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最近,电视剧《安家》正在持续热播中,最新的剧情中出现了新人物江奶奶夫妇,这段情节颇为温馨,老两口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一辈子攒下了一大笔钱,本来想着一起买房子颐养天年,但是不料江奶奶的老伴罹患重病,且病情恶化的非常快,已经到了药石无灵的地步。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这时候老两口的意见就发生了分歧,江奶奶自然希望能尽全力去救治老伴的生命,正如剧中那句温暖人心的台词:"要是实在看不好,这钱花在他身上,我也心安了。"但是对方却持相反意见,一心想用钱给江奶奶买房子落脚。老夫妻在剧中言真意切的台词,相濡以沫的细节,着实让不少观众为人动容。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饰演江奶奶的演员奚美娟这次久违重归大荧幕,将上海女人那种温婉典雅的风派揉入骨子里,一颦一笑间,宛若和煦春风一样拂过无数观众的心间。

香港老牌艺人欧阳震华曾经说出了自己对表演的见解"演戏的最高境界是看起来不像是演戏,而是在生活。",这句话几乎可以成为奚美娟演艺生涯的真实映刻,人戏合一,浑然天成。

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1956年,奚美娟出生在上海一个平凡小家庭中,兄弟姐妹5个人,奚美娟是家中的大姐,父母皆是当时的工人阶级,父亲是玩具厂的科长,母亲是心灵手巧的纺织工人,虽然称不上大富大贵,但是家境也算的上体面富足。

家中孩子众多,但是奚美娟的父母依旧做到了一视同仁,对奚美娟从小也是涓涓细流般的教育引导,尤其是父亲给予了她殷殷关切,也让她从小内心就埋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在奚美娟的回忆里,充满了与父亲数不尽的回忆片段,童年时期,收音机还是大家眼中的稀罕物件,父亲就动手改装了一部收音机,彼时奚美娟最爱的事情就是听收音机的广播,字正腔圆,声音清亮。

在长时间的熏陶下,奚美娟也改掉了口音中软声软气的上海腔调,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让她始终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奚美娟的童年回忆里还有上海后滩的大宅院,白墙黑瓦,风调古朴。

这里是她外婆的家,彼时的她经常漫步在小道上,去给外婆和舅舅送干粮,这也是小小年纪的奚美娟最开心的时刻。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在奚美娟的心目中,外婆是一个技能点满满的民间艺术家,在她那里,奚美娟学会了唱歌读书,还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致,这也让她从中获得了充足的滋养,在平乏的生活中感悟到了更多的美和诗意。

此后美娟从上海的杨高中学毕业后,就响应号召去地下的公社进行插队,耕田劳作的日子固然辛苦,也失去了闲情雅致去读书写作,不过所幸的是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很久,奚美娟就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转机。

有一天晚上,奚美娟被通知去县招待所集合,要参加一个上海戏剧许愿和电影制片厂的联合招生,从被通知到走在路上,奚美娟始终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她不明白自己此行的意义是什么,只是按部就班的根据上级的安排行事。

当时上戏准备在工农兵队伍里挑选新学员,可能上级看到了奚美娟身上的艺术特质,是块可造之材,就把推荐名额给了文静内秀的奚美娟,在当时奚美娟的认知里,她对拍电影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依稀记得自己之前看过的零碎片段,在选拔中一路过兵斩将,冲到了最后环节。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在最后环节中,需要考察的是选手的临场发挥和演技水平,奚美娟在表演概念尚未搞清的情况下,完全凭靠反应去演绎了一段小品片段,还原了自己每天下田回来的生活场景,这样还原生活的方式,奚美娟似乎驾驭的轻车熟路。

中间考官们自然添加了一些考核环节,比如是塑造"失火"后的场景,奚美娟也是凭靠本能去刻画细节,全程稀里糊涂,结束的时候还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只是没过多久,上面就来了通知,让奚美娟按时去上海戏剧许愿报道,于是就这样颇为意外的,奚美娟和表演这行当意外结缘,从此密不可分。

熬得是时间,拼得是信念

四年的寒窗苦读,踏实磨炼,让奚美娟的演技从野生派进阶到了学院派,在老师们的眼中,奚美娟身上最亮眼的标签就是"踏实、勤奋",这恰好是成为好演员的必备特质。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在奚美娟的校园记忆中,自己确实是在认真学习,但算不上是最刻苦的那一位,因为在她眼中,所有同学都是憋着一股劲去学习,没有人偷懒,没有人懈怠,从白天到黑夜,大家在表演室里尽情挥洒汗水,把最宝贵的时间都聚焦在了这里。

