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源于《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之后,廉颇和蔺相如交好,二人的故事就结束了吗?

蔺相如的最高官职,就是上卿吗?蔺相如,只是口才好吗?廉颇又如何?……

这些问题,有一部分可以从司马迁的原文中读到,例如:蔺相如不仅口才好,还是真将才。另一部分,司马迁没有直接写明,但是在《史记今释》中,杨家骆先生,在注释里给出了答案,例如:蔺相如,并没有止步上卿,最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史学家,杨家骆,江苏南京人。1912年出生,从小接触历史,少年时代即随祖父杨星桥编纂 《国史通纂》,后主持 《国史通纂》 的汇编。16岁,进教育部图书馆工作。18岁,正式从事出版工作,并创办中国辞典馆和中国学术百科全书编辑馆,并任馆长。28岁,已经出版的25种著作等作品。《史记今释》成书时,杨家骆57岁。《史记今释》在1971年在台湾首版,2019年在后浪引进大陆出版。

在序言中,杨家骆提示:《史记》是主题式写作,并不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只写此二人。本列传是赵国将领列传,一共写到7位赵国的将领,按照出场顺序为:廉颇、蔺相如、乐乘、赵奢、赵括、李牧和司马尚等等。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收尾,司马迁写到: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翻译成现代文是:

太史公说:知道自己将要身死而泰然处之,必是英勇非凡。死并不是难事,在死之前,从容面对,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大臣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读书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蔺相如一奋扬其英武之气勇,其威力就可以压倒敌国。蔺相如谦退地对廉颇让步,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蔺相如所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

作者杨家骆,《史记今释》对于这段的注释里,还增加了一些内容,更利于理解。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蔺相如是口才一流的文人,难道因为都是文人,所以司马迁就不看好武将,只给蔺相如好评?

其实不然。

首先,蔺相如也当过武将

“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平邑,现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周武王封姜太公营丘(现淄博),齐国就定都淄博,直到齐国灭亡,中间短时间定都临淄附近。齐国是“战国七雄”里唯一没有长距离迁都的国家。

如图所示,蔺相如从赵国(现河北)开始行军,一直打到齐国(现山东)腹地平邑。平邑,距离齐国首都400公里左右,但离赵国边境超过600公里。如果再继续,很可能孤军深入,胜负就难说了。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毛泽东主席,就很擅长“诱敌深入”。不论是《论持久战》“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还是《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请各界作好充分准备,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不让敌人有一兵一卒逃回老巢,等等。”一篇文章吓退傅作义的十万大军;还是和基辛格说到中国和苏联可能发生的战争:“当毛泽东向我详细描述了如何诱敌深入,使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的战略。”诱敌深入,可节约战斗力,可辅助战争胜利。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虽然没有史料直接证明,蔺相如也是怕被诱敌深入,打到了平邑就撤军。但是,对于都城一直在平邑400公里外的齐国而言,离首都越近肯定经营越好,军事实力越强。蔺相如的军队,离赵国越远,人困马乏,补给也更困难。因此是越往都城附近攻打,蔺相如战胜的可能性会越小。蔺相如,在此次伐齐选择攻打到平邑后撤军,无意是明智的。


所以,说蔺相如也是赵国7将之一。将军,不仅是廉颇对蔺相如的尊称——“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更有军事行动证明蔺相如不只是一介书生而已,还打胜仗的将才。

其次,赵国7将,但只有蔺相如,能做事超预期

蔺相如,只要是出场,不管外交还是打仗,都是胜利。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都是蔺相如的高光时刻。蔺相如的三寸不烂之舌,愣是让赵国挽回了必输的局面,扳回两局。即使是唯一的一次带兵打仗,蔺相如带兵也是赢了齐国。以至于可以得出结论:只要蔺相如在,就能保证赵国,能把铁定吃亏变成胜利。想翻盘,找蔺相如。


与蔺相如不同,其他6位将军,都仅有马上功劳,还胜负不定。

廉颇、乐乘:

和氏璧事件,廉颇和诸位大臣,都没想出办法也没出人。讨伐齐魏等小国,廉颇全胜;但廉颇被秦军大败于长平。廉颇还因为乐乘后被赵王升职到之上,廉颇要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去了魏国,最后客死燕国。

赵奢、赵括:

赵奢对秦国2战全胜,可惜寿命不长。

赵奢的儿子赵括,徒有虚名。长平之战秦军射杀赵括。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李牧、司马尚:

擅长戍边。后赵王听信谗言,认为李牧、司马尚要谋反,废司马尚,杀李牧。

相比之下,还是蔺相如的功绩更大,更全面。

第三,蔺相如为人处世,也很智慧

蔺相如第一次出场,是在他的领导赵国宦官头子缪贤,讲述的故事里。

这里要说明一下。从周朝开始,宦官就存在了,是帝王和家属的管家。战国时期,宦官也只是王族的管家,并不是被阉的太监。从东汉开始,宦官和太监一致了,均由阉人担任。可见,赵国宦官头子缪贤,还是个普通人。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继续蔺相如,智勇救主的故事。

缪贤一度惹祸,准备逃到燕国。他以为,燕王私下和他说愿意结交,就会收留他。缪贤要逃走,蔺相如劝阻,并分析:燕王的话,实际是对缪贤的靠山——赵王,说的。

就算缪贤逃到燕国,也会被燕王送回赵国。那就是板上钉钉的叛国罪,就算赵王再喜欢缪贤,也会杀一儆百。与其这样,不如直接负荆请罪。普通罪再大,也远小于叛国罪。负荆请罪,赵王免其死罪,还可以让赵王得到一个宽宏大量的好名声。


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话,负荆请罪,成功保住了性命,继续当他的宦官头子。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蔺相如,从燕王、赵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二王的心理,给出了缪贤一个最优解决办法。蔺相如,没有直接从缪贤的角度思考,而是跳出来,从更大的格局,甚至国家格局来看事情。与众不同的思考框架,就是智慧的表现。

你注意到一点没有?蔺相如和周围人关系不错。这是为什么呢?

