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房似錦,原生家庭孝道觀念背後隱藏的祕密

最近宅在家裡,追了熱播劇《安家》,在讚賞孫儷演技的同時,也對孫儷飾演的這個角色房似錦的成長經歷有一些深刻的感悟,在吐槽房似錦母親潘貴雨對她的各種情感虐待之後,也對房似錦充滿了同情。

《安家》:房似錦,原生家庭孝道觀念背後隱藏的秘密

《安家》中的房似錦,是一個28歲的姑娘,她通過自己4年時間的努力奮鬥,成為了上海房產中介公司的十佳金牌銷售之一,被公司副總推薦到上海靜宜門店去做店長。

劇情的一開始,我們看到的房似錦是這樣的印象:幹練、走路帶風、行事利落,在她的身上,我們看不到任何生活的滄桑感。她總是精神飽滿,不是帶著客戶在店裡籤合同,就是奔跑在帶客戶看房的路上。

這一職場精英的形象,讓我們一開始看到了她的勤奮,並佩服不已。

然而,隨著劇情的走向,她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人設卻慢慢的被分解了,為了出業績,和同事爭搶客戶資源,為了省錢,不計較租住兇房,或者並不怕損壞個人名聲,和男店主“徐姑姑”合租房子。

生活對於她來說,似乎只有“賣房子”和“賺錢”兩件事。

當我們正為她的這種拼盡全力的生活情形百思不得其解時,一通電話,向我們揭開了房似錦背後的生活故事。

在電話的那一頭,傳出了這樣的聲音。

“什麼時候打100萬?”

“給你三天時間,必須把錢打到我的賬戶上”

原來,房似錦的母親潘貴雨,正在向她索要100萬元。而房似錦正是為了湊齊這100萬元,不停的奔波在自己的賣房路上。

看到這裡,我不由的想起了之前的兩部劇裡的兩個女孩,一個是《歡樂頌》里長期揹負家庭負擔的樊勝美;另一個就是《都挺好》裡因為母親重男輕女而被嫌棄的蘇明玉。

房似錦與這兩個女孩有著類似的經歷,但是比起這兩位,卻生活的更為悽慘。

《安家》:房似錦,原生家庭孝道觀念背後隱藏的秘密

從劇情中我們得知,房似錦在剛出生的時候,排行家裡的老四,因為母親潘貴雨的重男輕女思想,在剛生下來時母親就準備把她扔進井裡,幸好被爺爺發現,救了下來。從此,她有了自己的名字“房四井”。

“房四井”雖然生存了下來,但是她並不受家庭任何人的待見,父母和她的三個姐姐對她百般凌辱和虐待,只有她的爺爺,一直照顧著她,並供她上學到初中畢業。

在如此艱難又絕望的生活中,房似錦最終通過自己頑強的意志生存下來並唸完了書,還考上了985名牌大學海濱大學,才有了現在的“房店長”這一身份。

而讓人憤恨的是,已經能夠完全自立的房似錦,到這個時候依舊沒有能擺脫自己原生家庭的苦痛,她經常被自己的母親逼著索要工資,並被母親用各種手段威脅著給錢......

《安家》:房似錦,原生家庭孝道觀念背後隱藏的秘密

雖然劇情總是會有高於現實生活的藝術感,但是不得不說,一個人的原生家庭的好壞,影響著一個人真正的成長,這成長裡,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和情感上的。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一書中說:“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感和負罪感”

對於房似錦,父母在她的內心和精神上,從一開始,就種下的是這種恐懼,然後逼迫著她,一直不得不行使一種本不該自己承擔的責任感和負罪感。

《安家》:房似錦,原生家庭孝道觀念背後隱藏的秘密

恐懼感,是一個人精神遭受家庭傷害的最大因素。

民國才女張愛玲,曾經是一個飽受原生家庭恐懼感影響而心理極度受創傷的例子。

張愛玲因為父母離婚的原因與父親的關係一度僵化,在童年時候遭到父親的毒打,並囚禁自由半年,這讓張愛玲從心裡滋生了最初對家庭的恐懼感。

張愛玲四歲的時候,母親遠走歐洲,八歲時才重返她的身邊,但由於婚姻的不幸,張愛玲母親黃梵逸對幼年的張愛玲變得十分冷漠、並過度嫌棄,這給張愛玲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傷害,並導致她最終選擇終身不嫁。在母親去世的時候,張愛玲因為心理的這種長期的創傷和走不出的恐懼心理,至始至終都沒有辦法去原諒母親,也沒有見母親最後一面。