很少有人去想未来,去把表演功利化,心里靠的就是这一腔热爱,把钻研和努力化作了本能,这种想法在奚美娟脑海中存留了四十余年。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当时的大学校园美女如云,不乏才人之辈,很多片组会到学校里来挑演员,大家都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但是好运却一直落不到奚美娟头上,有一段时间,奚美娟还对自己的外形条件产生了自卑心理。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毕业后的奚美娟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落脚,当时的话剧行业正赶上百废待兴的势头,年轻的奚美娟就成为了剧院中的台柱子,被予以重任,在过程中,奚美娟没有半点懈怠情绪,始终全神贯注的去打磨和优化角色,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是剧院里有名的劳模代表。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在剧院里,奚美娟出演了很多知名作品,也拿到了不少小奖,但离出名似乎只插那么一把火,直到1987年,巨匠导演佐临慧眼识珠,发掘了默默无闻的奚美娟,让她出演了自己的作品《中国梦》,奚美娟在其中主挑大梁,表现的不同凡响。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1990年,奚美娟第一次接触到电影大荧幕,一部《假女真情》让她一举摘得了金鸡奖最佳女主的桂冠,从此名垂青史。这里还有一段小爆料,金鸡奖的含金量自不用多说,是很多演员穷极一生都难以企及的高度。获奖当天,奚美娟依旧在剧院里排练,得奖的消息还是从院长口中得知,事后依旧会场地继续排练,全程情绪平和,没有表露出过多的喜悦,在别人眼里简直是"不解风情"。

前期的作品,奚美娟着重于小众艺术层面,尤其在话剧领域中锋芒乍现,而后开始全面开花,将触角延伸到了不同领域,渐渐地,她坐阵了不少优质电视剧,成为大家眼中的"慈禧专业户"。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先后几次出演慈禧一角,其神态到举止,高度还原了存留在历史长河中的太后慈禧,让不少专业人士拍案叫绝。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走惯了正面英雄的戏路,奚美娟也想尝试这换换口味,2000年,奚美娟出演了作品《红色康乃馨》,在剧中一向端庄贤淑的奚美娟一改常态,当起了一手遮天,叱咤商海的反派懂事长蓝思红,这还不过瘾,而后在《黑金》和《黑三角》中,有深入饰演了各类反派人物,实力演绎了真正的"剧抛脸"。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在更多观众的眼中,奚美娟还是难以取代的"妈妈"代言人,从电视剧《春草》到热播剧《辣妈正传》,荧幕上形形色色的"妈妈"角色,不少是奚美娟用心造就的,以温情,以纯善,以无私,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婚姻若是无根浮萍

1988年,奚美娟在话剧佳作《中国梦》中一鸣惊人,在作品中,她和搭档周野芒配合相当默契,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事后两个人把这份情缘延伸到了戏外,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话。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演员周野芒也是水平精干的话剧咖,大家对他更多的影响就是他在《水浒传》里饰演的"豹子头"林冲,英武有力,儒雅大气,深受不少观众的喜爱。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婚后两个人在事业上继续深耕细作,取得了不少成就,只是事业上顺风顺水,感情却意外亮起了红灯,前前后后,两人的婚姻存续了十年之久,外界一段传言周野芒是因为婚内出轨才决定抛妻舍子,不少网友也对此颇有微词。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但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奚美娟难得袒露出心境和对婚姻的透彻感悟:

"由于职业的特点,演员可能客观存在一种很强的动荡感,造成了演员感情上的种种不稳定,你不可能跟一个没有感情的人生活在一起,虽然他可能是一个不坏的人,每个人都想得到一份好的感情,作为女人,我也是最终要以感情和家庭为归宿的。"不得不说这段波荡起伏的婚姻,反而让奚美娟变得通透和旷达。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离婚后,奚美娟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对于奚美娟而言,39岁高龄生子,儿子是他最后的感情寄托,在自己的呕心沥血下,儿子奚望也已经长大成人,遗传了父母的优良基因,在艺术领域颇具造诣,凭借卓越的美术潜质,一路获得了不少成就和荣誉。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与母亲相依为伴的生活让奚望更懂得知足和感恩,对母亲更是孝顺有加,即使有时候身在外地,每到母亲的生日或者母亲节,都会奔赴回家贴心陪伴。这也是让奚美娟着实欣慰的事。

也许是因为一心扑在了孩子和事业上,自打离婚后,奚美娟始终都是绯闻绝缘体,洁身自好,专注于心,把人生雕琢的更有质感。

奚美娟:田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

所以每当在大荧幕上出现奚美娟熟悉且亲切的身影,很多观众内心都宛若服下了一颗定心丸,奚美娟的目光里总是又一股平静又强大力量,会让大家不由自主地去抚平人生褶皱,温润浮躁的心性,这也许就是老艺术家身上自带的能量气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