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丹道知识(7)

小编继续分享道家丹道基础知识。这篇内容有点少,所以把两篇合并了。文字会有点多,请见谅。道家丹道知识会定时发,找不到的可以去小编主页找。

道家丹道知识(7)

七、 静功与气功

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功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字,未必就能符合“静 ”的原则。试看社会上各处所流传的气功,多数功法都要运用意念,不是用意念引导行气,或者动作、行 气、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见气功的法门虽多,总是要用意念,然后加上气的动作。静功则完全是静,在气 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动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动作,就失去了“静”的意义。这样对 比而言,静功比气功的起点要高。许多气功把静功作为本派的最高功夫。而在内丹法之中,静功只是最初 下手的筑基功夫。由此可见,静功和气功在层次上存在差别。 静功和气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气功做得好的,能够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但旧病不愈,反会增添新 病。静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够治好医药难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得点益处;退一步说,即 使没有大的效果,绝对不会又添新的毛病。可见气功有利有弊,而静功则是有利无弊。

有些气功,虽在也有静坐法。但就其本质而言,静功是“静”的一方面事,气功是“动”的一方面事,二 者性质不同。气功的静坐法,不合内丹静功之原则。气功静坐,身体外表虽然坐在那里不动,但是他们的 思想在身中运用,没有休息,虽然说是静坐,实际上仍然属于动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静功。

对于各种病症的治疗而言,气功的作用离不开静功,离开了静功,气功的效果很难保障。比如胃溃疡病和 神经衰弱,如果不用静功。单靠气功很难保证能有切实的效验;假使不用气功,专做静功也完全能够痊愈 。近些年来冶病效果较好的气功,实际上总是包括有静功的作用在内,于无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关系甚 大。病愈之后,一般人都认为是气功的效果,不知静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恢复健康的主导作用,气 功只是辅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面,气功和静功不可分离,练过气功的人士,进一步深造修炼筑基之静功 法,对于身体的健康长寿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将会登上一个新的阶梯。

道家丹道知识(7)


八、 静功之行持

以上所谈,基本上襄括了道家修炼静功筑基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恐有修习都对于具体的实行,还有不 明之处,因此作说如下: 主要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用功的时间安排。这一点已在“静功与生活”第10条谈到,就是每天保持半个小 时以上,坚持下去。一般来说,持之以恒,修炼一百天,就是“百日筑基”之功。可以完成两门中所谈 到初步境界,时间可以选择在早晨、晚上、中午、半夜之时,这时一般人都会醒来一次,因为经过睡眠, 大脑较为干净,如果能够起身静坐,会有较好的效果。

我们所谈的静功两门,即听息和观光;三大层次,即身静、心静、意三层。如果一定要说多少时间才能 完成,这一点由于每个人秉赋的不同,一定会有所差异,因此不好硬性规定,即使筑基百日之说,也不过 是大概需要一百天而已。不过若为学道者方便起见,在百日筑基的阶段之内,专以静功修习,可以勉强规 定一个时间的次第,以便体验修习的功效。

因为听息和观光两门,听息经常的做法,观光的时间不可能限定多少时间就能见光。这个要根据每人的 情况,才会出现。也许最初养静,就能见光。一般来说,能名达到第二层次“心静”的阶段,就会见光。

因此我们只能从静功的三大层次,勉强划分时间如下:

前半个月,专修第一层次“身静”。听息必须要听,观光顺其自然。

中间一个月,专修第二层次“心静”。听息仍旧坚持,观光有之即观。

后一个半月又十天,专修第三层次“意静”。听息、观光,无心用之即可。

如此分段,在具体个心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比较容易把握。听息之法坚持要用,观光之事不可追 求,开始是有心而用之,以后均归于无心。对于三大层次,修第一层时不管后二层,修第二层时不管第三 层。在限定时间之内,只体悟一个层次的效果,这样逐层递进。

另外,做功者应当经常阅读本文,反复理解,以求自悟。即使看不懂也没关系,先将其大意含藏心中,不 知不觉在做功之中,将会发生不可思议的潜化作用。

若下文有与上文冲突,建议按下文练。

道家丹道知识(7)

