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甬道街,是春城历史文化传承的一张名片。街道旁,一处小楼围院静静矗立,国歌作曲者聂耳曾在这里生活、成长。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聂耳故居↑】

聂耳不到二十四岁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却为一个新世界的开创而呐喊、歌唱。当年的聂耳,有着什么样的梦想?他心中的新世界又会是什么样?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甬道街往南一公里,是金马碧鸡坊,这里又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标建筑。1950年,昆明人民在这里迎接解放大军的到来,云南从此开辟了新的篇章。

【金马坊↓】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各族各界欢迎解放军进入昆明城】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如此强烈。回顾历史,才能更好的珍惜当下,展望远方。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云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丹将带您进入一段特别的旅程,去讲述70年来,我们的云南故事。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我们的云南故事》电视专题片一部四集,以变化为主线,以故事为核心,分为天堑变通途、发展谱新篇、和谐大家庭、美丽彩云南四集,分别讲述云南交通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故事、云南经济建设和跨越发展的故事、云南民族团结和脱贫攻坚的故事、云南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的故事。

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云南国土面积广大,但山高谷深、江河纵横。解放前,封闭、落后、莽荒是贴在云南身上最常见的标签。“天堑”造成的“封闭”,导致云南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很低的层次。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过江溜索↑】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结绳记事↑】

位于昭通盐津的豆沙关,在历史上一直是云南通往省外的交通要道。而今,这里五尺古道、水麻高速、国道213线、内昆铁路、关河水路“五道并行”,俨然一座交通历史博物馆。

【盐津豆沙关↓】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五道并行↑】

在解放前,云南人民出行和货物运输基本是人背马驮,主要依靠滇黔、滇桂、滇川三条通道。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地处滇川通道上的豆沙关,五尺道上一连串的马蹄印,成为一代又一代马帮人往来于此的最好见证。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只有2783公里的公路和653公里米轨铁路,很多老百姓一辈子没有见过汽车火车,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深谷。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云南公路历史文化传承馆展出的老物件,记载了岁月流转中凝固下的历史记忆。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云南省公路局工会主席王新华介绍情况↑】

扁担、粪箕、锄头、水瓢——云南公路人为这个组合取名“10079部队”:扁担形似“1”,两个粪箕形似“00”,锄头形似“7”,水瓢形似“9”。它们既是田间地头的农具,也是养护公路的武器。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路面一般是土路、沙石路,所以就靠“10079”来养护,折射出当时交通的原始与落后。

【公路养护工人塑像↓】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有一组谚语,叫“云南十八怪”,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旧时代云南的社会经济状况,其中有一句“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成为旧中国云南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滇越铁路“人字桥”↓】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在昆明北站隧道旁,有一座云南铁路博物馆。这里展出的米轨、寸轨、准轨三种不同轨距的铁轨和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三种实物模型,成为中国铁路发展的缩影。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云南铁路博物馆原馆长李志明介绍情况↑】

离开充满往昔沧桑的豆沙关、告别铭刻历史印记的博物馆,驱车行驶在充满现代气息的高速公里上,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对比特别强烈。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集中人、财、物力,将交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加快国道、省道、县道,还有乡村公路建设……路网不断向前延伸,直至村村寨寨。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到1978年,云南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4.18万公里。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贵昆铁路、成昆铁路相继建成,更像是一双有力的臂膀,将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紧紧拥入祖国的怀中。

【成昆铁路与贵昆铁路↓】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位于禄丰县黑井镇的龙骨甸大桥,是成昆铁路线上跨度最大的桥梁。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在桥墩旁,矗立着一块墓碑,用于纪念修建成昆铁路时牺牲的铁道兵。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成昆铁路全长1096千米,共设大小车站124座,所经地区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曾被国外专家认定为“修路禁区”。

【成昆铁路沿线标语↓】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然而,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面对国际反华势力的重重包围,为赢得战略回旋余地,中国人向“修路禁区”发起挑战,在崇山峻岭间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钢铁交响曲。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为了‘三线’建设,毛主席睡不着觉,没得路要骑毛驴来看。”回忆起当年举全国之力修建成昆铁路的情景,铁道兵感触良多。在那个年代,这句话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成为建设者的精神支柱。

【成昆铁路建设者↓】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1984年12月8日,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大楼成为世界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一天,用象牙雕刻的成昆铁路模型亮相。成昆铁路与美国阿波罗号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列“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成昆铁路模型↓】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成昆铁路的开通,对于密切中国西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建立机动灵活的战略大后方,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列车从昆明驶出↓】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离开龙骨甸大桥,往东100多公里,有一个云南人非常熟悉的地方——读书铺。这个地处昆明和安宁之间的要塞,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邮站,维系着军事政治的文书往来。

【昆楚高速公路读书铺服务区↓】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而今,声名鹊起的不仅是读书铺作为交通要塞的地位,更是它打造新时代高速公路服务区升级版的成效。在这里,仿佛身处一个时尚的街区或是一个美丽的公园。读书铺,也因此成为云南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一个见证和缩影。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有路可走”到“有车可坐”,云南交通基础设施的变迁,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改革开放后,云南交通建设驶入快车道。

1980年,贵昆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结束了云南“火车没有汽车快”的历史。

1996年,昆明至嵩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云南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

