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那麼聰明, 為何不幫英明的扶蘇, 而去幫紈絝子弟胡亥繼位?

餓死的貓


李斯出生於楚國上蔡縣(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相比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而言:當時的楚國依然是一個以門第高低取人的國家,儘管李斯自認為才高八斗,卻也難以在這樣一個只重門第出身而不重真才實學的國家得以伸展。在司馬遷的《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一件促使李斯實現人生轉折的事:有一天當時身為管理倉庫的小吏的李斯在上廁所時看見了一隻老鼠,只見這隻老鼠渾身上下髒兮兮的,吃的是汙穢不堪的排洩物,只要人或狗一靠近就嚇得趕快逃走。後來在一次清點糧倉時李斯又看見了老鼠,他發現糧倉裡的老鼠和廁所裡的老鼠完全不一樣——這裡的老鼠一隻只都吃得又大又肥,悠閒地在米堆裡嬉戲交配,即使看見人來了也不急著逃走。李斯不由感嘆道:“廁所裡的老鼠每天盡吃些汙穢不堪的東西還得時時刻刻擔驚受怕,而這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上好的大米卻可以飽食終日。同為老鼠,只因選擇不同命運便大相徑庭。其實人又何嘗不是如此——決定一個人有沒有出息的是所身處的環境。一個人的成敗得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機會和選擇環境”。李斯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才選擇離開楚國前往秦國發展:一開始他只是秦國丞相呂不韋府上的一個幕僚門客,直到公元前236年已年近五旬的李斯才引起了秦王嬴政的注意。

公元前237年呂不韋被免去丞相職務,隨即流放蜀地,李斯因此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公元前236年韓國派遣水工鄭國入秦向秦王建議集中財力修築水渠,試圖以此消耗秦國的人力、財力,然而鄭國作為韓國奸細的身份卻被秦國識破。儘管秦王嬴政堅持將工程進行下去,然而這時秦國政壇已然開始掀起一場排擠外國客卿的政治浪潮。在戰國七雄之中秦國一向以吸引外來人才而聞名:來自衛國的商鞅通過變法奠定了秦國崛起的基礎;來自魏國的張儀以連橫之策分化瓦解諸侯,大大減小了秦國前進道路上的阻力;來自魏國的范雎使秦昭襄王得以強化中央集權,明確了遠交近攻的基本國策;來自衛國的呂不韋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為秦之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秦國本土人士和客卿之間的矛盾也在一點一滴的滋長,恰逢自公元前238年起的短短一兩年之內連續發生的嫪毐叛亂、呂不韋罷相以及韓國間諜事件均涉及外國客卿,於是多年來潛伏已久的矛盾在公元前236年來了一次總爆發——這年秦王嬴政在本土大臣要求驅逐客卿的強烈呼聲之下頒佈了《逐客令》。李斯是因為感覺在楚國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而選擇來秦國發展的,眼瞅著剛準備在秦國施展抱負之時卻要被驅逐,對此心有不甘的李斯向秦王嬴政上了一道《諫逐客書》,歷數了歷史上客卿對秦國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一針見血地指出逐客是將人才推向國門之外在,正是李斯這道上書使秦王嬴政終止了驅逐客卿的做法。李斯也因此獲得秦王嬴政的關注,這時的李斯已年近五旬,以當時的平均壽命而言已是很大的年紀了,直到這時李斯才真正獲得施展自己抱負的平臺,因此李斯對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各位珍惜。李斯為確保到手的權力不失不惜設計陷害同學韓非,在秦王嬴政一統天下的過程中李斯積極獻計獻策:繼續秉承秦國曆代先祖的遠交近攻之策,與此同時派遣謀士持金玉遊說東方六國的貴族權臣,在正面戰場之外構建嚴密的情報信息網絡以輔助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秦國正是運用李斯這一計策成功借趙王之手除掉了趙國名將李牧,從而消除了自己統一天下道路上的一大強敵。