金 丹 妙 诀 · 济 阳 子

收 视 返 听

济阳子曰:“收视者乃将眼光从外收入玄关之中,停息静定,化成甘露,吞下于丹田,用意送归炁穴之

内。眼光下视炁穴,神现静定,即观自在菩萨。所谓返观内照常心静,性命双修出苦轮也。

“书云:‘下手先制两眼。’两眼乃藏神之所,须要内观,不可外视。余曰不观近,不观远,常观无为一 窍,此窍乃玄观窍也。

“道祖云:‘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窍中之妙,能观窍妙,谓之定慧。

“昔黄帝得《彩风书》云:‘饮喙不止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清,声色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则神不灵,神 不灵则道不成。’其要妙也,不在瞻星礼斗、苦己劳形;贵在湛然方寸,无所营营。神仙之道,乃可长生 。所谓心空一分,性见一分;心空十分,性见十分。豁然贯通,谓之曰明心见性。故元神外出,急速回光 ,收入于腔子里。虽一刻功夫,自然身心两静,百邪俱散,杲日当空矣。起念神即出,止念神即回。故禅 家以止念为要,懦教以克已为功,道门以炼己为最也。 “返听者,返听丹田之妙也。人若耳相不觉逐声,急切凝韵,收回入于炁穴,返听丹田之妙。自然禅机静 默,湛然常寂。日久纯熟,如如不动,自然冲和大定。故曰:‘目虽见色,吾则回光而内不受纳;耳虽听 声,吾则返韵而内不受音;神虽应物,吾则静定而内不起思;元阳发动见物,吾则内醒而不迷,速用风火 烹炼。’

“凡无念之间,泄精之位作动,以及男子外肾举、坤人月信行,此是关元动,名为活于时。见而不迷邪念 ,立定志气,收敛微细之元神,入于动炁之中。念兹在兹,息息归根,绵锦若存,无少间断。守到精血化 而成炁,即将此炁逆归炁穴,定心封固。拨浊气于涌泉,另将元神守炁穴,微微吹嘘,炁足自然往后旋升 。过三关,上泥丸,进玄窍。玄窍呼吸,流转。停息静定,化甘露降下丹田炁穴,归根复命。虽一刻之 功,不觉神炁混合。形神俱妙,身心快乐矣。此修仙之妙法也。

“夫人之神在心,心之机在目,目视十里之遥,心神随去十里之远。目不远物,从外返内,心神随之在内 。不但在内,而且定矣。心则大定,肾水升上于泥丸,心火降下于丹田,口饮甘津,周身快乐。故云:时 刻回光返照便易学,心无妄想便是道。

“昔黄帝得神芝图,求指于太乙皇人。曰:‘此乃三一之道也。’人能常守三一,定成真仙。三者何?精 、气、神也。先天本归一,后天分为三。眼不视而凝神,耳不听而保精,口不言而养炁。眼、耳、口三关 紧闭,则保精、养气、存神之道得矣。 “所谓外三宝不漏,内三宝不泄。炼三归一,名曰三花聚顶。顶者,即玄关窍也。此窍乃天地之根、三才 之源、法藏眼、总持门、上天梯、南天路,曰玄牝、曰戊己、曰刀圭、曰真一.

无非金木合并之处,婴姹 相会之乡。

“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

“孔圣曰:‘吾道一以贯之。’

“达摩曰:‘得了一,万事毕。’噫!名色多端,不外玄关一窍而已!

“古仙云:‘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要得此窍,非明师莫识。

“故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只为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人若得此一窍,常 将耳、目、口归于窍内,谓之三花聚顶。再将调息绵绵,是谓四相归戊己。戊土在丹田,己土寄玄关。能 克己,自然复礼,即凝神入丹田,真炁复归玄关之中。是所谓取坎填离者,此也。”

凝 神 入 炁

济阳子曰:“人之神,日则散乱无依,夜则梦匀多端。若不凝归入定,则形神岂能俱妙乎?法在时刻回光

返照,将元神凝归祖窍、玄关之中,静定化成甘露吞下,从中膻送归脐轮炁穴。

此穴即在腰前、脐后,其 中稍下,有一虚无圈于是也,名曰太极。乃吾人受生之韧,所结而成此缕。吾心止于此,而内观之。即将 向来所凝之神,尽归入此穴之中,似猫捕鼠、如龙养珠,真气自然内运,暖热阳生。