《安家》中,曾被遺棄過的房似錦,一直處於一種精神和身體上長期被傷害的狀態下,她吃夠了童年生活帶給她的各種恐懼感。這恐懼感裡有:擔心自己的生存、擔心餓肚子、擔心剝奪上學的權利,還有擔心不被愛,不被重視等。

因為這種種的從小積攢的情感創傷,讓房似錦一直處於一種心理的陰影中。為了不被這些負面情緒影響,她頑強的與命運做著各種抗爭。

所以,她強迫自己努力工作,來尋求生存中的安全感。她每天早上快速並大口的吃兩份早餐,擔心自己餓肚子;她努力學習各種賣房技巧,霸氣的回應其它人:“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用這樣的方式硬生生的把自己逼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強悍女子。

而她雖然如此努力,卻並不曾想到,原生家庭母親帶給她的情感負重,早已經深深的浸入了她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裡。

因為被拋棄過,房似錦對父母的這種恐懼感,總是揮之不去。面對母親對自己的做法,她雖然憤怒,但是也懼怕至始至極,像驚弓之鳥一樣的小心應對。也正因為這樣的一種心理作祟,讓她每一次都沒辦法拒絕母親的過分要求,在跟母親爭吵後還是隻能乖乖的把自己的工資打給母親。

蘇珊·福沃德在自己的另一本書《情感勒索》中說:“當被遺棄的恐懼使我們不斷屈服,我們就等於在不斷的說:‘只要你不離開我,我願意做任何事’ ”。

基於這樣的一種心理學上的心理解說,房似錦對母親的控制一直順從。在母親這裡,她雖然痛恨母親的做法,但是她內心其實也心存一絲對母親愛的期望感,並不想把母親的形象在自己的內心徹底撕毀。她對母親雖然有埋怨,但是卻始終不能恨起來,這讓她面對母親的各種無力要求毫無抵抗力,也就更束手無策。

而也正是她的這樣一種對母親恐懼感的心理,讓她在家庭情感關係裡,變得越來越被動和無助。

《安家》:房似錦,原生家庭孝道觀念背後隱藏的秘密

中國家庭倫理親情的道德觀念,讓一個人甘願去承受這種所謂的責任感。

在中國的倫理親情中,有一種感情的根源是孝道,這種孝道要求我們作為子女,對父母應該有最基本的孝道之情。這種孝道里還有一種思想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當然,這本應該是我們非常推崇的倫理親情道德,我們也確實應該對自己的父母有更寬容和更深厚的感情和理解。但是,當一種道德被過度的宣揚和破壞,甚至被不正當的利用時,我們就會陷入一種被動的局面,讓自己長期的陷入這種痛苦裡。

著名主持人董卿,雖然非常成功,但是她也曾坦言,自己小時候也曾受原生家庭的各種影響。董卿的父親對董卿的教育非常嚴苛,從小就要求她不能穿新衣服,不能照鏡子,寒暑假要去外面打工,每天都必須跑一千米並背誦古詩詞。出於孝道和對父親的尊敬,董卿總是默默的接受著父親對自己的這種安排。雖然父親的這種嚴肅家庭教育最終讓董卿成功,但是也讓她內心滋生出了很多的落寞、恐懼和自卑感,並沒有讓她感受到童年的幸福。

潘貴雨對自己女兒房似錦,也正是這種親情道德的過度控制和束縛,這使得房似錦在無形中揹負了這種對於家庭父母的一種責任感。每次母親潘貴雨問她要錢,都能如願得逞,並心安理得。而房似錦,對於這種行為卻只能無奈的接受並且默默甘願的去承受和忍耐。

在這場父母關係裡,金錢,是母親潘貴雨與房似錦之間鏈接的唯一橋樑和紐帶,除此之外,他們似乎並無任何情感可言。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提到:“金錢是權力的代言,所以操控型父母把錢作為有力武器讓子女依附於自己,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童年的時候對孩子百般的虐待,成年後又對子女試圖各種掌握,希望成為自己生存依附的一種工具。這種父母,讓我們也只能望而生畏。

談及責任感,本不是僅僅只有子女才應該去履行的一種孝道,父母愛子女,也應該是有這種最基本的愛護子女的責任感。愛是雙向的付出,而在這一場親情關係裡,我們總是不能看到如期而遇的好結果。