李斯和秦王嬴政合作了近三十年,一手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大秦帝國的誕生:天下一統後嬴政曾詢問文武百官關於治理天下的問題,時任丞相的王綰主張將秦始皇的兒子、宗族還有功臣們封到燕、齊、楚等國的偏遠地方,這實際上要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對此時任廷尉的李斯則堅決予以反對,最終嬴政採納李斯的建議: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從此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成為中國地方行政治理的主流模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又接受了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李斯親自制作了小篆這一字體以取代之前各諸侯國的文字。為了便利帝國境內的經濟交流李斯又上書建議廢除六國舊制,統一各國的貨幣和度量衡。李斯還建議以京師咸陽為中心修築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統一車軌。這時的李斯風光無限,然而不久之後李斯就迎來了命運中的又一個轉折,這次和當年上《諫逐客書》不同的是:當年的人生轉折使李斯得以平步青雲,然而這次他卻要走下坡路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沙丘宮(今河北省廣宗縣)出巡時暴病身亡,此時皇子胡亥、宦官趙高、丞相李斯等人隨行在秦始皇身邊。趙高篡改秦始皇遺詔擁立胡亥為帝並遊說李斯,一開始李斯並未應允,然而趙高的一句話令李斯心動了:“以您的才能、謀略、功勳、人緣以及獲得長公子扶蘇的信任,這五點全部拿來與蒙恬相比,哪一點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都比不上他。”趙高說:“既然如此,那麼只要扶蘇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為丞相,您最終不能懷揣通侯的印信返歸故鄉的結局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擔當皇位繼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慮一下,作出定奪!”這時李斯的權力慾表現了出來:也許是因為早年在楚國那種不問能力只問出身的社會氛圍下生活得太過壓抑的原因,李斯一直對自己手中的權力格外珍惜。李斯和扶蘇的政治觀念是截然對立的:在焚書坑儒這件事上扶蘇和李斯的意見就截然相反,事實上在扶蘇被秦始皇趕到北部邊疆去和蒙恬戍邊一事上很可能存在李斯在背後的操縱。在李斯看來:一旦扶蘇繼位意味著自己隨時可能被蒙恬取代。

最終李斯被趙高拉攏而選擇擁立胡亥,然而他的命運也在這一刻完全改變了:此後趙高完全把持了朝政,政局陷入一片混沌黑暗之中,而李斯趨利避害的人生觀讓他毅然選擇了明哲保身。他本以為只要不淌這趟渾水,就能置身事外高枕無憂,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在趙高看來:李斯是自己通往權力的道路上最後的障礙,於是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被夷滅三族。李斯臨刑前對自己的幼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想和你再牽著黃狗一同出上蔡東門去打獵追逐狡兔,又怎能辦得到呢!”曾貴為偌大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斯到這時竟連這點微不足道的心願也難以實現,其實這也和他早年悟出的老鼠哲學脫不了干係:李斯只看到了倉鼠的日子過得比廁鼠悠閒,卻忽略了廁鼠正是在長期危機四伏的生活環境下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而倉鼠則在安逸的環境中逐漸失去了自我,直到危險襲來時才赫然發現自己已失去自保的全部能力。事實上李斯的悲劇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折射了一個時代的悲哀——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打破了原本存在於秦國貴族和百姓之間的階級壁壘,完全以軍功晉升官爵從而為那些毫無政治根基背景的寒門子弟提供了上升空間。與此同時秦國君主和這些新提拔起來的寒門子弟組成政治聯盟打壓世家貴族勢力,從而強化中央集權。問題在於:當這些寒門子弟晉升高位之後就在秦國催生了一個新興的職業官僚集團。相比傳統的世家貴族而言:職業官僚集團在其發跡的早期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群體——因為他們沒有世家貴族那樣的政治根基,只能通過政績來取得君主的青睞和百姓的認可,這時他們積極推動變法強國;然而當他們大權在握之後就日益走向變法改革的對立面。為什麼在大秦一統華夏的過程中立下大功的李斯那麼輕易被趙高拉攏成為秦王朝的掘墓人就是因為不願放棄到手的既得利益。事實上古今中外的改革一大難點恰恰就在於如何突破既得利益的束縛。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李斯害死同學韓非,最終沒有一個好下場。鼠目寸光,愛官如命,心胸狹窄,貪圖富貴。聽了趙高的話,趙高對他說,立胡亥為帝,李斯繼續做丞相,享受榮華富貴。趙高對李斯說,對如果立公子扶蘇為帝,扶蘇不會讓李斯為丞相,一定會讓蒙恬做丞相,李斯從此_一定不會在被重用。李斯心胸狹窄,嫉妒蒙恬的才能,怕蒙恬將來取代了自己。趙高和李斯秘密的計劃,假傳秦始皇的旨意,對公子扶蘇和蒙恬,在對匈奴的軍事作戰大為不滿,讓扶蘇和蒙恬自殺。公子扶蘇太傻了,看了做假的書信,就信以為真,真的自殺了。蒙恬不想死,被抓進牢房,上書對胡亥說,自己對秦國忠心,決不會造反,最後還是服毒自殺了。弟弟蒙毅也是一樣,無奈自殺。左丞相馮劫,大將軍馮去疾不想受辱,先後在牢房自殺。胡亥做了大王,殺死了秦始皇所有的兒子和女兒,只有一個在看陵墓,沒被殺害。後來,胡亥聽了趙高的話,將丞斯李斯和兒子李由腰斬,李斯最終沒有一個好下場。趙高又殺了胡亥,立子嬰為帝。子嬰用計除掉趙高,劉邦帶領農民軍佔領咸陽,子嬰投降。項羽又來到咸陽,殺了子嬰,活埋章邯手下二十多萬秦軍,秦國滅亡。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