1997年,全长898.6公里的南昆铁路建成通车,云南借道广西连通珠三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向“基本缓解”的重大转变。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在昆明火车南站,他听取云南省发展滇中新区规划建设情况和加强互联互通、建设面向西南开放大通道情况介绍,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真切的话语让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路径豁然开朗。

2016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全线开通,云南阔步迈进高铁时代。

2017年6月,云南正式启动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

2019年12月底,按照时速350公里标准修建的高速铁路——渝昆高铁将开工,昆明有望与重庆、成都间形成3小时交通圈。 

【渝昆高铁走向↓】

人们常用动脉血管来形容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但对于云南来说,这样的比喻还远远不够,它更像助飞云南美好未来,开启崭新篇章的筋骨和翅膀。

在昆明巫家坝机场旧址,保留着一栋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机场的第一代候机楼,周围的空地曾是一片开阔的停机坪。

【巫家坝机场第一代候机楼↓】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就是从这儿飞赴印度尼西亚万隆出席“亚非会议”。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经昆明至仰光、北京至伊尔库兹克两条航线,是我国连接世界仅有的两条国际航运通道。昆明,依托区位优势,在新中国外交舞台上,发挥了特殊作用。

2012年,告别写满历史记忆的巫家坝,云南最核心的航空枢纽,转到了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登上距地面99米的空管塔台,视线能覆盖整个长水。

巫家坝当年是单跑道,日起降量600个架次左右。长水现在是双跑道,日起降量最大已经超过1100个架次,将近翻了一倍。

”塔台管制室主任廖大鹏介绍。

在“空中交警”的调度指挥下,长水机场每天国际航班的起降数量已经有100多个架次,占日起降总量的10%以上。对比数十年前,全国仅有的两条国际航线,变化不言而喻。

而这样的变化还在继续。即将兴建的T2航站楼,将把长水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从目前的4000万人次左右提升到1亿人次以上,为云南航空业腾飞插上新的翅膀。

【昆明长水机场T2航站楼效果图↓】

空中的航线在不断加密,地面的铁轨也在不断延伸。

王家营西站是云南最大的铁路货运站。每天,国内、省内各类货物在这里大进大出,因此,它被很多人称作“旱码头”。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洲际班列从这里始发,王家营西站又有了新的称谓——“国际陆港”

从这里始发的中欧班列,已经成为云南洲际班列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的响亮品牌。

“云南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的建设,包括铁路新的站点和线路的拉通,明显助力了物流业的推进。”公司总经理陈建昆感慨道。

目前,公司的全球货运网点布局已延伸至荷兰、波兰、德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等10多个国家。

“最开始出口的只有金属脚手架这些简单配件。现在,还出口云南的农副产品、化肥。以前进口的大部分都是机械产品,现在还进口冻品、红酒、精密仪器之类。”运营操作员方芳认为,国际班列激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丰富了云南人的吃穿住行和生活。

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托,“物流网”已经成为云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撑。

一百年前,西方列强用铁蹄和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滇越铁路将云南推入世界发展的洪流。一百年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速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加快实施,云南正更积极、更主动地走向世界。

统计显示,2018年,云南综合交通建设投资达2196亿元,位列全国第一。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25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近100倍。高铁运营里程从0增加到1026公里。通航机场15个,至南亚东南亚通航点数量全国第一。澜沧江——湄公河实现中老缅泰四国通航。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综合交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公路方面是五出境、七出省,铁路方面是五出境、八出省,民航方面还在继续加大覆盖面,水路方面是三出境、两出省。现在成果基本已经显现出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总规划师张发春表示,云南的目标是建设国际视野下的大通道、大枢纽,交通事业和交通发展前景可期、大有作为。

从豆沙关、成昆铁路,到国际机场;从博物馆、读书铺,到中老昆万铁路建设工地;从老战士、老专家,到企业家、工程师,再到年轻的一代。

一路走来,我们真切感受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云南从山间铃响马帮来,到通江达海走向世界;从封闭落后的偏远之地,到辐射中心和开放前沿。而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正拥抱新的时代,进行新的奋斗。

一幅“天堑变通途,高路入云端”的壮阔画卷已经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天堑变通途》完整视频↓】

电视专题片《70年,我们的云南故事》分为天堑变通途、发展谱新篇、和谐大家庭、美丽彩云南四集,从12月16日晚间开始,在云南卫视频道连续四天播出。敬请收看。

总 策 划 / 赵  金  

总 监 制 / 罗  杰  和亚宁  

监     制 / 李  茜   范宇航

策     划 / 李晓风  邓小彬  孟  奇  张  滢  聂跃华  戴宗琛 

总 撰 稿 / 李晓风

本集编导 / 孟  奇  

本集摄影 / 沈  泉  陶  涛  龙成栋  孙瑞清  秦  伟  黄冬生

本集剪辑 / 孟  奇  

解      说 / 李  丹

录音合成 / 张建昆

资料统筹 / 洪雪飞  刘峻翊

技术总监 / 卫   峰  张瑞卿

后期包装 / 陈  扬  刘   鹏  向文华  朱时欣  李子椰

技术支持 / 许立峰  陶  涛  刘峻翊  

制      片 / 沈  坚  祝  宏  

出 品 人 / 和亚宁

特别鸣谢

全省各州(市),县(市、区)电视机构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

云南省公路局

民航云南空管分局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

©云视新闻七彩云

《70年 我们的云南故事》丨第一集,天堑变通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