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贾平凹曾写下这么一段话来评价路遥:

他是一个强人,他大气、他霸道、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著名企业家马云也曾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是路遥的作品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蹬三轮车呢。”

在路遥先生去世整整28年的今天,我们再次提起路遥先生,悲壮依旧是他平凡且不平凡的一生的代名词;苦难也依旧是他笔下的主旋律。一个中国最具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本《平凡的世界》,一本《人生》,这短短百万字深深影响着亿万青年。迷茫时读、伤心时读、焦虑时读,在生活的激流中,在模糊的人生中,路遥先生的小说成为了我们负笈独行的《圣经》。

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从他们身上,我们总能看到我们。他笔下的人物就是每一个普通且平凡的我们,在这个平凡的世界平凡地活着。

而路遥又何尝不是呢?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终其一生,他都像一个饥饿的人,渴求一个真实的世界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海明威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早期教育,是他不愉快的童年。

对路遥来说,最深刻的启蒙是烙入灵魂的饥饿陕北,孕育英雄和史诗的地方,却是一块笼罩着饥饿和干旱的贫瘠之地,一块生长着恓惶的人民和流逝着苦水般岁月的悲苦之地。路遥,和新中国同龄的当代作家,正是成长在这块让他又爱又恨的土地上。

饥饿,既是路遥从小的噩梦,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主旋律,更是他最重要的启蒙。

七岁时因为家庭生活难以为继,被父亲过继给无子女的大伯,两百多里的路,他与父亲一路要饭到了大伯家。一路上,父亲始终没有告诉他真相,只是说带他到伯父家去玩两天。

这条路于路遥来说,是他初尝饥饿带来的心灵苦痛,是他对土地又爱又恨的来源。

到了大伯家,饥饿带给路遥的又是更深刻的烙印。因为贫穷,伯父不让路遥读中学,只想把他当劳动力。路遥偷偷跑去参加考试,竟然考上当地最好的中学——延川中学。大伯为了生计不愿意供路遥上学,不知道他是在强硬的大人面前做出怎样伏低做笑的姿态,或是摆出宁死不屈的刚烈,让大伯妥协,如愿上学。

开学时,路遥把砍柴刀往山沟里一扔,一个人跑到县城上学了。随后三年,无法自带干粮的他,硬是凭借同学们的接济,把中学读了下来。饥饿,在他的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路遥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写道:

饥饿常使我一阵又一阵的眩晕,走路时东倒西歪,不得不用手托扶一下什么东西,才不至于栽倒。为了不使尊贵的脑袋在这个世界面前低垂下来,身上其他部位都在拼命地支撑它。

也正是这段早年经历,决定了他后来小说中主人公的出身,无一不是带着自己的影子以及命运的苦难。

饥饿的处境和桀骜的性格,让路遥痛恨贫苦,也极度渴望知识。

他后来与弟弟王天乐说:“劳动固然是一个很伟大的事业,但是我们家祖祖辈辈要靠劳动改变现状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读书,读了书,哪怕当一个农民都应该是清醒的。”

读了书的路遥是清醒的。

终其一生,他都像一个饥饿的人,渴求一个真实的世界,像夸父逐日一样,奔袭在理想之路,直到用热烈的感情燃尽了42年的生命。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这个世界不乏锦上添花,但也不缺雪上加霜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在田晓霞和孙少平的爱情中,田晓霞牺牲了;在孙少安贺秀莲的爱情中,贺秀莲得了癌症;在李向前和田润叶的爱情中,李向前双腿瘫痪;金波没有找到他心爱的姑娘;田润生娶了一个寡妇郝红梅;杜丽丽出轨导致她和武慧良原本令人羡慕的婚姻破裂了;高加林与巧珍的爱情中,高加林劈了腿,巧珍嫁给了马栓。

理想中的生活在现实中往往都是不堪一击,路遥也不例外,感情带给路遥的挫折,也奠定了路遥笔下的爱情都是不完美的,残忍的,现实的!

1966年,在那个英雄主义的年代,路遥因为一篇《秀延河畔 烽烟滚滚》而震动全县,最终成为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一个十八岁的年轻县长,可以说是年少得志!这个世界从来不乏锦上添花,爱情找到了路遥——他与来到延川的北京知青林琼相爱了。

一个光明的人生似乎摆在了路遥的面前,但反转来的猝不及防。因为政治问题,路遥的县革委会副主任被撤,但组织上对他的处境还是同情的。当时有一个铜川二号信箱的招工指标,就给了他。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人,都知道招工指标在那个年代是何等重要。可是,路遥却将这指标给了林琼。