茶山文哥


李斯幫助胡亥繼位並不是他主動願意的。他是受宦官趙高的脅迫,最後才答應和趙高、胡亥一起密謀篡改秦始皇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帶著小兒子胡亥,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兼附璽令趙高巡視到沙丘,病的很厲害感覺自己要死了,就命令趙高給公子扶蘇寫詔書,大意是:“將軍隊交給蒙恬管理,你趕快回到咸陽參加我的葬禮,把我安葬好。”詔書還沒來得及發出始皇帝就駕崩了。詔書和印璽都在趙高手中,只有趙高、李斯、胡亥以及始皇帝身邊幾個親近的宦官知道始皇帝駕崩,其他人都不知道。長幼有序,按照慣例公子扶蘇回到咸陽以後,就會立即繼位成為皇帝。然而這時候趙高蠱惑胡亥,想讓胡亥繼承皇位,最後趙高終於說服了胡亥。

接下來趙高就找丞相李斯商量這件事,李斯立即回絕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趙高充分調動了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為李斯分析利弊:“假如扶蘇繼位必定拜蒙恬為相,然而被罷免丞相沒有能太平的活下去,最後的結局都是被殺,還有可能連累子孫後代。況且胡亥在我的教育下,為人誠實厚道,明辨是非,禮賢下士,輕視錢財,這麼多年來沒有出現什麼過錯,可以立為繼承人。”

李斯內心有點猶豫,但還是沒有答應。這時李斯開始威脅了,說到聖人都會順應時勢的變化,順從時代的發展。現在天下的權力和命運都掌握在胡亥的手裡。更何況下屬不聽從君主的就是叛亂。上下齊心、內外配合就能成就大事,基業就能萬世長久。現在你要是捨棄這個機會,不聽我的計謀,就一定會殃及子孫。李斯仰天長嘆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李斯終於妥協了,這也為他後來的殺身之禍埋下了禍根!


壹櫃坊


李斯為什麼要幫胡亥其實原因有很多。

第一點,當時的李斯是屬於秦始皇的大臣,如果要說心腹的話也是屬於嬴政的,和扶蘇並沒有過多的交集。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那當然如果扶蘇當權了,那麼可能就不會有李斯的位置了。他可能也有自己心腹要委以重任。

第二點,當時的扶蘇可以說是已經被內定儲君。那麼這麼優秀的他身邊已經圍了一圈的人了,還不乏有能力和李斯相當的,可能那樣的人還是和扶蘇年齡相同性格相同的。那麼相對來說李斯就不會被重視了,就算是投靠扶蘇也不一定會重用。

第三點,李斯是有野心的,相比於扶蘇來說,當時的胡亥實在太弱了。他身邊既沒有權,也沒有人,更加沒有光環。那麼李斯幫他就等於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而且既然胡亥沒有人,那麼李斯就可以在其面前有很大話語權,更有可能有決定權。那麼如果幫胡亥成功登上大位,李斯就可以比現在更上一層樓。

