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知音說與知音聽 ,不是知音不與談。

人的一生,朋友或多或少,但是真正的知音你有幸遇見麼?接下來我就與大家分享一對知音的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名人,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國郢都人氏。那俞伯牙身雖然是楚國人,但卻在晉國為官,官至國務委員。因受晉國國君委託,到楚國進行國事訪問。從陸路到達楚國國事訪問後,就想好好遊覽一下自己的故國風景,於是向楚國國君申請了船隻,坐船開始遊覽起大好河山啦。這一日,正好是八月十五,俞伯牙一行到達漢陽江口,夜遇暴雨不能前行,就命船停靠與山崖之下。待到雨過天晴,俞伯牙感覺無聊,讓小跟班焚上香,自己要撫琴一曲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懷。就在一曲還沒彈完,一根琴絃突然崩斷。俞伯牙驚訝,這要是在有人煙的地方,或許是有人偷聽我彈琴致使音律有變,琴絃崩斷。這個地方荒無人煙,難道是有仇人來尋仇,或是有盜賊來搶劫,急派人尋之。這時山崖上一人喊到:“船上的大人不必驚慌,我不是壞人,我是一個樵夫,因為在此避雨聽到大人彈琴,就停下來聽了會。”伯牙大笑道:“一個樵夫也敢說聽琴,你能聽懂麼?”樵夫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伯牙子期相遇

伯牙見樵夫說話不俗,就問道:“既然你說能聽懂我彈琴,那知道我彈的是什麼嗎?”樵夫說:“剛才大人所彈,乃孔仲尼嘆顏回。其詞說的是可惜顏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鬢如霜。只因陋巷簞瓢樂,……,到這一句,琴絃就斷了,不曾彈出第四句來,我記得下一句是留得賢名萬古揚。伯牙一聽高興壞啦,連忙叫手下搭雲梯把樵夫接到船上。樵夫到船上不卑不亢,只是對伯牙行了一禮,並未下跪。伯牙看到一個老百姓這麼不懂禮節,心中不悅,就讓樵夫坐下,並未問其姓名,也不叫手下上茶。伯牙對樵夫說:“我且問你,既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何人所造?撫他有甚好處?”正問之時,掌船的來稟報:“風停了,月明如晝,可以開船啦。”伯牙吩咐說:“等一會!”樵夫說:“大人問我的問題,我要回答完整,恐怕耽誤了大人開船時間。”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講得有理,我就是不做官,也不要緊,更何況是玩會開船呢!”樵夫道:“既然這樣,我就回答您吧。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皇來儀。鳳乃百鳥之王,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伏羲氏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為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廢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乾,選良時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斫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長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闊八寸,按八節;後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先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徵、羽。堯舜時操五絃琴,歌‘南風’詩,天下大治。後因周文王被囚於羑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謂之文弦。後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添弦一根,激烈發揚,謂之武弦。先是宮、商、角、徵、羽五絃,後加二絃,稱為文武七絃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彈、八絕。何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為七不彈?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何為八絕?總之,清奇幽雅,悲壯悠長。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乃雅樂之好處也。”

伯牙見樵夫對答如流,甚是驚喜。就對樵夫說,我要彈琴,你能知道我在想什麼嗎?樵夫說:“可以試一下,但是說錯了大人不要笑我。”伯牙將斷絃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弄。樵夫讚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會,將琴再鼓,其意在於流水。樵夫又讚道:“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只兩句,道著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驚,推琴而起,連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鍾,名徽,賤字子期。”伯牙拱手道:“是鍾子期先生。”子期轉問:“大人高姓?榮任何所?”伯牙道:“我叫俞瑞,奉晉國國君命到楚國進行國事訪問。”子期道:“原來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於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上茶。茶罷,又命童子取酒共酌。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高山流水

席間,伯牙問子期住在哪裡,這麼高雅博學,為啥不出來做事呢。子期答道:“我就住在離此不遠的一個叫集賢村的地方,因為父母需要我在身邊供養。”伯牙感嘆子期真是一個大孝之人。兩人論了年齡,結拜為兄弟。伯牙想讓子期陪他一起遊玩幾天,子期說父母還在等他回去打柴做飯。伯牙又約子期有空去晉國找他玩,子期沒敢答應,怕去不了失約於兄長。最終兩人約定明年八月十五還在此地相會。臨分別時,伯牙送子期二兩黃金孝順老人,子期含淚告別伯牙就回家了。

時光飛逝,很快就到了秋季,伯牙時刻思念自己的知音朋友,早早就給晉國君請假,坐船去尋子期了。恰到八月十五,伯牙停船在老地方等子期,可是未見子期赴約。因見岸邊船隻較多,怕子期找不到,就撫琴引子期前來相見。可是剛一撫琴絃,就有憂傷感莫名襲來。猜測是子期父親或母親 不在了,因此子期不能如期赴約。準備天明瞭,親自上崖探望。