“夫吾人自剪落脐带之后,此穴中之真炁,不能与玄关相通。水火不济,任督塞闭,有死之机也。自得诀 归来,凝神存想玄关,久久静定。则呼吸之气,从甘露深入炁穴,息息归根,绵绵若存。静定之时,则炁 穴元气,往后而升上玄关。停息化甘露,从玄关再下炁穴,子母相会,破镜重圆。一升一降,水火既济。

渐渐凝住,丹基坚固。

“《圭旨》云:‘涵养本源,救护命宝。’

“玉蟾祖师云:‘早通明师传口诀,只要凝神入炁穴。’

“杏林师曰:‘万物皆有死,元神死复生。以神入炁穴,丹道自然成’也。”

调 息 绵 绵

济阳子曰:前文神凝气聚,灵根充实,丹基巩固。然不调定真息,又恐火冷丹迟,灵药不生。

“夫调息之法难言,常得冲和大定,真息调矣。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这个真 息之息与那个不神之神,他两个才是真龙虎、真阴阳、真水火、真夫妇、真胎息、真玄牝、真橐籥。噫!

玄牝一呼一吸,橐籥一阖一开,互相往来。天然火候,岂在口鼻乱施为乎?然有兼用之法。故先圣云:‘ 调息须随息,知心不用心。巍巍常不动,顷刻产真金。’妙哉?金也!

“编绵者,即十二时中,时时刻刻,不可间断之旨也。

“夫人之真息,如天之日月。天之日月,昼夜轮转,往来无停;人之真息,后升前降,岂有停乎?而岂可 间断乎?要须上至玄关,下至炁穴,静定炁穴,息息归根,绵绵不绝。锻炼纯熟,自然常升常降。

“钟离祖云:‘但能息息皆相顾,换尽形骸玉液流。’若夫行之一时,而歇一时,行之一日,而歇一日, 岂成金丹之道哉?”

“孔子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不思乎?”

心 息 相 依

济阳子曰:“心者,非肉团、日用之心,乃本性、真如之天心也。儒云:‘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正能 见此天心。《西游记》一书,全凭悟空。悟空本性,见真如,故曰见如来。如理而去,如理而来。能空凡 心,即能见天心。见天心,即见如来。要见如来,须持时。

“邵夫子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心经》曰‘阶,此时即天心之时、阳气发生之时,一元复始之时。时至神知,天心在焉、如来见矣。

丹田暖暖热,万物皆逢春。妙哉!妙哉!

“夫息者,非口鼻有形之息也,乃是炁穴内中之真息。要见此息,须除杂念,致虚极,守静笃。心空,性 见,口鼻无气。凡息停而真息动。恍惚杳冥,炁穴现出一窍,浑浑沦沦,名曰窍中窍,即上文时至神知。

人当至静,在于夜间睡醒时,清静之极,药产神知。不知者,是当面错过矣。须要凝神入炁穴,息息归根 。若忘若存,猛烹极炼。炼精化炁,逆收入炁穴。候阳炁暖热,运行局天。

“心息相依,神照不可须臾离,离则属于枯偏矣。

“古云:‘神行,炁行,神住,炁住。’相依不离,正诚坚志。采取烹炼,呼吸升降。动静往来,进退均 宜,冲和大定。天然真火候有无穷之妙用矣。

“金丹从始至终,不离此法才能成就。大矣哉!心息之妙旨也。

“若夫行、住、坐、卧,口鼻之息,宜要调。不调,不能见真息。其法在于凝神入炁穴,心守炁穴,意随 往来。呼接天根玄关,吸接地根炁穴。所谓内交真炁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颜。

“陈致虚曰:‘一条大路少人寻,风虎云龙自啸吟。坐定要知行气主,真人之息自深深。’

“《圭旨》云:‘不是玄门消息深,高山流水少知音。若能寻着来时路,赤子依然混沌心。’若问来时路 ,即是炁穴一窍。凝结成丹,超上玄关,乳哺还虔,而门是也。

“赤肚子云:‘炁穴之间、昔人名之曰生门、死户,又渭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元炁日充、元神日旺。

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 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

『未完待续』

觉得好,可以转发。


道家丹道知识(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