所以說李斯選擇胡亥只能說他很有眼觀,很有想法,事實也證明了他後來成功了。





我諾隨風


也許正是因為李斯太聰明,他才選擇了“紈絝子弟”胡亥,而不是深得人心的公子扶蘇。《史記·李斯列傳》開篇便以倉鼠廁鼠之事表現了李斯的志向,他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即李斯有著強烈的向上爬的慾望。當他在荀子處學了帝王之術,辭別荀子的時候,又說道:“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對權力、富貴喲這麼大欲望的一個人,其控制慾勢必更強。所以,他選擇了更易於控制的胡亥當秦二世,而沒有選擇有能力、有主見並且深得人心的公子扶蘇。

大臣挑選皇帝的事在後世也屢見不鮮,最典型的可能就是陳平、周勃等人蕩平諸呂之後,最先組織各路諸侯起兵,在起兵過程中立功最大的齊王劉襄令人意外地被排出在皇位繼承人的候選人之中,反而是平時最低調的代王劉恆成了新皇帝。這不是因為劉襄不適合當皇帝,而是因為他太適合當皇帝了,但是他當了皇帝之後,大臣們可能就沒有好日子了。畢竟皇帝的權利與大臣的權利本身就存在這衝突啊,此消才能彼長。

所以,公子扶蘇沒有被李斯和趙高選中,也是因為公子扶蘇太適合當秦國的皇帝了,但是他當了皇帝之後,與他有過節的奸臣趙高肯定要被清算,而控制慾極強的李斯也會逐漸因皇權的限制而難以把自己的慾望發揮到極致。


國史通論


李斯有一個理論,叫做“倉中鼠”,意思就是人這一生,要像倉中老鼠那般能夠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李斯想要的生活便是建功立業,留名青史,他是一個既有野心,也有能力的人。

所以,李斯能夠離開故鄉,而去敵對的秦國效力,顯然並不是因為忠誠或者愛之類的理由。

第一點:李斯追求的是名利

李斯是一個聰明人,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是不會選擇扶蘇的。

1、比起李斯而言,扶蘇顯然和蒙恬蒙毅的關係更好。選擇扶蘇,他所得到的能夠和蒙毅同為丞相就到頭了。

但是,胡亥這支潛力股,一旦計劃成功,這就是從龍之功,不僅他受益,連自己的家族地位也會水漲船高。

2、李斯主張法家學說,而扶蘇更喜歡儒家學說,顯然李斯的理念對於提倡百姓休養生息觀點的扶蘇來說並不適合。

3、胡亥公子自身沉迷享樂、缺乏主見等等特色,跟扶蘇公子比起來,很明顯前者更適合野心家相處。

第二點:趙高的語言藝術

趙高在這件事情上,絕對的全場MVP,他說服李斯的話很精彩,總結起來是這麼幾個意思:

1、你比不上蒙恬;(鎮住李斯,由他求李斯變成他幫助李斯)

2、扶蘇上位後你的家族要衰落;(進一步造成李斯的恐慌,然後給出自己是為了你好的感覺)

3、拋出誘惑,始皇的指令只有趙高和李斯可知,即便在上面改寫內容,別人也無從得知。(這一招很妙,進可攻,退可守。李斯便有了條件詔書、目標權勢)

每日一篇歷史故事,故事有溫度,歷史有詩意,百般滋味,全在心間。

期待您的關注。


腦洞趣味歷史


聰明的人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李斯的選擇決定了大秦帝國的命運,當然也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

關於秦始皇死後傳位於誰的問題,歷史上有兩種說法,這兩種說法都有非常可靠的考古證據為憑的,一種說法是《史記》記載,李斯、趙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把原本傳位於公子扶蘇改為傳位於公子胡亥;另一種說法是

《西漢竹書》裡面的《趙正書》裡面記載秦始皇遺詔裡本就直接傳位於胡亥的。

現在我們無法來考證這兩種說法的真偽,但無論是哪種說法,秦始皇的丞相李斯都會起到重大的作用的,李斯和趙高陪同秦始皇出巡,這本身就是對李、趙二人絕對的信任,在臨死之前託付帝國繼承人之事,甚至討論此事都會與此二人商議的。

