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與入世——《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古代文學史上,蘇軾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才華橫溢,科舉成名,又不同於迂腐文人,其身在朝廷,能治國謀策,諫言諫聽,出守地方,能濟世理事,造福百姓,同時性格曠達、樂觀積極,是當世、後世民眾均極為推崇的一位全才型先哲。

其流傳千古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體現了蘇軾出世與入世精神共存。

出世與入世——《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這首詞作於蘇軾在密州任職期間,就是今天山東諸城。本來蘇軾是聞名於世的才子,在朝廷為官,宋神宗也很欣賞蘇軾,但蘇軾不想捲入變法之爭,便自請出任地方官員,然後就輾轉來到了密州。

這年中秋之夜,蘇軾歡飲達旦,大醉之際,想起了分別多年的兄弟蘇轍(字子由),兄弟情深,甚是懷念和感傷,酒後寫成此詞。


出世與入世——《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詞的字裡行間,詩人起初想要乘風歸去,飛到月宮裡面去,因為現實讓人沮喪,但詩人很快否決了自己的想法,天上宮闕固然瀟灑自在,可千里月光傳遞的卻是人間的溫情。

這首詞正是蘇軾人生的寫照,超然達觀、卻不孤芳自賞,熱情好客,卻不世故圓滑,才華橫溢,卻不自鳴得意……,微醉的月光之夜,如何消解生活裡的愁緒,有對兄弟的思念,更多是對人生的感悟,恍惚間,詩人喃喃自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中國古代文人素來有一種“憂國憂民”的天生責任感,以修身齊家平天下作為己任,然而世事難料、宦海沉浮,哪裡是一個儒生心中的理想王國呢?一介書生們,何曾有機會實現抱負呢?

出世、逃離、酒精,於是成了無數文人選擇的道路和心靈慰藉,幻覺似乎成了孤獨心聲最後的支撐,為了不使自己深陷精神的黑洞,陶淵明選擇採菊東籬下,李太白選擇了對影成三人,在寂寞中尋找快樂,蘇軾亦如此:“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其實天上人間、人間天上,又有什麼區別呢?

然而,蘇軾畢竟是蘇軾,蘇軾沉醉於酒精和逃避,他追求遺世獨立的人格境界,但並不止於老莊的虛無悲涼,蘇軾不是屈原,沒有那樣執著,沒有那種“以一身換世人清醒”的決然,蘇軾也不是李白或陶淵明,蘇軾在洞徹人生殘酷之後,仍然選擇入世,以足夠的熱情去熱愛這個世界。

出世和入世,從來是中國文人一生的心結。

蘇軾也痛苦,蘇軾也彷徨,但蘇軾沒有選擇超脫,而是迴歸,迴歸人生,人生裡有失落、也有情感、有美食,更有天下百姓。正因如此蘇軾才那麼的真實和有趣,在朝廷裡能夠出謀劃策,出任地方,能夠認真做事,造福百姓。事實證明,蘇軾不但是一個令人尊敬和喜愛的文學家,更是一名合格有能力的官員。

蘇軾是真實的存在,正因這種真實的糾結、情感、希望共存的中秋詞一出,所有寫中秋的詩詞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出世與入世——《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人生有多遠?月光有多遠,奮鬥有多遠,人生就有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