為人父母,本是一場嚴肅的修行。但是至始至終,子女對這種責任承擔的卻更多,而像潘貴雨這樣的父母根本不曾看到子女的這種愛。

《安家》:房似錦,原生家庭孝道觀念背後隱藏的秘密

一個有毒的父母,會讓孩子長期陷入一種家庭的負罪感中。

蘇珊·福沃德在自己的書籍《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提到一個概念,就是“有毒的父母”。

為何是有毒的父母,因為父母對孩子持續的情感傷害,如化學毒素一樣從小到大,逐漸蔓延至孩子的整個身心,讓孩子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遭受痛苦和精神折磨,並在無形中產生一種負罪感。

《安家》中的房似錦,正是遇到這樣的“有毒的父母”,然後慢慢的變成了被毒害的不幸的孩子。

而在我們生活中,像這種有毒的父母並不少見,比如《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都挺好》中的蘇明玉。

奧地利劇作家卡夫卡的童年中,也曾遇到類似有毒的父母,經歷過這樣的不幸。

卡夫卡與父親的關係從小一直處於一種緊張和恐懼的狀態中,專政暴虐的父親經常以愛的名義向卡夫卡索取,並隨意擺弄他。讓卡夫卡聽從他、順從他、並履行自己的職責,從而滿足自己心理的安慰感。這讓卡夫卡的童年一直充滿恐懼感和負罪感,一直影響到他的成年生活。在成年之後,卡夫卡因為自己的這一段不幸的童年經歷,還寫了一封《致父親》的著名信件,在這封信裡再次說到了自己的經歷,試圖用這種方式反抗父親。

在《情感勒索》中,蘇珊·福沃德說:“一段健康關係,應該建立在互相關愛、替彼此著想、希望對方更好的基礎上,否則對雙方都是有害的”。

而在《安家》中,房似錦和母親的這種關係,顯然是失去了對等,就更不能談及健康度。

《安家》:房似錦,原生家庭孝道觀念背後隱藏的秘密

面對這樣的家庭情感困境,我們有什麼破解的方法呢?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給出了這樣的一些辦法:

第一:打破原有情感界限,試圖積極理解和維護。

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書中說了這樣一句話:“有時候,一段親密關係就像一瓶牛奶,你及時把它放在冰箱裡,還能保鮮一段時間,但是如果放在外面太久,變酸了,就怎麼都救不回來了。”

所以,當發生這種問題的時候,積極主動的去溝通、理解和維護,是我們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如果《安家》中的房似錦能在母親進行情感勒索的第一次就試圖努力溝通,也許不會有後面多次的被所要金錢的事情發生。而如果她的母親潘貴雨可以理解孩子的不容易和曾經受的苦,那麼她們之間的關係一定會有一個緩和,還能逐漸變好。

《都挺好》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們等了一輩子,都在等父母一聲抱歉;父母等了一輩子,都在等我們一聲謝謝。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沒有等到。

可見,積極的去理解和維護對於家庭關係多麼的重要。

第二:在情感關係緊張的時候,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就是讓我們面對困境去做反思,然後採取有效的行為去遏制壞結果的發生。

不管房似錦跟母親之間小時候有多少矛盾,但是此時,成年的她完全可以重新改變這種關係,在與母親潘貴雨的交往中,非常明確的表明自己的立場,不給母親隨便開這個索取的口子,則是她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這樣也就能及時扭轉局面,讓母親不至於第一次開口就能如願,也就不會有後來越發的變本加厲。

在《情感勒索》中,蘇珊·福沃德說:“不論是白蟻還是颶風,都可能毀掉一座房子”。

往往是因為我們內心情感的閥門沒有關好,隨便開一個口子,就給了對方一個試圖依附和索取的希望。

第三:正視自己在這段情感關係裡的角色,不再做自我懲罰。

基於感情因素的影響,我們總會在不自覺中對自己自我懲罰,認為這是自己應該承受的不幸。當我們能成熟的面對這一問題本身的偏差和不平衡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讓自己試圖走出這種原生家庭的陰影。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蘇珊·福沃德說:“如果不能認清主要責任方,你就會一輩子把這個重擔揹負在自己的肩膀上。如果你一直因此而責怪自己,你的內心就會永遠充滿恥辱和自我憎惡,你就會不停地懲罰自己”。

無論是房似錦,還是之前的樊勝美,我們都應該明白,心理上的這種感情債一定要盡力的讓自己走出來,讓自己清醒的認出事情的本質,然後離開這種異常情況下感情的負重,才能讓自己從這種不對等的家庭關係中徹底的解脫。

《安家》:房似錦,原生家庭孝道觀念背後隱藏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