秦始皇不是暴斃而亡,那麼就決定了秦始皇是有一段時間來清醒的考慮接班人的人選的,甚至可能提前頒發相關的旨意來做相關的安排。李斯和趙高是沒有辦法阻止這種旨意和安排的。


那麼最後胡亥繼承大統,登基稱帝,我覺得更應該是合法的手段,不應該是李斯和趙高陰謀的結果,至於後期胡亥逼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也只是政治的需要而已,畢竟胡亥還逼著他眾多的兄弟姐妹給秦始皇殉葬。

至於李斯為什麼會支持胡亥登基為秦二世,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1、他無法改變秦始皇的繼承人旨意,誰能繼承大位,自古以來都是皇帝自己的事。

2、李斯對權力的慾望非常大,胡亥近在眼前,他的登基是能確保自己丞相之位的,而公子扶蘇更器重與他走得更近的老秦人貴族和軍方人士,扶蘇登基後是很有可能更換丞相,清算趙高的。

3、扶蘇和李斯的治國理論不同,扶蘇傾向於儒家治國之道,而李斯卻是法家的代表,繼承的是商鞅的衣缽,扶蘇的登基後在治國之道選擇上肯定是會和李斯相沖突的,李斯不願意看到他在大秦的法家法統被廢除。

所有,李斯會更支持相對單純且平庸的胡亥繼承秦始皇之位的。


沉墨I方之城


前210年,十月,始皇帝嬴政出遊,左宰相李斯陪同,右宰相馮去疾留守咸陽。少子胡亥要求隨行,嬴政很喜歡這個兒子,就答應了。

衣賜履說:《史記》裡原文是“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不少學者將“少子”翻譯成小兒子,也即嬴政最小的兒子,我覺得不妥。本年,胡亥二十歲,嬴政四十九歲,生胡亥時二十九歲,而嬴政有二十多個兒子,難不成都是二十九歲以前生的,二十九歲之後再無一個子嗣?不大可能。所以,我感覺此處“少子”可能是相對於長子扶蘇而言的,畢竟,除扶蘇和胡亥之外,其他公子所述甚少,非要給胡亥安一個“老十三”、“老十五”的排行,意思不大。

十一月,嬴政一行到達雲夢(湖北省安陸市南。據說哈,西漢司馬相如寫了一篇《子虛賦》,把雲夢的自然美景描繪得有如仙境,五百多年後,詩仙李白讀了《子虛賦》,如痴如醉,跑到雲夢住了十年,呵呵),在附近雲夢大澤,遙祭死在九嶷山(湖南省寧遠縣南。嶷讀如疑)的舜帝。然後,乘船順長江而下,觀覽籍柯(本句柏楊先生解釋為“觀察漂流的木材”,新浪博友隨魚歡遊解釋為“體察民風,關注沿途農事”,我傾向於後者。畢竟,一統中國的始皇帝,體察民風,關注農事,更符合其身份。關注點如果是“木材”,豈不是成了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了嗎?),渡經海渚(安徽省樅陽縣),過丹陽(安徽省當塗縣西北),抵錢塘(浙江省杭州市)。因錢塘江潮波濤洶湧,便向西行一百二十里,從陿中(浙江省富陽縣。陿讀如俠)渡富春江,登會稽山,祭祀大禹。面對南方大海,建頌德碑。然後起駕返回,歸途中經過吳地(江蘇省蘇州市),從江乘縣(江蘇省南京市東北)渡過長江,沿海北上,抵達琅邪(山東省膠南市)、之罘(山東省煙臺市北芝罘島。罘讀如服)。在海上看見大魚,即發箭將魚射殺。接著又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津(山東省平原縣西南古黃河渡口),嬴政忽然得病,臥床不起。


嬴政很厭惡談論“死”,因此群臣中沒有人敢於提關於死的事。待到他病勢更加沉重時,才命中車府令、兼掌符璽事(宮門守衛官兼御印管理官)趙高寫詔書給身在上郡的長子扶蘇說:參加喪事處理,靈柩到咸陽後安葬。詔書已封好,但卻擱置在趙高處,沒有交給使者送出。


衣賜履說:讀到此處,有一疑問。這個詔書是嬴政未發出,還是趙高未發出?這一點很關鍵,如果是趙高未發,則說明他早就預謀殺害扶蘇。倘真如此,趙高的膽子未免太大了一點,畢竟嬴政還沒死啊。於是,參閱《史記·李斯列傳》,載“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這才合理,是嬴政還沒來得及發出去就死了,這才給了趙高、胡亥矯詔的機會。《資治通鑑》載,書已封,在趙高所,未付使者。雖然只改了幾個字,卻意思完全不同。司馬光看來對趙高十分憤怒,不惜對其構陷。史家的筆,重如泰山啊!