这个世界也从来不乏雪上加霜,林琼在后来却抛弃了路遥,嫁作他人。当理想遇到现实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脆弱,书中的田晓霞和孙少平是爱得那么深沉,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路遥却受到了如此大的打击。

爱情,离开了路遥——他与恋人分手了。二十岁的他,路遥选择返乡参加劳动。

这大起大落间,路遥迷惘过,脆弱过、痛恨过,却一直挣扎在世上。他像一头受伤的猛兽独自舔血,仍要发出呜咽与嘶吼声。

都说伤疤是男人的勋章,这跌宕于路遥来说,未尝不是淬炼。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命运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偏爱路遥,给他锤炼,也让他在渺茫的生机里真的走到天亮,发现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路遥在《人生》中写道:他虽然从来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这也许正是回乡务农的路遥既彷徨且坚定的想法。

1969年,他回乡务农,正如《人生》里的高加林一样,不知所措,怅然若失。路遥像自己的父辈那样,走进了土地,开始向土地讨生活。光着膀子,挥舞着锄头,一寸寸的耕耘在土地上。

他不止一次的问自己:这无望的生活,真的就要这样一望到底了吗?读书的日子真的要远离他了吗?

现代人常把田园生活看做回归自然与生活情趣,但只有以劳动为生的人们,才知道一辈子在土地上刨挖,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不是小确幸,是生死攸关的绝望。

路遥深知这种绝望,他对知识的渴望,走出土地和农村的渴望近乎偏执。他常常做农活直到筋疲力尽,躺在田里,“田野里虽然空无一人,但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亲切肆爱的;而在人声鼎沸的那里,我知道我会多么孤寂。”

这个已经经历过大起大落淬炼的人,不信自己一辈子扎根土地,他抱着一种渺茫的信念,在浪潮里追寻理想,就像努力在荒漠中找到生机。

他仍像一个饥渴的人,上下折腾,教过书,投过稿,发表文章,换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他也好结交朋友,与下乡的知青打成一片,还在这时认识了相伴多年的妻子林达。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972年秋天,路遥又走进了县城,成为延川文学刊物《山花》的主创之一。好结交朋友,为人正气的路遥,在1973年,被众人推选到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

命运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偏爱路遥,给他锤炼,也让他在渺茫的生机里真的走到天亮。

《堂吉诃德》里写道:纵使我终将疲倦无力,仍要用伤痕累累的双手,去摘遥不可及的星

路遥在现实与理想的两边被来回撕扯,正像对抗风车的堂吉诃德。

进入延大的路遥饥渴已久,他废寝忘食的读书,常常到凌晨还躲在被窝里,照着手电筒看书。受到当时的陕西作家柳青的影响,最终将文学创作作为毕生追求,路遥这个名字,向文坛野心勃勃的走来。

毕业后,顺利进入《延河》刊物,做编辑工作。1976年,文坛混乱,路遥时常在单位的大院里,一根接着一根抽烟,他不知道是顺应“潮流”,还是逆流而上。他迫切的想要找到真正的文学,让大家看到人民和生活真正的样子。

1980年,路遥写出了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这篇反映文革时期两派相争的小说在当时却无人敢发。那个敏感的年代,路遥投了一家又一家,他近乎绝望的要撕掉手稿的时候,终于被《当代》收录刊发,最终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自此,路遥信心倍增,他终于要在文坛上大放异彩,终于要展现自己深刻理解的中国。

对于自小经历苦难的人来说,路遥并没有对苦难浓墨重彩的描绘,他在苦难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即使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向上生存的人性共鸣。那是他在现实中看到的理想国。

农村是路遥创作的土壤,他的理想国建立在土地之上,路遥因为饥饿恨过这片土地,但他仍然在历尽千帆后深深地与土地联系在一起。

路遥在像夸父一样追逐着理想光明的时候,对抗着土地带给自己的灼热,也依存于土地带给自己的安全感。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芳华,孤独是路遥创作路上的必修课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在故乡毛乌素的沙漠里,我清楚的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其实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路遥在找到荒漠里的绿洲后,又一次走向荒漠。

1982年,路遥闭关21天,完成筹备两年的《人生》,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回忆:“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黑夜,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至招待所所长犯了疑心,给县委打电话,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乱,怕是要寻无常。”

《人生》就这样猝不及防的打乱了路遥的生活,时年32岁的路遥迎来了自己创作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无数的信件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许多人将路遥当做“人生导师”。一年后《人生》改编的电影上映,又引起轩然大波,全国舆论哗然。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一时间,在我们看来 ,路遥真正是风光无限!但路遥彼时为此痛苦不已。他常在半夜惊醒,想起故乡,想起自己二十几岁时的理想,他惭愧于这些纷至沓来的荣誉,他本该是享受着创作的过程。