好容易到了天光見亮,帶領一小童前往尋找子期。可到了路上,發現有兩個路口,不知該往哪走。等了一會,見一老叟,髯垂玉線,發挽銀絲,箬冠野服,左手舉藤杖,右手攜竹籃,徐步而來。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禮。那老者不慌不忙,將右手竹藍輕輕放下,雙手舉藤杖還禮,道:“先生有何見教?”伯牙道:“請問兩頭路,那一條路,往集賢村去的?”老者道:“那兩頭路,就是兩個集賢村。左手是上集賢村,右手是下集賢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從谷出來,正當其半,東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那一個集賢村?”伯牙默默無言,暗想道:“吾弟是個聰明人,怎麼說話這等糊塗!相會之日,你知道此間有兩個集賢村,或上或下,就該說個明白了。”伯牙卻才沉吟,那老者道:“先生這等吟想,一定那說路的,不曾分上下,總說了個集賢村,教先生沒處抓尋了。”伯牙道:“便是。”老者道:“兩個集賢村中,有一二十家莊戶,大抵都是隱遁避世之輩。老夫在這山裡,多住了幾年,正是:土居三十載,無有不親人。

這些莊戶,不是舍親,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賢村必是訪友,只說先生所訪之友,姓甚名誰,老夫就知他住處了。”伯牙道:“學生要往鍾家莊去。”老者聞“鍾家莊”三字,一雙昏花眼內,撲簌簌掉下淚來,道:“先生別家可去,若說鍾家莊,不必去了。”伯牙驚問:“卻是為何?”老者道:“先生到鍾家莊,要訪何人?”伯牙道“要訪子期。”老者聞言,放聲大哭道:“子期鍾徽,乃吾兒也。去年八月十五采樵歸晚,遇晉國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講論之間,意氣相投。臨行贈黃金二笏,吾兒買書攻讀,老拙無才,不曾禁止。旦則採樵負重,暮則誦讀辛勤,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已亡故了。”伯牙聞言,五內崩裂,淚如湧泉,大叫一聲,傍山崖跌倒,昏絕於地。鍾公用手攙扶,回顧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誰?”小童低低附耳道:“就是俞伯牙老爺。”鍾公道:“元來是吾兒好友。”扶起伯牙甦醒。伯牙坐於地下,口吐痰涎,雙手捶胸,慟哭不已,道:“賢弟呵,我昨夜泊舟,還說你爽信,豈知已為泉下之鬼!你有才無壽了!”鍾公拭淚相勸。伯牙哭罷起來,重與鍾公施禮。不敢呼老丈,稱為老伯,以見通家兄弟之意。伯牙道:“老伯,令郎還是停柩在家,還是出瘞郊外了?”鍾公道:“一言難盡!亡兒臨終,老夫與拙荊坐於臥榻之前。亡兒遺語囑付道:“修短由天,兒生前不能盡人子事親之道,死後乞葬於馬安山江邊。與晉大夫俞伯牙有約,欲踐前言耳。’老夫不負亡兒臨終之言。適才先生來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兒鍾徽之冢。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紙錢,往墳前燒化,何期與先生相遇!”伯牙道:“既如此,奉陪老伯,墳前一拜。”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籃。

鍾公策杖引路,伯牙隨後,小童跟定,復進谷口。果見一丘新土,在於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賢弟在世為人聰明,死後為神靈應。愚兄此一拜,誠永別矣!”拜罷,放聲又哭。驚動山前山後、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問行的住的,遠的近的,聞得朝中大臣來祭鍾子期,迴繞墳前,爭先觀看。伯牙卻不曾擺得祭禮,無以為情,命童子把瑤琴取出囊來,放於祭石臺上,盤膝坐於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那些看者,聞琴韻鏗鏘,鼓掌大笑而散。伯牙問:“老伯,下官撫琴,吊令郎賢弟,悲不能已,眾人為何而笑?”鍾公道:“鄉野之人,不知音律,聞琴聲以為取樂之具,故此長笑。”伯牙道:“原來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鍾公道:“老夫幼年也頗習。如今年邁,五官半廢,模糊不懂久矣。”伯牙道:“這就是下官隨心應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誦於老伯聽之。”鍾公道:“老夫願聞。”

伯牙誦雲:“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伯牙於衣夾間取出解手刀,割斷琴絃,雙手舉琴,向祭石臺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軫拋殘,金徽零亂。鍾公大驚,問道:“先生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鍾公道:“原來如此,可憐!可憐!”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伯牙毀琴

伯牙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賢村,還是下集賢村?”鍾公道:“荒居在上集賢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如今又問他怎的?”伯牙道:“下官傷感在心,不敢隨老伯登堂了。隨身帶得有黃金二鎰,一半代令郎甘旨之奉,一半買幾畝祭田,為令郎春秋掃墓之費。待下官回本朝時,上表告歸林下。那時卻到上集賢村,迎接老伯與老伯母,同到寒家,以盡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老伯勿以下官為外人相嫌。”說罷,命小僮取出黃金,親手遞與鍾公,哭拜於地。鍾公答拜,盤桓半晌而別。這回書,題作《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後人有詩讚雲: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念知音?伯牙不作鍾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

人生一世,知音難覓,遇見了一定要好好珍惜。希望能繼續和大家分享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