常生活以及商业竞争中,把目光放远,事前充分谋划,也是十分重要的。春秋时期的商人就已经懂得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原则,就是要对事物今后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并提前想好对策,而绝对不能目光短浅。

正如英国作家查尔斯·巴克斯顿所说:“人生如下棋,深谋远虑者胜。”只要多算、精算、算在人先,就能占据主动,明确目标,有信心去迎接挑战。

欲成大事者,必先谋定而后动,谋深,虑远,成之因也

二战后,新加坡丰隆集团董事长郭芳枫意识到,战后重建的高潮很快就会到来,各种物资在短期内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于是他立即投入大量资金,大规模地收购战争期间留下的残余物资,也别是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

果然,这些战争剩余物资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翻了一倍。

丰隆集团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很快就成为新加坡实力雄厚的企业。

郭芳枫又开始思索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他预料到,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需要大量地皮,地价将会迅速上涨。于是他立即着手将资金转移到地产投资上来。

由于战争刚刚结束,一些黄金地段的地皮并没有体现出价值,郭芳枫便以十分低廉的价格买进。而其价格上涨速度却是十分惊人的,十年之间涨了十倍!于是,丰隆集团的房地产开发事业也就迅速发展壮大了。

欲成大事者,必先谋定而后动,谋深,虑远,成之因也

优秀的企业家,要能够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精准地预测未来变化情况,做出及时的科学的决策。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古人云:“谋深,虑远,成之因也。”人的一生就像是在海上航行,临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不测。哪怕是一张航海图,一个罗盘,都不至于令你毫无准备地陷入旋涡之中。

有谋略,有远见,深刻认识到谋与虑在成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谋得深,虑得远,才会获得更多成就和更长远的利益,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欲成大事者,必先谋定而后动,谋深,虑远,成之因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