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佝和偻有什么区别?

天强叔爱捣腾


佝偻,骨软为佝,脊弯为偻。

所谓佝,更多责之于肾;偻,更多责之于脾。

《素问·痿论》里说:“肾主身之骨髓”;《素问·解精微论》说:“髓者,骨之充也。”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等,均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髓之滋养而坚韧有力,不易损折。若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则可表现为骨软无力等发育不良症状。在中医来讲,是骨髓生化方面的问题更多一些,因此,佝,更多责之于肾。也因此,许多佝偻病患儿,还可表现为乒乓球头(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O”型或“r型腿、脊柱后突或侧弯等。

中医讲,佝偻的发病可以因先天禀赋不足,也可因后天喂养失宜,又久居室内,少见阳光,先后天不足,脾嘘亏损而致病。《素问集注·五脏生成》注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素问·太阴阳明论》里说:“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所以,后天之本的脾,其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不能正常濡养筋肉,虽骨充也可表现为脊弯。以现代医学来阐释的话,比如小儿佝偻患者,其血钙可能正常,但血磷明显较低,也因此,佝偻病患儿也可能表现为肋缘外翻、肋膈沟等。


纯钧LHGR


佝背陀,偻腰弯。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对佝偻病有深刻的记述。考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亦莫敢侮”。“佝偻”一词,见于《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偻者承蜩,犹掇之也。”此偻即佝偻,如成玄英疏言:“瘘,老人曲腰之貌。”“偻”本作“句偻”,《说文解字》言:“句,曲也。”在《庄子·大宗师》中还记有“偻曲发背”的龟背体征。在更早的先秦著作,如《尚书》、《诗经》、《左传》中,均有对佝偻病症状的记载。在《尚书·洪范》中称之为“弱”,此“弱”字孔安国在《传》中释之为“尪劣”。古代将鸡胸或下肢偻曲变形称之为尪,如《吕氏春秋·明理篇》言“首秃伛尪”。《诗经》中将佝偻病的症状称之为“籧篨”与“戚施”。如《诗经·邶风·新台》云:“燕婉之求,得之戚施”。“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戚施”是驼背,“籧篨”是鸡胸。《国语·晋语》也言“戚施不可使仰”,韦昭在此注云:“偻人,不可使仰”。“籧篨”(qúchú),毛亨《传》曰:“籧篨,不能俯者。”籧篨原为鸜欲(音qú yú,即八哥)的假借,因鸟类皆突胸不可俯,故以籧篨名病,古代又以鸠为鸟之总名,后又称此病状为鸠胸,此后又在流传中称为鸡胸。在宋以后的一批医著中,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元代曾世荣、明代万全《片玉心书》等,又称鸠胸为龟胸。


经方国医


佝偻病分别指驼背和腰弯不直。由于先天缺钙症,和后天损伤所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