路遥想起了故乡毛乌素的大沙漠,“赤脚行走在空寂逶迤的沙漠之中,或者四肢大展仰卧于沙丘之上,眼望高深莫测的天穹,对这神圣的大自然充满虔诚的感恩之情。”

他决定放下了!放下《人生》的荣耀,像七岁那年离家远行一样,追逐另一个太阳。就让人们从此忘掉路遥,让人们说他已经才思枯竭,消失在文学界,重返人民大众的生活。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芳华,路遥开始了一场不计后果的豪赌——决定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走向高山难,退回平地易”,要离开《人生》创造出来的暖春,走向又一个看不到前路的冰天雪地,这条征途的开启,需要莫大的勇气,于是孤独成了路遥创作路上的必修课。

1984年,路遥开始了长达六年的隐匿——创作《平凡的世界》。

常看到现在的小说作者勤勉有加,才思敏捷,动辄百万言的小说倏然便成,路遥却是个慢性子,《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字的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六年,路遥每一秒都在煎熬和幸福交织的感觉中度过。

想法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路遥为了窥到这个影子的实体,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他将自己关到房子里,先是读了近百部的长篇小说,古今中外,从政史文哲到农林牧渔,“读书不是一种消遣,那是相当熬人的,有一种随时溺没的感觉”。

光读书还不够,为了建构作品的背景,路遥找来了从1975年到1985年间十年的各类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研读这十年中国乃至世界发生的大事小情,力图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

一年过去了,离动笔的日子还很远,路遥又开始“深入生活”,他提着装满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拜访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省委书记,乡村农民。路遥就在这无休止的奔波中得到了《平凡的世界》的构思。

动笔时,路遥为了得到人物孙少平的煤矿工作的真实体会,“带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告别西安,直接走到工作地——陈家山煤矿”。煤矿的生活固然很苦,每天只得馒头咸菜度日,但路遥在这真实的煤矿中,写出了真实的孙少平。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待到路遥完成了这百万言的巨著时,六年已经过去了。六年里,路遥苦行僧一般的苦修,让他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技能。再回到西安,他连过马路都要思考半天怎么过,像个小孩子一样,紧紧跟在弟弟王天乐的身后。这时的路遥已经40岁了。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人生路遥吗?不,很短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里写道: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1990年,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结稿,与《人生》不同的是,《平凡的世界》遭到文学评论界的冷落,多家杂志报刊的拒稿,让路遥精神上也有些灰心。

抛却一切,六年的征途似乎换来的是一句,“江郎才尽,《人生》是路遥不可逾越的高峰。”路遥的精神跌入谷底,这时候,他的生命还余两年。

不得不说,上天厚爱,转机来临。这部长篇巨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出下,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平凡的世界》突然火了。从全国各地来的信件淹没了电台,人们排队买书。这部被文学界批判为“文笔单调、情节平缓”的巨著就这样打动了人民的心。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仍旧争议不断,文学界的各种质疑和读者的各种追捧撕裂了路遥的精神。

至今,《平凡的世界》被认为是茅盾文学奖历年来最具争议,但却最具生命力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今天也有人为它感动,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播出后,仍然产生了巨大的话题量。企业家潘石屹曾言:“《平凡的世界》是我看过的最美小说,没有之一。它陪我一起度过了人生最低潮的时间。”

在《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这位风光无限、雄心万丈的作家却突然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在路遥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不仅承受着十分难挨的病痛折磨,还接连经历了经济拮据、重病缠身、婚姻破裂、兄弟失和等痛苦。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被诊断为肝硬化后,路遥在住院的日子里对看望他的贾平凹说:“等我出院了,你和我到陕北去,寻个山圪崂住下,咱一边放羊一边养身子。”

可是他没能养好身子,《平凡的世界》已经让他透支了生命力,再加上家族遗传的肝病,1992年11月,路遥永远离开了我们。

《平凡的世界》和路遥或许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微不足道的星星,但光芒是真切的,现实中你我的挣扎、奋斗时时刻刻上演着。

路遥先生说: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或许,得不到的东西,是最好的,因此才要不断的去努力追求!

当我拿起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时,从最一开始看故事,到最后泪眼婆娑,我试着问自己:人生路遥吗?其实世人皆如风雨之中的小船,摇摇摆摆,起起落落,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汇成波涛汹涌的大海,冲击着,颠覆着这风雨之中小船上的人儿。

人生是充满着悲壮与苦难的,这是路遥一生的主旋律,也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一生的主旋律,而路遥在短暂地42年间所留给这个世界的,则是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的精神财富。

致敬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一个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的“平凡人”。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