1、蔺相如,救领导缪贤一命。

蔺相如,当时的身份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蔺相如是下属,缪贤是领导。如果蔺相如是普通下属的话,缪贤会听吗?


舍人,常规理解就是食客、宾客、门客。但是,舍人就是食客宾客门客吗?《史记今释》在这种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都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舍人:“战国时王公贵族门下,多养食客;宾客与门下舍人不尽同。王伯祥:‘宾客指以客相待的人,或临时做客并无固定职事的人。门下舍人则指食客中派有差使的人。’”

王伯祥,在《史记今释》的注释里,经常出现。所以,有必要做个介绍。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著名学者,王伯祥(1890-1975),名钟麒,字伯祥,江苏苏州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研究员

著有《史记选》、《春秋左传读本》、《三国史略》等。

可见,王伯祥对《史记》所记载的历史非常熟悉,做过大量研究。杨家骆在编著《史记今释》的时候,多处参考《史记选》。

说完王伯祥和《史记今释》及作者杨家骆,接着分析蔺相如救领导。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缪贤要逃跑,不可能很张扬。缪贤说燕王私下示好,这么重大却隐秘的事情,只可能告诉亲信,可见蔺相如应该就是缪贤的心腹。可见,蔺相如不是普通的舍人。蔺相如得到了缪贤的肯定:“其人勇士,有智谋”。

2、蔺相如,派人送回和氏璧。

送和氏璧归赵的人,必须是胆大心细。这种品质,只能经过长期观察测试,才能确定。送璧人,只能是蔺相如的心腹,并和蔺相如一样:忠诚,智勇双全;方可完成“把信送给加西亚”这种,冒着生命危险,才能涉险过关的任务。蔺相如虽然当时还是舍人,已经在培养手下了,可知其计划长远。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3、蔺相如,原谅负荆请罪的廉颇

渑池之会,蔺相如不但安全送回赵王,还保全了赵王的面子,赵王很高兴。赵王回国之后,封蔺相如为上卿。蔺相如的政治排名,从廉颇后,一下子就跳到了廉颇之前。

廉颇终于坐不住了:赵王没有给自己升职就算了、给蔺相如火速升职也算了,还让蔺相如已经在自己的前面,这点很难接受。所以,廉颇扬言要给蔺相如点颜色看看。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蔺相如避其锋芒,不和廉颇见面,避免直接冲突。直到舍人请辞,才说出“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听后,负荆请罪,“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蔺相如不计前嫌,只看国家利益,只看廉颇诚恳,就原谅了廉颇,确有气度!不仅原谅,还是成为铁哥们!

蔺相如做事,一直都会考虑大局。

蔺相如救领导缪贤,除忠诚外,从大局分析。“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燕国怕赵国,燕王肯定不会为了一个宦官,得罪赵国,更不会给赵国一个讨伐燕国的借口。两国为了一个人,兵戎相见,实在没有必要。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蔺相如派人送回和氏璧,除忠诚外,从大局着手。“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国强,和氏璧势在必得。和氏璧是全天下都知道的宝物,赵王也喜欢。那么,既然秦王不会遵守约定,那么就送回和氏璧,自己留下。就算牺牲了性命,也完成了自己对赵王的承诺“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完璧归赵,秦王见拿不到和氏璧,也暂时绝了自己对和氏璧的念想。两国为了一块玉,兵戎相见,必要性也不大。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蔺相如,原谅廉颇。除大度外,从大局着想。“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蔺相如知道,弱国无外交。赵国当时兵强马壮,蔺相如才有底气,在渑池之会上,与秦王对峙。没有廉颇的军队支持,秦王是不怕书生蔺相如的。何况当时赵王也在渑池,没有廉颇的军队支持,秦王完全“挟赵王以令赵国”。“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秦王见占不到赵王便宜,作罢。两国至少在渑池之后一年内,没有交战。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蔺相如,能文能武,敢说敢做,智慧型下属;在赵国诸将领里,能力、人缘都是最好的。难怪即使后面没有立下更大的功劳,也当了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司马迁没有明说,杨家骆在《史记今释》的注释里,解答了我们的疑问:蔺相如最后的职位,也是最高职位,相国。廉颇在蔺相如死后,又大破来犯的燕国,才是代理相国。


廉颇没办法,蔺相如出使。蔺相如陪赵王去秦国,廉颇守国。蔺相如原谅生气的廉颇。廉颇伐齐,大破之,取阳晋;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两者军功不相上下。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人和人的差距,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事情之后,拉开了。廉颇从上卿到代理相国;蔺相如从舍人、上大夫、上卿到相国,堪比《延禧攻略》里从宫女到皇贵妃、步步高升的魏璎珞。蔺相如在职场上,有智有勇,升职有道,司马迁这么写有充足的理由。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史记今释》里,在甲编第11篇。关于为何如此编著,作者杨家骆是这样考虑的: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史记》经典巨著,毋容置疑。《史记今释》是作者杨家骆,在精选经典的基础上,又加上细致注释,50年努力的成果

《史记今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7将,司马迁却独赞蔺相如?

想了解历史,想细读《史记》,还想省时间的话,可以选《史记今释》。

《史记今释》,是那种不会轻易买,但买后立刻发现值回票价的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