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解義(3)

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說:“須菩提!像恆河裡所有的沙子那樣的數量,如果有這麼多的恆河,你說,這麼多的恆河,它們裡面的沙子的數量,多不?”

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僅是這麼多的恆河就數不過來,何況是這麼多的恆河裡面的沙子呢?”

佛說:“須菩提!我現在實實在在地對你說:如果有向善的男人女人,用充滿像你所說的數不過來的恆河裡的沙子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種寶物,去做佈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多不?”

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

佛對須菩提說:“如果有向善的男人女人,從這經書中生出信心、相信修持,或者僅僅把四句偈語向別人說,這個人因此而得到的福德,就比用七種寶物佈施的人得到的福德,還多!”

解釋:一條恆河裡有多少沙子,數不過來。像恆河裡的沙子那麼多的恆河,數不過來。像恆河裡的沙子那麼多的恆河裡的沙子,更數不過來。像恆河裡的沙子那麼多的恆河裡的沙子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無可計量。用充滿恆河裡的沙子那麼多的恆河裡的沙子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種寶物去做佈施,他的福德有多大?不可思量。可是,一個向善的人生出對佛法的信心而修持,或者僅僅把四句偈語對別人說,他的福德就超過那用七種寶物做佈施的人。

《金剛經》解義(3)

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說:“須菩提!當他說這經書上的,或者僅僅是四句偈語的時候,所有的世界、天人、阿修羅,都如同在佛塔廟裡受到恭敬,更何況是有人常常相信、受持、閱讀、朗誦它呢!須菩提!要知道,這個人就是成就了至高無上、第一、珍稀的法。凡是是經書所在的地方,佛就在那兒。尊敬佛的弟子,就是尊重佛。”

解釋:相信經書上的,受持、閱讀、朗誦經書,就是恭敬佛的弟子,就是恭敬佛。就是成就法,從而成就自身。

《金剛經》解義(3)

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那時,須菩提恭敬地向佛說:“世尊!要怎麼稱呼這經書,我和眾人要怎麼信奉和修持它?”

佛對須菩提說:“這經書的名字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你們就以這個名字去信奉和修持。根據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佛說它叫做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說,實質上它不叫做般若波羅蜜,只是為它取了個名字叫做般若波羅蜜。須菩提!這是說的什麼呢?如來說過他說過法嗎?”

須菩提恭敬地向佛說:“世尊!如來沒有說過他說過法。”

佛說:“須菩提!這是說的什麼呢?三千大千世界裡的所有的微塵,多不?”

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

佛說:“須菩提!這些所有的微塵,如來說它們不是微塵,只是它們的名字叫做微塵。如來說:世界,不是世界,只是它的名字叫做世界。須菩提!這是說的什麼呢?可以以三十二種表象認識如來嗎?”

須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不能以三十二種表象認識如來。是為什麼呢?如來說,三十二種表象,不是三十二種表象,只是它的名字叫做三十二種表象。”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向善的男人女人,用像恆河裡的沙子那麼多的身體和生命做佈施;如果有另一個人,從這經書中生出相信、受持的心,或者僅僅把四句偈語給別人說,他所得到的福德就比前一個人更多。”

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是佛為它取了個名字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人們才叫它《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在有名字之前就存在了,那時它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不要執著於表象,不要執著於名字。

《金剛經》解義(3)

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佈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薩,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金剛經》解義(3)

那時,須菩提聽說和得到了這經書,對經書中所包含的理有比較深的理解,落淚,悲傷,恭敬地向佛說:“稀有的,世尊!佛說出了像這樣深奧的道理,作成經書,依我看來,我從來沒有聽說有這樣深奧的道理和看見有這樣的經書。世尊!如果再有人聽說和得到這經書,生出清淨心,就是認識了真相,這個人就因此成就了第一、少有的功德。

世尊!真相,就是非表象。真相,實質上是它的名字叫做真相。世尊!我現在聽說和得到這樣的經書,相信、理解和受持都於我不算難事,可是,當未來,在最後的五百年中,那時的生命聽說和得到這經書,相信、理解和受持,那人就是第一、少有的。是為什麼呢?那人沒有執著於我、人、眾生、長生的表象。根據什麼這樣說呢?我的表象不是我的表象,人的表象不實人的表象,眾生的表象不實眾生的表象,長生的表象不實長生的表象。是為什麼呢?斷離一切的表象的,是諸位佛。”

佛對須菩提說:“是這樣,是這樣。如果再有人聽說和得到這經書,不驚喜、不害怕、不畏懼,要知道這個人就更為少有。是為什麼呢?須菩提!如來說過,第一波羅蜜不是第一波羅蜜,只是它的名字叫做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過它不是忍辱波羅蜜,只是它的名字叫做忍辱波羅蜜。是為什麼呢?例如,我過去為歌利王而割截我的身體,我在那時並不執著於我、人、眾生、長生的表象。是為什麼呢?須菩提!我在那時割截我的身體,如果我執著於我、人、眾生、長生的表象,就會生出怨恨的心。須菩提!再回想過去做五百世的忍辱仙人,在那五百世中,我也不執著於我、人、眾生、長生的表象。是這樣的原因,須菩提!菩薩要斷離一切的表象,生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心,不應該生出執著於顏色、聲音、香氣、味道、所感覺到的、法的心,要生出對一切都不執著的心。如果生出執著心,他就執著於不該執著的表象。因此,佛說:菩薩不應該有執著於色而佈施的心。須菩提!菩薩要給一切眾生以利益,就應該這樣佈施。

如來說:一切表象,也都不是表象。如來又說:一切眾生,也都不是眾生。須菩提!如來是說真話的、說實話的、說表示事實的話的、不說虛妄的話的、不說相反的話的。須菩提!如來所得的法,既不是實的,也不是虛的。須菩提!如果菩薩執著於法而佈施,就如同一個人走入黑暗中,什麼都看不見,一無所得。如果菩薩不執著於法而佈施,就如同一個人能看到太陽把一切都照耀得得明亮,能見到各自能發光的物質。須菩提!在未來的世界裡,如果有向善的男人女人,能從這經書生出相信、修持、閱讀、朗誦的心,如來以佛的智慧對這個人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見,這個人就能成就無量無計、無邊的功德。”

解釋:人們從佛經生出相信的心,進而受持、修習,即使人們所在的是遙遠的未來世界,如來對這一切都無所不知也無所不見,並且人們因向善的心就能成就無邊、無量的功德。

《金剛經》解義(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