秋季,一行人來到沙丘宮平臺(沙丘,河北省平鄉縣。趙武靈王即被餓死在此)。七月二十日,嬴政駕崩。左宰相李斯因皇帝在外病逝,怕消息擴散後引起諸皇子和其他地方發生變故,於是秘不發喪,將棺材放入寢車中,由嬴政生前寵信的宦官駕車。所到一地,上呈餐飯、百官奏報事務與過去一樣,由最寵信的宦官傳話批准。只有胡亥、趙高及受寵信的宦官五六個人知道內情。

當初,嬴政非常喜歡蒙恬、蒙毅兄弟,甚為信任。蒙恬在外擔任大將,蒙毅則在朝中參與商議國事,兄弟二人,忠心耿耿,朝中大臣,甚至宰相,也不敢冒犯他們。趙高生而隱宮。嬴政聽說他辦事利索,通曉刑律,便提拔他擔任了中車府令,並讓他教胡亥學習審理判決訴訟案。哥兒倆關係相當不錯。趙高曾經犯下大罪,嬴政指派蒙毅審理。蒙毅認為趙高依法應被處死,但嬴政卻找個由頭兒赦免了趙高,並恢復了他的官職。

衣賜履說:通鑑上說,趙高者,生而隱宮。絕大多數史家把隱宮譯為太監、宦官,柏楊先生譯為,天生生殖器不健全,所謂“天閹”是也。我也查閱了一些資料,感覺這麼譯可能有誤,許多事情解釋不清。比如,趙高有一女婿,又比如,胡亥後來任趙高為宰相,這都是天大的笑話,另外,蒙毅是上卿,並非法官,嬴政偏偏讓蒙毅審趙高,嬴政本人是法律專家,他當然知道趙高應判死罪,待蒙毅審理後,他又特赦趙高,這裡面似乎也有故事。關於趙高的具體情況,我們專門撰文探討。此處就算他是個嬴政身邊比較受寵的官員吧。

趙高既然素來得到胡亥的寵幸,恰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勸說胡亥,公子,皇上駕崩,現在誰都不知道,你大哥扶蘇現在跟蒙恬在一起,他要一回咸陽,當然是他的皇上,你就完了,現在是個天賜良機,趕緊下一道詔書,讓扶蘇自殺,立你為太子,這個天下就是你的了!

胡亥一聽,又驚又喜,說,這個這個嘛,能成功嗎?

趙高說,怎麼不能成功?詔書玉璽都在咱手上,誰知真假!不過嘛,還得拉一個人過來幫咱。

胡亥說,拉誰?

趙高說,丞相李斯。他不幫咱,這事兒搞不成。

胡亥說,他會幫咱嗎?

趙高說,你放心,只要你下了決心,李斯那個上蔡小吏,包在我身上。

胡亥說,行。

於是,趙高會見李斯,說,皇上賜給扶蘇的詔書及符璽都在公子胡亥那裡。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和我的一句話罷了。您說,這件事該怎麼辦呢?

李斯大驚失色,說,趙高,這種亡國的話你也敢說!這是我們做臣子的該議論的嗎?!

趙高冷笑一聲,說,幹不幹由您,不過我倒要問問,您覺得自己的才能、謀略、功勳、人緣以及公子扶蘇的信任,這五點與蒙恬相比,您行不行?

李斯沉吟一下,說,都比不上他。

趙高說,既然如此,那麼只要扶蘇即位,那丞相就是蒙恬的,還有您什麼事兒啊?話又說回來,到時您想拿著封侯的印鑑告老還鄉,都不一定能實現哦。

李斯腦海裡想必回閃出一串自己的所作所為,特別是那些可能得罪過扶蘇和蒙氏兄弟的行為,還有這些年撈的好處,想了半天,沉默不語。

趙高說,公子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擔當皇位繼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慮一下,作出定奪!

李斯想來想去,決定參與同謀。

衣賜履說:這個決定是很難下的。李斯的功勞自然不在蒙恬之下,只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扶蘇上臺,李斯罷相,這是很正常的事。奈何李斯年已古稀,還是沒勘破人的一生,一個貪字,毀其三族。另外,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趙高心思極密,矯詔是誅九族的事,他直接找李斯商議,自然想到了李斯如果不同意,一定當場格殺,然後宣稱李斯暴斃。在所有人中,他和胡亥地位最高,想要篡位,想來多了些枝節,但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

於是,這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密謀迅速佈置實施,詐稱接受了嬴政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又篡改嬴政給扶蘇的詔書,指斥他和蒙恬諸多不是,命令兩人自殺。


衣賜履和金大妞


很簡單 為了權力 正是因為他是聰明人 才更不會幫英明的扶蘇 扶蘇是長子 其實是楚國公主女兒生的 這個可見李歸元教授的書 秦迷 而這個楚國公主就是秦始皇的皇后 所以 扶蘇作為嫡長子雖然沒有太子名分 但是 他其實有太子的事實 但是秦始皇猜忌他 把他派到了蒙毅軍中 我覺得既把扶蘇排擠出了朝堂 也是變相的歷練和接班準備 因為如果要完全打擊扶蘇 幹嘛要把他派到帝國最大的軍事集團掌握軍權呢 但是秦始皇一死 我們不知道遺詔到底是誰接班 但是經過密議 以及事後的格局看 代表內庭的趙高 和代表外朝的李斯 扶持胡亥繼位了 為什麼是胡亥呢 因為他弱勢 年紀小 沒有政治經驗 便於控制 李斯趙高可以聯手控制帝國 因為帝國沒有分封 皇族勢力薄弱 李斯作為外朝官員代表 覺得自己在和內庭趙高的合作中可以處於主導地位 這樣不就是事實上的皇帝了嗎 所以胡亥繼位後 李斯和趙高為了防止皇族叛亂 殺光了秦始皇的子女 所以 李斯正是因為聰明 才不會扶持扶蘇 英明的扶蘇上位 李斯作為前任皇帝的人 雖然不會說一定不會有很好的下場 但最少不會像扶持胡亥這樣獲得巨大權勢 只是他聰明反被聰明誤 不久後被代表內庭的趙高幹掉了


禍水往哪跑


權力,除了對於權力的追逐,大概也沒有別的原因了。

李斯是一個有本事的大臣,他的《諫逐客書》、在秦王政滅六國中起的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製定有關的禮儀制度、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等都表明他的能力和遠見卓識。在秦,他身為丞相,伴秦始皇左右。

李斯算不上一個君子,一個實用主義者而已。他有一段很出名的“老鼠理論”,看到舍廁之鼠與倉中之鼠因為環境不同,一個飢餓恐懼,一個不懼人來。因而,李斯就要做“倉中鼠”。他被後人詬病的最大的事就是韓非之死和參與了沙丘之謀。

《史記》記載的見證秦始皇最後時刻的就三個人,趙高、李斯和胡亥。這三個人共同醞釀了巨大的陰謀:偽造遺詔、殺掉長子扶蘇,讓胡亥成為秦二世。這個陰謀中,趙高是主謀,胡亥是既得利益者,雖然開始時驚愕和遲疑,但經不住權力的誘惑。

李斯不管是被逼迫還是半推半就,沒有他點頭,那事成事的可能性都會降低。一生勵志做“倉中鼠”的李斯,是政治動物,對於權力的渴望是無以復加的。

但扶蘇在蒙恬的長城 軍 團中做監軍,自然和蒙恬關係不錯。蒙家不不止蒙恬一個人,還有一位蒙毅也是超級了得的人物。他們不僅是兄弟,而且一文一武。如果扶蘇上位,重用蒙氏兄弟是順理成章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李斯很可能靠邊站。對於新君有了擁立之功就不一樣了,還會受到新君的倚重,他是這麼想的。

但他想多了。趙高根本沒給他機會。他不僅被殺,而且是被虐殺。《史記》中記載到“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他是不是為當初的行為腸子都悔青了,留下了東門黃狗的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